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園欺凌:比影視更加殘酷的是現實!

2021-01-10 父母世界Parents

大家應該對《聲之形》這部動畫電影不陌生,電影講述了校園欺凌。

一個患有聽力障礙的少女西宮硝子在學校被孤立、欺負,而欺負他的少年石田將在東窗事發後,反而被全班同學孤立、欺負。五年後,成長的兩人再次相遇,在跌撞的青春中,少年少女學會接受別人、接納自己。

有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可以媲美日本現象級電影《你的名字》,這部作品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將目光集中在了「殘障」與「欺凌」這兩個對於日本社會非常刺眼的問題上。

說起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可能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被同學打了、罵了,找家長、被教導主任訓一通可能就解決了。但校園欺凌在日本卻不是這樣簡單的事情。性格孤僻的孩子在學校承受除了物理上的暴力,還可能是被撕書、被丟課本,書桌被亂寫亂畫,被冷暴力,以及受到欺凌時同學和老師的漠視……

日本校園欺凌現實

欺凌(いじめ)在日語中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詞彙。日本文部科學省(日本中央政府行政機關之一,負責統籌日本國內教育、科學技術、學術、文化、及體育等事務)對「欺凌」的定義是:

當該児童生徒が、一定の人間関係のある者から、心理的、物理的な攻撃を受けたことにより、精神的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該學生(兒童)由於遭受來自具有一定人際關係交往的人,從心理方面以及物理方面的攻擊,使得精神上感受到痛苦的事件。

可能在中國人的概念中,校園欺凌等同於校園暴力,但是在日語中「欺凌」的範圍更加廣泛,冷暴力也屬於校園暴力。

儘管校園欺凌現象在任何國家都存在,但在日本更為嚴重。據日本政府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在長達6年的跟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經遭遇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

什麼樣的孩子會受到校園欺凌?據一個在札幌長大的日本學生介紹,日本校園是一個等級森嚴的金字塔結構。如同十分看重等級、輩分的日本社會一樣,校園等級構成了校園秩序的重要一環。從金字塔可以看出,那些孤獨的、特立獨行的人,更容易受到欺負。

日本校園等級金字塔

你或許會有這樣的疑惑,既然欺凌現象如此嚴重,學校和老師都不管的嘛?

其實,日本從1980年就開始制定國家水平的應對欺凌事件的對策。2013年公布的《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首次將其法制化。該法將欺凌進行了明確的定義,也明確了國家、學校的責任。

然而現實很殘酷,校園欺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尾木直樹認為,相關部門失察、學校的成果主義及IT社會迅猛發展,是產生校園欺凌的誘因。日本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及評價體系上存在的問題,是產生校園欺凌的根源。日本學校封閉性很強,而且日本民族重視集團主義及一致性,因此排除「異類」的校園欺凌會屢屢發生。

說到底,欺凌本身究竟是什麼?在日劇《Legal High》中,律師古美門給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說明:

說起來,欺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作為加害人的學生?老師?學校?不,這些都不是本質,本質是更恐怖的東西,那不只存在於教室裡,也存在於辦公室、公司、家庭裡,存在於這個國家的各個角落。我們平時不得不察言觀色,隨波逐流,多數派自然地被認為是正義,意見相悖的就會被排擠。欺凌的本質是氣氛,特別是在這個所有人從左往右,從右往左地移動著的國家,名為氣氛的魔物有著十分強大的力量。在這個敵人面前,法律也許都無能為力!是個能吞噬一切日漸壯大的可怕怪物,別說面對,連逃脫它都難上加難!

影視劇中的校園欺凌

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校園欺凌主題頻頻出現在日本的影視、動漫中,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作品。這裡阿研就給大家推薦幾部具有反思意義的影視劇。

告白(2010)

導演: 中島哲也

編劇: 中島哲也 / 湊佳苗

主演: 松隆子 / 岡田將生 / 木村佳乃 / 西井幸人 / 橋本愛 / 蘆田愛菜

豆瓣評分:8.6

說起日本校園欺凌作品,《告白》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電影講述了一個痛失愛女的女教師向殺人者復仇的故事,第一次讓人覺得以暴制暴是可以被原諒的。整個故事、所有角色都在用各種方式書寫著悲劇——徹徹底底的將美好的、醜陋的東西撕裂給人看。是反思校園、反思社會、反思人性必看之作。

