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是抑鬱症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健哥 八點健聞Plus

健哥:

關注你的欄目很久了,這是第一次給你寫信。

大概半年前,談了4年的女朋友和我分手了,特別堅決的那種。頭一個禮拜,我心情糟到沒法上班,跟公司請了病假,天天在家躺屍。後來,雖然勉強能出門工作了,但狀態也不好,注意力很飄。

尤其到了晚上,一想到以前那些事兒,很容易哭。我甚至還想過,是不是以死相逼,看看有沒有複合的可能,最後沒下得去手。

朋友說我這是抑鬱症的症狀,讓我去看心理醫生。他還說這種情況很普遍,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那個誰,王自健,一個說相聲的都重度抑鬱過,最後是吃藥吃好的。

我現在很糾結,你覺得我應該去看心理醫生嗎?

開心不起來的小喪

小喪,你好。

你的難過健哥懂,都是過來人,誰還沒失戀過呢。

光從信上的內容看,健哥也沒法判斷你是單純的抑鬱,還是抑鬱症,所以我特地諮詢了一個好朋友,杭州怡寧醫院的執行院長劉志宏。

他告訴我,臨床上有很多判斷抑鬱症的標準,但總結起來就兩件事,第一是你的痛苦有沒有影響到社會功能,比如工作、學習等等,第二是這種影響是否持續了兩周以上。

你可以先按照這個標準來對照一下自己。

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健哥還是建議你去醫院掛個號,找個精神科醫生看看。因為你提到了自己有「以死相逼」的念頭,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

但一定要記住,要去找精神科醫生,而不是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中國大陸沒有心理醫生,只有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他們的區別在於,精神科醫生能下診斷,能開藥,而心理諮詢師(治療師)不能。

01

我們這代人才有抑鬱症?

你的朋友說,現在抑鬱症越來越普遍。從數據上看確實是這樣,現在全世界被確診抑鬱症的人數已經超過3億,其中中國就佔了近1億。

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時,都覺得不可思議。尤其是像我們父母這樣的60後、70後,畢竟在他們年輕時,恐怕連抑鬱症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這就帶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是只有我們這一代人才抑鬱?還是老一輩患者沒有被診斷出來呢?答案顯然是後者。

△當代社會,誰還不是《頭腦特工隊裡》每天都在不高興的sadness?

前面提到過,在抑鬱症作為疾病名稱出現以前,得了抑鬱症的人會被診斷為「神經衰弱」。這個詞最早來自神經學家,他們認為,人在過度用腦後,會對神經造成損傷,導致情緒低落,身體疲乏。

這個「非常好用」的定義一下子就在精神科醫生的圈子裡流行開來,以至於後來,「神經衰弱」成為精神科醫生的萬能方式,但凡找不出病因的精神問題,都可以歸入它的名下。

美國大概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走出這一誤區,而中國的步伐要更慢一些。

1980年,美國哈佛醫學院和人類學系教授阿瑟·克萊曼(中文名凱博文,被稱為全球醫學人類學的鼻祖)訪問中國,在湖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今天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的門診記錄裡發現,神經衰弱是最常見的診斷。

某一個星期裡,精神科接診了361個病人,其中有36%被診斷為「神經衰弱」,只有1%被診斷為抑鬱症,儘管他們的疾病表現差不多。

後來,克萊曼挑了100位被診斷為神經衰弱的病人,分別訪談幾個小時,採用DSM-3的診斷標準逐個對照,最後發現有93人可以判定為抑鬱症,其中87人為重度。這個研究記錄在他的著作《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中。

這些患者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後,多數都有明顯好轉。正是這次發現,讓中國醫學界對抑鬱症有了更深的了解,開始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病種看待。

這其實就是人類認知疾病的一個過程,只不過相比於生理疾病,精神疾病的標準更難統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02

到底什麼是抑鬱症

但坦白說,直到今天,我們對於抑鬱症的認知還是遠遠不夠的。

從生理學上來看,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仍然是個謎,目前比較受推崇的是單胺假說。

1960年,英國科學家對抑鬱症患者的腦脊液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5-羥色胺濃度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針對這個結論,大批抗抑鬱藥物被研發出來,對部分患者起到了作用,這是單胺假說被認可的基礎。

類似的研究還涉及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它們和5-羥色胺一樣,都屬於單胺類神經遞質,承擔著影響人類情緒的功能。

