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都柳江邊攻堡壘,月亮山上亮實招丨從江縣洛香鎮岑...

2020-12-26 天眼新聞

春風吹戰鼓擂,又是一年駐村情。2019年7月5日,在州委的信任下我進入第二個幫扶村,從江縣洛香鎮岑西村。  岑西村地處從江縣洛香鎮的西部,是從江縣貧困發生率高於30%的深度貧困村之一,淳樸的鄉村伴隨著嚴重的貧窮,全村67戶32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5%。雖然我一早就知道這是個比較貧困的深度貧困村,但是步入岑西村時,才發現這裡比我想像中的還要落後得多。既然組織信任我,派我到這個深度貧困村來解決困難問題,面對岑西村的貧困現狀,那我總要做些什麼,才能有效快捷的帶領岑西村全體村民走向致富的「快車道」。  駐村以來,為了更快地進入角色、了解民情民意,我吃住都在村裡,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利用晚上的時間,打著手電筒一家一家的走訪,逐戶摸排群眾生產生活情況,一家一家的交心談心,認真梳理群眾的每一條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地去做思想工作和制定幫扶措施,和村裡的老百姓拉家常,逐漸與村民如家人般相處起來。

幫助群眾蓋瓦片

然而,村民們都知道,岑西村貧困落後、群眾收入低,主要是產業發展落後。為此,我多次組織召開村組幹會議和村民大會,討論村級發展策略,提出要想發展,必須有產業支撐的思路,從而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結合岑西村的實際情況、村情民意、土地氣候資源等,按照產業發展「八要素」的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第一書記的帶頭作用,縱上爭取項目資金,橫向聯繫企業實施定單農業,發動群眾林下種植魔芋100畝、蘿蔔種植98畝、紫米種植126畝,覆蓋貧困戶43戶225人,戶均增收1萬餘元;堅持將組織勞務就業作為「四大產業」的兜底和補充產業來抓,主動聯繫企業,上門推薦崗位,發揚三千精神,全村實現勞務就業119人,基本實現戶均1.5人穩定就業,戶均增收3萬餘元,促進岑西村群眾穩定增收。

在將該村產業發展起來的同時,還不斷加強村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千方百計找項目、湊資金實施了3.5公裡的產業路,解決竄戶道路硬化1400米,照明路燈80盞照了山村的夜晚,修建了垃圾處理池及古井;通過實施危房改造、透風漏雨整治、人畜混居整治、環境整治、補短板等項目,讓岑西村舊貌換新顏,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走進過去的岑西村,村內硬化道路綿延不絕、車輛在村道口你來我往,一盞盞路燈佇立道路兩旁,產業連成綠油油的一片。難以想像幾年前岑西村的景象,村裡交通不便,地不成片、串戶路凹凸不平,人居環境差……  如今,談及岑西村的前後變化村民們笑開顏。乾淨清澈的飲用水,寬敞的道路,來往的車輛,高效的產業連片,一點一滴的變化,讓人激動不已!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接近尾聲。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努力奮鬥,2020年11月底,順利通過了省專項評估,實現脫貧摘帽。

村裡的魔芋種植地

岑西村成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亮點。一年駐村人,一生駐村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用心傾聽群眾心聲,做好做實「傳道者」「知心人」和「實施者」,在行與做中,在看得見的成效中,在群眾實際脫貧致富中提升群眾滿意度,我也始終將造福人民群眾作為檢驗自己為民務實的「試金石」。

