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臺嶺:長沙最陡峭街巷,有條「花道」

2020-12-23 瀟湘晨報

進入「有機更新」後的長沙市天心區熙臺嶺,上坡下坡都涼風陣陣,輕鬆又愜意。

這個連通白沙古井和天心閣之間的老地方,夾在兩大長沙歷史名勝之間,常常被人忽略。如今,沿著拓寬的巷道走進熙臺嶺,曾經密不透風的街巷,挨挨擠擠的老房子,終於有了改觀。小巷的歷史記憶也漸漸甦醒,熙臺嶺不再是個「小透明」,老街有了新事,魂魄還在。 

不停地上坡、下坡、拐彎

9月初,從白沙古井過白沙路進入熙臺嶺,剛入白沙街就面臨三個選擇。往左是下坡的白沙街,往右是上坡的天心遊路,中間是熙臺嶺巷,它們都可以通往天心閣,最終我們選擇了中間那一條——熙臺嶺巷。萬萬沒想到,在這條只有700米的巷道裡,上坡、下坡、平路、拐彎皆體驗了一番。

穿行在熙臺嶺巷,提著大桶小桶去打白沙井水的人絡繹不絕。小巷裡熙熙攘攘的生活照舊,對熙臺嶺地名的由來津津樂道。民國時期,有個戲班子曾經在熙臺嶺搭建戲臺唱戲,周邊居民時常駐足停留。加上這裡曾是天心閣下的一個高地,久而久之,人們將該地稱為「戲臺嶺」。這裡緊挨著白沙古井,謀生計的挑夫們在這一帶挑水、挑黃泥巴叫賣,每天人來人往,因此,「戲臺嶺」慢慢衍變成「熙臺嶺」,此後一直沿用下來。

2018年7月,天心區城南路街道啟動了對熙臺嶺巷以「戲臺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改造,在熙臺嶺巷29號沿線和興隆庵口突出「戲臺文化」主題牆繪,並對熙臺嶺巷18號、席草田1號圍牆製作明清風格建築修繕。走上這條背街小巷,葡萄藤蔓覆蓋的牆壁上多了很多標識,為這個「老地方」增添了很多知識點。我們最先看到的是興隆庵巷,這裡曾是興隆庵的舊址,舊時稱興隆巷,太平軍攻打長沙時,興隆庵被毀,這條巷子也漸漸被人遺忘。進入興隆庵巷,它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巷子,而是居民樓下人們停車、過路的小空間,再往前就無路可走了。折回來繼續沿熙臺嶺巷爬坡到坡頂,就能看到那面「戲臺文化」為主題的手繪牆。牆繪上長沙的戲臺文化、茶文化、老街小巷的生活栩栩如生。在這些手繪場景裡,還不時摻雜一些長沙俗語、童謠,更加突出了長沙味兒。在手繪牆和兩旁老居民樓的相互映襯下,這條平淡無奇的小巷多了些歷史的厚重感。

席草田巷跟熙臺嶺巷相接,曲曲折折通往天心遊路。這條隱秘的巷子以前很少有外人涉足,有機更新後,常有遊人慕名前去。很多人被「席草田」的名字吸引。席草田是長沙老地名,它原是長沙城南外的郊野,因生長大片席草而聞名。從熙臺嶺轉入席草田巷,再到天心遊路,沿途同樣要一路爬坡。中間平坦處,一棟年代感很強的紅磚房與我們不期而遇。這棟老房子佔地面積很大,設計感很強,雖然歷經滄桑,但外牆的紅磚顏色依然鮮豔。它在一棟棟水泥外牆包裹的房子中遺世獨立。老房子裡住了二十多戶人家,但沒人知曉這棟房子的建造時間,更沒人知道它曾經的主人是誰。「大古道巷那邊也有這樣的房子,我們猜它應該跟那些房子的年代一樣。」住在紅磚房裡的劉女士說,這裡的租戶大多都從事環衛工作。這棟房子正在修繕,房前的泡桐樹邊堆滿建築物料,原先的大桃樹已經砍掉,闢出了大空間。原先被大樹遮蔽的老房子變得明亮起來,這些空間大概也會改造成居民休閒娛樂的場地。

從席草田巷爬上天心遊路,需要喘口氣。這是熙臺嶺制高點上的巷子,連通天心閣和白沙古井,是條頗有名氣的小巷。1933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曾規劃將妙高峰歸入天心閣風景區,擬修建從天心閣至妙高峰的遊覽道路,天心遊路就是其中的一段遊路。從天心閣經天心遊路到白沙古井,再到燕子嶺,經天鵝遊路再到妙高峰。如今遊長沙,若選擇這條遊覽路線依然可行。

