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19 ── 1906.10.22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西方現代藝術之父"。
保羅·塞尚是一位為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畫家但比起同時代的梵谷極具色彩表現力·、拘一格的畫風與悲劇性的人生戲碼,他似乎並不足以誘發人們的討論與激情。但實際上,論起對20世紀西方繪畫乃至西方藝術大變革所造成的影響,塞尚的意義遠遠超越了梵谷,無論於理論界,評論界,還是藝術家。
先來做一個對比(可以猜一猜哪一幅出自塞尚)
靜物 1
靜物 2
兩幅畫的內容都是在歐洲相當經典又非常考驗畫家寫實能力基本功的靜物題材,靜物1在畫面縱深,色彩把控,筆觸和紋理的描繪上相當值得讚賞,毯子上的細節與褶皺形成的陰影處理,器皿上的高光也凸顯出精緻的金屬質感,儘管背景漆黑,前景被物件擺滿,但通過畫面左下角的桌角依然能表現出畫面好似無限延伸的空間感。
很顯然,相比於靜物1,靜物2看起來像是學生習作甚至兒童的胡亂塗抹,手法顯得相當的拙劣與可笑。
第一幅出自17世紀以寫實著稱的荷蘭名家威廉·卡爾夫,而第二幅作為試驗作品出自塞尚。然而就是在寫實技法上看起來如此笨拙的塞尚瓦解了西方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延續2000多年的寫實傳統,引起了西方藝術的山崩地裂。
為了避免國內教科書式地一味強調歷史意義與傳統顛覆而導致文字意義空洞,我們還是回到畫作本體與藝術家本人這兩點上去言說。任何一種價值判斷都可以從中挖掘出一種不顯在卻極其重要的基本觀點,上文中,判讀兩幅靜物作品所依據的觀點即是繪畫寫實主義的傳統觀點。
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中世紀,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寫實從始至終都是西方藝術家的必修課程,也是西方繪畫存在與發展的根基。在古希臘,柏拉圖提出了以理式世界為中心的哲學觀念,現實世界是對"理念"的模仿,而模仿現實之物的藝術就成了關於"模仿"的模仿;在18世紀的德國,康德具有自然主義藝術傾向的《判斷力批判》出版,以唯理主義強化了藝術寫實的傳統.
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花瓶上,已經出現了能一定意義上製造空間感並且在視覺上使畫作更真實的短縮法;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斯建築家布魯內萊斯基發現並闡述了透視法;16世紀達·文西在平衡素描與構圖的問題中發明了明暗漸隱法...
這些哲學思想、準則、技法為西方藝術帶來深厚的思想根基與強大的寫實能力的同時,也對後來的變革產生了歷史性的禁錮。
18世紀晚期,以唯理主義哲學和封建王權為支柱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大衛、安格爾等)和以反理性主義,強調激情、個性等主觀意識為導向的浪漫主義藝術(戈雅、布萊克、德拉克洛瓦等)仿佛雙子星一樣幾乎同時登臺。浪漫主義藝術在反對與攻擊與學院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將藝術置於條條框框中的新古典主義藝術的活動中,鄙棄精確的素描法,強調色彩的表現力,畫面風格熱烈奔放,時常將純然的幻想與夢境畫入作品之中。
浪漫主義代表作品
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1746──1828)
19世紀,以馬奈、雷諾瓦、莫奈等人為代表的印象派興起,受幾乎同時期的庫爾貝、透納等體制外的畫家的影響,他們認識到應該走出畫室,在戶外捕捉光影的瞬息之變,而19世紀攝影術的發明與光學領域的探索也為印象派畫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印象派的畫作風格對比強烈,動感十足,快速的作畫方式使得畫面中輪廓模糊,色彩過渡明顯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種類似照片的畫面的瞬間感。
印象派代表作品
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1840──1926)
然而哪怕是強調主觀情感與激情、不時刻畫幻想題材的浪漫主義和捕捉光影變化、不符合直覺上的視覺經驗的印象派畫作,其真正內核卻也依然還是寫實的,依然遵循著透視法,明暗漸隱法等法則。
難道繪畫到了以光學知識為依託的印象派就要停止了嗎?
當然不是,但進展不是在畫面上一點點地積累越來越依託科學認知的技法,而是進行思維上的突破。
塞尚被認為是後印象派畫家,然而他在對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進行顛覆的時候,印象派的大多特質其實也被他否定了。塞尚認為:"僅靠眼睛是不夠的,思考也是必要的。",進而試圖從某種"與自然平行"的創作出發,從內部突破印象派的局限,並從中創造出一些"永恆且持久的東西"。在他的畫面中可以觀察到不同於印象派畫家的結構感與形體感,物體不再是莫奈式的飄忽,而是具有了某種堅實與硬度,以及體積感與重量感。他並不是想要同古典藝術家們一樣在二維的畫布上製造三維的錯覺,在努力表現堅實感和深度感之時,他發現他放棄符合程式的素描法就能達到目的。這個無視"正確素描"的舉動不僅使古典主義以來被奉為圭臬的透視法被取消了,也帶來了具有注重作品形式、關注純粹審美等特質的整個現代主義藝術。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歐洲最頂尖的古典藝術專家,英國美學家與藝術史家羅傑·弗萊 (Roger Fry 1866──1934)初次見到塞尚的畫作為之感動不已,並且兩次在倫敦格拉夫頓美術館舉辦了"後印象派"畫展,然而塞尚的作品遠遠超出了當時觀眾的期待視野的極限,招致針對法國藝術與弗萊本人的一片謾罵。
當時的觀眾所熟識的藝術是古典的。嚴肅、沉穩、和諧...正如18世紀美學家溫克爾曼所言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傳統的藝術形式。
羅傑·弗萊用多年時間寫作一系列論文,舉辦講座向公眾闡釋極具現代性的後印象派作品,也由此他和其學生克萊夫·貝爾生發出了可以作為現代主義藝術理論奠基石的一系列美學觀念,確立了此後幾十年西方藝術對於"有意味的形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