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rinking violet是縮水的紫羅蘭?快來 get 相關帶有花的英語俚語

2021-03-06 途正

我們來看看那些帶有各種花朵的英文俚語的相關含義吧~

首先大家都知道開花的動詞是bloom,由此引申而來的bloom of youth是指風華正茂;Late bloomer是指大器晚成的人。接下來是具體的花:

1. a bed of roses

這個俚語還是很浪漫的,鋪滿玫瑰花的床,意思是稱心如意的境遇(或地位、生活、工作)。不過要注意這個經常用於否定句,就和咱們中文的難以望其項背是一樣的用法。

比如說 It’s not a bed of roses working in the company .在公司上班並不是那麼稱心如意。

daisy 是雛菊的意思,加上形容詞 fresh ,意思應該就呼之欲出了。其實這個是指一個人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的樣子。

比如說可以誇人家精力充沛(energetic)就可以用這個,despite her busy day, she arrived looking as fresh as a daisy。雖然這一天她很忙,但當她到達時,仍舊顯得精神充沛。

3.paint the lily /gild the lily

Lily 就是大家熟知的百合花,而 paint大家都知道,是畫畫或者上色。gild 是指鍍金。

那為什麼要給百合鍍金上色呢?百合本身就是清新淡雅,無需多加修飾,因此paint the lily /gild the lily意思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shrink  [ʃrɪŋk] 是指縮水的意思,violet是紫羅蘭 ,想像一下縮水的垂下的紫羅蘭,其實就是指害羞,自卑的人。

比如說 He looks like a shrinking violet, because he is afraid to talk with girls.他看上去是個很羞澀的男孩,不敢和女孩子說話。

