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故事:生物學家為研究刺蝟在寒冷冬天的生活習性,把十幾隻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這些刺蝟被凍得渾身發抖,為了取暖,他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攏後,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很快就又各自分開。可天氣太冷了,它們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這樣反反覆覆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地在受凍與受刺之間掙扎,最後,刺蝟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彼此刺傷。這種現象後來被心理學家命名為「刺蝟法則」,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心理學家還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一個人站在前面,一列人向他走近,當走近他的距離讓他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喊停住。每個人都會發現他走近站在前面這個人的距離,和他控制這個人向他走近的距離不一樣的,這就是人與人的「身體距離」,即「私人空間」。它是指環繞在人體四周的一個抽象範圍,如在擁擠的地鐵或者公交車上,當別人過於接近你時,你從內心深處會有一種不安全感和不悅情緒,你會通過變換自己的位置來逃避不快感。當別人越過合適的私人交往距離時,你會對對方產生一種厭惡情緒。
人與人的心理距離的遠近與兩個人的情趣愛好志向有關,互相欣賞的人心理距離就近,否則就遠。因為每個人都是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世之道,沒有二個人是一模一樣的,存在著差異,也就存在著距離。
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範圍。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對方的關係相稱。人們的個體空間需求大體上可分為四種距離: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
公眾距離:可以到3.6m那麼遠。一般適用於演講者與聽眾、彼此極為生硬的交談及非正式的場合。
社交距離:大概是1.20~3.6m,就像隔一張辦公桌那樣。一般工作場合人們多採用這種距離交談,在小型招待會上,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採用此距離。
個人距離:大概從0.45m~1.20m,就像伸手碰到對方那樣,雖然認識,但是沒有特別的關係。這是在進行非正式的個人交談時最經常保持的距離。和人談話時,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為宜。
親密距離:從45cm~零距離,一般是親人、很熟的朋友、情侶和夫妻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所以在我們的人際效中,要保持合適的距離,要注意對方的需求,給對方一個舒服的距離,但也應該根據自己空間的舒適感設定一個距離底線。
往期精彩:
難道女人結了婚,就不該幫娘家的忙了嗎?
很現實的兩性關係(必看)
兒子偷拿超市東西,婆婆卻用絕食抗議我教育孩子!
男人離不開三個東西,絕大多數女人不知道!
五十年前與五十年後(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