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最後一戰:千門重炮齊射,傾瀉炮彈2千噸,殲滅韓軍4個師

2021-01-10 科羅廖夫

當抗美援朝進入到1953年,敵我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第五次戰役結束以後,大規模的運動戰消失不見,雙方轉入相持的陣地防禦戰。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終於使中美雙方就停戰協定的文本條款和文字達成最後協議時,一個老頭卻不同意。

他就是時任南方政權「總統」李承晚,當時已經78歲的他,聽聞美國人已經同意了中朝雙方提出的停戰協定,在官邸裡的他非常憤怒,認為美國人背叛了他,大聲嘶喊著「美國人是叛徒,大韓民國被他們給買了」。很顯然,李承晚不接受當前的局面,為了洩憤,也是向中美朝三方表明態度。他竟然將2.5萬俘虜選擇了「就地釋放」,甚至還將許多人強行編入了南方軍隊。

戰俘問題本來就是中朝與美方在談判桌上,角力最大的一個問題,李承晚突然選擇單方面行動,最先受到衝擊的就是美國人,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多次寫信,勸阻李承晚停止瘋狂的行動,但李承晚卻依舊我行我素。「聯合國軍」司令官克拉克也無可奈何,只好攤手說道「既然如此,那就讓中國人教訓一下李承晚吧!」。

而在中朝聽聞這個消息後,可謂是火冒三丈,彭非常生氣,他在志司對鄧華和韓先楚說道「必須要狠狠捶打一下李承晚,打到他心服口服,打到他回到談判桌上。」1953年6月21日,在位於檜倉郡的志願軍司令部中,彭主持召開了關於發起夏季第三次反擊,戰役目地就是敲打在三八線以南的韓軍。戰役計劃動用20兵團的4個軍,9兵團的1個軍,在西起牙沈裡,東至北漢江的22公裡地段上,決定對韓軍四個師(精銳首都師,6、8、3師)發起攻擊。為此,志願軍還集中了8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1094門,其中包括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決定畢其功於一役,金城戰役由此敲定,只待萬炮齊發的那一刻。

7月13號晚,三八線附近的韓軍首都師、第6師、第8師、第3師的陣地上迎來了雨點般的炮彈,頓時火光沖天,韓軍死傷慘重。志願軍的1094門火炮在隨後的20分鐘時間內,消耗彈藥1900噸,9個小時內消耗的各種炮彈達到16.3萬發,換成重量就是2297噸。而這個消耗量是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第一次到第五次戰役炮彈消耗量總和的2.2倍,可謂是送了韓軍一份大禮。而這其中剿滅韓軍的精銳——「白虎團」,以及活捉副師長林益醇,則更是錦上添花,將這場戰役推上了高潮。

志願軍炮擊過後,金城正是漫天大雨,藉此發起進攻,就可以順勢打擊驚魂未定的敵人。而志願軍68軍203師607團特務連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的「奇襲」白虎團的經典戰例,是韓軍在此次戰役中最大損失,亦是最大的恥辱。

有一段快板書說的好:一九五三年,美帝的和談陰謀被揭穿,他要瘋狂北竄霸佔全朝鮮。這是七月中旬的一個夜晚,陰雲籠罩安平山。在這山上,盤踞著美李的王牌軍,號稱是,常勝部隊美式裝備的白虎團,難攻易守戒備嚴,鐵絲網一道又一道,地雷密布在前沿,明礁暗堡到處是,那口令一會兒就一換......

大範圍穿插深入敵後深入敵縱深,直搗二青洞韓軍首都師第一團(號稱白虎團)後方。首都師是韓軍4個主力步兵師之一,是頭號王牌師,師徽是一隻白色虎頭,美軍稱其為韓國第一榮譽師,在韓軍享有無敵猛虎美稱。當志願軍衝破白虎團的陣地後,楊育才將目光投向了白虎團的團部所在地,位於金城西南20公裡之外的山側中,楊育才帶領了12個人,一路猛插。最危險的時刻當屬於遭遇韓軍的「巡邏隊」,但楊育才卻以一身美軍軍服,一口「流利」的英語,使得那群「巡邏隊」誤以為是真正的「美軍顧問」。12人躲過這夥兒「巡邏隊」後,一路狂奔。

