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因為黨的培養,我走出了那片大山和黃土,經過象牙塔的孕育和部隊大熔爐的錘鍊鍛造成為了一名大學生退役士兵,2019年在脫貧攻堅戰役的號召下,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我又重新回到了農村,成為了一名駐村幹部。
臺裡村村容村貌
我駐村的地方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月亮山下的烏溜河畔——臺裡村,一個民族風情極其濃厚的傳統村落,村裡的村民都講苗語,會講普通話的人屈指可數。
入戶走訪幫扶戶
語言溝通不暢成為了我駐村工作的一大難題,每次入戶都需要懂苗語的村幹一起做翻譯,沒有翻譯的時候工作起來十分的困難和吃力,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我開始自學苗語。
漢語和苗語對照表
我把經常要講的詞彙和要說的話寫在工作記錄本上,然後請村幹翻譯成苗語後用漢語代替,入戶時帶著本子去對照講話,雖然死板了點,但是溝通效果還是顯著的,有時候也會因為發音不準講錯話而得罪了村民,吃了閉門羹。
村民聽到一個「客家」人講苗語,雖然感覺怪怪的,可總體還是高興的,有時候我也會因為發音很搞笑,引得村民一頓歡笑,就這樣我和村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村民也開始慢慢的接受我這個所謂的「城裡人」。
幫助無勞動力老人拆除火塘
如果溝通不暢,那麼黨和國家的政策宣傳「最後一公裡」就不能落實落地,為此,我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創辦了「臺裡村時訊」的微信公眾號,利用春節期間入戶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關注公眾號,定期在公眾號內推送黨和國家的一些精準扶貧政策,比如:易地搬遷、人居整治、危房改造、醫療保障、教育補助等政策。
臺裡村村容村貌
先讓懂漢字的年輕人學會了,再讓讀懂政策的年輕人用苗族語言講給家裡的留守老人,這樣就比起我挨家挨戶入戶解讀政策效果好很多,還提升了工作效益。既讓外出務工的人讀懂了政策,也讓家裡的老人也懂了政策,還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駐村工作隊的工作動態,讓村民對駐村工作隊的工作動態看的一清二楚,每天在為村裡做什麼,完成了什麼工作,在外務工的村民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看到臺裡村每一天的變化,深受村民喜愛。
獲得從江縣表揚
真情幫扶做貧困戶的知心人和貼心人。駐村一年多來,我除了要配合駐村第一書記完成全村426戶的脫貧攻堅工作外,還負責了我的單位(貴州省興義高速公路管理處)在臺裡村結對幫扶的8戶貧困戶幫扶工作,配合單位完成了8戶13人建檔立卡戶的脫貧出列,駐村後我堅持每周每戶走訪3次,駐村一年多來走訪幫扶戶高達1000餘次。
幫貧困戶殺蟲
苦幹實幹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駐村一年的時間裡我協助駐村工作組幫助臺裡村人267戶村民完成了人畜混居整改工作,開啟了人畜分居新生活、115戶村民完成了透風漏雨整治、5戶村民完成了危房改造;解決臺裡村300餘戶1500餘人安全飲水難題;協助配合圓滿完成了全村115戶409人的貧困戶脫貧出列工作。
幫貧困戶老人收稻穀
拼搏創新致力於臺裡村產業發展。為了進一步穩定脫貧成效和成果,我和駐村工作組共同成立臺裡村油茶合作社,帶動全村及附近400餘戶群眾穩定增收,2019年帶動臺裡村83戶貧困戶戶均分紅2000元,創造從江縣帶動貧困戶最多、分紅最多的幫扶奇蹟。
和獨居老人聊天
身邊的人總說我是「舍小家為大家」,其實不然,我只是工作的地點離家更遠了一點,能從新回到農村去改變那些還生活在我曾經生活的「貧困」裡,我深感幸運和自豪,能成為脫貧攻堅戰役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青春無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華 整理
編輯 劉娟 編審 周文君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