但研究最大的悖論在於,人們始終無法證明,單胺類物質濃度偏低和抑鬱症的因果關係。看起來,它反倒更像是抑鬱症的病症表現之一。

好在,對於疾病機制的探討,並不影響抑鬱症的診斷。

世界上對於抑鬱症的臨床診斷共有三套常用標準,世界衛生組織版本的《國際疾病和分類》(ICD)、美國版本的《精神障礙的診斷統計手冊》(DSM),和中國版本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和診斷標準》(CCMD)。

隨著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這三套標準已經非常接近,只是表述略有不同而已。

抑鬱症最早作為單獨的病種出現,是在1968年出版的美國DSM-2裡,此前這類疾病被普遍定義為「神經衰弱」。最新版的DSM-5裡,對抑鬱症列出9大症狀,如果符合其中的5項,且持續時間超過2周,就達到了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這9大症狀包括:

1、每天大部分時間心境抑鬱;

2、每天大部分時間對所有活動的興趣或愉快感顯著減低;

3、體重明顯減退或增加(以每月變化5%為限);

4、 每天都有失眠或嗜睡;

5、每天都有精神激越或遲滯;

6、每天都感到疲倦;

7、每天都感到自己無用,或有過分內疚;

8、每天都有思維能力或注意力的減退;

9、反覆出現自殺的想法。

我相信,處於失戀悲傷中的你,符合5條以上症狀的概率還是挺高的。

但診斷標準中還提到,對於重大喪失的反應(如喪親、經濟損失、嚴重的疾病或殘疾),即便符合以上條件,可以理解為是對重大喪失做出的適當反應,但不排除抑鬱症的可能,需要通過臨床觀察判斷。

03

如何診斷抑鬱症

假設你真的去掛了精神科的號,接下來等待你的會是什麼呢?

一般來說,醫生對初診,且自述有抑鬱情緒的病人,會先進行談話,暫且把它理解為初診問診吧,主要就是問問病史、生活狀態、社會功能評估等等。

談話時間因人而異,如果症狀比較明顯,比如已經有自殘舉動的,會邀請其他精神科醫生會診,再收治入院,這種病人不一定是抑鬱症,也可能是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但風險很高,可以先住院再判斷。一般初診談話時間在30分鐘左右。

然後,醫生根據基本判斷來讓你做心理量表。涉及抑鬱症的心理量表很多,常用的有幾十套。

給病人選定匹配的量表,是精神科醫生最見功力的地方。大多數情況下,通過之前的觀察和訪談,醫生已經能夠大致判斷出病人有沒有抑鬱症,以及是輕中重哪一級,屬於哪種類型。

不同的抑鬱症對應的量表不同,如果醫生判斷是人格上有問題,就會做人格量表,如果明顯是受了生活事件的影響,就會給你做生活事件量表。

而量表的結果也往往是為了印證之前的判斷,對於一個高年資的精神科醫生來說,初始判斷和量表結果的一致性會非常高。

總的來說,觀察、訪談和量表是精神科醫生最重要的三板斧,這三板斧下來,已經能夠相對準確地下診斷了。

劉院長還特別強調了一點,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生理疾病是截然不同的,生理疾病通過常規檢查,比如抽個血、拍個片,拿到生物學指標,對應到疾病診斷標準上,就能基本確診,非常依賴客觀證據。而精神疾病不是,它往往就是依靠醫生的經驗和主觀判斷。

04

醫生會搞錯嗎?

正因為診斷是主觀的,所以難免會出現「誤診」。

健哥身邊就有同事,在A醫院測出來沒事,跑到B醫院就被確診,還是中度,他也搞不清楚到底該聽誰的,最後只能按照「疑病從有」的原則,在後面那家醫院接受藥物治療。

「誤診」的原因之一是,每個病人在面對不同醫生的時候,所說的話、臉上的神情、表現出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當醫生必須依據這些臨場反應做出判斷時,一定會有差異。

最典型的誤診就是把「雙相情感障礙」診斷為「抑鬱障礙」,因為雙相情感障礙本身就是抑鬱和躁狂的結合體,並且以抑鬱為主。如果病人就診期間,只表現出了抑鬱的一面,就很容易讓醫生判斷他是抑鬱症,從而誤導治療。

