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phb
大家應該要對她很熟悉啦~
在嫩食記的課堂群裡
大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有一位小焙妞出來解答
她就是我們本次免費分享課的老師!
在嫩課堂休整2周之後
本次就讓phb來講她喜愛的蛋黃酥~
phb在成為小焙妞之前
是我們去年舉辦的IBA觀摩團選拔賽的第二名
因此獲得了向烘焙大師曹繼桐老師精進烘焙技術的機會
相信phb的分享絕對不會讓你們失望!
第一部分:原料解讀
首先,小焙妞認為做任何烘焙品類,都必須了解它的製作原料。比如我們都知道做戚風要雞蛋、砂糖、牛奶、低筋麵粉還有油,當然這是最基礎的幾樣原料,不是簡單的麵粉就是麵粉,雞蛋就是雞蛋,而是把這幾種原料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弄透徹了,日後要做不同花式的戚風,那必定簡單易上手很多。
同理,接下來我們要認識一下做蛋黃酥的原料:
一、鹹蛋黃。
市面上有幾種生蛋黃可選,一種是真空包裝的蛋黃,一種是醃好的全蛋再自己磕出來的蛋黃,還有一種是直接醃的蛋黃。最後一種我沒醃過,據說也很好吃,時間也短,日後有待查證。真空包裝的味道真的不如新鮮的,在超市裡選擇有比較有知名的品牌還好,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我還是選擇新鮮醃好的鹹鴨蛋,真的比較好吃啊!去菜市場買鴨蛋的小夥伴可以讓店家磕一顆給你看看,如果蛋黃緊實且帶有一點點韌性的話,這顆蛋黃就很適合做蛋黃酥,因為醃製的時間剛好,不會太鹹也不會太淡,同時也比較好操作。如果是軟趴趴的還溏心,證明醃製時間還不夠,這種千萬別買;還有一種是一摁就裂的,醃製時間過長,別買,會比較鹹哦!
處理鹹蛋黃的方法也需要注意,新鮮鹹蛋黃磕出來後,可以摸到表面有一層滑滑的膜,一定要洗乾淨,再用白酒泡5-10分鐘。有同學會問為什麼不泡油,其實不需要泡油,醃製好的蛋黃烤前和烤後都是很漂亮的,至於為什麼蛋黃會流油,請關注嫩食記,以後會有相關內容介紹的。
二、油脂。
有三種油脂可選:第一種是豬油,豬油的味道很濃鬱,做原味的蛋黃酥最合適,起酥效果也是最好的,能出很薄很薄的層次,口感也是最棒的。豬板油一定要選土豬肚子上的一層脂肪,不能用肥肉。煉豬油的時候,先將豬板油切成小塊,加沒過豬油的水大火燒開,直至水分全部蒸發,這一步可以除去豬油的腥臭味。接下來轉小火,慢慢煉出豬油,如果鍋裡已經煉出不少油了,那就要倒出來,請小心,這時候的油可是很燙很燙的哦。最後的豬油渣可以稍微壓一壓,還能擠出不少油。用濾網過濾油渣,放涼後密封冷藏保存。
第二種是黃油,起酥效果次於豬油,但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抹茶口味就用到它,為什麼呢?因為抹茶的味道很容易會被豬油蓋過,這樣無論你選擇多貴的抹茶粉也嘗不出來啦!當然也可以豬油和黃油搭配著用,在水油皮裡用豬油,在油酥(有抹茶粉)裡放黃油,比例可以自己調,一般是黃油:豬油1:1或者1:2。
第三種是植物油,起酥效果最差,但明顯是比較健康的選擇,用量的話,三種油脂都是一樣的。
三、豆沙。
豆沙的區別就是自己炒的和買的,自己炒的,我參考了一位達人的做法,她說的也比較仔細,大家可以看看:
