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們曾在馬家窯文化遺址中,找到了一個奇特的「三聯杯」,不過有趣的是,沒有一位專家能夠揭開三聯杯的使用之謎,它似乎本身並不具備實用功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24年時,一位瑞典籍的地質學家兼考古專家組成考古隊,來到甘肅臨洮馬家窯村附近,對該處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考察,並發現了當地存在一處遠古文化遺址。通過細緻的考察,瑞典籍考古專家確定,該遺址與仰韶文化遺址相仿,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從屬關係,因其出土於馬家窯村,故此該遺址也被定名為「馬家窯文化遺址」。
1944年至1945年間,我國著名考古專家夏鼐先生來到甘肅,對馬家窯文化遺址進行了一次較為深入地發掘,並找到了許多內涵豐富、造型精美的遠古文物。這些文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等,它們不僅反應了遠古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也為後世考古專家研究仰韶文化,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實物資料。
學者夏鼐指出,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的陶器器物類型,多為罐、盆、缽、瓶、勺等,但是諸如商周時期最流行的鼎類器物卻幾乎沒有,表明此時該器物還並未出現,驗證了其年代較早,至少具有4500年的歷史。馬家窯遺址中出土的彩陶更是樣式獨特,它們稜角分明、比例均衡、線條流暢,同時大多為紅泥陶質,質地十分堅硬。
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的彩陶杯,很有特點,具體分為兩個類型,一為單杯;二為雙杯。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的單杯,多採用泥質紅陶捏塑,具體表現為敞口、扁弧沿繪弦紋、斜直腹繪黑色弦紋和網點紋狀、具有扁弧形單環耳,存在圜底以及圈足外侈。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的雙杯,多出土於甘肅省廣河縣境內,屬於齊家文化中的典型器物。
該種類型的陶杯分布於甘肅省蘭州一帶、東至陝西寶雞,西至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年代為距今4183—3630年左右。馬家窯文化遺址雙杯,採用了泥質橙黃陶捏塑技法,表現在口外侈,略弧長頸,鼓腹,兩杯相通等情況,並以鼓腹兩側飾細繩紋的扁弧形橫環耳為特殊構造。
此時肯定會有讀者好奇,為何馬家窯文化遺址中會出現雙聯杯呢?其實問題很簡單,因為雙聯杯的喝酒方式尤為獨特,它並非是單人單用,而是「一個杯子兩人用」。具體做法也十分有趣,即兩個人共同端起杯子,以臉頰相貼的方式共同飲酒。如此一來,兩個人不僅能夠同時喝到被子裡的酒水,同時也能促進人們之間的友誼,是當時社會上人們一種獨特的社交方式。
如果讀者們認為雙聯杯便已經十分奇特,那麼您可就有點少見多怪了,因為在雙聯杯的基礎上,馬家窯文化遺址之內,同時還出現了三聯杯。在甘肅省舟曲縣境內,曾出土一件高12.2釐米,口徑7.6釐米,底徑9.7釐米的三聯口杯,它全身呈橙黃色,由特殊陶土製成,整體造型為高圈足、黑彩、繪製有二方連續旋紋、每杯繪一漩渦,其造型之奇特,堪稱是獨具匠心的藝術品。
奇特的藝術造型,註定了這種杯子的神秘性,因為它本身雖然酒口數量繁多,但是並不存在任何實用性。相反,考古專家們多次試圖使用它飲酒,卻都以失敗告終。此時有專家提出猜測,認為三聯杯其實只是一個臆造器,是工匠的靈感乍現、一時興起之作,其本身並不具備太多的意義,屬於胡亂製造的產物。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眼前出土的三聯杯,其實並非當時人們生活生產的工具,而是一個用來祭祀山神的祭器,屬於當時一種較為特殊的祭祀用品,具有極強的宗教意義。
當然這種說法也非絕對,有些學者還認為它本來就是一個酒器,只是飲酒的方式並非直接飲用,而是要用吸管吮吸,就如同今天我們利用吸管喝果汁一樣。
至於馬家窯文化遺址內的三聯杯用途究竟是什麼?考古界尚未給出確切的定論。不過小編相信,通過考古專家們不懈的努力,三聯杯之謎終將會被徹底揭曉,屆時我們一定能夠看到想要的答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