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曾經屋內望星星 如今滿屋是溫馨丨從江縣剛邊壯族...

2020-12-17 天眼新聞

連日來,加麼村的天像漏了一樣,無休止地下著雨。到處塌方滑坡、滾石倒樹、洪水泛濫,給剛插完秧的村民增添了幾分緊張感。

憂民所憂,急民所急。在下了一整晚暴雨後的第二天一早,我帶領貴州電大幫扶分隊隊員來到六組檢查災情。一走進村民林應科家,他就高興地迎了上來。

張碩動員群眾實施危房改造

「張書記!太感謝您和電大咯。如果不是您們,下了這麼長時間的大雨,真不曉得咋辦?以前下雨,我是把家裡能用來接水的盆盆罐罐都用上了,一哈這個盆又滿了,一哈那個罐又流了。現在好了,房子滴雨不漏。下雨可以在家裡做飯吃,睡睡覺。」林應科露出淳樸、燦爛的笑容。

同時對著隊員比劃:「這個屋瓦、牆、廁所、灶臺、臥室、床、碗櫃、鞋架等,都是張書記來給我添置的。」

我拿出林應科房子兩年前的照片。冰封雪地上一樓幾棵光禿禿的柱子孤零零的支撐著一個像鳥一樣的家,真有「危樓高百尺」的感覺。很難想像,在海拔近千米的坪山,寒冷的冬天林應科一家四口怎麼度過。

林應科戶房屋改造前

幫扶分隊隊員開玩笑說:「如果不是黨的扶貧政策好,冬天的林應科的家就可能成為『寒號鳥』了,在夏天,身在其中,就是抬頭望星星,低頭看螢火蟲。」

「以前家裡弟兄姊妹多,沒房子,一直找不到老婆。哎,要是早點得到現在這個房子,我可能都抱孫孫了。」50多歲的林應科激動地說。

林應科戶房屋改造中

「不過,仔就好了,有這麼好的房子,以後不愁找不到媳婦了。」

在加麼村,像林應科這樣從「抬頭看星星」到房屋無漏雨的例子還有很多。五組貧困戶潘金光現在寬敞明亮的家,以前就是一個四面透風的牛棚。

2018年3月,我被貴州省廣播電視大學派駐剛邊壯族鄉加麼村擔任第一書記,作為從江縣2019年未出列的3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加麼是剛邊鄉最分散的一個村。

我們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一拆兩治」工作,拆除舊房、禾倉、圈舍、廢棄棚96戶132個;統一調配物資,全面推進住房保障補短板工作:2014年以來,實施危房改造71戶,易地移民搬遷21戶,透風漏雨整治28戶,人畜混居整治32戶的基礎上,通過實施住房補短板工程,惠及90戶農戶,確保全村住房安全、無人畜混居、無透風漏雨,經過「住房保障戶戶見」全部通過第三方驗收合格。

林應科戶房屋改造後

現在,學校又出資15萬推進改廚改廁工程,非貧困戶也能受益,這是住房安全保障錦上添花的事情,很受老百姓歡迎!

在加麼,老百姓生活有了保障,感恩之心繼而迸發出奮進之力!以林應科為例,2020年,他通過賣草藥、賣藥酒,收入就達到19000多元,溫飽之後的致富成為他、加麼村所有群眾和我們駐村工作隊的共同追求。大家一起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人物小傳】