從席草田巷另一條岔道上坡到天心街,可在巷道裡看天心閣。從高樓之間的視角看天心閣,天心閣顯得更加偉岸。在這個制高點上,有一面書法牆,跟天心閣的歷史文化遙相呼應。轉入天心街,同樣是條有坡度的小巷,它因離天心閣最近而得名天心街。天心街跟裡仁坡以熙臺嶺為界,就在臨界點不遠處,又有一處歷史記憶點——「蔡忠烈公墓石」。這是明末長沙推官蔡道憲的墓。29歲的蔡道憲在張獻忠率大軍攻入長沙時寧死不降,被張獻忠凌遲處死。後歷屆湖南巡撫都將他作為「忠臣烈士」,他的墓被多次修繕。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墓碑,還有天心街那條長十米高三米的麻石古牆,那是墓基。現在的墓基上建了房子,只能偶爾在房子周圍發現一些跟墓有關的構造。

四端裡,搖著蒲扇踏花而行的浪漫小道。

一條搖著蒲扇踏花而行的浪漫小道

熙臺嶺跟天心閣隔著城南西路,透過熙臺嶺巷能望見不遠處的長沙最高樓IFS。然而,在熙臺嶺,除了匆匆忙忙的外賣小哥,路人大多步履悠閒表情恬淡,享受著生活的愜意。

住在天心街坡上的大多都是「老長沙」,他們利用屋門口的小空間倒騰出一個個小花園,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裡,紛繁世界,難擾我心。龍先生是天心街的老住戶,祖輩幾代人生活在此。他的小花園裡種著無花果、柚子樹和葡萄,韻味的生活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果樹裡,小巷裡滿滿的詩意。他的鄰居也不落俗套,屋門口的小空間裡種上了玉蘭樹、石榴樹、柚子樹、凌霄花,還有爬藤的獼猴桃。從他家門前走過,一個個柚子掛滿樹枝,石榴樹上還掛著幾個石榴,在城市裡也可體驗田園牧歌的生活。他家門口還停放著一輛老式自行車,常吸引遊人駐足自拍。

傍晚時分,是老街最浪漫的時刻。在四端裡,一條不到兩百米的小巷子成了街坊們搖著蒲扇踏花而行的浪漫小道。在小巷轉角處,一邊是橘子樹和無花果掛滿高枝,一邊是三十多年的大欒樹開出小黃花,陣陣風起,橘子樹葉碰出沙沙響聲,而欒樹則不動聲色地掉落一地小黃花。這時,搖著扇子散步的阿姨們停下腳步,有用扇子接住小黃花的,還有人來了興致,穿著棉綢家居服擺出應景的舞蹈造型。碰巧路過此處的女孩看到此情此景,不自覺哼出一段戲曲。

老街,歲月把故事慢慢地唱。緊鄰熙臺嶺巷的白沙街62號,留存著一家老式練歌房,很復古的老長沙歌廳。這家練歌房開在幼兒園對面,在這次有機更新中,門前蛛網般的電線都做了規整,房屋外貌更有了懷舊的味道。這家練歌房跟大街上的KTV不一樣,它的營業時間從午飯後開始,晚飯時還要休息兩小時,大多是老街居民來了親朋好友一起去唱唱老歌。「退休了我又不打麻將,練歌房正好在孫子幼兒園門口,去唱幾首歌就可以接孫子放學。」易先生是這裡的常客,他有時候還會約老朋友一起去練歌房,在他看來,去一趟練歌房就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在熙臺嶺,仿佛受到了老街生活的感染,不自覺就放慢了腳步。這裡的人們生活得不慌不忙,就連商鋪也很「任性」。從城南西路走進熙臺嶺巷,巷頭的炒粉店每天下午三點營業到次日凌晨,生意不錯。可是老闆累了或者有事就會掛出「回家休息」的招牌。再往前走,蓋碼飯店門口貼著「回家休息半個月」的手寫通知。巷尾處,美容美髮店也貼出了「回家有事」的通知。

在白沙街和熙臺嶺巷相交處,刮涼粉小攤選了一個「最佳乘涼處」,這裡是三條小巷的交會處,也是每天自然風吹得最足的地方。老闆每天午後出攤,旁邊擺幾條竹凳,不一會兒就圍著一堆邊乘涼邊拉家常的鄰裡。老闆很佛系,有生意時忙碌一陣,無生意時參與鄰裡之間的話題討論。等到華燈初上時,他就推著小攤回家了。老街裡的商鋪大多做老街居民的生意,相比一街之隔的繁華都市,雖然也有競爭,仿佛也沾染了老街的氣質,顯得格外超然。