當他們趕到白虎團的團部所在地時,他們大喜過望,團部守衛空虛。而帳篷內正是燈火通明。12人偵察班分成3個戰鬥小組,分頭進攻,楊育才帶領戰士們直插進去,滿帳篷內的人都懵了。而隨後一條條噴射而出的火舌隨即將他們吞沒,當場擊斃首都師機甲團團長陸根珠,俘虜白虎團作戰科長,榴炮營副營長等,而副師長林益醇被楊育才他們俘虜,成為此次突襲的最大戰果。此戰共殲敵70餘人,俘敵19人,除此以外,那面著名的「白虎團旗」也被我軍繳獲。團部一垮,整個白虎團全線崩潰。

除了楊育才,金城戰役還湧現出一位黃繼光式的英雄——李家發,他是志願軍67軍199師595團1連戰士,在1953年7月13日金城反擊戰的轎巖戰鬥中,李家發廷身而出執行爆破,在身體7處負傷彈藥用完後,以胸膛堵住敵軍機槍口,以生命保證了部隊攻上主峰。

7月14日天亮過後,志願軍攻勢正猛,而老天爺也順勢幫了他們一把,漫天的大雨夾雜著濃霧。新到的20兵團司令員楊勇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白天發起攻擊。果然,勢如猛虎的志願軍發起一波波攻擊,14號晚上,金城以南的韓軍四個師全部被打垮,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其中韓軍首都師被全殲,韓第3、第6和第8師遭到毀滅性打擊,基本全殲。而志願軍回過頭來一看,他們竟然推進了9.5公裡。

有人就會問,9.5公裡值得驕傲嗎?當然值得驕傲,因為這是抗美援朝中規模最大的陣地攻堅戰。在漫長的敵人重兵防守的陣地攻堅戰中,能推進9.5公裡,這樣如此驕人的戰績,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李承晚被志願軍突如其來的主動出擊打懵了,美國人也覺得不能由著李承晚這樣胡來,否則連之前談好的「三八線」分界搞不好也會發生更大的變數,甚至有變成「三七」線的可能。於是急忙向李承晚以及韓政府施壓。而美軍首席談判代表哈裡遜中將也變得認真了起來,就這樣,金城戰役過後,兩易會場,五次中斷,共開58次雙方代表團大會,733次各種小會,歷時747天的朝鮮停戰協定,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落下帷幕,中朝美雙方籤訂了協議,宣布正式停戰。

金城戰役徹底地讓聯合國軍在越打越強的中國軍人面前喪失了鬥志。雖然李承晚痛心疾首,但終究只能咽下這苦果,因為正如後人們所說的那樣「金城戰役本來就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戰事!」

