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人饞。饞,據字典說是「貪食也」,其實不止是貪食,是貪食各種美食之食。喝茶無事,饞蟲在咽喉中抓撓,迫切感受需要一點什麼以膏饞吻。三餐時固然希望麻辣鮮香,任我下箸,三餐以外的時間也一樣的想饞嚼,以香東西咀嚼筋骨下龍門陣 。
《舌尖》系列,每一集都有樂山美食,每次看到麻辣鮮香的畫面,口腔被會被唾液填滿,觀看都能想像出舌尖探試後徐徐下咽的滋味。「饞」字在外國語中無適當的字可以代替,所以講到饞,真「不足為外人道也。」
有人說樂山盛產好吃嘴兒,因為悠閒緩慢的生活,閒了就要在吃上打主意。所以各式各樣的美食小吃應運而生,自晨至夜逡巡老公園周邊,府街、叮咚街、油炸街、上河街等大街小巷遍布,味道不好的攤攤在樂山一定做不下去。
▲犍為薄餅、峨眉三小燒烤、紅糖冰粉
在樂山最大的煩惱就是如何克服美食的誘惑,在三步五步一個攤位的包圍下,忍住不買豆腐腦、麻辣燙、蹺腳牛肉、燒烤、夾絲豆腐乾、葉兒粑、泡粑、滷鴨子、油炸、缽缽雞等等。如今閉目沉思,每家滋味湧上心頭,一個個如在目前。暮春三月,樂山已經是草長花生,群英亂飛,現在讓我就記憶所及,細細數說。
▲豆腐腦、缽缽雞、紅湯肥腸面
首先讓我提起「缽缽雞」。豬骨和土雞肉煮沸後燉兩小時,將雞肉改刀為小塊,再配上五顏六色的葷素菜,細竹籤將食材串上浸泡在湯汁中食用,幾乎沒有人不喜歡缽缽雞,大多數衝著河邊開了40年的葉婆婆而去。紅油味香辣可口,藤椒味清香開胃,清湯味健康養身。頭號必吃是雞腳筋,不常有,響皮卻是家家必備。白淨的皮子裹上紅油芝麻,極具彈性,一口下去,紅油香味慢慢散開。
老公園公交車站臺下,有對夜間推車賣的夫妻,它家雞腳筋經常有貨,但是不擺在明面上。深夜喝完茶,幾個人擠在一張小桌子上,包圓了小攤販的雞腳筋,來一份酸辣粉,搭配玉蘭片、犍為薄餅、峨眉雪,舒服的回去休息。
▲麻辣燙、卡絲豆腐乾、三鮮冰粉
其次是「豆腐乾」。炸酥脆了的豆腐、中間夾涼拌蘿蔔絲、上面撒了壓碎了的花生渣。月咡塘對面坡坡,開了十多年的夫妻老店有名,犍為縣裡小葉榕樹下,也有很多現做現吃的小攤。
豆腐乾分成兩種, 一種正方形,大小如麻將,還有種稍大三角形,拌入蘿蔔絲,刷點海椒油倒點醋再來點芥末,豆腐酥蘿蔔脆,口感豐富。不拌蘿蔔絲的豆腐乾,甜辣兩種味,6個一串,物美價廉。吃的時候有個技巧,一口悶下去,滋味混雜,大大滿足感,香!
