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家書,寄自府學路27號

2020-12-26 澎湃新聞

引 言

秋意涼,思鄉切。

當樹葉由綠色變成黃色,

當衣服由短袖變成長衫,

當你看到大雁南飛的掠影,

你是否思念遠方的家鄉?

對於每一個法大學子而言,

遠離故土,

來到陌生的城市讀書,

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也是一個需要慢慢適應的過程。

其中,有新奇也有失落,

有收穫也有迷惘。

你是否願意將這份心情傾訴於家人?

寫一封家書給家人,

傳達問候,遙寄思念。

透過家書,

他們或許會為你們在法大學習而驕傲,

抑或為你們的成長而欣慰。

見字如面,

相信一封承載了質樸真切情感的家書,

能夠讓彼此牽掛的心靈再度相逢......

軍都山下倍思親

——法治信息管理學院20級 鄒玥

(向上滑動啟閱)

給父母的一封信

親愛的爸媽:

穿過山海關,跨過古北口,在這座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我有幸與仰慕已久的法大相遇。

開學那天,在校門外看法大似乎有點袖珍,但當我真正走入,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最出人意料的便是他的校園,磚紅色的樓宇莊嚴而古樸,廊腰縵回的設計讓校園略顯幽深,豐富的綠化讓生機勃勃不再只是個詞語。不登崇山不知何為高聳,不臨潭淵不知何為深邃,不品美酒不知何為甘醇,不入法大不知何為別有洞天。

大師,是這座學校的代名詞。開學第一課,馬懷德校長親自為我們授課,帶我們縱覽天下大局。通識課名單上的老師皆是北京諸所高校的名師。專業課的先生半數皆是海歸,對國政專業也有著獨到見解。這一刻,我覺得這一切是那麼的恰如其分,法大就是我尋找已久的理想中的大學。

與我關係最密切的自然是朝夕相處的同學。東北、華北、江南、青藏、港澳臺、南亞,大學同學的範圍不僅跨越大半個中國,更是走向了世界。不同地域的同學,方言口音不同,面容特點有別,飲食習慣各異,這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

法大的學風是令人震撼的。清晨的圖書館門前便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圖書館開館即飽滿已然是一種常態,教室裡早早坐滿了自習的人群,學活裡也滿是討論和背書的聲音。法大的學風也是自由的,課堂上表明自己的觀點已然成為我們的習慣。大學的日常讓我終於脫離高中那種刷題戰術的苦海,開始感受到學術帶給人的快樂。

大學的生活是自由的,我可以自主分配時間,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培養更多樣的能力,自由也讓剛剛從緊張的高考氣氛中解放的我常常感到迷惘。爸媽請你們放心,我會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學會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學會自律地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法大的生活也是人性化的。中秋來臨,學校專門為每位留校的師生烘焙可口的月餅。天氣轉冷,食堂及時地給座位加上墊子,以防我們著涼。所以你們不必擔心,學校已經用這些細節讓我這個離家求學的遊子,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

在法大的一個多月裡,我已經成長了很多,懂得如何與室友共處,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與空間,體會了什麼是自律,更收穫了豐富的專業知識。你們的兒子已不再是那個懵懂的小孩,已成為一個有思想力的成年人。所以,請你們放心並且放鬆地讓我在這條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上肆意奔馳吧。

此致

郭欣然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級 郭欣然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家是一個人最溫暖的港灣

外面的世界

我們可能很渺小

但回到家我們就是父母的全世界

世界很大,幸福很小

有你們,很溫暖

拓荒牛前共嬋娟

——法治信息管理學院20級 何天傲

筆尖觸下

墨色溫柔地撫過信紙

留下送至耳邊的呢喃

信紙疊起

摺痕漸漸地延長展現

刻出深入靈魂的思念

郵票貼上

膠水緊緊地抓住信封

連起你我相離的距離

這,就是家書的歷程

雲中誰寄相思書

——法學院20級 高子晴

前半生

父母是我們唯一的觀眾

後半生

我們是父母唯一的觀眾

所以

我們不能懈怠

因為在奮鬥的身影裡

藏著父母晚年的幸福

願每一個正直青春年華的你我

都能成為父母的英雄

法淵閣裡微光閃

(向上滑動啟閱)