相關焦點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歷史:志願軍入朝最強攻勢,打殘韓軍四個師
    (電影《金剛川》的海報)製片方所選取的故事背景——金城戰役,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意義非凡。因為這次戰役不但給予韓軍主力以沉重打擊,殲滅了韓軍精銳首都師的白虎團,突進了9.5公裡之多,還讓對手聯合國軍高層意識到,志願軍在後勤補給、火力支援與攻堅作戰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已非在雲山交手時所能相比。
  • 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然而毫不誇張地說,電影中已經拍得很保守了,歷史上的喀秋莎,每次登場都是天降正義,炮彈洗地,二戰中德軍對此感受就尤為深刻。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志願軍總指揮部隨即將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9團編入由志願軍炮兵第7師指揮的戰役炮兵群,投入上甘嶺作戰。 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共裝備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喀秋莎火箭炮瞬間可以齊射出16枚火箭炮打呢,也就是說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個齊射可以射出384枚火箭炮彈。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志願軍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通常由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對目標陣地進行預先轟炸,給志願軍步兵的衝鋒開道。
  • 韓戰老兵:齊射後,敵陣地基本沒活物
    早在1941年,二戰時期,德國軍隊還享受在繳獲寬軌列車的喜悅之中,但突然宛若隕石雨一般的炮彈密集地從空中傾瀉而來,僅僅10秒鐘的時間,德軍部隊傷亡慘重,繳獲的物資以及那輛寬軌列車一同被炸上了天。10秒過後一切又歸於寂靜,但眼前景象早已宛如活地獄一般。這突然而來的恐怖火力打擊,讓德軍一直沒有明白到底是什麼樣的火炮,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造成如此大範圍有效殺傷。
  • 揭秘志願軍首批入朝作戰的4個軍,3個軍解放了半個中國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參戰部隊跨過鴨綠江,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槍。這支部隊主要是4個軍,即第十三集團軍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以及4野的第42軍。
  • 五臺籍抗美援朝的英雄們
    這批美制155毫米榴彈炮後來被交付炮兵2師30團某營使用——炮2師原系東北野戰軍炮兵第2師,1949年4月18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2師,下轄炮兵第28、29、30、31團。當時我軍給每門美制155榴彈炮配備的彈藥基數只有30發。
  • 炮兵——抗美援朝戰爭中步兵進攻的傑出配角
    家住洪山吳家灣幹休所,90歲的抗美援朝炮二師偵察兵、後任炮二師師長韓玉方。為了躲避炮彈,我們躲到一塊巖石下,巖石的左邊有一個凹洞,正好在我們的視界內,4千米外東方坪有幾門美軍的105榴炮正在瘋狂發射,大約是一個中隊。狡猾的敵人橫向火力配置,所以我們聽不到彈道和炮彈出口聲。
  • 李承晚不滿美停戰談判,韓軍精銳單幹讓志願軍千門火炮揍沒了脾氣
    李承晚為了拉住美軍繼續在朝鮮戰場打下去,擅自強行扣押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餘名(志願軍被俘人員50名),並大肆宣揚就算美國不打,大韓民國也會單獨繼續打下去。李承晚的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他決定推遲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救回被俘虜的志願軍。志願軍總指揮部決定在停戰協議籤字之前以金城以南地區的南朝鮮軍部隊為主要攻擊目標,發動一次戰役確保停戰的順利實施和條款的落實。
  • 抗美援朝「東北三隻虎」,38軍、39軍和40軍,誰是真正虎王?
    抗美援朝70年之盤點2:東北虎 作者:相忘於江湖 抗美援朝有27個軍入朝參戰,來自四野的8個軍實力最強。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40軍(軍長溫玉成)118師(師長鄧嶽)在溫井兩水洞遭遇韓6師2個步兵營和1個炮兵連,斃敵300多人,俘敵160多人。幾乎同一時間,羅春生120師360團雲山戰鬥打響,吳瑞林42軍先頭部隊黃草嶺戰鬥打響。
  • 一戰德國大貝爾莎巨炮,需要兩百多人運作,炮彈要飛行60餘秒
    1914年2月樣炮製造成功,此時距離一戰爆發只有約5個月的時間了。德皇參觀了樣炮的射擊,對它的威力十分滿意,但是當看到一大串蒸汽機車、汽車和馬車運送著各種零部件,在公路上組成一個長長的車隊時,德皇要求設計師繼續改進,要火炮的機動能力提升,同年10月完成改進,但在此之前就已經生產出了8門。
  • 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感嘆:有它直掀敵人老巢
    BM-13「喀秋莎」火箭炮是前蘇聯在二戰期間批量使用的一種火箭炮,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射滑軌多,這讓它可以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在10分鐘內就能完成一輪齊射。
  • 一戰二戰期間戰列艦戰沉,為何數千艦員只能存活一兩人?
    看一戰到二戰期間的戰列艦列隊PK的大海戰,都是堅甲對大炮,成群對轟,驚天動地。而其中被大口徑彈雨覆蓋的倒黴蛋,既包括戰列艦也包括戰列巡洋艦,往往是在炮擊過後,幾分鐘內就會劇烈的爆炸沉沒!沉沒之迅速慘烈,往往全艦1千多人甚至2千多人,只能偶然性地活下來一兩個人!這種戰例子屢見不鮮。
  • 喀秋莎參戰竟是秘密:志願軍一輪齊射不到10秒,美軍陣地幾無活物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火力輸出、壓制及突襲作用,在同類武器對比中勝過美韓軍隊。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軍工科技還很落後,根本不可能獨立生產火箭炮這樣的裝備,更別說在戰場上熟練運用大量殺敵。
  • 中國遠徵軍這36門重炮,口徑全亞洲最大,為何到東北無用武之地
    為此,蔣介石不惜投下血本,將其直屬的4個重炮團抽出一半調往東北參戰,即炮兵第7團和炮兵第12團。這也是國民黨軍裡編制和裝備最齊全、火力最猛的兩支炮兵部隊。▲日式大正4年式150毫米榴彈炮蔣介石在東北投入兩個重炮團其中,炮7團接收了投降日軍兩個重炮聯隊的裝備,擁有日式大正4年式150毫米榴彈炮36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