▲曾經的文瀚書店(梁老師水彩畫作)
婺嫣街是一條不缺江湖故事的老街,街尾永遠有一個坐在那裡的啞巴老頭,只賣花生,只有兩種口味,白紙黑字標明價格,物美價廉,每過必買,搓掉表皮,就是香嘴巴的零食。
揣一包花生,聞著梔子花的香,略過水果攤、香油坊、水族館、鴿子蛋、闕記粑店,文瀚書店也到了,踏上幾層臺階去王老師的書店晃蕩。(王老師書店已更主,愛奇藝上搜:風入松,可以懷念書店)
▲婺嫣街啞巴花生
走穿婺嫣街,斜面能看見縣街小學,小學門口菜市場旁邊有一排排賣甜皮鴨的店,滷的鴨心四五個一串,沾一點薄鹽紅海椒麵很好吃。
薄暮後,市政府往三江匯流廣場方向的河邊,有位年邁的老奶奶會出來擺攤,竹背簍上蠶豆打整的乾乾淨淨,沒有香料添加,久吃也不上火。
▲縣街葷豆花
河邊迴轉來,縣街附近熱鬧非常,油炸和葷豆花的店裡都坐滿了人。油炸還是深夜後去吃更香,配一個荔枝味的峨眉雪,才算是當地人的架勢。
葷豆花是平底鍋放入豆花和各種配菜,倒入鮮湯,煮好後隨味碟蘸食。不要小看了這一鍋,其實深藏太多內容,葷素搭配,以前非常非常實惠,8元小份一鍋,足夠2人食用。
▲蘸水豆花
豆花的當地吃法,還有一絕,就是農家現磨的泉水豆花。泉水清咧,豆子清香,白嫩細滑的豆花,在麻辣鮮香的蘸水裡走一圈,配一碗甄子飯,挑逗著敏感味蕾。有幸的話去峨眉山寺廟嘗一嘗素餐,外面吃不到的味道。
老城裡也經常有挑擔子的豆花叫賣,需要碰運氣,適合吃耍咡子,小小的塑料碗裡,薄薄的豆腐腦,加點辣椒油、大頭菜等作料,呼啦啦連吃帶喝亦頗有味。
▲肥腸面
一清早賣早點的很多,最普通的就是麵條米線和抄手。樂山人對面本身質量要求比不上北方人,吃麵的澆頭卻異常豐富。
樂山城區的關帝廟排骨麵、羅記仔姜鴨子面、天泉井燃面、老公園牛肉竹筍刀削麵、張公橋味精素麵、老本行麵館鴛鴦雜醬面,多年屹立不倒。
兌陽灣雞絲米線、熊老大過橋米線、天賜羊肉米線,師院後門的李米線(推薦山椒牛肉味道),各自都有絕活。
▲峨眉腦花米線,蘸水好吃
峨眉城區東門上很多好吃的店,如砂鍋王、孔老二豆腐腦、攪三攪都在,早晨最愛還是它家的腦花米線,如果你喝酒,懂得我說醒酒的秘密武器含義。
▲清湯抄手和幹拌紅油抄手
餛飩何處無之?樂山餛飩(本地稱為抄手)本身沒有什麼異樣,由筷子頭撥肉餡往四方皮子上抹,皮薄肉厚,出來就是一個胖抄手。特殊在於吃法,幹拌紅油抄手,加蒜泥辣椒油等佐料;原味抄手配一鍋肉骨頭熬出的湯,別有滋味。
樂山葉兒粑,是有特色的小點心。用糯米細粉做皮,外裹新鮮綠色粑葉,備有白糖、花生、芝麻、核桃等作料,置旺火蒸製而成。
不帶餡的是玉米粑(包穀粑),把粘玉米磨成稠漿,然後捏成手掌大小的塊狀包起來,蒸熟後即可。犍為的富油泡粑,白白胖胖,吃的舒坦。
▲東大街蒸餃和燒麥
周末晚起的人喜歡去吃點燒麥蒸餃,樂山港川劇團對面有兩家老店,最愛溜去這條街,天空被小葉榕滿滿的遮住,曬不著太陽。
坐下後不大的功夫就給你端上來,蒸餃一個個包的細長齊整,燒麥擺放一籠,略顯狂放自由,配一碗海帶絲湯更佳。臺子上取一碗紅油蘸碟,滴兩滴香醋,更好吃。
▲峨眉攪三攪,鴛鴦豆腐腦(蛋衝配面)
樂山的「豆腐腦」,不限早晚飯,都被寵愛。和北方的豆腦不同,分為雞絲、牛肉、蛋衝、酥肉幾類,峨眉派和牛華派系豆腐腦的區別在於碗底是否有粉。我更愛樂山牛華風格的豆腐腦。喊一份加到豆腐腦中,也可以夾在白餅子裡吃,川味十足。
▲大頭菜鴛鴦卡餅、烙白餅
207地質隊賣烤魚片旁邊有一家卡餅最好吃。白麵餅子現烙,粉蒸牛肉、粉蒸肥腸,在小蒸籠裡呼呼地冒著熱氣,熟了就端下來。
喊一份大頭菜鴛鴦,白餅子裡一籠牛肉一籠肥腸,放上蔥花、香菜,撒上花椒麵、海椒麵,盆裡現拌的紅油大頭菜最後塞滿餅口,一口下去,川味十足。
▲河邊喝茶,看大佛老爺
夏季晴天時,買一份敲糖,走去肖公嘴茶樓河邊看風景。岷江和大渡河交匯的洶湧激流,宏偉開闊。粗布桌,竹椅子,鮮毛峰,遠望世界聞名的樂山大佛,如此的愜意自在難以描述,猶如天堂。
鐵牛門跳上渡船,船票僅僅需要一元,揣著藤椒味鴨爪鴨翅或者甜皮鴨,到太陽島堤壩上走走,四野景色全在腳下。無數不同的鳥,嘰嘰喳喳,右邊是峨眉山起伏的輪廓,左邊是樂山大佛烏尤寺和緩緩綿延的山麓,這樣的美景豈是詩詞能描繪的!