若有光,亮一隅

——寫給母親的一封信

原諒我還是習慣用「你」稱呼,而不是那個稍顯疏離的您。

想想自己的大學,陪伴我學習的,在一隅天地照亮我的,不過是一本隨感。而這隨感,倒是處處有你的影子。

這本子是你送給我的,素色,厚實,乾淨。自從讀書寫作開始,從未停止過摘錄,想想它也受了幾年摩搓。

世界並不總是彩虹色,玻璃紙也不是永遠閃光。這是我題在封面的話。字跡頗為拙劣,也自有一番稚趣可言。

從來便覺得自己是率性之人,直到翻閱隨感中的種種過往,才發現情愫湧上心頭,久久難以平復,確實有翻江倒海之勢。

當時,許多句子有著少年的銳氣,會考時只留了一句:烈火張天照雲海,周公於此破曹公。腦中又回想起那天的場景,人山人海,你沒有像其他人那樣踮腳招手,個子矮矮的她在人群中注視著我,目光溫柔又堅毅。如今看來,當時不僅能破曹公,山河更改的自信與從容我也是有的。

高三那年,你懷了弟弟,當時也算是知天命之年的高齡產婦。而我,又是寄宿制學習,浮生偷不得半日閒,兩周回家一次倒是給你添了麻煩。

你向來不是多話的人,有時看到我在寫隨感發洩情緒,也只是安安靜靜的送來水果又悄無聲息的退出去。細細想來,你行動不便,肚子大的彎腰都十分困難,又要避免木門開閉的聲音,該是如何的小心翼翼。

「我們習慣將一切日常當做理所當然,卻不知道這是天賜的禮物」,我在2月的某日寫下這句話。你去備產那幾日,我獨自在家,因為你高齡的緣故提頂吊膽,思慮萬分而又無能為力。長大之後,在家的日子都像是分崩離析的碎片,高三的重壓時常讓我盯著書桌前的窗戶失神。成績不佳導致落水的無力感襲來,伏案時對未來也產生過迷茫與惶恐。這時候隨感就是我生命的碎片,拼接起那些殘存的回憶。點成線,線成面,之前常常糾結的往事縱使不如意,也最終飄散如煙。

又想起出高考成績那天,在我的暗示下,你和爸爸帶著弟弟出門,留下我一個人面對這份真實。書房裡靜悄悄的,溫和的光仿佛滲透進入桌面的三角形角落,突然記起村上春樹的那句話,確實,我還年輕,陽光免費。提筆寫在本子上,6月24日,晴。

很自然的查成績,驚喜或是失落並沒有強烈的浮現。十年的寒窗苦讀,不是驚嘆號結尾,也不是句號般終結,已不必斤斤計較太多,省略號後面還有許多愛與溫暖,過往步步不易但寸寸生春。

當時想不明白的是,那適時的敲門聲,熟悉的輕柔的敲門聲。現在也大概明白,書房書桌或者是隨感從來就不僅僅是我的一方淨土,你的愛意永遠會漫溢過來,悄無聲息。理解與尊重也許是一對焦灼而又擔心的你和爸爸留給我的天賜的禮物,就像那本隨想,無聲中卻起驚雷。

「他們在外面等待的時間,又該是如何的漫長,如何的焦急。那一聲敲門後面又隱藏了多少估計與揣摩。」這是高三最後的結尾。

我們從來都是熱愛與渴望著生活,我已經分不清到底是隨想,是那些從幼稚到成熟的字跡還是母親,那樣寬厚溫柔的母親發出的光,照亮了書桌的一隅,生活的一隅。我到底是用隨想記錄學習的苦難,記錄生活的美好?還是它在出聲的動情的回應我的生活,我的世界。

不論是太陽還是螻蟻,不論是在大學還是高中,若有光,亮一隅,每一寸光都是太陽呀,前途總會是春分滿面,不會徒增煩惱與憂愁。

您說是嗎,母親?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19級 王凡

此心安處是吾鄉

(向上滑動啟閱)

給家人的一封信

親愛的爸媽,弟弟妹妹們:

你們還好嗎?

想起開始的一周,我對你們的思念更加洶湧,現在已經在校一月有餘,隨著時間,那種不安和恐懼已經煙消雲散,內心漸漸恢復平靜,並且,我遇到了一群可愛的朋友,她們對我的安慰和關心起了很大作用,讓我在北京第一次感覺不再孤單,再者,我對這邊的氣候很能適應,北京的氣候與青海有些類似,甚至更好更溼潤一些,連一直困擾我的痘痘也漸漸平復。大學的學習節奏與高中的很不相同,但大體還是很好的。

但我仍然放心不下你們,琪琪和盼盼相處的還好嗎?佑佑小弟第一次一個人睡還習慣嗎?新鋪子生意最近如何?爸媽你們還忙的過來嗎?身體如何……

以前在家一家人吵吵鬧鬧,磕磕絆絆的生活時,一心只想離開,如今真的離家千裡,沒想到我會這麼想念你們,想念你們所有人,也想念以前的生活。生活第一次的考驗告訴女兒永遠要珍惜眼前人,最後也只不過只想讓你們知道,我很好,不用牽掛我,還有,我永遠想念你們,想念我們一家人生活的日子。

最後,但最重要的是:爸媽,千萬注意自己的身體,你們好好的,以後才能樂享子孫福!

