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在蹉跎?拖延症的心理學起因

2020-12-13 太平洋電腦網

原文地址: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

原創翻譯:龍騰網 http://www.ltaaa.com 翻譯:yzy86

正文翻譯:

「I love deadlines,」 English author Douglas Adams once wrote. 「I lovethe whooshing noise they make as they go by.」

「我愛最後期限」,英國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這樣寫道。「我愛它們流逝時發出的嗖嗖聲。」

We』ve all had the experience of wanting toget a project done but putting it off for later. Sometimes we wait because wejust don’t care enough about the project, but other times we care a lot – andstill end up doing something else. I, for one, end up cleaning my house when Ihave a lot of papers to grade, even though I know I need to grade them.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想要把一個計劃完成卻推延到更晚的時候再做。有時候我們耽擱事情只是因為我們對計劃不夠在乎,但另一些時候我們是非常在乎的,卻以仍然幹著別的事告終。我也是其中一個,當有一堆論文等著我評分時,我卻最終去打掃了屋子,哪怕知道我必須去給它們打分。

(譯註: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 ,1952 – 2001),創作了《銀河系漫遊指南》《神秘博士》等)

So why do we procrastinate? Are we built tooperate this way at some times? Or is there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way we’reapproaching work?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拖延呢?我們是生來就會在某些時候如此行事嗎?還是我們處理工作的方式出了問題?

These questions are central to my researchon goal pursuit, which could offer some clues from neuroscience about why weprocrastinate – and how to overcome this tendency.

這些問題對於我在目標追求方面的研究是居於核心的,該研究能為我們為什麼拖延以及如何克服這種脾性提供一些神經學方面的線索。

To do, or not to do

做,還是不做

It all starts with a simple choice betweenworking now on a given project and doing anything else: working on a differentproject, doing something fun or doing nothing at all.

這都是從一個簡單的選擇開始的,是現在就去完成一個給定的計劃還是做點別的事,比如另一個計劃,什麼好玩的事或者什麼也不幹。

The decision to work on something is drivenby how much we value accomplishing the project in that moment – whatpsychologists call its subjective value. And procrastination, in psychologicalterms, is what happens when the value of doing something else outweighs thue of working now.

去做某件事這個決定,是被我們在那一刻完成計劃的估值

驅動的,心理學家稱其為某件事的「主觀價值」。而拖延症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就是當做別的事情的價值超過即刻就工作的價值時發生的情況。

This way of thinking suggests a simpletrick to defeat procrastination: find a way to boost the subjective value ofworking now, relative to the value of other things. You could increase thue of the project, decrease the value of the distraction, or somecombination of the two.

這種(內在的)思維方式暗示了一種戰勝拖延症的簡單手法:找個法子,相對於幹其他事增加即刻工作的主觀價值。你可以增大計劃的價值,降低那些讓你分心之事的價值,或者雙管齊下。

For example, instead of cleaning my house,I might try to focus on why grading is personally important to me. Or I couldthink about how unpleasant cleaning can actually be – especially when sharing ahouse with a toddler.

舉例來說,我可以想方設法聚焦在為什麼評分就個人而言對我很重要,而不是聚焦在打掃屋子。或者我可以想著打掃實際上會有多讓人煩躁,尤其是當和一個學步幼兒共享房子。

It’s simple advice, but adhering to thisstrategy can be quite difficult, mainly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forces thatdiminish the value of working in the present.

這是很簡單的建議,但遵循這種策略可能會非常困難,主要是因為有太多外力會消減即刻工作的價值。

The distant deadline

遙遠的最後期限

People are not entirely rational in the waythey value things. For example, a dollar bill is worth exactly the same todayas it is a week from now, but its subjective value – roughly how good it wouldfeel to own a dollar – depends on other factors besides its face value, such aswhen we receive it.

