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到魯迅的文章,他在日本留學期間,當時的中國留學生因為留著長長的辮子而備受歧視。這是滿族男子特有的髮型,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政權,在其還還未入關之前就留著辮子。在滿人入主中原後,為了讓中原的漢人臣服,還強迫其剃髮來表示歸順。
滿族的主體是建州女真。滿族的形成除了建州女真外,還結合了蒙古人以及朝鮮族等融合而成的一個民族。女真人在宋朝的時候稱為是金人,在這時他們就有了剃髮的傳統。
史書記載:男子辨發垂後,耳垂金銀,留腦後發,以色絲系之,富者以珠金為飾。
這就說明了金人女真人的髮型早在宋朝就有在後面留辮子的傳統,金人的髮型就是在頭頂是不留頭髮的,只是在兩鬢各留兩條辮子。但是隨著金人逐漸漢化程度的加深,其髮型也逐漸跟上了時代的潮流,也留上了漢族的髮型。所以後來在考古發現金人的髮型與漢人是類似的。
金人髮型
建州女真人在組成滿族後,將原來兩鬢的辮子留在了後邊。金朝的女真與清朝建州女真是同族,原先都是通古斯族,在先秦時期都是肅慎人,而通古斯族的成員就有剃髮的傳統,也梳著辮子。
傅斯年先生認為,一個民族的髮飾有著特殊的意義。
古代每個民族都有原始的圖騰崇拜,滿人的遠祖的傳說也是仙女在吃了神鵲的蛋後,生下了一名男孩,這就是愛新覺羅氏,滿洲最早的先祖。
因為獨特的圖騰崇拜,遠古的人類就會可以模仿先人的著裝,比如說身上插上羽毛,或者畫上色彩。所以女真人就根據先祖鳥類的形象,也留著髡髮。
清朝人髮型
漢人對自己的頭髮也特別重視,自古就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在滿人入主中原之後,依然有著留辮子的傳統,並且對於其也是非常重視。
清朝有一個著名將領明瑞,是乾隆時期的伊犁將軍,在與緬甸人作戰的過程中,不幸戰死。在異地戰死後,將士們將明瑞的辮子以及印信、隨身的帶子以及扳指帶回去,將其髮辮帶回去可見滿人對自己髮辮的珍視程度。
髮型的演變
除此之外,滿人留辮的原因還與其特殊的環境有關,當時的古人並不像我們一樣有洗髮水。由於當時的衛生條件比較差,所以當時的人頭上經常會長蝨子。頭上長出蝨子後,自然是非常難受,為了將其遏制在搖籃中,所以當時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會將頭髮剃掉。
建州女真以及先祖女真在很長時間以來都是遊牧民族,靠打獵為生。而極其落後的生產力,頭髮就是非常長的,不可能像我們在理髮店中理髮。
但是時間長了,長長的頭髮還是不方便,在打獵過程中擋住了視線,作為馬上民族的女真人跑起來也非常不方便。所以就直接將額頭的頭髮剃掉,久而久之這樣的傳統就一直留下來了。像其它民族也會有類似留辮的傳統,雖然具體髮型雖然有一定的區別,但還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清朝人入關後,按理來說應該尊重原來民族的傳統。但是滿人在相繼收服漢人直至入主中原之後,都讓老百姓剃髮。只要剃髮,就表示歸順清廷。當時的漢人則認為留著傳統的髮型是民族精神的體現,這就引發了民族之間的矛盾。
尤其是清朝入關前,多爾袞強迫漢人實行「剃髮令」,但是這一行為引發了漢人的不滿。後來在吳三桂等漢族官僚的建議之下,多爾袞又將這項政策收回,這項政策又緩解了滿漢之間的矛盾,對多爾袞順利進入中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清軍屠殺漢人
隨著清軍入主中原之後,剃髮令又開始繼續推行。為了鎮壓不服清朝的官民,在順治年間,全面推行這項政策,這項政策,遭到很多漢人的反抗,當時的漢人為了反抗,甚至喊出了:「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的口號。
強烈的反抗,以至於清朝政府不得動用武力將其實施,著名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無數反抗的漢人死去,令人驚愕。清朝政府這樣的鎮壓下,老百姓不得已都留著滿人的辮子,一直到清朝滅亡。
剛開始,清朝人的辮子並不像電視劇中的那樣,而是將頭周圍的頭髮全都剪掉,只留下小小的一撮紮成辮子,到了後期,辮子才成了我們傳統認為的一大撮。
國民政府在幫人民剪辮子
當然,也有腦洞清奇的網友認為,這是因為愛新覺羅氏為了掩蓋自己是地中海的事實,才會讓全國人民留了這樣怪異的髮型。
到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觀念傳到了東方,一些有識之士就向政府提出了剪辮的建議,康有為是第一個向皇帝提出這個建議的人,一些受到西方教育的青年也剪掉辮子,表示與清朝政府抗議,但是這並沒有普及。
末代皇帝溥儀
這樣的傳統直到末代皇帝溥儀才被打破。溥儀受到外國老師莊士敦影響比較深,不僅給自己取了英文名字,因為莊士敦覺得辮子醜,還將其滿人視為重要的辮子剪掉,這一行動讓當時的老人和滿人極為生氣。
清朝滅亡之後,中華民國建立之後,這一留辮子的習俗才徹底被廢除,像豬尾巴這麼醜的髮型徹底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中。
參考文獻
《三朝北盟會編》
吳美鳳:《「頂上風雲」:滿人髡髮源起》
侯傑、胡偉:《剃髮.蓄髮.剪髮——清代辮髮的身體政治史研究》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