▲藤椒鴨腳板
消暑吃食首先要提「冰粉」。鼓樓街三鮮冰粉,在一個破舊的巷子裡面,經常排起長隊,冰粉一直放在冰櫃裡面冰起,再配上醪糟、小湯圓、銀耳和粘稠的糖水,堪稱完美,一口氣五碗下肚都常見。涼糕涼蝦,對比起來滋味略遜。
涼麵、涼粉也是夏季寵兒。糖醋麻辣味道的涼麵,再來一份炸的金黃的狼牙土豆,深受妹子們的喜歡。峨眉蕎涼粉看起來像新鮮的魔芋,灰褐色,吃起來比一般的涼粉更有質感,拌醬獨家,與眾不同。
如果沒有食慾,一碗雪水泡菜加上一碗稀飯,不僅好吃,而且瞬間開胃,食慾大增。
▲峨眉烤排骨
樂山和峨眉好吃的燒烤遍地開花,燒烤界祖師爺要數劉選生燒烤,樂山隨便去問問,都會知道這個燒烤界的扛把子。排骨帶魚和鴨舌是經典烤作。樂山老城區之外,更多的美味燒烤興起,五花肉勾魂掉魄,多多品嘗再來分享。
峨眉三小燒烤,地方偏僻,老民居的深處,下雨天門口水坑一個一個。深夜才營業,無論風吹雨打,食客天天塑料棚下排隊。火爐上幾百個小串不停翻轉,牛肉、排骨烤到六七成熟,撒上幹辣椒絕配。
峨眉二哥桶籤燒烤,西昌風格,長長竹籤串著連皮帶骨的小豬肉,直接伸進火裡烤,肉皮外面焦香,裡面充滿膠原蛋白,越嚼肉味越濃,再配上辣椒、黃豆、芝麻磨成的蘸料,別提多香。
樂山作為麻辣燙髮源地,出名的店實在是太多了。
如果去牛華鎮,老亞西廠附近的綠源、帥味軒、郭氏都好吃,綠源全中國開分店,老闆不滿足事業,自己門口的詩詞親提,對文學真是喜歡不得了。
樂山城區的老兵、張三丰、熊家婆、唐氏、飄香,大佛附近的小向,都深受喜愛。各家有各家特色,除了調料配方的不同,竹籤串各種菜都有獨到之處,要真正體會到麻辣燙的滋味,沒個十天半月的還確實不行。
水果蔬菜是四季不絕的應世,諸如:荔枝灣的嘉州官荔枝、沐川獼猴桃、劍鋒脆紅李、文宮的枇杷、犍為茉莉花茶、峨眉山雪魔芋、峨邊馬鈴薯、黑竹溝藤椒、夾江疊鞘石斛、梅灣臺柚、荸薺、耙耙柑、油桃、胭脂桃、櫻桃、楊梅、桂圓、竹葉青綠茶、竹筍不可勝舉,都在街面兜售。
以上略舉說,只就記憶所及,掛漏必多。而且,每一年樂山的美食也在變動,有一些小店由式微而擴張,也有些新的應運而生。
必我地道的樂山長輩們所見所聞可能比我要豐富些,比我年輕的人可能遇到有些較新鮮而失去樂山特色的食物。總而言之,樂山作為國際旅遊目的地,走是向更新穎現代的旅遊方向轉變,從小食上即可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