人們給事物估值的方式並不完全是理性的。舉例來說,一張一美元美鈔在一周之前和今天的價值是完全一樣的,但它的主觀價值,大致上即是掙到1美金感覺有多好,是取決於和它票面價值無關的其他因素,比如我們是在什麼時候得到它的。

The tendency for people to due moneyand other goods based on time is called delay discounting. For example, onestudy showed that, on average, receiving $100 three months from now is worththe same to people as receiving $83 right now. People would rather lose $17than wait a few months to get a larger reward.

人們基於時間流逝對錢和其他貨品價值貶抑的趨勢稱為「延遲折扣」。比如一項研究顯示,平均來說在3個月後得到100美元的價值和立刻得到83美元是一樣的。人們寧可損失17美元也不想在等待幾個月後得到一筆數目更大的獎賞。

Other factors also influence subjectivue, such as how much money someone has recently gained or lost. The keypoint is that there is not a perfect match between objective value andsubjective value.

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主觀價值,比如某人在最近得到或損失了多少錢。這裡的關鍵是客觀價值和主觀價值之間無法完美地匹配。

Delay discounting is a factor inprocrastination because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happens in the future.Getting something done is a delayed reward, so its value in the present isreduced: the further away the deadline is, the less attractive it seems to workon the project right now.

「延遲折扣」便是造成拖延症的一個因素,因為計劃的完成是發生在未來的。完成某件事是一種延遲的獎賞,所以它在當下的價值就被削減了:最後期限離現在越遙遠,立刻開始工作的吸引力看上去就越小。

Studies have repeatedly shown that thetendency to procrastinate closely follows economic models of delay discounting.Furthermore, people who characterize themselves as procrastinators show anexaggerated effect. They discount the value of getting something done ahead oftime even more than other people.

已經有各種研究再三顯示出,拖延的傾向緊密遵循著延遲折扣的經濟學模型。而且,把自己刻畫為拖延症患者的人們(在這方面)顯示出一種增大了的效果。他們比別的人更大程度地貶抑了提前完成某事的價值。

One way to increase the value of completinga task is to make the finish line seem closer. For example, vividly imagining afuture reward reduces delay discounting.

提升完成目標的價值有一種方式,就是讓終點線看上去更近。比如說,去鮮活地想像在未來發生的獎賞會減少延遲折扣。

No work is 『effortless』

沒有什麼工作是不費力氣的

Not only can completing a project bedued because it happens in the future, but working on a project can also beunattractive due to the simple fact that work takes effort.

完成一項計劃會因為它的完成發生在未來而被貶損價值,實施計劃也會因為工作需要付出努力這個簡單的事實而失去吸引力。

New research supports the idea that mentaleffort is intrinsically costly; for this reason, people generally choose towork on an easier task rather than a harder task. Furthermore, there aregreater subjective costs for work that feels harder (though these costs can beoffset by experience with the task at hand).

新近的研究支持了腦力勞動帶來的內在耗費很大的看法;因為這個原因,人們通常會選擇去做更簡單的任務而不是更難的任務。而且,感覺上更困難的工作帶來更大的主觀上的耗費(儘管這些耗費能夠在手頭任務帶來的體驗中得到補償)。

This leads to the interesting predictionthat people would procrastinate more the harder they expect the work to be.That’s because the more effort a task requires, the more someone stands to gainby putting the same amount of effort into something else (a phenomenoneconomists call opportunity costs (link is external)). Opportunity costs makeworking on something that seems hard feels like a loss.

這就引出了這個有意思的預測:對工作困難度的預期越高,人就越會拖延。那是因為一項任務需要花的功夫越多,那麼把同樣多的功夫拿去做別的事獲得的收益一定會更大(這種現象在經濟學家那裡稱為「機會成本」)。「機會成本」使得去做看上去困難的工作感覺起來像是一種損失。

Sure enough, a group of studies shows thatpeople procrastinate more on unpleasant task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reducing the pain of working on a project, for example by breaking it down intomore familiar and manageable pieces, w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procrastination.

