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三院主動氣動彈性驗證機成功首飛

2020-12-26 光明網

  說到飛行第一人,大多數小夥伴的心中都會快速浮想出一個名字——萊特兄弟。1903年萊特兄弟在美國駕駛著「飛行者一號」完成了人類第一次有動力飛行,讓飛機成為了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拉開了人類動力航空史的帷幕。然而就在萊特兄弟試飛前九天,美國Smithsonian學院的年近古稀的美國航空先驅Langley教授在Potomac河畔進行了他的「空中旅行者」號有動力的飛行試驗。遺憾的是飛機彈射發射飛行了1006米後墜落在水面,這次人類史上第一次重於空氣有動力的飛行試驗失敗了。

  然而成王敗寇,這一轟動一時的創舉在歷史車輪的洗刷下已逐漸被人們忘卻。事後多年隨著飛機設計經驗和知識水平的提升,人們才意識到這是典型的氣動彈性扭轉發散問題。美國Collar教授曾評論說:「若不是氣動彈性問題,Langley可能要取代萊特兄弟的歷史地位。」為了表彰和紀念Langley教授為航空史做出的貢獻,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蘭利中心,該中心一直從事航空航天以及大氣環境等基礎和創新問題的研究,是NASA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機構之一。

  氣動彈性具有決定飛行成敗的作用,甚至差點改寫歷史的地位。氣動彈性是專門研究飛行器在流場作用下的彈性變形、振動、以及其動態響應特性的學科。因為飛行器的彈性變形和振動會反過來進一步影響飛行器周圍的流場,因此氣動彈性是典型的流固耦合交叉學科。

  迎風飄揚的紅旗、遭遇氣流顛簸的飛機、在風中呼嘯抖動的電線、甚至在水裡自如遊動的魚類,以及最近的虎門大橋異常抖動,這些都是氣動彈性在發揮著作用。

  然而由於氣動彈性涉及到結構與流場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很長一段時間內飛行器設計師無法弄清楚其中的耦合機理和作用形式,曾經一度成為飛行器設計最為頭疼得的關鍵問題,也屢次出現了因為氣動彈性問題而引發的飛行事故。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轟炸機出現了尾翼的氣動彈性顫振而墜毀,德國多架飛機高速俯衝時發生扭轉發散而破壞解體。除此之外,民用方面氣動彈性的問題也在日益增長。1940年建成通車才4個月的美國Tacoma線索橋在18m/s低風速下發生氣動彈性顫振而倒塌。

  在早期的飛行器設計中,氣動彈性問題是設計師要極力迴避的問題,直到上世紀50年代,美國在飛翼飛行器設計中遇到的最大瓶頸就是為了提高結構剛度迴避氣動彈性作用,即使把當前最先進的材料彈性模量提高一倍也仍舊無法徹底解決氣動彈性問題。一方面面對新技術迫切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暫時無法提升的材料和結構技術的現狀,催生了飛行器設計師們新的靈感——主動氣動彈性技術。其本質思想就是既然氣動彈性效應無法避免,不如放大利用這種效應,直接正面剛——從被動的防禦避免轉變為主動利用。

  美國70年代先後發起了AFW(自適應機翼技術)和AAW(主動氣動彈性機翼)技術,通過傳感系統和主動控制系統,利用飛行器柔性結構(通常是機翼、舵面等)使飛行器產生期望的彈性變形(通常是該飛行狀態最佳氣動外形)達到減小振動,降低油耗,提升飛行性能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飛行器就可以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結構重量,實現增加航程,提升性能等目的。美國經5年近60次飛行表明,通過機翼主動自適應變形,設計巡航點阻力減小7%,非設計狀態阻力減小超過20%。利用主動氣動彈性技術實現了先進亞音速戰鬥機減重7%~10%,先進超音速戰鬥機減重18%。歐洲航空局研究表明氣動彈性主動控制不但能減小誘導阻力,還能增強滾轉控制能力,智能結構構成的連續變形控制面,可消除縫隙,使模型升阻比提高15%。

  國內對該項技術的研究也正如火如荼,航空航天特色院校和研究場所均開展了相關研究。航天科工三院立足型號設計需求和關鍵技術攻關,持續開展了主動氣動彈性技術研究和試驗驗證。

  近期,航天三院設計的主動氣動彈性高速驗證機在河北滄州飛行基地成功首飛。這架驗證機主要是驗證主動氣動彈性技術在陣風減緩方面的應用和效果。驗證機採用大展弦比柔性翼設計,強勁的渦噴式發動機可實現飛行速度250km/h以上。

  此次飛行平臺實現了陣風減緩驗證機尺寸規模、動力模式、飛行速度以及主動控制系統質的飛躍。第一視角的機載圖傳系統與地面站進行實時信息交互,可以準確直觀獲取飛行參數。分布式測量傳感系統在線反饋機翼振動和變形信息,通過陣風減緩主動控制系統自適應的參數調節,實現不同飛行狀態較好的陣風減緩效果。

  此次飛行試驗偶遇5級強風,驗證機柔性機翼變形振動顯著,主動控制系統開啟後機翼振動明顯減弱。此次試飛驗證了驗證機布局、結構設計的合理性,機載傳感測量系統的可靠性以及主動控制系統與飛行系統的協調性。有了這項技術,以後飛機遇到氣流顛簸小夥伴們就再也不用害怕的心驚肉跳,空姐也能正常進行客艙服務,會讓害怕坐飛機的你體會到飛行的樂趣。(劉燚 李丹)

