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便利店買過化妝品嗎?你想把化妝品賣到便利店裡去嗎?
作為近年來新興崛起的渠道,便利店已開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家門口。便利店所代表的「一站式」生活方式,符合了現代人對於消費升級的需求。同時,便利店的高坪效、嚴格的標準化陳列和規範式管理,也讓各家化妝品連鎖望塵莫及。
這麼說來,便利店實在有太多的門道可供化妝品店學習了。但你知道便利店的化妝品區長啥樣嗎?
近日,品觀君走訪了上海、武漢兩地的大型連鎖便利店,為大家實拍了便利店中的化妝品區,共同探索便利店裡化妝品的10大秘密。
在電商的衝擊下,傳統百貨和商超的銷售額都出現了明顯下滑。然而,便利店2014年的銷售額卻實現逆勢增長,同比增長25.12%,門店同比增長達到22%,增幅在整個零售業中位居榜首。
如果將目光聚焦到便利店中的化妝品品類,我們可以從尼爾森發布的《2016年中國快速消費品預測報告》中得知,「小型零售店以及便利店將進一步推動快消品銷售的增長」。
而在最近幾年的快消品預測中,尼爾森也力捧便利店,更揚言在2016年,家庭日用品品類在便利店渠道的增長將達到9.8%,洗面奶品類銷售額增長將達到14%,增速喜人。
實際上,「便利店」這個名詞在中國市場興起以前,在不少人的認知裡,「購買急需的生活用品的地方」是像小賣部那樣的存在。而在大多數小賣部中幾乎是不賣化妝品,或者最多有一兩瓶洗髮水以及兩塊錢一袋的護膚霜。
不過,隨著本土和外資便利店的興起,化妝品也開始在便利店中嶄露頭角。從常見的洗面奶到品類更為細分的卸妝油,從通用的潤唇膏到針對有特別需求的人群的睫毛膏,顯然,便利店也在化妝品上做進一步嘗試。只不過便利店不太具備精挑細選的場地以及化妝品銷售的專業氛圍,使得目前便利店的化妝品品類仍停留在基礎性的熱門產品、快銷爆品上。
反過來說,正因為場地受限,而且便利店裡絕對不存在促銷員的終端攔截,想要將某樣產品賣好,陳列和品牌的選擇顯得更為重要。
>>7-11店內的化妝品區
「只有最流行、最好賣的商品才會出現在便利店。」全家中國新聞發言人王意文曾公開表示,一間 100 平米左右的全家便利店大約要呈現 2000-3000 種可供調配的商品,整體商品每年的汰換率超過 50%,這個數字在日本能達到 70%,臺灣可能在 60% 左右。
那麼,便利店裡到底是怎麼賣化妝品,又賣了哪些化妝品?
在外資品牌便利店(以全家、7-11為例)中,化妝品基本都擺放在靠近收銀臺的中島或者背柜上。
通常來說,收銀臺一定是全店客流量最大的地方,而化妝品又並不是大多數進店客人的剛需。因此,如果放在收銀臺附近,則更容易被消費者發現,連帶購買的機率便大大提升。
在本土品牌便利店(以快客、Today今天為例)中,化妝品貨架則放在店鋪後方,靠近食品或飲品的位置。顯然,食品和飲品是便利店的主要銷售品類,靠近它們擺放也提升了被發現的可能。
除此之外,為了體現「便利性」,便利店中的化妝品大多為旅行裝,面膜則採取單片拆賣的形式。對於化妝品專營店而言,不妨考慮將小品類的商品放在熱銷品區域或者消費者必經之處,避免產品最後因賣不動而「死」在店裡。
以模式成熟的全家、羅森和7-11為例,我們用表格的形式列舉出便利店中在售的化妝品品類。
(註:單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註:單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不難發現,便利店中的品牌大多以常見的平價品牌為主,可以說進口品牌和國產品牌平分秋色。據了解,一個品牌想進便利店並不容易,除了要繳納較高的條碼費,便利店對品牌知名度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消費者更不可能在便利店中見到完全陌生的小品牌。
從上述兩個表格來看,便利店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所有化妝品品類,同時,品牌也是國內外知名品牌。
不過,在寸土寸金的便利店,擺放的一定要是最好賣的產品。在7-11以及全家的化妝品區,我們看到不少流行爆品。比如自然樂園蘆薈膠、SANA豆乳、EOS唇膏、小雛菊護手霜、絲塔芙洗面奶、DHC卸妝油、曼丹眼唇卸妝液、娥佩蘭薏苡仁化妝水、Kiss Me睫毛膏等。
爆品好賣,這毋庸置疑。不過,在貨架上排的黃金陳列區,難道放的都是化妝品爆品嗎?其實也不盡然。
品觀君又做了一個表,一起來看看護膚品所在貨架的黃金陳列區放的都是什麼。
從表格中我們不難發現,便利店貨架上排黃金陳列區最常擺放的化妝品有:男士用品、計生用品、面膜、洗面奶、牙膏牙刷、應季產品等。
而它們共同的特點,可以說都是最「剛需」的用品,是家中或者外出旅行時最需要的東西,因此也放在最顯眼的地方。
與此同時,我們也向小蜜坊總經理朱向兵了解到,便利店在選擇進店的化妝品品牌時,首要關注的是洗護產品和應季產品,其次是面膜及護膚品,最後才是彩妝及小品類。這種選擇標準與陳列標準不謀而合。
不過,為什麼化妝品專營店中不吃香的男士用品,卻在便利店的陳列中佔據這麼重要的位置?尼爾森在2014年年中發布的數據,或許能給出答案——實際上,便利店可以說是男士護膚增長最快的渠道,並遠高於其他渠道:
這似乎並不難理解。在個人護理上,男士的消費決策時間更短,對環境的專業性要求更低,因此便利店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順便購物」的場所。
同時,男士一般都對個護品牌有較高的忠誠度,加上本身可選擇的品牌就少,一般就是歐萊雅、妮維雅、曼秀雷敦等,而這些品牌恰恰在便利店有著較高的鋪貨率,以上種種原因造就了在便利店中,男士護理品相比女士有著更大的發展潛力。
因此,在化妝品專營店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或許可以酌情減少男士護膚品的陳列面積,提高坪效。
那麼,或許會有人關心,便利店內的化妝品都賣多少錢呢?
