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孩子上小學前,要看的繪本至少得超過500本。上了小學一年級後,每年的閱讀量不能低於100萬字;二三年級要求更高一些,每年至少200萬字。我家大寶上小學後,為了讓他達到這個閱讀量是絞盡腦汁。
可面對滿是文字的兒童文學,大寶能把書拿起來10分鐘就很不錯了,想要他完成這個閱讀量幾乎是不可能了。要是逼著孩子看書,閱讀興趣沒了,反而是功虧一簣。但偶然間,我發現每當二寶看漫畫書的時候,大寶也會湊過去。
兩個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翻書的速度也很快。
有了這個發現,我挑選了很多漫畫書給大寶、二寶,結果是很讓我驚喜的。很少把書拿起來的大寶,經常拿著漫畫書看得入神。看到這裡,相信有家長會有這樣的疑問:「漫畫書純是些搞笑的故事,也沒有什麼知識營養,真的能給孩子帶來好處嗎?」
漫畫書帶來的這3個好處,讓你意想不到
①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邏輯能力、讀圖能力
關注兒童發育的家長應該都知道,0-6歲的孩子主要以具象思維為主。具象思維是什麼呢?
通俗點說,我們成人獲取信息、儲存信息的方式是以文字為主;而孩子大腦發育完善前,獲取信息、儲存信息的方式卻是圖像。所以在孩子6歲前,都是用看繪本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
漫畫書和繪本的基礎形式是一樣的,但漫畫書與繪本最大的區別在於漫畫書採用的多圖,在閱讀時需要孩子調動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讀圖能力,多方面結合才能看明白漫畫的內容,很大程度上鍛鍊了孩子的大腦。
②提升閱讀興趣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讓看習慣繪本的孩子突然看滿是文字的兒童文學,孩子幾乎是翻兩頁就不看,還有昏昏欲睡的現象。但漫畫書多採用搞笑、有趣的內容;漫畫書中的人物和配圖也很生動、靈活,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有數據統計,孩子看過的漫畫書越多,享受閱讀過程的程度越高;而通過閱讀漫畫書,還會增加孩子看其他種類書的比例。
③增加詞彙量和其他知識
很多家長之所以不想看漫畫書,除了認為學不到知識外,就是文字少,達不到閱讀量。實際上,有數據計算,一本漫畫書的字數大約在2000字,孩子每天能看完一本,一年至少能積累50萬左右的閱讀量。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逼著孩子去閱讀。
漫畫書其實不僅僅只有搞笑的內容,還會給孩子提供一些生活小常識。而且漫畫書也分為很多種,校園漫畫只是其中的一種。比如百科漫畫書,會給孩子提供生物、歷史、語文、地理、科學等多個學科知識。最關鍵的是看你怎麼給孩子挑。
如何給孩子挑選優質的漫畫書呢?
我在發現大寶二寶都很喜歡看漫畫書之後,就給他們準備了很多種類的漫畫書。在科普類、人文類、故事類的漫畫書中,我挑得最多是科普書,既有故事又能給孩子帶來知識。下面給大家推薦2本我家孩子經常看的漫畫書。
第一本:《幼兒科普啟蒙》(適合2-5歲)如果孩子的年齡比較小,還沒有上小學,我建議給孩子看這套科普漫畫書。內容主要以豐富孩子的認知力為主,包含一些簡單的化學、物理、動物、生活、自然現象、植物認知。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經常會問一些「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水為什麼會結冰?」、「為什麼會有白天、黑天?」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套科普書找到答案。全方位為孩子講解這個世界,豐富孩子們的認知。
內容主要以豐富多彩的插圖為主,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專注力,孩子注意力集中還能加深記憶。
這本科普漫畫書我家經常抱著看,從中學到了不少生活常識和科學小知識,也激發了他對科學的興趣。
第二本:《人體歷險記》(適合6-15歲)這套書共有3冊,內容以人體的各種科普知識為主,用主人公智伍在人體中的冒險之旅,帶出人體相關的小故事。用幽默的對話形式和冒險故事,將科普知識展示出來,給孩子一種看動畫片的感覺。很自然地掌握了看似複雜的人體小知識。
人物冒險一直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緊張刺激的情節輕鬆抓住孩子的專注力,學習知識還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除了幽默的漫畫形式,每一個小章節後面還會有相應的專業科普用語,幫助孩子理解、快速掌握知識點。
比如通過幽門螺桿菌的描述,就能讓孩子明白為什麼吃飯前要洗手,輕鬆糾正孩子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