[ 責編:趙宇豪 ]

相關焦點

  • 西安航天力量助力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西安網訊 (記者 劉柳 何潮一)昨天傍晚,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圓滿成功,迎來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發展戰略任務實施的「開門紅」,拉開了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為後續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發射奠定了堅實基礎。
  • 剛剛,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中航三院突破主動控制技術!殲20操縱性飆升20%,確保飛行員安全
    而在此前,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再次傳出好消息,未來飛機在遭遇強氣流後會出現劇烈顛簸,最終將成為歷史。對這一難以打破的航空業「枷鎖」,中航科工三院完成了技術突破。 眾所周知,所謂的陣風載荷是大氣幹擾的客觀存在,它存在多種形式,如風切變、連續型陣風和離散型陣風。受到其影響,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容易出現疲勞、甚至機構損壞等問題,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與中油國際管道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12月8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與中油國際管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油國際管道」)成功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三院院長王長青、中油國際管道總經理孟繁春出席籤約儀式,三院院長助理趙連元及三院本部、35所、中油國際管道相關部門和單位領導參加此次活動。
  • 十組問題,了解剛剛首飛成功的長五B!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劉揚 特約記者 姜哲】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以下簡稱「長五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被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客戶從籤署發射服務合同到實施發射的時間將縮短至一年昨日(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舉行首次飛行試驗,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此次長徵八號火箭圓滿首飛,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太空飛行器發射能力的空白。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搭載的5顆試驗性衛星已經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長徵八號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火箭芯一級直徑3.35米,芯二級直徑3米,整流罩直徑4.2米,捆綁2枚直徑2.25米助推器,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
  • 「河北智慧」助推長徵八號成功首飛
    長城網12月22日訊(記者 王棋 胡競文 通訊員 唐陽 魏後福 周清林 李寧)2020年12月22日12時36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據了解,長徵八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主要承載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併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發射能力。未來將實現發動機回收使用、多頻次發射等一系列科技目標,主要承擔我國未來商業火箭的發射任務。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郭超凱)北京時間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微信消息,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中國航天「十三五」期間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 長五B首飛後 官宣後續中國空間站建設計劃
    來源:環球網【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 劉揚 特約記者 姜哲】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以下簡稱「長五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載荷組合體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 外媒關注: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12月22日,中國新一代可重複利用的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引發外媒關注。著眼未來「可重複使用」據塔斯社12月22日報導,中國周二首次成功發射了搭載5顆衛星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報導援引中國國家媒體報導,長徵八號於當地時間12時37分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長徵八號首飛搭載的5顆試驗性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回憶殺,殲-20首飛10周年!最新畫面曝光,帶來哪3個期待?
    今天,是2021年1月11日,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殲-20型戰鬥機首架技術驗證機(即所謂的「718工程驗證機」)首飛10周年紀念日,2011年1月11日中午,殲-20型戰鬥機2001號技術驗證機在成都某機場一飛沖天,飛行18分鐘後成功降落。
  •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原標題: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12月22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12時37分許,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新成員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騰飛九天啟新程——長徵八號首飛成功側記
    他說:「今年以來,文昌航天發射場進入高密度任務期,全年共執行5次發射任務,特別是長徵八號和嫦娥五號任務並行,時間緊、任務重。」塔勤廠勤系統適應性改造、加注供氣系統適應檢修維護、120立方米液氫槽車增配……在任務間隙期,保障系統積極開展首飛任務適應性技術改造工作,紮實做好任務後裝保障準備、技術狀態管控和特燃特氣調配,為火箭成功發射打牢堅實基礎。
  • 「中鋁造」助力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中鋁造」助力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2020-05-06 2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Space X恐難再做獨家生意
    我們國家的長徵系列火箭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可以滿足各種發射需求,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為我國火箭的可重複使用打下了堅實基礎。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
  • 成立兩年成功首飛,這家火箭公司能成為「中國的SpaceX」嗎?
    在中國商業航天興起的5年間,十餘家民營火箭公司成立,但嘗試發射者寥寥無幾。在星河動力此次實現成功首飛前,僅有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發射入軌成功。而在更早之前,藍箭航天、零壹空間的嘗試均遺憾地以失敗告終。這意味著,目前,2歲的星河動力是第二個成功實現火箭入軌的民營火箭公司,也是首個將火箭送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的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 長徵八號火箭成功首飛,中國可重複使用火箭未來可期
    12月22日,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意義不小,其將我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填補了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的運力空白。
  •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千噸動力推舉長五B豪邁首飛 拉開我國空間站建設...
    5月5日18時,由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提供全系列動力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豪邁出徵,成功將我國新一代航天飛船試驗船送入近地軌道。作為我國新一代低軌大型運載火箭,長五B火箭肩負著我國近地軌道運載火箭能力大幅提升、技術進步和更新換代的歷史重任,其首飛成功標誌著空間站任務階段正式拉開序幕,也將為我國航天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 航空工業「十三五」期間多型飛機首飛成功
    「鷂鷹」外貿無人機首飛成功2016年5月10日,由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生產的第一架「鷂鷹」外貿無人機在經過25分鐘的飛行後,平穩降落航空工業貴飛機場跑道,首飛成功。AC312E直升機首飛成功2016年7月28 日,由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AC312E在哈爾濱首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