果不其然,一組研究顯示人們在令人討厭的差事上更容易拖延。這些結果表明減少做某項工作的痛苦,比如把一項工作拆解成許多熟悉可勝任的部分,會是一種減少拖延的有效方法。

Your work, your identity

你的工作,你的身份

When we write that procrastination is aside effect of the way we value things, it frames task completion as a productof motivation, rather than ability.

當我們寫道拖延症是我們對事物估值方式產生的副作用,所表達的是任務的完成是動機的產物,而不是能力的。

In other words, you can be really good atsomething, whether it’s cooking a gourmet meal or writing a story, but if youdon’t possess the motivation, or sense of importance, to complete the task,it』ll likely be put off.

換句話說,你可以非常擅長某件事,不管是烹飪美味佳餚還是編寫故事,但如果你缺少完成任務的動機或重要感,它就很有可能被推延。

It was for this reason that the writerRobert Hanks, in a recent essay for 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describedprocrastination as 「a failure of appetites.」

正因為這個原因,作家羅伯特·漢克斯才會在一篇給《倫敦書評》的文章中把拖延症描述為「一種倒胃口」。

The source of this 「appetite」 can be a bittricky. But one could argue that, like our (real) appetite for food, it’ssomething that’s closely intertwined with our daily lives, our culture and oursense of who we are.

這裡「胃口」的出處可能有點不好找。但你可以主張說,如同我們對於食物的胃口,它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文化以及我們是誰的感覺緊密糾纏在一起的。

So how does one increase the subjectivue of a project? A powerful way – one that my graduate students and I havewritten about in detail – is to connect the project to your self-concept. Ourhypothesis is that projects seen as important to a person’s self-concept willhold more subjective value for that person.

那麼,一個人要如何增加一個計劃的主觀價值呢?有個強力的方法(我和我的研究生寫過具體的),就是把這個計劃和你的自我認知聯繫起來。我們的假設是,被看成和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同樣重要的計劃能為那個人保留住更多的主觀價值。

It’s for this reason that Hanks also wrotethat procrastination seems to stem from a failure to 「identify sufficientlywith your future self」 – in other words, the self for whom the goal is mostrelevant.

也是緣於此,漢克斯也寫道,拖延症貌似起源於無法「充分認識未來的自我」,換句話說,對自我來說目標是最相關的。

Because people are motivated to maintain apositive self-concept, goals connected closely to one’s sense of self or identitytake on much more value.

因為人們有著去保持一種正面的自我認知的動機,緊密聯繫著一個人自我感知或自我形象的那些目標具有更多的價值。

Connecting the project to more immediatesources of value, such as life goals or core values, can fill the deficit insubjective value that underlies procrastination.