「我就簡單的說說吧,250g紅豆洗乾淨加650g左右的水用電壓力鍋煮半小時,煮完必須立刻拿料理機打碎(如果不是立刻的話就很難打,因為放著就會又泡膨脹了),越細膩越好(很多人會說不打整顆豆子也好吃啊,如果是做包子什麼的不打確實也可以,可是蛋黃酥本身就是月餅類的東西~咬開全是軟塌塌的豆皮也不好吧~再說了不打就炒的不徹底,到時候包也無法包住蛋黃,豆沙的水分多了,酥皮更容易受潮),倒入不粘炒鍋份次加油加糖(糖油量按自己喜好來,糖大概要200g,油我都是隨手的)中大火炒半小時左右(不能離開不能停)炒到實在炒不動為止。我只能幫你們到這了,過程非常艱辛的說。這樣炒出來的豆沙做廣式月餅是非常合適的。
大家之前遇到的問題:為什麼我的豆沙很散?答:糖不夠,打的不夠細,油也不夠。為什麼我的豆沙溼答答的黏糊糊的?答:沒炒幹唄。豆沙為什麼會苦?因為糖炒的久了焦了就苦了,這個苦的問題我也遇到過,改善方案就是晚點再放糖炒。好吧~我真的把我知道的一字不漏的告訴你們啦~」
買的豆沙,我還是比較喜歡順南金裝豆沙,無論是做廣式月餅還是蛋黃酥都很適合,水分含量正好,而且這是比較不甜的牌子了,試過別的牌子,比較齁!
四、麵粉。
做蛋黃酥通常會用到兩種麵粉,一種是中筋麵粉,就是平時做饅頭包子的那種,另一種是低筋麵粉,熟悉烘焙的小夥伴們都知道的哈!水油皮用中筋麵粉,純高筋麵粉和低筋麵粉都揉不出好的水油皮,如果沒有中筋麵粉,拜託去買,高筋混低筋我從來沒試過,不同筋度的吸水率是不一樣的!油酥用低筋麵粉。
五、抹茶粉。
配方中的抹茶粉用的是西尾抹茶的丈山之白,抹茶粉不求貴的,求性價比高的!不要貪圖廉價國產綠茶粉,出來的顏色極其不如人意。沒買過的,建議入手青嵐。
第二部分:配方和做法
大致了解過做抹茶蛋黃酥的原料之後,還不能馬上動手,必須熟悉一下你的配方。不能否認有些小夥伴看到一個配方後,第一個想的是,「我家裡有沒有這個?我要不要買?能不能找別的東西代替?」這其實很不對,一個廣為流傳已久的配方,必定經過千錘百鍊的,而不是毫無邏輯地想換什麼就換什麼,這也是對原創者最起碼的尊重。所以接下來的配方,請大家儘量不要修改!
抹茶蛋黃酥
(成品34顆)
水油皮100g
1、將水油皮中的麵粉、水、砂糖還有黃油一起放入攪拌缸,先低速拌勻所有材料,再轉中高速繼續攪拌
2、揉至光滑,麵團揉好後的柔軟度,可以捏一下,手感很像耳垂,麵團不宜裸露太久,揉好後就馬上蓋保鮮膜鬆弛20分鐘以上,室溫較高要放在冷藏室哦
3、鬆弛的過程中就可以揉油酥了,抹茶粉和低筋麵粉混合均勻,最後放黃油,戴一次性手套,將油酥材料混合均勻,一開始會比較幹,到後面會變軟且成團。
4、揉好的抹茶油酥
5、鹹蛋黃洗淨後用白酒泡5分鐘,然後150度烤10分鐘(真空包裝的蛋黃烤8分鐘)。出爐放涼備用。
6、水油皮和油酥各分割17份,分別滾圓然後蓋保鮮膜鬆弛20分鐘。
7、準備一個小碗放在秤上,先放蛋黃,再放豆沙,兩者加起來共40g,因為蛋黃有大有小,小焙妞又希望每個蛋黃酥的大小是一致的,所以豆沙沒有定量,根據蛋黃大小做調整。
8、取一份水油皮放在手心上,兩手合在一起,將水油皮摁成四周後中間薄的小圓片
9、取一份油酥,左手虎口圈住水油皮,右手摁住油酥,左手邊轉邊收口,收口捏緊朝下,覆蓋保鮮膜冷藏鬆弛20分鐘。
沒看懂嗎?小焙妞準備了視頻,不怕你不會,就怕你不看
10、鬆弛期間將內餡兒包好,手法同水油皮包油酥
11、(第一次擀卷)輕輕摁扁麵團,用擀麵杖擀開,自上而下捲起。然後覆蓋保鮮膜,鬆弛20分鐘。
12、(第二次擀卷)將麵團豎直放在揉面墊上,用擀麵杖輕輕擀開,將白色的沒有裹到油酥的部分切掉,千萬別覺得怕浪費,沒有裹進油酥的麵團是不會起酥的!第二次卷緊後繼續蓋保鮮膜鬆弛20分鐘。
13、取出一顆小麵團,從中間切一刀。看到層層疊疊的花紋了嗎?