人間·失格(1994)

片名:人間失格:假如我死的話(人間失格~たとえばぼくが死んだら)

導演: 吉田健 / 吉田秋生

編劇: 野島伸司主演: 堂本剛 / 堂本光一

豆瓣評分:8.9

與太宰治無關,這是一部直白表現校園欺凌的日劇。在日劇最輝煌、尺度最大的90年代,作為著名編劇野島伸司「校園三部曲」中最為殘酷的一部,全劇充滿了壓抑與虐心。有校園暴力、同性戀、師生戀、死亡、復仇……每一個要素都讓神經緊繃。

人生(2007)

片名:人生 ライフ

導演: 谷村政樹 / 加藤裕將

編劇: 根津理香

主演: 北乃綺 / 福田沙紀 / 細田義彥

豆瓣評分:8.1

一部講述校園欺凌與反欺凌的日劇。與90年代的那種殘酷壓抑感不同,這部日劇的欺凌雖然更加直白,但主角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懂得反抗,並逐漸從陰暗中走出來。相比於之前的無力,從這裡能看出現在日本人對校園欺凌的反抗。

Legal High SP(2013)

導演: 石川淳一

編劇: 古澤良太

主演: 堺雅人 / 新垣結衣 / 生瀨勝久 / 小池榮子 / 田口淳之介 / 矢野聖人 / 裡見浩太朗 / 榮倉奈奈 / 廣末涼子

豆瓣評分:8.9

金句頻出、無限反轉的另類律師劇《Legal High》推出過一個校園欺凌主題的特別篇,用另外一種風格解讀了校園欺凌現象:學校的責任究竟是什麼?教師為何會熟視無睹?同學的「群體沉迷」究竟有多可怕?被欺負者自身就沒有過錯嗎?欺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儘管作品對於校園欺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痛斥,也為解決校園欺凌提出了有益的思考,但是作為一部現實主義的反轉向作品,在故事最後也道出了一個令人無法反駁的現實,那就是:

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甚至已經到了「爛大街」的程度。校園欺凌似乎成了日本影視作品中經久不衰的話題。這也從側面反映,這一尖銳的社會問題,從來就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日本通過大量的影視作品,放大了校園欺凌的影響。在國內隨著電影《少年的你》大熱之後,就是各種討論和爭議不斷。

每有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公眾第一感受是同情受害者,繼而是譴責施害者,呼籲依法嚴懲。這種樸實的情感,是正義表達。無論慰藉受害者還是懲戒施害者都很有必要,同時,我們更該關注如何防範校園欺凌。

欺凌者往往缺乏同理心,他們不能或無法與他人的感受、情緒聯繫起來,對自己的行為很少甚至幾乎沒有內疚或悔恨。他們試圖或傾向於和其他欺凌者為伍,導致頻繁打鬥或受傷,還可能會參加偷盜、人為破壞、藥物濫用或犯罪活動。

受害者往往形體弱小、性格膽怯,不太可能為自己起來反抗。他們往往會在焦慮與害怕中煎熬,不知道下一起欺凌何時發生。孤獨、抑鬱、自卑或無力感等情緒反應,有時會表現為身體的疾病或疼痛。

專家明確指出欺凌者對旁觀者的壓力。儘管他們沒有動手或動口,但旁觀者被迫不洩露秘密,以避免自己也成為受害者,於是也感到害怕、焦慮、不安。同樣,旁觀者也要承擔責任。

學生、家長和教師都要知道相關常識

校園欺凌如此猖獗,如何防範?專家提出的應急預案是「計劃」和「溝通」,在事件發生前就積極主動阻止麻煩。這就需要讓每個學生、家長和教師都知道有關校園欺凌的常識,合力創造一個安全與優良的成長環境。

專家列舉了一些常見的錯誤觀念:認為只有男孩會加入欺凌行為,欺凌只發生在小學或中學;欺凌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部分,每個人都得面對應付;不必在意孩子參與欺凌事件;教孩子被欺凌時還手打回去;受害者會漸漸自愈的;受害者都是些孩子,需要鍛鍊成長……這些都會影響教師和家長對欺凌行為的幹預。

專家希望教師和家長應關注「孩子們能做什麼」,而非「孩子們不應該做什麼」。比如經常提醒孩子「管住自己的手」「溫柔地使用你的手」「注意慢慢走」「室內要安靜」……這也應該成為家長在家裡的態度和口頭禪。

如何減少孩子的行為問題、幫助孩子獲得親社會行為?