答案是——這不重要!
朱向兵告訴品觀君,便利店本身就不是一個價格敏感的地方。畢竟大家都知道,便利店的東西貴,顧客在急用的時候並不會過多地在意價格。
尤其是在化妝品這種非主營品類上,不同的便利店系統似乎並沒有在有意識地競價。比如同款曼丹眼唇卸妝液,在全家賣63元一瓶,而在7-11賣58元一瓶。不過,會為了6塊錢走二裡路跑去另一家店買的人,又有多少呢?
雖然便利店沒有店員來為你推薦產品,但為了賣得更好,品牌還是會絞盡腦汁做促銷。
面膜、護膚品、洗髮水等品類都會做促銷活動,促銷形式與化妝品店的差別不大,大多是買一送一、直接打折或者在收銀臺換購等。在不影響店鋪標準化陳列的前提下,多在標籤或者門口張貼的海報上提示消費者有哪些活動。
不過,據朱向兵透露,便利店裡的動銷活動,並非這麼簡單。
去年,小蜜坊在上海的便利店做過一場「買一送一」的活動,卻並沒有多少消費者買帳。事後朱向兵分析,來便利店買唇膏的顧客大多只是為了應急,而便利店提供的品牌也許不是她們常用品牌,如果一次性拿了兩支,也許心裡還會有負擔。
不過,如果是面膜做買一送一的活動,問題就不大了。畢竟面膜品類消耗速度快,多買一片甚至一盒只會讓顧客感覺更划算。
或許在化妝品專營店中,不同的品類也可以採取更有針對性的促銷方式,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促銷的效果。
武漢作為便利店市場剛剛興起的城市之一,除了有Today(今天)便利店、7TT便利店等本土便利店在迅速擴張之外,日本的羅森便利店也與本地商超系統中百聯手,開出了至少4家中百羅森便利店。
我們可以看到,開在某社區旁邊的中百羅森,店內化妝品的品類和品牌相較於上海的羅森更為豐富多樣,也更加本土化,還新增了洗手液、毛巾等日用品。
>>中百羅森店內的化妝品以及日化產品區
不過在同一個地鐵站口緊鄰的兩家便利店中,品觀君通過對比發現,外資的中百羅森用了一個背櫃的面積去擺放化妝品,並上架了最熱銷的男士護理用品、應季產品以及衛生巾等,而隔壁的Today則絲毫不見化妝品的蹤影。
這就像是本地化妝品店同外來化妝品店的同臺競爭,誰能為消費者多想一步,誰就能取得先機。
>>地鐵口中百羅森店內的化妝品區
雖然現在大陸的便利店已在逐漸興起,不過我國臺灣是世界上現代商業最富活力的地區之一。更由於臺灣部分地區地廣人稀,大型的超市或者商場並不多見,因此便利店文化十分發達,臺灣也是世界上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以臺東的7-11為例,我們不難從圖中發現,便利店中化妝品的品類更多,品類更加細分,單一品類的陳列面積也更大。
不僅如此,高速路加油站旁的便利店裡也依然會有化妝品在售。如果是一間面積大一些的便利店,把它當作一個化妝品零售店也不為過。
在2010年的一個消費者行為調查中有數據顯示,80%的臺灣家庭消費者每周都會到便利商店消費,平均每個月造訪便利商店次數高達14次。以7-11為例,平均每人每年要到7-11交納7張代收單據,每天有400萬人在7-11消費,佔了臺灣地區人口總數的20%。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數據在6年後的今天會更高。
或許,未來某一天,大陸成熟的便利店系統也會加入化妝品專營店的競爭隊伍當中。新的對手正在崛起,無論是商品結構調整還是品類管理,化妝品店都千萬不能放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