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患者朋友來說,在確診膝骨關節炎之後,他們除了擔心病情的進展外,還會焦慮自己要吃的藥物和要做的手術。畢竟藥物副作用、對身體開刀,甚至"換"個關節……誰聽起來都會覺得害怕。
而作為一個骨科醫生,也常常被患者問到"有沒不吃藥不手術的治療方法"。在這裡,金醫生明確告訴大家——是有的。接下來,大家就跟著金醫生一起來了解下。
得了膝骨關節炎,未必要吃藥和做手術!
得了膝骨關節炎,會帶給患者不同程度的困擾,比如膝關節疼痛(患者常自述"膝蓋痛")、活動困難等。
針對膝骨關節炎的治療,早期以保守治療為主,氨糖(氨基葡萄糖)、止痛藥等藥物用得比較多。到了晚期,可能就需要人工關節置換來解決患者的問題了。
簡單來說,膝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會根據個體病情來調整的,能保守治療的就儘量不手術,能外用的就儘量不內服。
所以在早期,或病情允許的前提下,大家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先選用外用藥物——依照國內骨關節診治指南的建議:在應用口服藥前,建議首選局部藥物治療膝骨性關節炎。
在此基礎上,結合科學的康復鍛鍊等手段,就能夠有效幫助大家控制病情。
常見的外用藥物有哪些?
接下來,金醫生就給患者朋友們科普下常用的外用藥物。
第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
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備鎮痛、消炎等"硬本領",目前在臨床工作中被廣泛使用,像骨關節炎、類風溼等都可能會用到這一種藥物。
可能有人會說,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不都是口服藥嗎?其實NSAIDs既有口服藥物,比如布洛芬、塞來昔布等;也有局部外用的藥物,包括各類塗劑、貼劑、藥膏等,比如大家熟悉的扶ta林。
* 患者出現疼痛時,應足量使用止痛藥膏。
外用的藥膏要足量才能達到理想的止痛消炎效果,以扶它林為例,患者每次至少使用2g,每天使用5 次,通常一支藥膏要在2天內使用完畢。(遵醫囑)
* 外用膏藥的使用時機要正確。
外用膏藥主要有兩類——消炎止痛類膏藥和紅外熱療類膏藥。
消炎止痛類膏藥主要是非甾體類抗炎藥,用於患處出現了紅腫熱痛的急性炎症期;紅外熱療類膏藥則用於患處沒有紅腫熱痛症狀的慢性期。
如果你用錯了,很可能會加重炎症。所以患者朋友們在選用外用膏藥時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書中的功效和適用位置。
第二種:辣椒鹼
辣椒鹼這個名字就說明了它和辣椒的關係——辣椒鹼提取於辣椒,具有消炎止痛等效果。
外用的辣椒鹼(比如各種xx辣椒鹼乳膏)塗抹於局部就能起到相應效果,主要適用於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
要注意,辣椒鹼≠辣椒,直接敷辣椒在患處並無效果,反而可能刺激患處。此外,如果您在使用辣椒鹼乳膏時出現皮膚發熱灼痛感,請停藥。
第三種:玻璃酸鈉
從臨床研究來看,玻璃酸鈉的安全性良好,延緩病情的效果確切——玻璃酸鈉在進入關節腔後,能起到潤滑關節,減少組織摩擦的作用。此外,玻璃酸鈉還能保護關節軟骨,起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目前,專家共識推薦的用法是每個關節每次注射劑量為1支單位,每周注射1次;根據藥物不同,3~5周為1個療程,6個月內最多注射一個療程。
絕大多數患者在第一個周期治療結束後,就能明顯感到膝關節疼痛問題的緩解,以及膝蓋活動能力的提升。
一般來說,早期患者依舊首選非甾體類抗炎藥,對於初期及中期患者,注射玻璃酸鈉可能效果會更好。
提醒大家
外用藥物有不錯的效果,而且能減少一些藥物引發的胃腸道副作用。但是,大家一定不要盲目求醫和用藥,尤其是一些未經驗證的"偏方"、"進口神藥",治療請前往正規醫院和諮詢專業醫生。
本期話題:您治療膝關節炎用過哪些方法/藥物?效果如何?歡迎朋友們踴躍留言分享,有疾病疑問也可以提出!
後續我會給大家寫一些疾病康復、藥物使用、中醫藥保健相關的內容。
如果您看完文章,麻煩您給個點讚和關注!您的關注和點讚,不僅能幫助更多的人,也是我做科普的最大動力![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