把計劃聯繫到更即時的價值來源上,比如人生目標或核心價值,就能夠填補引起拖延症的主觀價值虧空。

相關焦點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今天我們開始閱讀《拖延心理學》。今天的文章會比較長,除了領讀之外,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選這本書。01 為什麼選這本書?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或者乾貨文章,看的時候很受啟發,但真正執行的時候卻很難。比如你知道番茄鍾很有效,但你不可能把每一天切割成一個個番茄時間。
  • 拖延症背後的行為心理學依據,如何緩解拖延症的心理折磨?
    01拖延症是一個世紀難題。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就發明了一個詞,用於描述意志力薄弱、無自制力的現象:akrasia。Akrasia指的是儘管你知道現在應該、必須去做某件事,但就是不去做,而是去做其他並不要緊的事情。
  • 心理學:為什麼事業成功的人都有點拖延症?
    你是否遇過這樣的情形:說好下午要完成的工作,結果不知不覺就拖到了晚上;明明知道今天是最後期限,還是拖拖拉拉,對著電腦半天打不出一個字……從心理學上,這叫「拖延症」。調查顯示,70%的人表示類似的拖延症狀曾出現在自己身上。
  • 你有拖延症嗎?竟有75%的大學生有拖延症,教你如何擺脫拖延毛病
    據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的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存在拖延的情況。拖延是一位「時光殺手」,殺死了很多人寶貴的時光。現今,拖延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明日何其多,不妨再拖拖」是多數拖延者奉行的準則。有拖延症的人,通常表現為懶惰、專注力差、手忙腳亂等,拖延給很多人的生活帶來不利,如何戰勝拖延?給大家推薦以下幾個方法:方法一:改變環境拖延患者「老託歲月」裡,身邊應該少不了手機、沙發和身邊其他事物。
  • 心理學家:拖延症都有幾大表現?活用心理學辦法戰勝拖延症
    將世間百態,裝訂成一份心理指南「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日」,可以說是拖延症患者的最後倔強。為什麼想做的事情一直沒做,應該完成的事情,總是沒有完成?明明有時間去完成的,可怎麼就一託再拖就拖到最後了?甚至還常常有人因此而陷入自責當中。那是因為你病了,這個病的名字就叫做:「拖延症」。
  • 克服拖延症的感覺比做愛還爽?
    多少勇士,沒有倒在艱巨的工作任務面前,而是倒在了拖延症上。拖延症不僅給他們帶來學業、工作和人際關係等生活層面的糟糕後果,還給他們帶來情緒上的嚴重困擾——滿滿的負罪感、挫敗感,並且越來越討厭自己。我自己也曾是「戰拖大軍」中的一員,曾經火急火燎改論文到凌晨三四點,曾經因為屢屢推遲完成工作而自責萬分。基於自己的感受還有身邊夥伴的要求,我們組織了第一次關於拖延症的沙龍。
  • 一個連「克服拖延症」都拖延的重度拖延患者,是如何走向自律的?
    不僅買了不少克服拖延症的書籍,比如《自控力》、《時間管理》等,還去看B站的拖延心理學視頻,刷遍知乎對這個問題的高贊回答。但諷刺的是,「克服拖延症」這個努力本身也被我拖延了。書翻了十多頁再沒看過,後來實在礙眼扎心,乾脆放進書架落灰。B站的視頻看了一半,跳出鬼畜視頻的更新提醒忍不住點開,瀏覽記錄就永遠停在了53%。
  •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拖延症不等於慢性子,父母要這樣引導
    難道孩子已經習慣了這樣拖延?還是說孩子本身就是慢性子呢?馬麗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也弄不明白孩子到底是個什麼狀況。分析從心理學上來說,拖延症是在預料到一些有害後果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把計劃向後推延的行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心理狀況。
  • 小孩的拖延症表現
    「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影響小孩作業效率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頭疼不已的拖延症了。「小孩的拖延症往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總為不做學習任務找正當的理由。以小學生為例,大部分的小學生大約在下午四點四十到五點半左右放學。
  • 《終結拖延症》:戰勝拖延症最好的方法,讓你不再為拖延而煩惱
    領導安排的工作報告明天要交,今天心情不佳,明天交明天在寫吧……明明可以提前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可是拖延的心裡讓自己一拖再拖,到最後後悔自己浪費了時間感到很痛苦。有嚴重拖延症,沒有自控能力,工作永遠幹不完,總是磨時間怎麼辦?《終結拖延症》這本書是拖延青年的福音,以行之有效的心理學方法,搞定拖延症!
  • 拖延症是病:乾貨滿滿的治療配方
