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學習強國、央視頻和一起教育科技聯袂推出「數位化教育與未來」大講堂,邀請河南省濮陽市中小學教育教研室小學、初中英語教研員王迎民,分享小學英語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
王迎民表示在英語教育中,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深化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如何在教育教學中使核心素養能夠提前在課堂上落地、生根、成長,是當前的主要任務。
同時,王迎民認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在全面落實課程標準基礎上、做好常規教學的前提下逐步實現的,其是對英語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的提質升級與深化。其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實踐,提升綜合素養,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深入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學生要發展語言能力,並將提高閱讀能力作為發展語言能力的主渠道。
以下為王迎民講座實錄,內容經編輯有刪減:
各位英語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給各位匯報的題目是《小學英語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
我今天的匯報主要是分三個部分:
一、關於小學英語教學。
二、學科核心素養。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2017年《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頒布,其內容滲透突出了學科核心素養,2019年初,教育部發布新聞,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也要修訂課程標準,其中很重要的一塊也是要把學科核心素養加入到課標當中。
所以,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教育教學中使核心素養提前能夠在課堂上落地、生根、成長,我覺得這是當前的主要任務。
一、關於小學英語教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為繼續學習英語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小學英語教學有其獨特性,其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通過聽、說、讀、唱、玩、演等方式,著重於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及學習智力,使之獲得語言知識技能,形成初級語感、語音、語調,培養其簡單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同時,就人文性而言,其還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通過英語課程開拓學生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此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小學英語教學要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引導學生樂於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防止和糾正以教授語音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為主的做法,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上。小學英語的評價應按照課程目標的要求,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課程開設應遵循短課時、高頻率的原則,學校可通過長短課結合,課內外配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教學活動,保證每周有3-4次教學活動,周課時總時間不少於80-90分鐘。
(二)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小學英語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開發、個性的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表現為東部和西部發展不均衡,城市和農村發展兩極分化嚴重。這種情況與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和區域位置不無關係。小學英語教育與「以人為本,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還有一定的差距。當然,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小學英語教學近幾年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目前的教學現狀,與課程標準要求,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家長的期盼和社會發展需要,還有不少差距,情形也不容樂觀。
1.師資力量不足。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理念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有部分教師非英語專業出身,特別是一些農村教師,缺乏相關的課程訓練,對英語教學規律與方法等掌握不到位。二是部分英語教師專業成長滯後,教學中注重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2.課時安排不夠。《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保證每周至少3-4次教學活動,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校達不到。一方面是由於教師短缺所造成,一方面是由於學校對小學英語教學不夠重視所致。
3.課堂教學效益不高。由於教師教育理念陳舊、教學方法不當、教學資源不夠豐富等原因,造成課堂教學效益不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被充分激發,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完全形成,語言能力不強。
4.缺乏對教學效果的科學評價。一是評價方式過於單一,有的只是筆試,有的是單一的展示等。二是沒有對形成性評價給予重視,在小學英語教學當中,應該以形成性評價為主。
(三)小學英語教育的發展趨勢。在國際化、信息化大背景下,隨著課改的推進,小學英語教育改革也勢在必行,其趨勢主要表現為:注重質量,注重能力。這裡說的質量是真正以一門語言的使用價值來說的,使學生學到真正有價值、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語言知識。能力的培養,即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小學英語教學往往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輕視語言能力的培養,英語學習本來就應該以實用為宗旨,在小學英語教育中注重其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好英語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通過英語學習,讓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二、學科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科教育給予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其實質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的學科認知活動和問題解決活動的穩定的心理調節機制,即學生的學科能力。在英語教育中,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深化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關於核心素養。在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在《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它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本質也就是面對未來要培養什麼人的思考。
將研製與構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這是《意見》提出的要求。意見發布了以後,關於學生核心素養的討論迅速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來實現。
1.核心素養的內涵。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回歸教育「育人」本質的思想,是被廣泛認同的。核心素養的問題,實際上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既包括傳統的知識與能力的學習,更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特別關注人與社會的統一和協調發展。
課改專家也指出,核心素養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模型,其含義比「能力」的意義更寬泛,既包括傳統教育領域的知識和能力,還包括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它應該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出發,體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這一要求。總之,核心素養的獲得是為了使學生能夠發展成為健全的個體,並為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核心素養培養途徑與措施。其實最受關注的措施有三項,它們是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設計、評價體系設計和教學方法創新。其中,課程體系、評價體系與核心素養有不同程度的結合或互動。教學方法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手段,需要核心素養模型的指導。