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帶一個關係比較親近的人一塊去醫院,醫生可以通過和他的訪談,儘可能客觀地了解情況。

△有的時候身邊的人比你更能看出你的不對勁

當然,醫生的能力和態度也是很重要的。健哥聽說很多人去醫院看抑鬱症,醫生直接就會丟過來兩三套量表,五六百道題一做,半天就過去了,然後把電腦系統得出的結論作為最終的診斷結果。如果碰到這種醫生,建議另找高明。

有的人去查抑鬱症,醫生會開一些生理檢測,比如腦電波、腦部CT、甚至是查一下激素水平,這都屬於輔助性檢查,不能用來診斷抑鬱症,但可以進一步確定是否和軀體疾病有關。

這在抑鬱症患者中的比例不大,所以不是每個醫生都會開這樣的檢查。千萬不要以為醫生沒開檢查就是不負責任,從目前的醫學發現來看,還沒有任何一項生理指標的異常,能夠倒推出抑鬱症的結果。

05

薛丁格的抑鬱症

說完了抑鬱症,健哥覺得也有必要來聊聊我們的「抑鬱文化」。

不可否認,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學習和工作的壓力遠遠大於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這也導致很多人會把「抑鬱」當作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脫口秀女王」李雪琴就說過,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喪,其實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緩衝,通過這種喪,可以讓自己在精神上放鬆一下,這樣在無法實現目標時,比較不容易崩潰。

健哥認同這一點,但我們也一定要注意,長期對自己進行抑鬱的心理暗示,是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的。

德國詩人海涅有一句詩,「不知什麼緣故,我是這樣的悲傷……」,可以用來描繪抑鬱症患者確診之前的那種感受。同樣,中國詩人辛棄疾也有一句詩「為賦新詞強說愁」,就很像那些自我暗示的人。

健哥有個朋友是公司高管,他就吐槽說,怎麼批評一個下屬,隔天就能收到他一張抑鬱症確診書?

△抑鬱症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對患者和家屬都有很大的影響。日劇《丈夫得了抑鬱症》截圖

對這事,北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副主任醫師趙茜跟健哥強調,抑鬱症就診的首要前提是病人要跟醫生說實話,講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是一個彼此坦誠的過程。

06

寫在最後

小喪,說了那麼多,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你的情況是不是抑鬱症,需要科學的診斷。希望不是。

如果不幸確診,也希望能在科學方法的療愈下,逐漸復原。就像你提到的王自健,一個曾經的重度抑鬱症患者,以自己的經歷說,「這件事真的是可以走出來的」。

△王自健在《我就是演員》上告訴大家:「抑鬱症是真的可以走出來的!」

送你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令人心碎的情緒也是能夠治癒靈魂的良藥,哪裡有脆弱、無助、失望,哪裡就有渴望、好奇和熱情。