想念你們的女兒,姐姐

——國際經濟法學院20級 劉佳欣

北國楓葉寄相思

——國際經濟法學院20級 鄧佳澤

綠色的郵筒

裝載的

是一紙紙思念

是一聲聲問候

是內心滿滿的最真摯的話語

時光的齒輪飛轉

白駒過隙

卻從未將這種發自內心的話語埋沒

代我踏破荊棘與你相遇

寫一封家書

來到大學,

便是一段嶄新旅程的開始。

相信離家以後的法大er們,

能夠迅速適應新的生活,

不讓家人擔心。

一封家書,一段文字,

一份思念,一段旅途。

這些都會在你的青春記憶裡,

留下最美的印記。

你有什麼話想對家人說呢?

遠在家鄉的父母

對身在法大的兒女又有什麼囑託?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和我們一同分享!

法大微信 【第20201028期】

內容來源:新聞通訊社

封圖製作:江君嫻

文案:鄧佳澤 鄒玥 郭欣然

排版:鄧雨曦 阮葦杭

原標題:《這封家書,寄自府學路27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三封家書」:疫情防控裡的一抹暖色
    家住鄭州市桐柏路建設路附近的郝濤和平時一樣拿起手機,翻看起了朋友圈。看到好幾個朋友轉發了《給千萬鄭州人的第二封信》,他也點了進去。 「這真的像是家人口吻寫的一封信,說到了心坎裡。我看了好幾遍,每一條留言都不捨得錯過。我覺得,政府為我們考慮,我們也要做自己該做的事兒,按規定自我隔離。這封信,讓我這個異鄉人覺得很溫暖。」
  • 寧波大學2907名新生寫家書 50多封因格式被退回
    這不,中秋節寧波大學陽明學院2015年級的2907名新生分別給自己的爸媽寫了一份家書,算算時間,這份家書也應該到家裡了。只不過,這途中發生了一點不怎麼愉快的事情,至今已有50多封信,又輾轉被退回了學校。  不禁讓人疑惑,這僅僅只是95後的學生不會寫信嗎?還是當下不少人的通病?
  • @父老鄉親,這封家書紙短情長
    @父老鄉親,這封家書紙短情長 2020-10-20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校新生家長手寫家書「寄」濃情
    楚天都市報11月24日訊(記者鄒浩 通訊員婁新雅 馮佩瑤 黃宣瑋)「這是你的家書,請查收。」近日,湖北大學商學院2020級大數據經濟創新人才實驗班學生的QQ對話框裡,彈出了一條特殊的消息,班委以Word文檔的形式將家書交到學生手中。
  • 寧大新生50多封家書被退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邵巧宏 通訊員 郝曉帆 褚晶君 孫煜坤
  • 澳海紫東府家書如約 美好而至!
    親愛的澳海紫東府的家人們:見字如面,展信舒顏!追隨時光的腳步,薰風輕輕推開仲夏的大門,萬物在驕陽下愈加美好。澳海紫東府從一紙藍圖到實景呈現,關於生活的憧憬也醞釀出萬抹甘甜。細節源於匠心打磨,更來自對品質的專注和堅持。
  • 67年前的手繪「表情包」家書,看哭了!
    2020-10-27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學實錄 悟真理 | 「一封家書」寄深情——學習《習近平在廈門》等...
    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習總書記寫給集美校友總會的回信,被海內外集美校友、嘉庚學子,乃至旅居海外的新老華人華僑親切地稱其為「家書」。這封「家書」把「嘉庚精神」納入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內容。  這封回信體現了習總書記對嘉庚精神的高度評價。
  • 28封廉潔家書,總有讓人潸然處 …
    28封廉潔家書,總有讓人潸然處 … 2020-12-21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男人最溫柔的一面,都寫在這封家書裡
    其中有四本家書,人生在任何階段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梁啓超一家,被稱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一生有十個子女,其中一女夭折,其餘的九個孩子,個個成才。有建築學家、文學研究專家、圖書館學專家、火箭科學家,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這自然離不開梁啓超的悉心栽培。
  • 一封家書寄鄉情 全國溫商將回鄉開年會收到別致邀請函