大家你們來猜一猜 Under the rose 是指什麼意思呢?在玫瑰花下?歡迎將答案寫在留言區哦~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Lucy英語- 與鮮花相關的習語,你了解嗎beautiful flower idioms
    大家好,歡迎回到《和Lucy一起學英語》。Spring has almost sprung in England.英國的春天已經來了。這節課全部是關於我們用在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中有關花朵的表達方式。The next one is a shrinking violet.接下來一句:縮水的紫羅蘭。A shrinking violet.一朵縮水的紫羅蘭。
  • 12個英語俚語:你是哪一類呢?
    世界之大,形形色色,什麼樣的人都有,12個英語俚語,幫你形容各類型的人,你是哪個類型呢?
  • VOA詞彙故事- 以花為名
    許多父母以花為女兒命名。受歡迎的有Daisy, Rose, Lily, Jasmine, Heather, Holly and Violet。(雛菊,玫瑰,百合,茉莉,石南,冬青和紫羅蘭。)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將討論最後一個名字——Violet(紫羅蘭)。Violet這個名字出現在一個英語表達中。A shrinking violet describes someone who is very shy.
  • Under A Violet Moon在紫羅蘭的月光下
    >讓你轉身去凝視Try to steal a kiss at the bridge想在橋上偷吻她Under a violet moon就在紫羅蘭的月光下Raise>為乞丐和小偷乾杯Living in an enchanted wood生活在迷人的森林裡Under a violet moon在紫羅蘭的月光下
  • 這些超實用花系俚語你一定不知道!
    Man, I gotta get me a Rose... 夥計,我真的要找個好鋁孩!a bed of roses:a luxurious situation; an easy life. 稱心如意的境遇,安樂窩Who said life would be a bed of roses?
  • Under A Violet Moon—在紫羅蘭色的月光下
    Dancing to the feel of the drumLeave this world behindWe'll have a drink and toast to ourselvesUnder a violet moon隨著鼓聲起舞把世界拋在腦後讓我們暢飲,為自己乾杯在紫羅蘭月光下
  • 與「banana」有關的英語俚語用法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與「banana」有關的英語俚語用法 2019-05-24 11:23 來源:英語口語小鎮 作者:
  • 英語俚語:「完全正確」的地道表達你知道嗎?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艾倫英語部落,英語中有很多地道的表達方式,其中就有俚語。今天我給大家帶來2個關於「Right」的俚語,事不宜遲,我們開始看吧!Right as rain這個俚語直譯是像雨一樣的正確,當然它指的不是這個意思,當它作為俚語使用時,意思是「非常健康,完全正確」。例句:He always thinks he's right as rain.
  • 及和「hell」相關的最實用俚語
    今天要教大家的,就是活用 「what the hell」,以及和hell相關的俚語。在這之前,先來講一下很多人可能會弄錯的 「hell」和 「he』ll」。hell 是名詞(n.),表示「地獄」he』ll = he will,是縮寫,表示「他將會……」Ok,弄清楚了,就開始吧。友情提示:以下皆是粗俗用語,出去外面被打,不要說是我教的(?)
  • 分享六個帶有科技感的英語俚語~
    今天,小編就整理了一份由科技界創造出來的六個成語俚語~這裡有一些奇妙的東西,它們也可以用來描述人類世界中的事物。弗朗西斯:它花了很多錢,3萬英鎊,但它也飽含所有的裝飾!Alan: Oh wow, what does it have?艾倫:哦,哇,有什麼?Francis: Well, with this model I get in-car wifi, heated seats and a satellite radio.
  • 英語詞彙:8個與顏色有關的地道俚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英語詞彙:8個與顏色有關的地道俚語   Black and blue   含義:被暴打了一頓,臉上青一塊紫一塊。形容打架鬥毆或是練拳擦掌的時候都能用得到。
  • Under a Violet Moon--非常好聽的英文歌
    《Under a Violet Moon》歌詞 - Blackmore's NightDancing to the feel of the drumLeave this world behindWe'll have a drink and toast to ourselvesUnder a violet
  • 英語俚語學起來
    你可能是碰上俚語了!其實中國也有自己的特色俚語,像是「打趣兒」「遛彎」和「兜圈子」等等都是一些較為口語化的、帶有地方特色的語言,這種非正式語言在學校裡一般是學不到的,所以當我們真正與人交流的時候往往get不到其中的點,因為把俚語翻譯成中文時是不能夠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譯的,這也許就是你覺得某些句子表達不太能理解的原因
  • 英語俚語:「超速駕駛」用英文怎麼說?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英語俚語》,今天Maddie給大家帶來2個關於「Road」的俚語,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吧~01Burn up the road這個俚語直譯出來是「燃燒道路」的意思,但實際上在俚語中的意思是「高速行駛」。
  • 3個有趣的英語俚語,和中文俗語意思一樣,如「一石二鳥」
    新技能又get()那我們今天幫大家準備的幾個英語俚語,都是和中文俗語表達一脈相承的,意思一模一樣。我們先來個小測試,如果用英語直接翻譯下面的中文俗語,你會怎麼翻譯,大膽試試,因為你正確的可能性在90%以上哦~()1. 一石二鳥;2. 別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3.
  • 深圳花事丨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紫羅蘭」們的故事
    或許是一朵質如輕羅、芳香若蘭的花又或是略具異域風情的婉約女子甚至是摸不著的神秘香氛對於紫羅蘭一千個人恐怕會有一千種想像小編腦內浮現的是有些朦朧的顏色打開搜尋引擎輸入紫羅蘭,撲面而來的圖片是若干種清秀可人的紫色花朵;細細翻看條目,或許能找到一些花語和古希臘神話傳說
  • 英語俚語:「A-ok」是什麼意思?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英語俚語》節目。今天給大家帶來兩個非常地道漲姿勢的俚語 ---"A-ok"和 "No-no",事不宜遲,我們一起來學習吧~01A-ok(/e.oke02No-no美國人喜歡用截斷和重複的俚語表達,「No-no」用來表示比「No」
  • 地道俚語:get a foot in the door 是啥意思?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地道俚語:get a foot in the door 是啥意思?
  • 英語俚語:「紐約」有什麼可愛的稱呼嗎?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英語俚語》節目,今天Maddie給大家帶來兩個字母「B」開頭的俚語:Bubba 和 Big apple。趁熱打鐵,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第二個俚語——「big apple」吧!Big apple大蘋果是紐約市的暱稱,最早是由《紐約晨報》的體育專欄作者提出,而在20世紀70年代被廣為流傳,這歸功於紐約旅遊局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