講故事就是一個有力的工具。許多童書的情節會涉及社會矛盾與不公,簡短的社交故事會設置特定的社交情景,列出幾種解決辦法。教師和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書中的角色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你覺得這個角色怎麼樣?你覺得這個角色下一步應該做什麼?如果是你,在這種情形下,你會做什麼?你會怎麼幫助這個角色,能讓他感覺好些?

另外,角色扮演也很有用,特別是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分角色表現特定情境中的解決方案,孩子們可以做自己的圖解說明,添加故事,表演練習他們選擇的解決方案。

除了社交故事和角色扮演,教師和家長還需要教孩子直截了當地解決問題,比如直接走開或簡潔直接地說出來。美國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屢屢告誡教師要教孩子學會兩個簡短的表達:「停!」「我不喜歡這樣!」

同理心、尊重和合作是社交基本技能

專家特別強調教師在防範欺凌時的監督作用,一旦意識到有欺凌事件發生,就要立即採取行動進行調解和解決。比如幼兒園教師要全景、全程看管孩子,每個孩子要隨時隨地在教師的眼皮底下,所有的活動場所(包括廁所)都要無死角被監控。

除了自身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幫助孩子明白什麼是良善、懂得感恩,教師和家長還要把同理心、尊重、合作這些基本技能教給孩子。比如用寵物、玩具娃娃、動物玩具等教具和孩子討論關於他人的感受,指出侵略性和排他性行為的影響;引導孩子練習做一個好的聆聽者,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聲音,應該注意聆聽別人的聲音,當孩子不願做傾聽者時給予適時提醒;創造社交群體的氛圍,讓孩子在遊戲中互相幫助完成任務,從而體驗尊重、共享責任。

在反欺凌策略中,專家特意比較了重建(restitution)和處罰(punishment),認為重建是一種賠償(compensation),有助於孩子了解欺凌行為造成的後果,了解責任和因果概念。

防範校園欺凌,應該成為家校之間常規性溝通的內容,教師要不斷與家長交流實踐策略,共同創造充滿關愛的成長環境。

針對受害者,專家給出的建議是「賦權」及「說出來」,鼓勵受害者及目擊者講出當時的情形,或者直面欺凌者大聲、簡潔、有力地說出來以擺脫困境。

給受害者賦權,是終止欺凌的關鍵。受害者不必還手,但需要找到自己的權力來源,比如沉默著直接走開,也可以大聲說出「停!」「這傷害了我!「我不喜歡這樣!」「這不友好!」幫助欺凌者習得親社會行為。

針對欺凌者,專家給出了4條建議。

一是「幹預」和「給予選擇」,發現狀況,立刻幹預。同時鼓勵欺凌者多參與親社會行為,體諒欺凌者的無助和失控,幫助他們通過安全、可接受的方式尋求力量與控制,並提供選擇和機會。

二是「提供領導者的機會」。領導能力要求有同理心和責任心,給那些尋求力量的孩子提供領導者的角色,是一條滿足其感受力量需要的安全之路。比如當教師的小幫手或排隊時的領隊,示範如何穿衣、如何洗手等任務,讓孩子在忙個不停中習得互動、負責等親社會行為。

三是「認可與讚美」,及時認可孩子的每一個正面積極的行為。

四是「陰影效應」,把欺凌者放在受監管的區域。

以約翰和伊森在桌子旁玩沙子的事為例,教師注意到約翰在哭,就問怎麼了,約翰告訴教師伊森推他。教師讓約翰去告訴伊森他的感受:「我不喜歡你推我。」然後,老師說:「現在你們倆一人一邊,這樣你們倆都有地方玩了。」這就是在教約翰解決問題而不是反擊伊森。

教師這樣做,就是告訴孩子們解決問題是可以有選擇的,是教受害者自己站起來處理矛盾,這就折斷了欺凌的鏈條。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把伊森移走,而不是教「受害者」約翰如何應對,那麼欺凌的怪圈還將繼續。