戲臺文化的主題牆繪。

熙臺嶺的一戶民居,老街的小清新擔當。

角落裡隱藏著地道的美食

煥然一新的熙臺嶺,隱秘的角落裡,藏著地道的美食。

剛進入熙臺嶺巷,就被路邊用電風扇網罩做成的曬臺吸引。曬白辣椒、紅辣椒較為常見,曬焯水的空心菜杆,切成片的苦瓜、絲瓜也不稀奇,最吸引人的是曬制冬瓜皮、黃瓜皮。在天心街一處漏光的屋簷下,王女士用紗窗曬制了一紗窗冬瓜皮。她將冬瓜皮切成小塊薄片,利用大太陽暴曬,待冬瓜皮曬乾封存,用來煮茶。太陽下的冬瓜皮微微捲曲,已呈現半乾狀態,大概再曬三個太陽就可以密封保存了。「冬瓜皮可以搭配薏米煮茶喝,清熱祛溼,有種淡淡的香味。」曬乾的冬瓜皮在王女士手上有很多妙用:暑天,煮冬瓜皮茶來降火;冬天,用冬瓜皮熬排骨湯暖胃,據說曬制過的冬瓜皮熬湯比新鮮的更香。

在席草田巷,李奶奶曬了一簸箕黃瓜皮,這是她的拿手絕活。每年三伏天時,她會去菜市場挑選本地黃皮黃瓜做黃瓜皮。這種黃瓜皮很考驗手藝,要切得不薄不厚,曬得半乾後,一部分放在冰箱裡凍起來做黃瓜皮炒肉,一部分再繼續曬九成幹跟剁辣椒一起拌和,是她家秘制的下飯神器。

除了這些家庭版的秘制美食,街頭巷尾的鋪子裡也有不少值得朵頤的地道風味。熙臺嶺巷和裡仁坡巷交界處,狹窄的粉麵館裡坐滿了人,老闆娘周女士還在使勁吆喝路人進店吃粉。這家粉麵店已經有六年了,從早上五點一直經營到次日凌晨三點,店裡有地道的長沙米粉,喜歡吃辣的可選擇麻辣牛肉、肥腸、小炒牛肉,若是不喜歡辣椒,墨魚燉肉粉是招牌。這裡有很多回頭客光顧,周女士通常要跟父母輪流坐鎮才能短暫休息。

在熙臺嶺巷中間,有家開了多年的私房菜館,看起來並不打眼,但菜品全是地道的老長沙風味。進入菜館,裡邊的裝飾簡單樸素,牆壁上有好些略帶調侃的長沙話,瞬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菜品中的油爆蝦、秘制臘牛蛙、酸菜蒸肉等,讓人慾罷不能。只可惜,那天去這家菜館時,店子並未開張,老闆說因為疫情,今年他還沒打算營業。

值得一試的店鋪還有靠近城南西路的一家糖水鋪子。這裡的板慄芋圓很驚豔,它是椰奶打底,板慄特別足,基本上吃一碗就可以管飽。另外,桂花陳皮楊梅湯也是不錯的選擇,冰鎮的大顆楊梅配上陳皮和桂花,一杯冷飲裡也能品出很多層次感。不過,楊梅和板慄都是時令風物,一般只有適宜的季節才能吃到。