張碩,男,1984年10月出生,36歲,2007年畢業於貴州大學法學專業,2009年通過公開招考進入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工作,2020年11月任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華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群眾滿意「百分百」丨從江縣剛邊鄉九星村駐村幹部潘其才
    我叫潘其才,是剛邊鄉政府的一名普通幹部,2017年3月,由於工作需要,我被鄉黨委政府調整到九星村擔任駐村幹部。由於以前在高麻、良田等壯族村寨駐過村,基礎設施及住房條件相對較好,所以沒多大的感觸。到這裡駐村後,九星村給我的第一印象:無硬化的步道、通組路、村寨髒亂、衛生環境極差,和我老家15年前生活居住條件相差不大,全村只有兩戶有水衝式廁所,其餘全部是旱廁。第一次入村走訪到村支書所居住的村寨,苗語稱之為「養鳩」,目之所及全是牛糞,到處是丟棄的生活垃圾,還有下雨天難走的黃泥巴路。
  • ...故事」我與結對幫扶戶的「扶貧情緣」|從江縣西山鎮黨政辦主任...
    賈收安熱情地對我說。賈收安是我幫扶的一個貧困戶。我們從不認識到認識,再到把彼此當成親人,這都是脫貧攻堅牽的「紅線」。2017年底,根據組織安排,我從加鳩鎮調到西山鎮黨政辦工作。2018年初我被安排到大醜村結對幫扶9戶貧困戶。在開展幫扶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賈收安這一戶。第一次到入戶走訪時,他臉上一點笑容都沒有。
  • 「我的扶貧故事」「江包村」與「唐半仙」的住房「持久戰」丨從江...
    駐村3年,我從一個精緻女大學生變成貧困村駐村幹部,是群眾口中的「江村長」,同事口中的「江包村」。  我分享的是駐村故事是岜沙「唐半仙」的住房改造「持久戰」。  到岜沙村駐村的第二周,我就遇到了難題。村裡有位講究迷信、萬事都要自己算日子的貧困戶,群眾稱他「唐半仙」。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雲霧繚繞——初見。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  扶貧先扶志,讓村民思想「富起來」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要正真「拔窮根」,第一步就是要打通思想上的貧窮,這是我來到留架村的第一個感悟。因為在實際扶貧走訪工作中,曾經的很多工作思路和自我認為,都被現實打回原形。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大山 勵志做好扶貧人丨從江縣加鳩鎮西部計劃...
    我叫王禮,2019年畢業於上海杉達學院。現服務於貴州黔東南從江縣加鳩鎮合法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作為一名西部學子,畢業後能夠回到自己家鄉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覺得自己是榮幸的也是幸運的。榮幸的是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能夠參與最後的決勝時刻工作,幸運的是我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運用到所學的知識為群眾謀福利。合法村是加鳩鎮寨子多、距離遠、苗族支系不同、工作難度大的村莊。初來報到,我立即申請到合法村當網格員助理。當時,正是人畜混居整治工作(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階段。
  • 「我的扶貧故事」七年堅守 發揮黨員「釘釘子」精神丨從江縣丙妹鎮...
    我叫梁梗彪,今年39歲,為民服務的初心和為民謀福祉的情懷使我在工作崗位上堅守,至今已有7個年頭。2014年,我當選村委會主任時年僅32歲。當時對國家政策還不太熟悉的我,生怕辜負了群眾的信任和組織的重託,也曾有過放棄當村幹的念頭。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願為鄉親們辦實事、辦好事丨從江縣停洞鎮架...
    「我能當選為村長,是我的榮幸,我不為別的,就是想踏踏實實的為相親們辦實事、辦好事,為架裡村的發展出一份力。只要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架裡村一天比一天更美,那我這村幹就沒白當。」我當初這麼想的,這一年來,我也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這麼做的。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就是我的家,紮根基層一心為民|從江縣加榜鄉...
    我叫蒙文雅,貴州黔東南從江縣人民醫院臨床醫師,根據組織安排,2018年3月到從江縣加榜鄉平忙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組織的重託讓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當時由於村委樓沒有辦公室,我就到從江縣人民醫院向領導匯報,得到了極大的支持,配齊活動場所各種設施,建好村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場所等,鞏固了基層堡壘陣地,為脫貧攻堅勝利打下堅實了組織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堅持不懈,必有迴響丨從江縣谷坪鄉高餘村第一書記...
    我叫羅明勇,來自黔東南州農業科學院,2019年6月我被派到從江縣谷坪鄉高餘村任第一書記,同時擔任網格員和幫扶幹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懷著對工作的熱情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向著高餘村出發。剛到高餘村,眼前的景象讓我震驚。
  • 「我的扶貧故事」都柳江邊攻堡壘,月亮山上亮實招丨從江縣洛香鎮岑...
