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體育紀錄片的魅力
在這個歲末冬日, 嚴寒擋不住人們的觀影熱情,一部小眾電影溫暖身心。
不僅斬獲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而且獲得「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的體育紀錄電影《棒!少年》,今天正式在全國院線上映。
上映之初,各界好評如潮,媒體和明星紛紛助力。
李冰冰點讚:「《棒!少年》記錄了一群貧困少年在生活中與自己的和解。當生活面臨巨變,成功難以觸及,和解不是妥協,而是戰鬥!」王一博感慨:「孩子們的出身很讓人心疼,但他們奮進、朝氣蓬勃的少年模樣,卻能帶給我們更多力量。」
影片講述一群來自不同地域,生活窘迫的孤兒、困境兒童 ,通過棒球運動,實現人生逆轉,反應當下社會現實問題。
他們零基礎,卻經短短一兩年訓練,就能打國內頂級賽事;拿下冠、亞軍,從未跌出前三名;連續戰勝亞洲強隊,直至登上頂級賽場,與世界冠軍隊正面交手……
人們好奇,這樣一支「夢之隊」,背後的傳奇教練是誰?
這支棒球隊的教練和創始人,是前中國棒球國家隊隊長孫嶺峰。
他是棒球圈的傳奇人物,被譽為中國隊「第一棒」、曾在北京奧運會上,帶領中國隊拿下制勝一分,歷史上第一次戰勝排名世界第四的中華臺北隊。
孩子口中的「師爺爺」,就是孫嶺峰的恩師張錦新,一位70歲的傳奇老教練,曾帶領中國少年球隊獲得過4次世界少年軟式棒球聯盟賽(IBA)冠軍,為國家隊輸送了60餘名國手,培育了幾代中國棒球人。
凝聚中國三代棒球人期望的公益棒球隊——強棒天使隊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性格迥異,都出生在社會底層家庭,有孤兒、父母離異,失去雙親。
這樣一群孩子,很容易成為人們眼中的問題兒童(少年)。他們只是不幸生在「問題」家庭,而非自己能選擇出身。
來自殘缺家庭,並非「問題少年」
正如東野圭吾在《時生》中所說:悲觀也沒有用。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片中兩位男主角:馬虎和小雙,讓觀眾看到他們的成長和轉變。
馬虎自嘲:「我什麼都不是,我就是個流浪狗。」
他出生幾個月時,媽媽就被爸爸打跑,而後爸爸出外打工,留下他和患眼疾的奶奶相依為命。
沒有父母的關愛,缺乏家庭溫暖,讓他成為一個與打架為伍,用拳頭說話的孩子。像桀驁不馴的野馬,肆意成長。
來到棒球基地,因為不守規則,上課搗亂,吃粉筆,幾乎和每個隊員都打過架。
猶如哪吒,不服管教,自帶一股「匪氣」。
父母缺位,原生家庭殘缺不全,造就他性格底色。安全感匱乏,為引起關注,只能用暴力方式達到目的。
從這樣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承載整個家庭,甚至家族的創傷,讓他成為受害者,還被貼上「問題孩子」封印。
小雙與馬虎,仿佛一個人的兩面。小雙沉默、內向,別人很難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壓抑是標配。
身世令人唏噓:在他沒出生時,父親就去世,成為遺腹子。生活實在艱難,母親將雙胞胎哥哥送人,後來離家出走,只能跟著大伯生活。大伯去世後,跟著二伯生活。
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存狀態,讓他活得謹小甚微,戰戰兢兢。
他在被孫教練帶走時,哭著喊著,以為二伯不想被拖累,把自己賣了。那種恐懼被拋棄的感受,令人心疼。
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部家庭辛酸史,有各自不幸,悲慘、陰鬱,成為他們的人生基調。
所幸,在教練們的悉心教導下,兩人開始綻放,喚醒內在能量,實現逆風翻盤。
這就是本體自在的力量
本體自在的力量
本體心理學創始人梅內蓋蒂,常把一個人的生命,描述為一粒種子,將人生的成長喻為一棵成長的大樹。
他認為:生命中的原生動力總是健康、智慧的,將這種生命動能稱為「本體自在」。
即人們所說的「本自俱足」,它是生命的藍圖,能讓人生活得幸福、圓滿,是內在能量的呈現。
經過幾位教練用心指導,這群從未接觸棒球的孩子,從零開始,每個動作訓練N次。