又比如個頭兒較大的羅比老是欺負弱小的孩子,在家也經常欺負雙胞胎弟妹。教師和家長決定給羅比「行為的責任」,挑出幾個時段讓他當督查領導、小幫手、規矩監督者,讓他練習與同伴和弟弟妹妹的適當互動,重新定義自己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正面模範角色,並從中獲得舒適與安全的體驗。

相關焦點

  • 校園霸凌,現實遠比電影殘酷
    原創: 圖解教育 圖解教育策劃 | 李帥、柏森森設計 | 阿呆近日,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電影《少年的你》熱映,再次引發公眾對校園霸凌話題的關注。現實永遠更為殘酷。
  • 以動畫為藍本深入解讀:日本校園欺凌背後的文化原因及補救措施
    與日本友人談論中日兩國校園生活的差異時聊到了關於「校園欺凌」的話題,他疑惑地問我:「校園欺凌在日本那麼常見,難道在中國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雖然讓我感到有些難以回答,但不得不說,這確實是個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事實上,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現象,校園欺凌自然也會出現在除日本以外國家。
  • 真事改編,十部校園霸凌的影視作品
    真實改編,十部校園霸凌的影視作品電影全長122分鐘,展示一個未成年少女在遭遇性侵後如何走出心靈的陰影和家人如何面對生活的故事,根據韓國真實案件改編而來。該片講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如何守護彼此成為想成為的成年人的故事。
  • 電影《少年的你》中的校園欺凌,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前段時間走進電影院看了《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影片中的校園暴力是一條線,將整個故事情節穿插了起來。電影看完以後最大的感觸就是:現實中的校園暴力欺凌事件比電影中的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 日本校園欺凌有多嚴重?通過這幾部電影可以看出來!
    在當今社會,校園欺凌作為一種惡性行為依然廣泛存在。受害者往往會在一場深刻的欺凌行為中遭受身心的巨大打擊,甚至影響人格發展,否定自己的存在,結束生命。即使人們對欺凌者深惡痛絕,但由於一方圍牆的阻隔,第一時間難以制止欺凌行為,很多悲劇悄悄上演,挽救為時已晚。
  • 《少年的你》一部校園欺凌的電影
    不是說高三就沒有校園暴力,只是說很少,不夠典型不夠普遍。在中國二線以下小城市,大多數的校園欺凌發生在六年級到初三這個時間段,高中已經不是義務教育,初升高也已經篩掉了一批人渣,他們可能會去職校,但進入高中並成為好學生可能性極低(比如魏萊),後面還會講到魏萊。
  • 對校園欺凌最直觀的描寫,看完之後讓人深思的電影——《聲之形》
    說起校園暴力,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最近幾年頻頻被曝光出來的欺凌事件,牽動著很多人的心。但是真正經歷過校園暴力的人,很多卻不敢發聲,使我們只是感到可憐,但是無法產生共鳴。甚至更沒有人從施暴者的視角,來感受欺凌。
  • 聚焦校園欺凌和網絡沉迷!這部青少年電影關注起來
    該劇本以「預防青少年犯罪,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為主題,以「教育和培養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目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主導創作,並榮獲2019年全國優秀政法題材原創電影劇本獎。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電影劇本進行分析,並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見。
  • 【正義貓】別讓校園欺凌傷了孩子
    「校園欺凌」事件的曝光,本喵突然發現純淨的校園環境也許也有著「灰度空間」。大家不免將美方對校園欺凌的處置與我國進行了對比。相比於我國對校園欺凌犯罪的「寬容」,美國對待校園欺凌的態度基本是「零容忍」。美國的法律不僅對施暴者嚴懲,對於幫兇和圍觀者都實行「連坐」。部分網友戲謔稱,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應當改名成《未成年「罪犯」保護法》。他們認為《未成年人保護法》已經成為了那些「壞孩子」的「免死金牌」 。
  • 關於「校園欺凌」,這些知識點你要...
    「你就忍一忍吧」……很多家長和老師在孩子遇到校園欺凌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也不知道這樣的欺凌行為會對受欺凌的學生的心理造成哪些不良影響。事實上,如果家長或者老師讓受欺凌的孩子用「忍」的方式應對,不但對改善孩子的處境沒有幫助,反而會助長更加頻繁、更加惡劣的欺凌行為。