在熙臺嶺,隨著有機更新,老街並不只有老味道,它還帶來了新體驗。開在熙臺嶺巷的花藝店,小空間呈現出獨特的美學,是老街的小清新擔當。在熙臺嶺巷和席草田巷交界處的生鮮店,門頭很小,走入其中卻別有洞天。生鮮店品類齊全,物品擺放就像一個造型藝術。讓人意外的是,這樣的社區生鮮店裡,緊跟時令,新出的百合、菱角都能在這裡買到。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五一路、藥王街、化龍池……原來長沙這些地名,都是大有來頭的!
    落星田 水風井 小吳門 寶南街 西牌樓 敦仁裡 燕子嶺 熙臺嶺 東牌樓 吉祥巷 潮宗街 泰安裡 文昌閣 幸福橋 又一村 學宮街 西長街 南湖港 沙湖橋 碧沙湖 百果園 老照壁怎麼樣?有被美哭嘛?03/太平街太平街是長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條街。太平街座落於長沙市老城區南部,街區以太平街為主線,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衛國街,東到三興街、三泰街;其中重點地段為沿太平街、西牌樓、馬家巷、孚嘉巷、金線街、太傅裡兩側的歷史街區,是「古老長沙」一縮影。
  • 池坊花道 全稱「華道家元池坊 」是最古老的花道
    草創於587年,中興記錄1462年,被公認為花道的本源。池坊的歷史就是花道的歷史。▲池坊花道之美,不單單是欣賞花朵的妍麗,而是將取自於大自然的花草枝葉加以整理,以適宜的姿態、樣貌,呈現出植物生長在山野水邊的樣子,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的展現了草木的風興,映射人們心靈深處對於美的憧憬。
  • 東城兩條街巷獲評2020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是哪兒?
    2020北京「十大最美街巷」日前揭曉東城兩條街巷獲獎想知道是哪裡嗎?這些最美街巷,從全市1500餘條整治完成的背街小巷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京街巷治理成果的新名片和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的新典範。漫步在生機盎然的蘇州胡同裡,透過一草一木,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樂融融的胡同生活中傳遞出居民間最溫暖的真情。
  • 響應「百條花道」 金山區組織開展修剪培訓
    為積極響應市綠化市容局2021年「百條花道」布局,營造「花開上海,喜迎百年」良好節慶氛圍,12月17日上午,金山區綠化市容局組織金山區花道點位以及其他重點綠地的養護技術負責人開展月季、紫薇冬季修剪延展培訓
  • 長沙潮宗街區,你是否了解這片被視作長沙最有故事的老街區
    不知道潮宗街在長沙當地的知名度,但外地人知道潮宗街的,應該很少吧。因為偶然看到了潮宗街區楠木廳的圖片,感覺是很有故事的老街區。短暫的長沙兩日行,潮宗街是我們唯一到達的文化景點。之所以選擇它,也是想看看舊麻石路邊保留下的老長沙記憶。
  • 老胡同的「北京味兒」就要回來了 北新橋31條街巷月底露新顏
    記者從施工方北京城建亞泰集團獲悉,東城區北新橋街道下轄的北新倉、海運倉、北官廳及前後永康胡同等31條街巷,即將於本月底完成提升改造,胡同的「面子」和「裡子」都變靚了。為提升街巷環境品質,改善居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東城區啟動了「百街千巷」環境整治三年提升行動計劃。北新橋街街道下轄的北新倉、海運倉、北官廳及前後永康胡同等31條街巷,就在提升範圍之內。
  • 石景山這2條街入圍2020年「北京最美街巷」
    日前,2020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及入圍名單正式揭曉石景山區2條街巷入圍八寶山街道三山園社區北側路三山園社區北側路三山園社區北側路是八寶山街道永樂東區一條南北向背街小巷隨小區一同建於上世紀80年代小區居民出入都需要途徑這條街巷
  • 民生實事 | 大同這30條街巷整治改造的怎麼樣了?最新進展來了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民出行環境大同市市區內整治改造30條街巷作為2020年市政府10大民生實事項目之一在市區內整治改造30條街巷項目,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雲岡區分別實施10條。截至目前大同市住建局負責的10條整治街巷工程科創路三期、十八中配套一路、十八中配套二路、恆安新區文化活動中心配套道路、高鐵周邊配套道路工程(永和路南延
  • 中國花道,有別於日本花道
    從學習中國花道開始。中國花道,有別於日本花道。因為中國人熱愛圓滿,繁花似錦,大國氣象是與崇尚殘缺美有很本質的區別,這也就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沒有完全了解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前,我也覺得覺得難懂,但慢慢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研習,我才發現,這裡面有太多的道理。那麼我先簡單的講解一些,何為花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插花是和寫字、繪畫、制香、制茶等一樣,可以稱之為獨具匠心的技藝,也可以稱之為花藝。
  • 長沙實施有機更新 讓老城區既有「煙火氣」又刮「時尚風」