14、切口朝下,用擀麵杖的一頭插進去,不取走擀麵杖,類似擀餃子皮的手法,一邊轉麵團一邊擀開,擀成圓錐型。
15、把內餡放進去,手法同包油酥,把內餡放進去,手法同包油酥,左手虎口輕推,右手按壓,收口捏緊,多餘的麵團捏走,收口朝下
16、最後的花紋就有星空紋的感覺了!(如果沒有按上文所說的把多餘麵團切掉,白色部分過多也會影響紋路生成)
17、剩下的工作就交給烤箱了,送入嫩烤箱上下火175度,第三層,20分鐘。
技巧補充:
上面演示的是明酥,就是烤好之後一層層的酥皮層次分明,對於有顏色的酥點是很誘人的! 但是除了明酥以外,其實還有暗酥、荷花酥等不同的造型。大家可以根據不同口味、不同場合做出不一樣的酥點哦,比如傳統的節日我們做原味暗酥造型的蛋黃酥,刷上蛋液,撒上黑芝麻,感覺也會很高大上。再比如內餡兒和酥皮顏色差異較大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做成荷花酥,只要在暗酥上面劃出十字,烤制好後就會呈現荷花開放的樣子。
第三部分:小焙妞答疑
Q:為什麼要蓋保鮮膜?
A:因為油酥裡不含水分,當它接觸到水油皮的時候就會吸走水油皮裡的水分,並且很快蒸發掉,所以蓋上保鮮膜儘量不使它變幹。
Q:為什麼要鬆弛?
A:麵團剛揉好的時候麵筋是緊繃的,這時候如果你硬要擀開它,它就像彈簧一樣馬上回縮,更壞的情況就是表皮會破,鬆弛了之後麵筋會放鬆,你用適當的力度就可以輕鬆擀開了。
Q:為什麼我的花紋不明顯?
A:花紋不明顯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鬆弛不夠,你只能很用力的擀麵團,力氣太大使麵團混酥;而是沒有把白色的沒有裹進油酥的水油皮切掉,一坨白色的沒有層次麵團在上面,當然是沒有花紋的啦。
Q:為什麼麵團發硬,麵皮容易破?
A:表皮易破除了上述提到的鬆弛不到位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第一次擀卷的時候擀的太長,有同學問了「不是說擀得越長層次越多嗎?我才使勁擀的」,這句話按道理來說當然沒錯,不過也是做蛋黃酥最容易犯的錯誤,勤勤懇懇地將麵團擀得20幾釐米長,想著出來的酥皮如蟬翼一樣薄薄的,但是卻沒想到效果強差人意。因為當油酥鋪開在水油皮裡的時候,油酥就開始吸水了,被擀得薄薄的水油皮就會越來越硬,同時又因為硬,你加大了力度去擀麵團,皮一下子就破了。
Q:那兩次的擀卷麵團擀多長合適呢?
A:大概15cm就合適了,過長過短都會影響起酥效果,記得鬆弛,記得蓋保鮮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