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過山海關;投資不去雲貴川;投資不上太行山;投資不到寧藏甘……
這些早就流傳於投資圈的順口溜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尤其是第一句流傳得最廣。這並不是無腦地域黑,從地區整體的GDP等綜合經濟指標來看的確是有道理的。但凡事都不能一棍子打死,無論在哪個地區,好企業總還是有的。
作者:小北讀財報
來源:雪球
今天再把它拿出來聊一聊,先把結論擺一擺:1.研究桃李麵包先要把短保麵包賽道搞懂。2.短保麵包的產品屬性決定了企業護城河將是渠道建設。3.超市自營麵包以及新興烘焙店將是桃李渠道擴張與未來發展的阻力。
一、短保賽道有這些特點
麵包的種類按照保質期分類可以分為短保、中保和長保,短保麵包一般保質期在一周之內,平常我們吃的切片吐司、菠蘿包、毛毛蟲、手撕麵包等都屬於短保麵包;中保麵包保質期為1-3個月,長保麵包則一般超過半年,蛋黃派、法式小麵包等均屬於此類。
桃李的絕大部分麵包產品都屬於短保類,同處一條賽道的其他知名企業還有嘉頓、曼可頓、賓堡等。像盼盼、達利園等麵包品牌主要還是做長保,沒有發生直接的競爭。從未來發展看,短保麵包代表著更加新鮮與健康,比長保麵包更符合「大健康」的趨勢。
我們可以認為麵包有兩種消費屬性,一種是主食屬性,一種是零食屬性。一般來說短保麵包以主食屬性為主,長保麵包以零食屬性為主。我們從產品體積和超市售賣區域上也能看出來:桃李這種短保麵包一般體積更大,被擺放在超市的麵包區域,還經常與其他熟食區臨近;達利園這種長保麵包包裝體積更小,一般都是被塞在超市零食區的貨架上。
二、短保屬性決定渠道建設
正是因為短保麵包的主食屬性更強,所以短保麵包企業與長保麵包企業的護城河是有差異的。
人們在購買短保麵包時往往是:明確的需求產生,然後去超市根據購買條件篩選產品。拿一個典型的消費場景舉例:小明第二天早上有事要早起,沒時間做早飯了,決定今天去買個麵包(明確的需求先產生),所以衝著「麵包」去了超市,然後根據貨架上有的麵包,按照個人口味選了一個購買了。
而對於零食屬性更強的長保麵包則有差異,購買條件的篩選往往出現在明確的需求產生之前,臨時的衝動消費屬性更高。比如,小明要為第二天的野餐準備零食,衝著「零食」去了超市,發現了自己喜歡吃的蛋黃派,覺得又好吃又能充飢(條件篩選先產生),認為符合自己買零食的需求,最終購買。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特別喜歡吃,長保麵包的消費很多都是伴隨買零食發生的。
這就決定了,對於短保麵包來說「有沒有」比「好不好吃」更加重要,上升到企業經營層面,就是產品渠道比產品口味更重要。正是麵包的短保屬性決定了護城河的搭建重心將是渠道建設。
幾乎在任何一篇分析桃李的文章中你都能找到公司「中央工廠+批發」的渠道擴張模式,這種模式成本低、易複製,協助桃李從東北走向全國。之前我們也與大家分享過,就不再贅述了。
三、渠道阻力與競爭者
對於桃李目前最主要的競爭者,我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尋找企業競爭者我們往往會首先著眼於同賽道排名前幾位的優質公司,如賓堡、曼可頓等。但是目前來看,桃李在短保領域佔據著絕對領先的優勢地位,形成的渠道優勢構建了很強的護城河,要說它們能對桃李造成巨大威脅怕是5年之內也難實現。
尋找競爭對象,我們可以把視角放遠一點。
1.商場的自營麵包
目前桃李與永輝、華潤萬家、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商超建立了合作,與一些小型連鎖超市也有合作。但大型超市中,超市自有的烘焙產品是桃李的直接競爭者,許多連鎖商超則開始打造自己的專屬麵包品牌,對其他品牌排外。這也是桃李依靠模式複製南下遇到的直接阻力。
對於連鎖商超來說,自己做麵包省去了運輸環節,對於消費者來說產品更新鮮且更實惠。而打造自家麵包品牌,也能夠給自己的商超品牌附加更多價值。麵包產品有沒有技術壁壘,當超市真正想自己做麵包的時候,「排他」是首先要做的。
2.烘焙麵包店
最近發現,小區和公司周邊新開了不少烘焙店。它們有些是小型連鎖品牌,有些是獨立小店,但裝潢都很精緻,很有個性。
烘焙店與桃李本不在一個賽道,但是競爭跨賽道也能發生。根據美團點評的數據,2017年來麵包烘焙店從低谷走出,全國數量不斷增長超過50萬家,許多中小型連鎖不斷出現。而且許多本來賣咖啡、賣奶茶的店都開始賣烘焙產品。這些產品與桃李的短保麵包有共同點,如在功能上都能代替早餐。
在一二線城市,隨著消費升級的發生,消費者更加捨得花錢。在大健康趨勢下,早餐不斷被重視,消費者更願意多拿點錢到烘焙店買一個更「精緻」的麵包。而且很多烘焙店臨近社區,削弱了桃李在小賣部「便捷」的優勢。
同時烘焙市場在三四線城市不斷下沉,許多獨立小店在價格上並不貴,也削弱了桃李的價格優勢。
四、總結一下
一頭獅子的競爭者可能並不是另一頭獅子,而可能比它弱小但總是成群出現的鬣狗。就像超市自營的麵包小品牌們、不斷出現的烘焙店等等,雖然桃李的渠道擴張模式易複製,但要在包圍下不斷取得突破還是需要努力的。
不說了,去買麵包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