    2019年7月5日,在州委的信任下我進入第二個幫扶村,從江縣洛香鎮岑西村。  岑西村地處從江縣洛香鎮的西部,是從江縣貧困發生率高於30%的深度貧困村之一,淳樸的鄉村伴隨著嚴重的貧窮,全村67戶32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5%。雖然我一早就知道這是個比較貧困的深度貧困村,但是步入岑西村時,才發現這裡比我想像中的還要落後得多。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當故鄉|從江縣谷坪鄉五一村第一書記晏高飛
    我叫晏高飛,去年8月28日增派到從江縣谷坪鄉山崗村任網格員,同年12月調整到谷坪鄉五一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兼任五一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網格員。  剛到谷坪鄉五一駐村時,我就覺得這裡的幹部和村民都顯得格外親切溫暖,這也許是極為巧合的緣分,因為我出生在烏江河畔一個美麗的村莊也叫作五一村。
  • 「我的扶貧故事」發展蘊含希望,奮鬥贏得未來丨從江縣加勉鄉擺格村...
    我叫王文,是從江縣加勉鄉擺格村黨支部書記。因受交通、習俗文化以及地理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阻礙和影響,擺格村村民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記得我小時候,擺格村早婚早育等陋習腐蝕著人們的心,孩子不願意上學以及父母不讓子女上學現象很普遍,所以村裡有高中文憑的人口幾乎為零。不過很幸運的是我和龍正鵬兩人是我們村有始以來,唯一的一屆高中生。為了讓我的家鄉脫離貧困,2011年,我回到了家鄉當起了村幹部,誓要帶領家鄉脫離貧困標籤。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給了我生活的動力|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村民...
    我叫蘭老三,今年80歲,家住貴州黔東南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一組。  30年前,我的妻子因產後抑鬱,無法與人正常交流,因為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妻子比較邋遢,家中生活非常慘澹。  我年齡大了還長期生病,妻子經常在路上遊蕩、神志不清,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好在我們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2014年,村支兩委的幹部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後,讓我寫申請交到組裡,經開會討論後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用真心換真情|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駐村...
    人生總是充滿著驚喜和意外,沒有想到大學師範專業畢業的我,有一天會從教師隊伍加入到農村基層駐村隊伍中,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生活。我叫鍾南,是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4年6月,經過組織批准,我從威寧縣教育局調到了從江縣貫洞鎮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結束了6年的教師生涯,正式加入全國農村基層駐村工作隊。我所駐的村是貫洞鎮八洛村,從2014年以來,村裡一直沒有村文書,我自然而然地兼顧了5年的村級文書,負責幫助村裡及要辦事的群眾書寫材料,比如幫助不會寫字的貧困戶群眾寫農村低保申請書等。
  • 餘熱生輝「再奮蹄」——記從江縣下江鎮退休老幹部石忠明
    如今,他重整行裝再出發,投身脫貧攻堅一線,揮灑汗水、傾付真心……他,是石忠明,從江縣下江鎮許家橋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支部書記。1982年進入從江縣下江區公所工作,曾任下江鎮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下江鎮人民政府副鎮長、下江鎮人民政府勞保所所長,2012年正式退休。退休後本該坐享清福的他依舊改不了為人「操心」的性格,時常為民奔走辦事。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群眾心坎裡 融入百姓生活中|從江縣谷坪...
    我叫劉方洪,30歲,中共黨員,現為貴州省安順高速公路管理處西秀路政執法大隊路政員,2019年11月選派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幫助困難群眾插秧我既是一名退役軍人,更是一名共產黨員,「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這句話時常在我耳邊迴蕩。作為農村出來的孩子,初次來到留架村這一脫貧攻堅戰場,淳樸的民風、熱情的村民,再次讓我堅定信心、滿懷激情。
  • 扶貧手記:看看貴州從江縣西山鎮小丑村第一書記孫勇剛怎麼說
    小村莊 靚起來(扶貧手記)  貴州從江縣西山鎮小丑村第一書記 孫勇剛  2019年初,我主動申請駐村扶貧,組織安排我到小丑村擔任第一書記。  村子在貴州東南角的大山裡,距縣城30公裡,汽車兜兜轉轉繞了一個半小時。特別是從鎮上到村裡的那段路,九十九道彎轉下來,讓人頭暈目眩。
  • 「我的扶貧故事」情灑扶貧路 玫瑰亦鏗鏘︱榕江縣三江鄉斷頸龍村原...
    我叫高紅,近日,我回到了黔東南州榕江縣三江鄉斷頸龍村進行回訪,這個我曾經駐村幫扶了四年的地方。到村這天,村裡正在舉行吃連心飯活動,村委會新廣場上聚著不少的村民,幾個村民一見到我便拉著我的手我坐下,王老蘭對我說:「高書記,想你多了,看見你回來我們都好開心。」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三難」「三得」丨從江縣加鳩鎮擺道村網格...
    我叫饒海棚,貴州省印江縣人,今年24歲,2019年10月通過招考聘用為加鳩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員,同年11月被鎮指揮部派駐到擺道村擔任網格員、駐村幫扶幹部。駐村以來,辛苦多多、收穫滿滿,有苦有甜、有喜有樂,我將之理解為「三難」「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