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地時間3月17日,在美國民主黨一場關鍵的星期二初選中,拜登高歌猛進,一舉拿下佛羅裡達州、伊利諾州和亞利桑那州三場勝利。照此趨勢,拜登會一路過關斬將直至與川普對決拿下總統一職嗎?這其中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具體而言,有三方面值得關注。
美國前副總統、民主黨人喬·拜登(左)(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一)民主黨黨內分歧嚴重,拜登和桑德斯對決依舊激烈
就拜登方面來講,其政策主張中規中矩,並積極利用歐巴馬摯友、反川普等形象穩定了非洲裔美國人、中老年選民(45歲以上)、住在郊區的白人選民和溫和派民主黨人作為選民基礎。而桑德斯則以免費大學教育、全民醫保、加大住房保障政策以及在氣候變化政策、移民政策和經濟政策上的激進立場吸引了年輕選民(18到30歲之間)、拉丁裔美國人、自由激進民主黨人和無黨派人士的選票。
儘管民主建制派多位候選人退出初選以求凝聚起來共同抵禦桑德斯的崛起,使得拜登在3月份的初選中一路領先,但由於民主黨初選制度是比例代表制而非總統大選時的勝者全贏(winners take all),兩者的選票差距並不大,民主黨初選有極大可能將會進入第二輪,屆時主流建制派-溫和派與反建制派之間的鬥爭將會更加焦灼。
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伯尼·桑德斯(新華社記者李木子攝)
(二)改革後的初選制度有利於拜登勝出
民主黨初選所獲的選票主要有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類似於歐巴馬、希拉蕊等這類政界精英所持有的1人1票的「超級代表票」(共771票),另一部分是根據全體選民投票結果按比例分配的普通代表票(共3979票)。回看2016年,正是因為超級代表票超過桑德斯,希拉蕊最終在初選中勝出、同川普角逐總統職位。而從2020年開始,為了使得初選過程更具有「民主性」,超級代表在第一輪投票中不再具有投票權,除非在第一輪初選中無法決出候選人(即獲得1991票),超級代表才能行使投票權。
改革後的初選制度主要有以下兩點影響:短期來看,本次民主黨內初選首輪無人勝出的可能性較大,超級代表票仍舊是最終決定初選結果的關鍵。2016年的希拉蕊獲90%的超級代表票,今年若走到第二輪,預計大概率對主流建制派候選人拜登有利。長期來看,因各黨派的初選結果都是基於本黨派選民意識形態基礎上的,改革後的初選制度使得普通選民話語權不斷上升,最後往往帶來更左傾/右傾的候選人。那麼改革後的制度會帶來更優秀、更合適的候選人嗎?長遠來看恐怕並非如此。
(三)疫情影響持續發酵升級,本屆總統大選充滿了更多變數
正如拜登所言,「冠狀病毒並不在乎你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本次疫情的持續發酵對兩黨各有影響。對共和黨來說,川普第一任期內的美國失業率下降,工資水平也在不斷上漲,可以說經濟發展是其維持選民基礎的最大砝碼。可隨著對疫情的恐慌在美國不斷蔓延,美股經歷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10天內4次熔斷,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川普連任經濟基礎已然不在。疾控中心遲遲拿不出足夠試劑盒、白宮前期不斷推卸責任的應急反應、第一任期內被大幅削減的公共衛生財政預算、缺乏全民醫保從而使低收入群體因恐懼昂貴醫療費而拒絕檢查、約有60%選民希望用政府計劃取代私人醫療保險等等,川普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疏忽以及其在推特上的不負責任言論被民主黨和美國民眾大肆抨擊。
可以肯定的是,若疫情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無法在11月之前得到穩妥解決,民主黨無疑會擁有一個絕好的選舉勢頭。對民主黨來說,隨著多場大型聚會、電視辯論的取消,選民的參與度和熱情必然也會下降,如何在應對疫情不斷蔓延的同時展現候選人有能力帶動國家度過衛生安全、經濟安全難關,保證選民的選舉熱情才是目前競選團隊的重中之重。
隨著拜登以「穩定」推動民調持續走高,疫情影響下川普政府愈發不受歡迎,拜登乘勝追擊最終勝出的概率逐漸升高,但2020年大選還存在著極多變數,目前就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作者陳藝心系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相關閱讀
□ 上觀新聞 | 上外學者姜鋒:疫情加劇,德國還能再淡定嗎
《光明日報》| 上外學者晉繼勇:攜手抗擊疫情 進一步提升金磚國家公共衛生合作
□ 環球時報 | 上外學者晉繼勇:首次大規模疫情,歐盟協調受考驗
□
戰疫@慕安會丨上外學者湯蓓: 「上醫醫國」,經濟鏈條暢通才能保障全球抗疫
澎湃新聞丨上外學者毛蕊 王玲寧:波蘭暫禁外國人入境,全國停課關閉文娛場所
光明網 | 上外學者王玲寧 鄧惟佳:警惕全球傳播時代「信息疫情」的危害
上外學者俞祖成:
社會科學報 | 上外學者俞祖成 林光志:面對疫情,日本應急管理如何實踐「人文關懷」?
團結報 | 上外學者俞祖成 黃佳陳:關懷疫情下的脆弱群體,社區在行動
●●●●●
閱讀上外多語種資訊,歡迎訪問
http://global.shisu.edu.cn
原標題:《東方智庫 | 上外學者陳藝心:疫情發酵,黨內初選佔優的拜登會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