    文/一亭攖寧一、為什麼會患上拖延症?我是一個間歇性的重度拖延患者,有時很積極的做事,幾小時內完成,有時又會拖上好幾天,分析之後,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 : 做事情不夠專注比如寫一篇文章,如果我沒有思緒,我就不想再寫,而是去看會書,看看群消息,瀏覽各大自媒體平臺。
  • 英語俚語:每個人都有的「拖延症」用英語怎麼說?
    哈嘍大家好,艾倫英語部落今天給大家帶來兩個有趣的關於錯誤和拖延症的英語俚語,事不宜遲,我們一起來學習吧~All wetWet 本意是潮溼的,它在俚語中非常有意思。完全和潮溼沒有任何關係,All wet表達的真實意思是「完全錯誤的」。
  • 計劃一拖再拖、深陷拖延症無法自拔?5招教你高效戰勝拖延症!
    總是這樣不自覺一次又一次陷入拖延症的坑中,總在啪啪啪打臉。拖延,似乎成了一種無法被治癒的慢性病,正在慢慢拖垮我們。據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調查研究表明:70%的大學生都存在拖延情況,而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將近20%的人每天都會出現拖延情況。拖延症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普遍,最頑固的個人挑戰之一了。正如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亞歷山大·羅森塔爾所說:「每個人做事有時會拖拉。
  • 拖延症的應對策略④
    看清拖延行為是怎樣運作的,以及有效改變拖延思維(認知方法),幫你建立起你的忍耐力和持久性(情緒方法),取定你的方向,落實行動(行為方法)。(1)改變認識首先不要把自己稱為拖延症患者,自貼拖延症的標籤。我沒有拖延症,所以我現在要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說我有拖延症,所以這個問題我沒法解決。
  • 如何戰勝「拖延症」
    「明天再動手吧」「再拖一拖」「截止時間是第一推動力」,是不少人的真實寫照,也是「拖延症」的顯著表現。拖延工作、放任自我,看似輕鬆了一時,實際上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而且耽誤了單位的整體工作進度。那麼如何戰勝「拖延症」呢?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 克服「拖延症」的9個心理學方法
    這種被稱為「拖延症」的習慣,其實有很多心理內因。想要克服拖延的習慣,「重新掌控自己的感情與精神」才是對症下藥的做法。9個方法↓↓不妨試一試。 明明有必須要做的任務,卻總是不小心就打開微博微信,或去看書、刷電視劇。這種被稱為「拖延症」的習慣,其實有很多心理內因。想要克服拖延的習慣,「重新掌控自己的感情與精神」才是對症下藥的做法。9個方法↓↓不妨試一試。
  • 「全是乾貨」10分鐘讓你擺脫拖延症,掌控自己的時間
    喜歡研究生活中的心理學,喜歡研究各種心理學現象。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破解人類內心的密碼。一、拖延症真的是病症嗎?拖延症算是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常見的議題。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拖延症並不屬於心理疾病。但因為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太大太頻繁了,才讓我們對拖延症cue的更多一些。但心理學和實際生活的結合與運用有個有趣的點,就是你越是覺得某種情緒是病症,你就越是不會想要解決它。這種現象這兩年提到的也很多,叫做稀缺。
  • 拖延症患者的日常:今日事永遠都要明日必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這句話相信許多人都非常清楚,也知道意思,說白了就是把今天的事放在明天來做,結果就是,一天天的過去了,如果我們總想把事情放在明天來做,那麼很多的事情可能這一輩子都是幻想了。    那為什麼許多人總希望把事情往後拖呢?
  • 孩子有拖延症?家長更需看到孩子拖延背後的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拖延症本身只是一種自我調節失敗,但是嚴重拖延症患者心理健康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前段時間帶孩子出去玩,正好碰到好久不見的一位朋友,就約了一起吃午飯。吃飯期間談起孩子的話題,朋友顯然有非常多的話題,談了好多關於孩子的事情,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朋友說起他家小孩子有拖延症這個問題。
  • 孩子越催越慢,心理學:拖延症有原因,催促不是解決之道
    孩子越催越慢,心理學三方面解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拖延症,就要先了解為什麼催促會使孩子越來越慢。從心理學上,給出了這樣三個方面的解釋:一、打亂了孩子的內在秩序,自律性變差家長對孩子通常都有一個理想的期望值,孩子的慢讓成年人產生失控感,於是內心就開始焦灼,轉換到行為上就是拼命的催孩子。不斷的催促,本質上講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