祝早日收穫真愛。

特別鳴謝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杭州怡寧醫院

本文作者

毛曉瓊 劉可

編輯

王吉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抑鬱症測試題:若你達到「這個數」,可能是重度抑鬱症
    抑鬱症就像一個無聲的「惡魔」,悄然的闖入我們的世界當中,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遭受抑鬱症的痛苦。抑鬱症≠內向、情緒低落大多數人認為抑鬱症就是心情低落,通俗點說就是矯情,事實並非如此,只能說你對抑鬱症的認識還不夠深入。
  • 你可能不知道還有一種微笑抑鬱症
    你可能也認識或者聽過這麼一類人,他們不是真正的快樂,他們平時和大家一樣嘻嘻哈哈的,一眼望去,人群中就屬他們最具有逗比的屬性,即使是在社交網絡上他們也從不傳遞負能量的東西,打個比方,他們的朋友圈或者微博裡發的狀態都是比較活潑歡快,充滿正能量的。
  • 抑鬱症不是小病!身邊有抑鬱症患者,拜託你別說這4句話
    1、你真沒用在陪伴抑鬱症患者的時候不要說「你真失敗」這句話,因為很多的抑鬱症患者都存在自卑的心理狀態,容易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沒有存在的意義跟價值。如果經常在患者面前說出「你真失敗」這句話,會讓患者自我否定的情況更加明顯,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助感,甚至自責,對病情改善不利,應該多鼓勵,儘量讓患者感覺到自己有存在的價值。
  • 「抑鬱症可能離你只有一步之遙」,如何識別抑鬱症?(內附抑鬱症測試)
    我沒有一天不想他、不是以淚洗臉,但說不定他在抱著新女朋友笑呢。體重120斤的我,真的覺得活著好絕望,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有未來呢。真想永遠都不用出去見人,總好過被人笑我肥婆對吧。但就算什麼都不幹,還是要給家裡添麻煩,給爸媽丟臉,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也後悔生了我這麼個女兒。可能我比較笨,上班老是做錯事給老闆罵,賺的錢不多,又找不到對象,每天被父母嫌棄自己在啃老。
  • 抑鬱症,不是「現代病」
    其實,「時髦」的抑鬱症古已有之。那時候,都叫「神經衰弱」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國抑鬱症患者的診斷單上,不會寫著「抑鬱症」,而是「神經衰弱」。1980年,哈佛醫學院和人類學系教授凱博文在中國推廣「抑鬱症」,「神經衰弱」一詞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如果不是抑鬱症,屈原不會死說到底,「神經衰弱」「抑鬱症」,都是舶來品,中國古人也抑鬱,叫法不同而已。
  • 你可能不是抑鬱症,可能是人格障礙
    但很有可能,他們並不是抑鬱症,而是人格障礙,其實他們活著也有他們的痛苦和無助。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什麼是人格障礙,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知識,就會多一份理解和寬容。
  • 關注抑鬱症:你不是脆弱,也不是矯揉造作,你只是病了
    漸漸地,不開心、焦慮、緊張等情緒開始主導生活,常常感覺壓得喘不過氣來,失眠,討厭脆弱的自己……其實,這種持續性情緒低落、焦慮、緊張、失眠可能是因為患了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疾病,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目前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平均每20個人就有1個人患有抑鬱症或者曾患抑鬱症。
  • 抑鬱症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它是一種病!
    很多人對於抑鬱症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抑鬱症並不是病,就是患者比較矯情,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的錯誤的,它是一種病比較常見的精神病之一,在我們國家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就有幾千萬人,每年自殺人數中多數是因為抑鬱症,但是接受治療的患者卻不多只有10%,其中包括不規範治療的患者,說道這裡很多網友不由好奇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 抑鬱症怎麼自己調節 這些表現可能是抑鬱症
    抑鬱症這種疾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平時也會經常聽說這種疾病,它主要是人心理上的疾病,治療比較困難。其實輕度的抑鬱症也是可以自己調節的,那麼,抑鬱症怎麼自己調節呢?抑鬱症有哪些表現?治療方法有哪些?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抑鬱症也有季節性 秋冬不適可能為抑鬱症
    「抑鬱症也有明顯的季節性,隨著樹葉慢慢變黃,漸漸飄零,抑鬱症可能就會悄悄襲來。」10月26日,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六病房主任都弘在採訪中表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患抑鬱症時也可能不表現為明顯的情緒低落,而以身體不適為主要表現。據了解,抑鬱症是一種情感性疾病。