上午學文化課,下午練球。在訓練場上,將自己的本體自在發揮到極致。得以成為行業頂尖隊伍,獲得同行敬畏。
一位教練這樣評價他們:很榮幸我們的孩子與強棒天使隊交過手,賽場上孩子們會拼盡全力,認真對待,賽場下他們又是一群尊師重道,謙遜有禮的好朋友。在他們身上深深的體會到了棒球的精神,那是一個用愛來回家的運動。
他們在棒球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受到各界讚譽。這是他們嚴重匱乏的心理需求,獲得從未有過的尊重、肯定,與社會關注和關愛。
在這項用愛回家的運動中,建立自信、自尊,實在很幸運。
每個孩子的蛻變有目共睹,展示內在強大心理韌性。馬虎成為全隊靈魂人物,在小雙出現失誤,輸掉比賽,崩潰大哭時,始終陪伴,安慰他。
而且,開始幫助教練訓練小隊員,承擔責任。
小雙受到比賽失敗打擊,回到家裡「閉門思過」。經過教練多次做思想工作,重新歸隊。
挫敗的經歷,讓他與自己和解,開啟人生新徵程。
正如楊瀾的評價:「無論藝術還是體育,都只是一個媒介,只有人們之間的真心關切,才能完成和解與治癒……為少年加油!」
此外,本片的現實意義突出。
深刻的現實意義
關於這部紀錄片的創作出發點,導演許慧晶說:「我想以紀錄片,搭建一個不同群體間溝通的橋梁,找尋一個不同以往的度,想呈現希望,想真正的能幫助到一些人。真心希望棒球可以帶給他們快樂,獲得生存的能力和尊嚴,有更多的人幫助和關照他們的成,這也是影片最終的目的。」
正如導演所說,這是一部關注特殊群體,引發全社會關愛弱勢家庭,給予他們幫助和關懷,重燃家庭和孩子的希望之火的作品。
通過棒球運動,重塑他們的人生,贏得社會尊重,成為安身立命的能力,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霸氣。
而且,請不要再稱這些孩子「問題少年(兒童)」,這不是他們的錯,惡劣的家庭環境,已經帶給他們很大創傷,再背負這樣的包袱,何其不公平和殘忍。
請給予起碼理解與接納,不要帶著優越感歧視他們。
同時,此片極具教育意義,讓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問題。
一位觀眾看完影片後感動落淚,她說:「自己作為一位母親,電影讓她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長,也讓她反思自己,是不是沒有走進孩子真正的內心世界?一位父親的肺腑之言,引發共鳴:「70-80後的爸爸們,請帶著你們的兒子去影院看看這部電影吧……它是一部充滿父愛感召力的電影,看完之後,會想起自己少年時,頭一回叛逆,頭一回對抗自己父親的情景。它還會讓你特別想成為一個男孩的好父親,守護他,看他跌倒與爬起,叛逆與成長。」
還有的家長表示,如果孩子是馬虎,決不按小雙培養,反之亦然。
正如蔡康永在《奇葩說》裡所說:爸爸媽媽對於小孩子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就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我們想讓他成為的人。
即尊重孩子的特質,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成為如己所是,而非如父母所願的人。「因材施教」才是硬道理。
總之,雖然是紀錄片,卻真實反映人的共性心理,從鏡頭中,反映當下教育中的成敗得失,展示社會底層家庭的現實困擾。
他們就像生活在我們身邊,很有代入感,直達心底。
最後,希望家長陪孩子一起觀影,共同討論關於成長的話題。
送給閱讀本文的你,美國作家霍丁·卡特的一句話:希望給孩子們兩份遺產,一份是根,一份是翅膀。根決定了一個人的品格、本性和強大的內心,關乎磨難和考驗來臨之時,能否笑臉相迎地扛過去。翅膀則是一個人的個性、能力和蓄勢的能量,關乎日後獨立行走於世時,能否坦蕩,且遊刃有餘。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體自在: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理諮詢師,文字愛好者,「十佳心理科普大使」,用心理學點亮生活,走近普通大眾,助力人生!歡迎關注@本體自在,一起探討心理學,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