作者 潘朝泉

見習編輯 梁珍情

編輯 孫遠銘

編審田旻佳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就是我的家,紮根基層一心為民|從江縣加榜鄉...
    我叫蒙文雅,貴州黔東南從江縣人民醫院臨床醫師,根據組織安排,2018年3月到從江縣加榜鄉平忙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組織的重託讓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當時由於村委樓沒有辦公室,我就到從江縣人民醫院向領導匯報,得到了極大的支持,配齊活動場所各種設施,建好村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場所等,鞏固了基層堡壘陣地,為脫貧攻堅勝利打下堅實了組織基礎。
  • ...故事」我與結對幫扶戶的「扶貧情緣」|從江縣西山鎮黨政辦主任...
    賈收安熱情地對我說。賈收安是我幫扶的一個貧困戶。我們從不認識到認識,再到把彼此當成親人,這都是脫貧攻堅牽的「紅線」。2017年底,根據組織安排,我從加鳩鎮調到西山鎮黨政辦工作。2018年初我被安排到大醜村結對幫扶9戶貧困戶。在開展幫扶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賈收安這一戶。第一次到入戶走訪時,他臉上一點笑容都沒有。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大山 勵志做好扶貧人丨從江縣加鳩鎮西部計劃...
    我叫王禮,2019年畢業於上海杉達學院。現服務於貴州黔東南從江縣加鳩鎮合法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作為一名西部學子,畢業後能夠回到自己家鄉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覺得自己是榮幸的也是幸運的。入村開展工作時,了解到合法村大多數都是有老年人在家,為了生活方便,很多人不願意去改變當前的居住方習慣,喜歡在原地址居住,於是我發揮自身會說苗語優勢,入村串寨,挨家挨戶開展政策宣傳,跟他們講政策、說道理、普知識、拉家常。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合法村的加扣寨成為了全鎮人居環境觀摩點,紛紛迎來隔壁村民參觀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  扶貧先扶志,讓村民思想「富起來」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要正真「拔窮根」,第一步就是要打通思想上的貧窮,這是我來到留架村的第一個感悟。因為在實際扶貧走訪工作中,曾經的很多工作思路和自我認為,都被現實打回原形。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雲霧繚繞——初見。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願為鄉親們辦實事、辦好事丨從江縣停洞鎮架...
    「我能當選為村長,是我的榮幸,我不為別的,就是想踏踏實實的為相親們辦實事、辦好事,為架裡村的發展出一份力。只要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架裡村一天比一天更美,那我這村幹就沒白當。」我當初這麼想的,這一年來,我也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這麼做的。
  • 「我的扶貧故事」「江包村」與「唐半仙」的住房「持久戰」丨從江...
    駐村3年,我從一個精緻女大學生變成貧困村駐村幹部,是群眾口中的「江村長」,同事口中的「江包村」。  我分享的是駐村故事是岜沙「唐半仙」的住房改造「持久戰」。  到岜沙村駐村的第二周,我就遇到了難題。村裡有位講究迷信、萬事都要自己算日子的貧困戶,群眾稱他「唐半仙」。
  • 「多彩貴州·相約2020」強基固本的實招硬招︱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
    強基固本 脫貧「基石」更紮實走進從江縣洛香鎮方良村,道路乾淨整潔,村容煥然一新,村民精神抖擻。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變村民精神面貌,這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一環。」方良村第一書記武尚說。穩崗就業 幸福生活節節高「嗒嗒嗒」,伴隨著機器運轉,習水縣岷山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旁的駿華鞋廠內,數百名工人忙碌地加工產品。這家通過政府招商引資,建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附近的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扶貧車間」。1400多名員工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00人、殘疾人86人。
  • 「我的扶貧故事」堅持不懈,必有迴響丨從江縣谷坪鄉高餘村第一書記...
    我叫羅明勇,來自黔東南州農業科學院,2019年6月我被派到從江縣谷坪鄉高餘村任第一書記,同時擔任網格員和幫扶幹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懷著對工作的熱情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向著高餘村出發。剛到高餘村,眼前的景象讓我震驚。
  • 「我的扶貧故事」七年堅守 發揮黨員「釘釘子」精神丨從江縣丙妹鎮...
    我叫梁梗彪,今年39歲,為民服務的初心和為民謀福祉的情懷使我在工作崗位上堅守,至今已有7個年頭。2014年,我當選村委會主任時年僅32歲。當時對國家政策還不太熟悉的我,生怕辜負了群眾的信任和組織的重託,也曾有過放棄當村幹的念頭。
  • 「我的扶貧故事」發展蘊含希望,奮鬥贏得未來丨從江縣加勉鄉擺格村...
    我叫王文,是從江縣加勉鄉擺格村黨支部書記。因受交通、習俗文化以及地理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阻礙和影響,擺格村村民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記得我小時候,擺格村早婚早育等陋習腐蝕著人們的心,孩子不願意上學以及父母不讓子女上學現象很普遍,所以村裡有高中文憑的人口幾乎為零。不過很幸運的是我和龍正鵬兩人是我們村有始以來,唯一的一屆高中生。為了讓我的家鄉脫離貧困,2011年,我回到了家鄉當起了村幹部,誓要帶領家鄉脫離貧困標籤。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給了我生活的動力|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村民...