    長沙晚報12月8日訊(全媒體記者 陳煥明)在長沙市中心的白果園裡,幽幽青石板小巷蜿蜒向前,明清、民國等時期的建築與青磚黛瓦的傳統民居穿插,巷內遊人如織、熱鬧非凡,不遠處便是「長沙第一高樓」長沙國金中心,現代與古樸在這裡相得益彰,誰能想到,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髒亂差」的老城區。
  • 長沙最有名的美食街,風味小吃層出不窮,被評為四大小吃名街之一
    長沙是大名鼎鼎的美食之城,以臭豆腐、口味蝦、糖油粑粑「三劍客」風靡天下,2017年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授予「國際美食之都」的稱號。來到長沙,就不能錯過坡子街。事實上,坡子街在清朝時就有「四時恆滿金銀氣,一室常凝珠寶氣」的說法。到了近代,遐邇聞名的老字號多達68家,成為長沙商業繁榮的象徵。坡子街因地勢坡度大而得名,在舊時分為三部分:上坡子街、下坡子街、橫坡子街,各有特色。然而,隨著一場文夕大火,坡子街毀於一旦,所有街巷不復存在。
  • 灌籃高手:最受偏愛的男人——櫻木花道的結局
    除了一個角色,他擁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也是整部動漫中作者最偏愛的,櫻木花道。至於最受偏愛的是流川楓還是櫻木花道,觀眾還是最偏愛後者吧。為什麼說櫻木花道是最受偏愛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中二少年,擁有最好的一切。最理解他的兄弟,水戶洋平;最好的人生導師,安西教練;還有教他打籃球的宮城良田,甚至是在球場中的表現。
  • 沒去過這9條街你敢說你來過長沙嗎?
    長沙有多好玩,或許要從了解它的街道開始。從長沙裡嘴裡我們為大家總結了九條長沙最有趣的街道。吃、逛、玩樂、或是靜處都非常適合。解放西路,是長沙人絕對避不開的一條路。這條街把長沙的熱血青年逐漸集中在一起,無處發洩的荷爾蒙都在這條街摩擦碰撞時,解放西路的夜,才會變得跟傳說一樣讓人神色曖昧不清,心生嚮往。
  • 五道營胡同完成不停車改造,東城已有41條不停車街巷
    五道營胡同成為今年東城區又一條「不停車街巷」。胡同商住混合明顯安定門街道副主任馮博介紹,五道營胡同目前是北京市知名的網紅打卡地,全長600餘米,平均寬6米,有商戶86家,日均客流量2000人,節假日期間4000人。
  • 五道營胡同成東城區第41條「不停車街巷」
    據了解,五道營胡同是東城區第41條「不停車街巷」。東城區自2018年在王府井創建首個「不停車街區」後,又相繼在南鑼鼓巷地區、西總布胡同、東四九條胡同等地通過「平改立」、利用閒置空地改造臨時停車場等方式,推進「胡同不停車」。
  • 一個國潮味十足的文藝青年——長沙的古老與現代
    這條被時下長沙城最火的五一商圈包圍著的老街道,目前還保留著湘江評論印刷舊址、程潛公館、公溝遺蹟等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以及老長沙各個年代的街巷民居,被長沙人譽為「建築藝術博物館」。白果園與化龍池相對,但卻安靜得多。住在這裡的老居民多繼承了祖輩上的房產。
  • 長沙有無花道‖十月小原流集訓招募
    秋日自古就有忠實的粉絲,「我言秋日勝春朝」「便引詩情到碧霄」。這樣美的秋季,如此豐盛的花材,確實不該辜負。趁著國慶假期,有無花道特別推出集中課程,挑選當季花材,以秋為主題進行小原流的階段課程集中授課。目前,有無花道擁有十多位獲得國際認證的專業花道講師團隊,是湖南知名的綜合性花道培訓與傳播機構!有無花道,「有無」既是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所憧憬的境界,亦與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幽玄」、「物哀」、「寂」等美學理念不謀而合。
  • 太平街:走過兩千年,仍是最潮那條街
    沿著老街尋幽探古 感受老長沙文化精髓  走進太平街,街巷兩旁佇立的是古風的商鋪,坡屋頂、小青瓦、木門窗等隨處可見,千年間的煙火模樣仿佛曆歷在目。在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的同時,太平街現在是長沙網紅美食、網紅打卡點最多的一條街,茶顏悅色、文和友、黑色經典……還有不少趣味小店,如太平街老秤店門口的古董搖搖椅,居然是設計精良的體重秤,掌柜文爹爹除了賣手工秤外,最喜歡跟顧客聊天文地理。主街的兩邊,還藏著各式各樣的老宅老巷、小店小館,交錯連通而各有風味,匯聚成了源遠流長的太平老街。  太平街一直處於長沙城的核心地帶。
  • 好奇怪,長沙為什麼有條公交線路叫「立珊專線」
    長沙市民對立珊專線一定不陌生,從長沙火車站到中南大學學生公寓,經過長沙最繁華的五一路,連接大學城和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在那個沒有地鐵的年代,這條線路是大學生們「進城」和往返長沙的重要交通線路,長此以往,立珊專線也成了大學生們對於長沙的記憶和情感載體。
  • 日本花道
    各流派其特色和規模雖各有千秋,但基本點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 這種思想,貫穿於花道的仁義、禮儀、言行以及插花技藝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韻之中。花道並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創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來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