    一封封家書寄鄉情「甌居海中,商行天下。據溫州市投資促進局局長吳松海介紹,今年恰逢第一個異地溫州商會成立25周年,就想到了以家書形式發邀請函,邀請各地溫州商會會長及代表回鄉開年會。於是,大會組委會特地委託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文學博士陳瑞贊採用傳統駢體文的形式撰寫這封家書聲情並茂、古今融合的家書。
  • 《百年家書》|信中的話,紙上的字,都是想對你說的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去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最近,清代以來具有教化意義的百餘封珍貴家書集結成《百年家書》出版。百種家書據其內容,被分為五類,分別表現了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夫妻之間等相互扶持、相互關心的親情與態度。每種家書皆作精賅評語,以見普通家庭之血緣親情及家風家教。
  • 【鎮在評】鎮江的這封信,不是家書也抵「萬金」
    鎮江的這封信不是家書也抵「萬金」網評員|宅言世界上最珍貴的書信是家書
  • 第1封:家書,溫暖記憶的守護者
    這一瞬間,感覺這些記錄的資料特別珍貴。         另外,我也在想,我能不能用更加細膩的方式,記錄當時的感受呢?         我突然想起了一個詞「家書」,之前看過一些名人寫給家人,尤其是寫給孩子們的信。都是充滿了溫情細膩的回憶。例如:曾國藩的家書,王陽明的家書,洛克菲勒的家書,都展現了一個和藹父輩對孩子們細細觀察,諄諄教導。
  • 從想媽媽到別給我存錢 於歡獄中寫出28封家書曝光
    原標題:從「想媽媽」到「別給我存錢」 於歡獄中寫出的28封家書曝光於秀榮翻看於歡寫的信△山東於歡案,已過去兩年多。隨著主角之一——於歡母親蘇銀霞於近日刑滿歸來,再次引發了關注。12月19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當年案發地山東源大工貿有限公司,對話蘇銀霞和義務「守家」3年多的姑姑於秀榮。
  • 衡水中學50米家書!打動教育部的家書!這些家書怎會如此特別
    今天是2021高考倒計時186天,今天小金給大家展示兩份寫給學子的特別家書!一封是寫給衡中學子的50米長卷,一封是驚動教育部的家長寫給孩子的家書!這兩封家書有怎樣的特別,聽小金娓娓道來。自從鄭彥星老師到衡中上班,鄭東玉先生就親自給兒子的學生寫家書,有時長,有時短,多數是座右銘之類的鼓勵性話語,比如今年春季,因為疫情學生居家上網課,鄭東玉先生就親自給兒子班的學生寫家書,鼓勵他們刻苦學習,這些家書隨著學習資料一起寄給了班裡的每一個孩子。
  • 畢業音詩畫 | @府學路18號:離別,是為了更好的遇見!
    畢業音詩畫 | @府學路18號:離別,是為了更好的遇見!我在這四年裡基本上完成了在上大學之前所想做的事情。所以所留下來的遺憾不算特別多吧。這四年的經歷也算豐富,在社團裡學到了我一直很感興趣的攝影,生活中也認識了許多有趣的朋友,留下了諸多的寶貴的回憶。石大這四年,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讓我對身邊的一切有了更深的感觸。此次一別,下次相見不知何時,願他日再見時,我們一身榮華但仍能輕鬆地去笑去鬧。這個地方這麼好,這裡的人那麼好,我可不願輕易捨棄。
  • 愛在師大|一封自皖至川的千裡家書
    這群年輕人走進大山深處,給那些孩子帶來笑臉、帶來溫暖。然而在千裡之外,在歡笑背後卻有一顆顆的心默默掛念著,一雙雙眼睛遙遙注視著。這是支教團的家人們。雖然心有掛念,卻仍然支持孩子正確的選擇。平生意氣今何在,把得家書淚似珠。
  • 美版曾國藩家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傳承百年不衰的秘籍
    老洛克菲勒的智慧很多都寫在了給兒子的信裡,和曾國藩一樣,他的一生給兒女們寫了很多封家書。正如詩聖」杜甫在《春望》所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劉邦的《手敕太子文》、諸葛亮的《誡子書》……每一封家書都寄託著希望、見證著歷史、傳承著精神文化。
  • 家書抵萬金
    在四川瀘州,一位名叫何白李的教育工作者自70歲始,堅持10多年以家書甚至自創家報的形式與遠在外地子孫溝通,在平樸、真情、無拘中教化引導著何氏後人。時隔30餘年,同樣來自瀘州的學者蘭永生讀到這批家書,認為「一旦公諸於世,必定照亮許多人的心靈」,由此開始長達近兩年的整理。記者近日獲悉,這批何氏家書,明年初將由巴蜀書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