    我叫蘭老三,今年80歲,家住貴州黔東南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一組。  30年前,我的妻子因產後抑鬱,無法與人正常交流,因為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妻子比較邋遢,家中生活非常慘澹。兒子蘭老或也不得不出門打工,但他卻因為沒有文化、沒有技術而四處碰壁,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  我年齡大了還長期生病,妻子經常在路上遊蕩、神志不清,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好在我們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2014年,村支兩委的幹部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後,讓我寫申請交到組裡,經開會討論後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當故鄉|從江縣谷坪鄉五一村第一書記晏高飛
    我叫晏高飛,去年8月28日增派到從江縣谷坪鄉山崗村任網格員,同年12月調整到谷坪鄉五一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兼任五一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網格員。  剛到谷坪鄉五一駐村時,我就覺得這裡的幹部和村民都顯得格外親切溫暖,這也許是極為巧合的緣分,因為我出生在烏江河畔一個美麗的村莊也叫作五一村。
  • 「我的扶貧故事」曾經屋內望星星 如今滿屋是溫馨丨從江縣剛邊壯族...
    在下了一整晚暴雨後的第二天一早,我帶領貴州電大幫扶分隊隊員來到六組檢查災情。一走進村民林應科家,他就高興地迎了上來。 張碩動員群眾實施危房改造「張書記!太感謝您和電大咯。如果不是您們,下了這麼長時間的大雨,真不曉得咋辦?以前下雨,我是把家裡能用來接水的盆盆罐罐都用上了,一哈這個盆又滿了,一哈那個罐又流了。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用真心換真情|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駐村...
    人生總是充滿著驚喜和意外,沒有想到大學師範專業畢業的我,有一天會從教師隊伍加入到農村基層駐村隊伍中,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生活。我叫鍾南,是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4年6月,經過組織批准,我從威寧縣教育局調到了從江縣貫洞鎮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結束了6年的教師生涯,正式加入全國農村基層駐村工作隊。我所駐的村是貫洞鎮八洛村,從2014年以來,村裡一直沒有村文書,我自然而然地兼顧了5年的村級文書,負責幫助村裡及要辦事的群眾書寫材料,比如幫助不會寫字的貧困戶群眾寫農村低保申請書等。
  • 清鎮職教城貧困學子求學路|陽光男孩的故事
    近期,貴陽作家對貴州(清鎮)職教城的部分貧困學子進行了採寫,從小故事中看到在扶貧政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懷下,生活在職教城的貧困學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 從江縣洛香鎮歸合村,是貴州黔東南一個很偏僻的侗族山寨,1996年以前,歸合村的學生去洛香鎮讀書,得走上一個多小時。
  • 「我的扶貧故事」從白淨「俊書記」變成了黝黑「菌」書記|劍河縣岑...
    我所在的南岑村,多年來都以水稻等傳統產業為主導,產量低、收入低,為幫助村民們尋求探索一條產業發展新路子,我用3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村6個自然寨,遍訪98戶貧困戶,與村民們拉家常、講政策、聽建議。艾立燎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主題上黨課為了能有效帶動村民們,我一邊牽頭成立村集體公司--劍河縣南岑農牧種養殖有限公司,邀請省州專家進村對村民們興趣高、基礎好的養雞、養羊等產業進行實地培訓。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群眾心坎裡 融入百姓生活中|從江縣谷坪...
    我叫劉方洪,30歲,中共黨員,現為貴州省安順高速公路管理處西秀路政執法大隊路政員,2019年11月選派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幫助困難群眾插秧我既是一名退役軍人,更是一名共產黨員,「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這句話時常在我耳邊迴蕩。作為農村出來的孩子,初次來到留架村這一脫貧攻堅戰場,淳樸的民風、熱情的村民,再次讓我堅定信心、滿懷激情。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
    我叫吳永富,是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2017年,我初到金盆鄉雙塘村時,在我的我的包保戶祝建華家走訪時,看見一個小姑娘趴在地上,在一塊髒兮兮的布上畫條格,像是在畫畫,我覺得好奇。「嘻嘻,我畫起玩。」「你在哪裡學的?」「小時候媽媽教的。」……一番問話交流,才知道這個女生叫祝軍琴,是祝建華的兒媳婦。   與祝軍琴的交談,讓我有了靈感。我當時在雙塘村包保4戶貧困戶,每戶都要針對家庭情況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這手藝在脫貧攻堅中定能發揮大作用。
  • 「暑期遊·貴州攻略」從江又多一景區!大歹苗寨景區開園
    7月31日,黔東南從江縣大歹村迎來具有旅遊扶貧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大歹苗寨景區舉行開園儀式。大歹景區是從江縣依託山水、民族、民俗等資源稟賦,將旅遊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大歹村是從江縣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可謂貧中之貧,堅中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