①核心素養與課程體系。核心素養是對教育目標的詮釋,與課程體系的結合也是一種國際趨勢,甚至有專家稱核心素養是課程設計的DNA。
②核素養與評價體系。核心素養不僅與課程體系緊密結合,也是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許多研究者認為應重視核心素養對教育質量評價的指導作用,促進考試與教育評價的改革,或通過評價改革推進學生核心素養。在基礎教育階段,關於教育評價這一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仍處於探索當中。
③核心素養與教學方法。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核心素養應具有「可教性」,這反應了教學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重要作用,專家指出,只有將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結合在一起,並真正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這時候核心素養才能落到實處,才能走進學生的素養結構,成為學生的素養。
(二)關於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核心素養體系中,不僅要研究外語素養,更要研究外語學科能夠承擔哪些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並且英語是一種國際的通用語言,也是我國最大的外語語種,英語學科素養是研究外語學科素養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所謂學科的育人價值是指某個學科的課程內容,除了使學生學習某些學科知識和發展學科技能之外,還要促進學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態度、思想道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發展。基礎教育階段的各門學科都有育人的價值,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認知能力的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英語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與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學習英語的過程,是學生接觸其它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識是與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的過程。
2.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構成要素。
①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指在社會情景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和情感態度的能力。英語語言能力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是學生發展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依託。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拓展文化視野,豐富思維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開展跨文化交流。
②文化意識。文化意識應該指向更廣泛和更深層次的內容,是一個從感知到意識,從意識到修養,從修養到行為的內化提升和養成的過程。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也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所表現出的跨文化認識態度和行為取向。對外語或者對英語學科而言,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切入點,是中外優秀文化,強調對優秀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強調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能夠進行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溝通的人。
③思維品質。語言與思維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學習和使用語言要藉助思維,同時學習和使用語言,又能夠進一步地促進思維的發展,學習和使用母語以外的語言,可以豐富思維方式,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很多活動,能夠促進學習者思維能力的發展。作為核心素養的思維品質,既不同於一般意義的思維能力,也不同於語言能力核心素養中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是與英語學習緊密相關的一些思維品質。
④學習能力。作為核心素養的學習能力,並不局限於學習方法和策略,也包括對英語和英語學習的一些認識和態度。另外,除使用學習方法和策略以外,還要能夠監控策略與方法的使用情況,評估使用效果,並根據需要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進一步形成學習英語的能力,為自主學習和可持續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要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最主要的應該先把當下的教學常規做好,學科核心素養與英語課程標準並不是兩個分水嶺,核心素養是在課標基礎上,對英語課程目標進一步的提質升級和升華,是一種遞升的關係。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基礎上,應該滲透或者是添加我們學科核心素養當中的一些要義,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對於教師群體:
1.要提升教育教學理論素養。作為教師,還要繼續深入學習《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與學科核心素養等有關論述,深刻理解課程標準與核心素養的關係。
2.深入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在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指引下,勇於實踐,敢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課堂效益,讓學科核心素養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陣地落地、生根、成長,並創造出適合本地、本校的先進經驗與成果。
3.不斷學習,提升綜合素養。教師應該在提高自己專業素養的基礎上,也要學習了解文、史、哲、藝術、科技等領域的知識,成為一個博而專的人。
對於學生群體:
1.發展其語言能力。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思維品質中,語言能力是根本,沒有較強的語言能力,其它三方面的發展都將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在學科核心素養當中,語言能力起著關鍵的基礎作用,我們要把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好。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語言能力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1)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①讓學生猜測詞意。因為在英語閱讀當中,最大的障礙是詞彙,一篇文章當中沒有生詞是不現實的,所以應該讓學生根據上下文、詞根、語境等這些提示來猜測詞意。
②預測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題目或者是圖片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或者來了解文章的大意。
③養成整體閱讀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生詞、難句在所難免,如果碰到生詞、難句就孤立地思考,甚至還想把它譯成漢語才罷休,對小學生來說其結果不但影響了閱讀的速度,也不利於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所以,要養成從文章的結構入手,越過少量生詞難句所造成的閱讀障礙,領會文章的主體思想,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從整體上對詞去進行推敲、攻克難關、理解文本。
④抓住關鍵詞。在閱讀時要讓學生關注以下幾個事物what、where、who、when、how、why等關鍵詞,一般閱讀理解,包括視頻當中,都是圍繞這幾個點展開的。
(2)精選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英語課程目的首先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建立初步英語學習自信、培養語感,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在閱讀內容上應該注重興趣第一的原則,也可用於課文難度相當的有趣味的幽默材料等來實施閱讀教學。閱讀材料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針對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可根據學生的基礎,給學生提供AB兩個層次的材料,A是基礎篇的內容,B是發展篇的內容。基礎篇的內容可以與課本內容難度相當,也可以說是對課本知識的複習,而發展篇是在這個知識點的基礎上,從短文的內容、長度、難度上略加提高。
(3)通過多種渠道,營造閱讀活動氛圍。讓學生依靠課內閱讀、課外閱讀來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並且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機會,創造有利於學生閱讀的環境,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今天就給各位匯報這麼多,感謝各位老師的收聽收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