  • 如何判斷自己可能患有抑鬱症?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區別在哪裡?
    總之,不要讓這種抑鬱情緒過久的影響你的生活,花點錢對自己好點,買到開心也是值得! 還是那句話用錢可以買到的快樂,那麼這都不是事。 若你越是擔心,害怕自己得了抑鬱症,硬是認為自己是抑鬱症,那麼你就會在自我的這種強大的負面暗示思維給帶入進去,最終發展成抑鬱症。 其實很多的抑鬱症的患者,都是因為自己嚇自己,把自己嚇成了抑鬱症。這一點值得大家警惕!注意!
  • 導致抑鬱症自殺的,不是抑鬱情緒,而是這個
    自從患上這個病,你就得終身與之為伍,藥物、心理輔導都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哪天醫生確認你的抑鬱症狀沒了,再過幾年依舊有復發的可能。事實上,抑鬱症要有那麼簡單應付就好了,它可不是普通的抑鬱情緒,是一種病啊,是持久性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軀體症狀。是那種對一切事物甚至是命運瞬間失去掌控的無力感。親人還在等候,你卻只能聽見耳朵裡無數個聲音在勸自己放棄。
  • 抑鬱症就是心情不好?錯,經常笑哈哈的人也可能患上抑鬱症
    雖然抑鬱和情緒有關係,但是並不是抑鬱的情緒就等於抑鬱症,隨時在吐槽隨時喊抑鬱,不一定是抑鬱症,反而有些性格外向的人,在大家面前嘻嘻哈哈有可能是真的抑鬱症。抑鬱症是一個發生率比較普遍,但隱藏很深的精神疾病,會影響人的感覺、思維和行為,並可能導致各種情緒和身體問題。根據調查全球有大約3億人患有抑鬱症,患病率為4.4%,我們國家的患病率為4.2%,女性高於男性,而老人會在55-74歲容易患上抑鬱症。
  • 蕭亞軒深夜直播「翻車」上熱搜,你可能正在充當抑鬱症的幫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約有超過3億人受到抑鬱症的困擾。儘管抑鬱症已經非常普遍,人們對它也不那麼陌生,社會上對抑鬱症的謠言、誤解還在廣為流傳:誤解一:得抑鬱症是因為心態不好,軟弱、矯情、想太多的人才會得抑鬱症。這可能是最常見的對抑鬱症的誤解。
  • 抑鬱症也有預兆,當照鏡子時出現該問題,可能是抑鬱症要來了
    如果你特別容易感到沮喪,那麼就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是否有問題了,因為特定的思維方式可能會讓一個人患上抑鬱症或抑鬱症在康復後更容易復發。 儘管每個人可能在某個時刻會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時不時會對自己的外貌、能力等產生懷疑。但那些正在發展為抑鬱症的人則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這種想法,覺得自己肥胖、醜陋、愚蠢、一文不值。
  • 抑鬱症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原因你可能不知道……
    抑鬱症現在之所以已經成為社會上越來越關注的話題,是因為它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巨大,我們周圍被抑鬱症糾纏的人數不勝數,它的症狀有:每天情緒低落;無精打採;愁眉苦臉;甚至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思維遲緩,興趣減退;總是自責自罪,對自己的一些輕微過失痛加責備
  •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淺談微笑型抑鬱症
    「掌聲在歡呼之中響起,眼淚已湧在笑容裡,啟幕時歡樂送到你眼前,落幕時孤獨留給自己。」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提起抑鬱症,想到的便是消極悲觀、心境低落,對所有事物都缺乏興趣。但是有一種類型的抑鬱症給人的感覺卻是積極樂觀的,對周圍的人和事都充滿熱情。
  • 張國榮逝去17年,你該知道了:不是同性戀,不是你想像中的抑鬱症
    張國榮直言:我不是Gay,只要我喜歡,同性異性都可以。他的初戀,是13歲的時候,上學期間認識的一個身材苗條、擅長運動的女生。後來,也陸陸續續與毛舜筠、雪梨等人交往過,甚至一度曾向毛舜筠求過婚。《金枝玉葉》裡,袁詠儀一頭短髮,女扮男裝成為唱片公司的新人,令作為音樂人的男主角顧家明,一度以為自己喜歡上了男人,於是到最後,有了那句經典臺詞:「男也好,女也好,我只知道我中意你。」或許,這也正是張國榮本人的態度,對於愛情,他首要考慮的是「愛」,其次才是「性別」。
  • 抑鬱症,不是每一個抑鬱症都有原因,70%的抑鬱患者都能好轉
    患抑鬱症的病人70%以上都有自殺行為或想法,而且有三大徵兆。留意你身邊的人,不要等悲劇發生後才追悔莫及!抑鬱就像黑洞,一不留神就會把自己吸進去。這是許多抑鬱症患者的切身感受。抑鬱症就是一場「心靈感冒」,不僅會讓人心情低落,還會與身體疾病伴發,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 抑鬱症不是無病呻吟!孩子得抑鬱症的主要原因,家長有必要知道
    很多人認為,抑鬱症只有大人會得,其實不是的,孩子也有患抑鬱症的風險,由於外界環境以及心理變化,很多孩子會因此患上抑鬱症。作為家長,應該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變抑鬱,是因為大腦中化學失衡,還是由於情緒所致。大人得抑鬱症會出現嗜睡、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輕生等行為,孩子得抑鬱症的情況很相似。抑鬱症孩子長時間躲在家裡,就算醒了也會在床上不起來,不是在發呆就是在玩手機。進餐的速度也很快,因為他們認為吃飯是種麻煩事,這個時候如果家長願意餵他們,他們會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