  • 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校園欺凌,她做了一個遊戲丨觸樂
    《指縫陽光》是一個校園欺凌題材的AVG,在橙光平臺上累計擁有46萬名玩家、2萬多點讚和10萬多朵鮮花(1朵鮮花約等於付出人民幣1元)。《指縫陽光》頁面下的玩家評論超過1.6萬條,不少玩家在評論區裡說出了自己遭受校園欺凌的經歷。作為一個社會現實題材遊戲,獲得這樣的關注並不容易。
  • 校園欺凌的劇《少年的你》和《學校2015》
    看完獲獎名單,大家應該都震驚地發現了,一部去年由易烊千璽,周冬雨主要的校園欺凌題材電影《少年的你》榮獲了八大獎項!這可真是讓人刮目相看了。《少年的你》,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在高考前夕,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如何守護彼此成為想成為的成年人的故事。
  • 金塔解放路小學召開預防校園欺凌主題班會
    為推進法治校園、平安校園建設,預防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發生,近日,在學校統一安排下,各班召開了以「防範校園欺凌,共創平安校」為主題的班會。各班班主任精心準備,在周會課上對什麼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的危害、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途徑和方法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講解;教給學生在面對暴力時的應對策略與勇氣以及遭遇暴力以後如何應對等;教育同學們要團結友愛,珍惜師生情、同學情,不恃強凌弱
  • 央視《守護明天》第三集:《持續欺凌之後》,聚焦校園欺凌話題
    央視《守護明天》第三集:《持續欺凌之後》,聚焦校園欺凌話題 2020-11-26 20: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檢察官法治課開講,對校園欺凌說「不」!
    檢察官送法進課堂為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和自我保護能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等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近日,慶雲縣檢察院的檢察官們走進金書小學、雲龍小學兩所學校,為學生們送去內容生動且實用性強的法治公開課。
  • 那些關於校園欺凌的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女主因一場跳樓風波而被捲入校園欺凌,謾罵、毒打、錄像等等,讓女主的內心多次受到傷害,在男主的保護下,施害人尋求女主原諒,最終女主失手將其推下樓梯致死的故事。在影片中,男主也是一位孤苦無依的「孤獨患者」,再遇到女主後,他才有了真正要捨命保護的人。
  • 極其虐心的5部校園欺凌電影,請善待每一個人的青春
    《大象》該影片講述了,美國一所普通高中普通的一日,逃課未果的John,在父親的逼迫下回到校園;喜歡攝影的Elias,在校園內外拍過一些人物和風景後,來到學校暗房衝洗照片;新交了女朋友的Jordan,正被與他有過關係的女孩紛紛議論著;被人冷落情緒異常低落的Michelle,來到學校圖書館幫助做工…… 校園高牆之外,時常受人欺負的「患難兄弟」Eric和Alex正在家裡午睡
  • 易烊千璽影片《少年的你》,聚焦校園欺凌之作,預售票房便破億
    從這部影片也能看出易烊千璽在影視道路上的腳步穩紮穩打,影片《少年的你》同前幾年充滿狗血荒誕的青春片不同,在內容上就有著深厚的內涵,這部影片不著力於青春瑣事或者高考等細節,而是將鏡頭轉向現實題材
  • 高新三小開展「拒絕校園欺凌,建設友善和諧校園」主題班會
    為加強校園欺凌事件的預防和處理,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法紀觀念,創建友善和諧校園,高新三小關工委聯合德育處組織全校師生開展了以「拒絕校園欺凌,建設友善和諧校園」為主題的安全教育主題班會。班會課上,老師們利用多媒體平臺直觀的展示了校園欺凌給受害者帶來的傷害及嚴重後果,並向同學們講解了有關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的常識。小學生的哪些行為是屬於校園欺凌?校園欺凌會造成哪些危害?當同學們遭遇校園欺凌、暴力時該如何應對等。
  • 花季少女遭遇校園欺凌 心理援助重獲新生
    近期,校園欺凌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多起校園欺凌事件闖入公眾視野。如何有效地防止校園欺凌,防止未成年人的身心遭受傷害備受關注。教育環境的改變、家庭教育能力弱化、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以及多元文化的衝擊是造成校園暴力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