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最近開闢的新專題【吐司吐司】大家要有沒有來學習?
今天我們繼續吐司之旅--「中種法」
首先來複習一下直接法《「直接法」就應該待在麵包製法鄙視鏈的底層嗎?》(戳文字跳轉原文)
中種法又稱為海綿法、二次發酵法,使用50%以上的小麥粉,加入酵母全量和水混合做成「中種麵團」,室溫發酵3~4小時發酵後,再一次放進攪拌缸,把「主麵團」,也就是剩下的原料全部加入攪拌的製作方法。
可以看到,中種法是將所有材料分為兩部分:中種和主麵團。發酵也變為兩段式,中種麵團提前發酵一次,然後在與主麵團發酵一次。
通過中種取配方麵粉的佔比不同,可劃分中種比例為50%[55]、70%[37]、100%[100]等。
其中,
70%中種法是比較常見的方法。經典的北海道吐司使用的是100%中種法【文末配方不要錯過】
溫度 發酵時間
5℃ → 15~18小時
10℃ → 10~11小時
15℃ → 7~8小時
20℃ → 4~5小時
25℃ → 2~2.5小時
30℃ → 1~1.3小時
首先,中種的攪拌到到水份完全吸收即可。
若使用直立電動攪拌機,低速2~3分鐘、中速2~3分鐘足夠。攪拌完成後麵團不需要到完成(伸展)狀態,平均放置4小時左右,讓中種發酵期間,完成麵團中的水合效應及熟成。
若使用酵母食品添加劑(氧化劑、乳化劑等),需要在中種攪拌階段添加。長時間的中種發酵,讓酵母食品添加劑的效果得以完全發揮。
接著是麵團的攪拌,將除油脂以外的其餘粉類材料放入發酵後的中種當中。
大部分麵團攪拌完成的目標,都是將麵團攪拌至柔軟且具延展性的狀態,所以攪拌力道較強、時間也較長。油脂加入的時間,一般都在水分完全吸收之後。
麵團攪拌完成的狀態,會非常柔軟黏,所以需鬆弛/進行延續發酵(延續發酵也是發酵過程之一),在這期間麵團開始氧化、乾燥而變得易於下一個步驟的進行。
之後,將進行分割、滾圓、中間發酵、整型、發酵箱(最後發酵)、烘烤的步驟。
中種麵團是粉類、水及酵母攪拌製作而成。中種麵團中因為沒有鹽分,麵筋強度並不強,會使得小麥蛋白水份吸收良好,可以形成延展性良好的麵筋組織。預先使用50%以上的粉類做中種麵團,因長時間的水合反應,使得麵團能進入熟成的穩定狀態。
中種的配方非常簡單,不含抑制酵母活動的鹽分及其他材料,可以發酵更充分。
這樣的麵團不論是攪打、發酵、分割、整型,都很方便。在各階段包容性大、較有彈性,不易失敗。
但也不能說中種法一定優於其他方法。使用不同的製作方法製作的麵包,各有其不同的風味。
1. 因發酵時間較長,麵團的發酵、熟成、水合反應都很充分,因此增加了麵包麵團的吸水量,可以讓麵包更柔軟。
2. 分兩次攪拌,麵筋組織發展得更好,麵團延展性能好,所以氣體保持能力更強,也更增加膨脹體積。
3. 如1所述,麵團水份保持能力好了,也會延緩硬化。
4. 麵筋組織的延展性、長度延伸能力都變好,因此麵團會變得很柔軟,處理操作也相對變得容易,更易機械操作,麵包製作步驟更簡單。
5. 全部步驟的所需時間變長,但由於麵包麵團的製作至烘烤,每步等待時間縮短,減少每步時間浪費。
1. 必須要中間發酵與麵團發酵兩個階段,麵包製作步驟時間較長,長時間佔用設備空間。
2. 因中種發酵時間較長,麵包麵團的發酵氣味較重,小麥風味也因而減弱。
3. 麵團分兩步,步驟較複雜,製作上不夠精簡。
下面就給大家安利一下非常經典的『100%中種法北海道吐司』
# 配方 #
- 中種 -
高筋粉 ... 1000g
白砂糖 ... 30g
乾酵母 ... 6g
蛋白 ... 50g
牛奶 ... 260g
淡奶油 ... 280g
黃油 ... 20g
- 主麵團 -
蛋白 ... 80g
白砂糖 ... 120g
鹽 ... 10g
乾酵母 ... 4g
奶粉 ... 60g
黃油 ... 30g
===
# 步驟 #
1、將中種麵團的所有材料混合,低速攪拌成團;*根據麵團狀態調節牛奶的用量;
2、根據發酵時間對照表,發酵中種麵團至2~3倍大;
3、將發酵好的中種麵團切成小塊,加入主麵團中除黃油以外的材料,低速攪拌。
4、成團後高速攪拌至擴展狀態,加入黃油,繼續攪拌至完全延展狀態;
5、分割麵團170g/個(450克吐司盒),滾圓後鬆弛15~30分鐘;
8、發至8分~9分滿,放入烤箱;
9、上火210℃/220攝氏度,25分鐘左右;
關於「中種」的介紹就到這裡了,如果有疑問,或者不同的見解,也歡迎大家繼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