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影迷而言,今年國產片在年末迎來一部口碑神作足以令人欣慰。
自上周五院線公映以後,《棒!少年》在豆瓣獲得8.8的超高評分,穩穩鎖定國產片口碑第一;同時在貓眼和燈塔兩大售票平臺紛紛摘得9.3分和9.1分,在普通觀眾那裡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三項數據足以讓《棒!少年》這部電影在2020年國產片裡封神。
實際上,早在上映之前,《棒!少年》也已經在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摘得最佳紀錄長片以及觀眾選擇榮耀等兩項獎項,當時在業內獲得一致好評。
被遺忘的孩子
「少年強,則國強」,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勾勒出了他對中國少年所寄託的美好希望。而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希望,國家的強大,這些也離不開茁壯的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來完成。
然而遺憾的是,在快速前進的經濟發展中,整個社會對於這些青少年的關注遠遠不夠。這種情況與當前快速發展的電影產業中,青少年題材類型影片缺失,別無二致。在全民娛樂消費下,在電影追求商業票房下,沒有多少人會將鏡頭對準當代的少年成長上,也沒有多少觀眾會選擇靜下心來看看當代的少年。
也因此,以少年為主角的《棒!少年》的出現顯得愈加稀缺和珍貴,在全民狂歡的時代我們真的太需要這個類型的影片了。
視角上,《棒!少年》對準的是一群普通又很特別的邊緣兒童。說他們普通,是因為只要足夠留心,在全國多地都能找到很多這樣的孩子;說他們特別,則是因為他們和我們常見的兒童不一樣,他們都是帶著各自問題的兒童,處於社會的邊緣,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們也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了。
用影片中教練的話,他們這些孩子因為家庭經濟等各種問題,並不能像周圍正常的孩子那樣在家人關愛下接受教育,他們顯得格格不入。也因此很多無力負擔的家庭將孩子送到他們這,希望孩子在這裡能有個出息。
到來之前的馬虎在學校裡學習不好,經常和同學打架,又被其他孩子孤立。而家裡母親出走,父親長年外出,讓這位缺少教育和關愛的兒童日益叛逆,最終成為愛心棒球基地的新成員。
梁正雙早年喪父,雙胞胎哥哥被送人,母親缺失,他只能在二伯家長大。如今作為愛心棒球基地的「元老」,既面臨著棒球性格上的弱勢,又面臨著家庭的苦惱。
在其他孩子在家庭享受著父母的寵愛,在學校享受著正常的校園童年時,他們這些孩子只能將棒球基地當成新家,在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承受本不屬於他們這個年齡段的生活。
也因此,棒球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成了他們改變自我命運的唯一出路。在成年人才會考慮的生活重壓下,他們這些孩子對於比賽結果看得更重,在最後的比賽失敗後似乎寄託所有人的希望已經結束。
苦難中的重生
《棒!少年》的妙處是影片既沒有一味地賣慘博取大眾的同情,也沒有刻意的宣揚成功,用勵志來迴避各種問題。
影片更像是以孩子的視角來看他們在接觸棒球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化解。剛來到棒球基地的馬虎和其他成員關係很僵,四處鬧矛盾,不服從管教的他在這兒也同樣面臨被其他孩子遠離的問題。如何在他人幫助下融入新環境,如何克服成長中性格的缺陷也成了影片最動人的地方。
梁正雙也是如此,性格過于謹慎保守反而讓他在技術上難以有更大的突破;在中美比賽上輸掉比賽,給他帶來的嚴重打擊,如何看待人生中遇到的失敗,並從中走出,成了他棒球生涯的新的挑戰。
所以,《棒!少年》顯得很冷靜客觀,影片沒有過多的展示賽場上的比賽,也沒有講述比賽勝利後孩子們的喜悅,而是將更多的鏡頭對準孩子們一點一滴的成長,在比賽中完成個人的性格蛻變,在比賽中融入集體。
最後作為一部紀錄片,《棒!少年》也很好地和當今社會的變遷進行了關照。影片中馬虎和梁正雙所在的家庭仍處於極度的貧困中,這些地方的存在與都市裡的繁華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棒球基地在一次次的拆遷與顛簸流離中,面臨的處境也讓我們對於所處的時代有更多的感悟與思考。
苦難中有悲傷,也孕育著希望和重生,不僅僅對於個人,對於整個社會和民族也是如此。只是希望在時代的快車道裡,我們整個社會不要過於的追求經濟效益,我們也需要讓更多的陽光照進那些仍處於寒冷中的邊緣地帶,讓那些在困境中茁壯成長的人群得到關愛。
誠如片名《棒!少年》,「棒」既是棒球,也是一種鼓舞與認可。而只有社會中的少年都得到關愛,在一個健康有愛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才能成為最棒的少年,才能創造生機勃勃的明天。
作者:雪夜我獨行filmer
聲明: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若未經作者同意,私自轉載到其它平臺擅自使用原創功能的,一經發現,作者將對其投訴並追究其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