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縣陽雀新村創新機制,提高效率 這個村 流轉土地有高招...

2020-12-26 國際在線

核心閱讀

企業到村裡投資,用地難題怎麼解?湖南長沙縣陽雀新村創新設立村級土地「交易所」,把村民手裡的分散土地預流轉至合作社,統一對接給企業使用。村民不單獲得了租金收入,還能在家門口務工。企業用地也更加便捷穩定,投資興業的積極性更足了。

39歲的湖南長沙縣江背鎮人陳鋼,在廣東學到了一手海產品淡水養殖技術。2017年,準備回鄉大幹一場的他,卻遇到了用地難題。

「又要水好,又要連片,還要能保證土地長時間穩定流轉,哪怕我是村裡人,這樣的地方也不好找。」陳鋼說,「好不容易看中了一個好地方,還要一家一戶去談流轉,難以協調一致。」

想到朋友說起過,江背鎮陽雀新村有一個村裡的土地流轉「交易所」,陳鋼決定去找村黨支部書記譚建軍聊聊看。

預流轉模式好處多

聽明白了來意,譚建軍從柜子裡抱出了幾卷大圖紙,一張張鋪開,蓋滿了整個大會議桌。

陳鋼一看,村裡各個村民小組把土地預流轉到了土地流轉合作社,哪些可用,在什麼位置,早就明明白白畫在這些圖紙上了。每一個同意流轉的戶主,都在圖紙上簽了字,摁了手印。

「羅口坡的這塊地應該不錯,自流水,地又平。」陳鋼一眼看中了羅口坡組的一片田。

說走就走,組長帶著他實地走了一圈,陳鋼很快就確定了流轉意向。

「用不用挨家挨戶去談價格、談租期呢?」陳鋼心裡還是有些不放心。

「不用!我們這個模式的優勢,就是以組為單位,整組預流轉給村裡的合作社。村民和合作社籤合同,合作社再統一和企業籤合同,企業不需要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譚建軍說。

事實果真和譚建軍說的一樣,在羅口坡組流轉的第一期20畝地,從籤約到開始養殖,一個月內全部完成。「要是我自己去談,估計一個月光是談都談不完。」陳鋼說。

那老百姓是否得到實惠了呢?按照合同,每畝地每年租金800元,每四年增加20%。比起零散流轉的市場均價,價格上浮了10%以上。

陳鋼又為啥願意多出錢?「時間就是金錢,最重要的是這種模式不會出婁子,這收益難以用錢衡量。」陳鋼說。

轉眼3年過去,陳鋼繼續利用村裡的土地預流轉模式,把養殖面積擴大到了70畝,這幾年每畝產值都超過萬元。除了陳鋼,大水氹組的200畝葡萄,箭衝組的花木種植,村裡其他一些地塊的預流轉模式也成功籤約。

建立章程化解顧慮

這樣的模式,村裡怎麼想到的?能在別的村複製嗎?

「想到不難,做到難,當初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譚建軍說。

幾年前,一家外來的田園綜合體企業想要在村裡投資興業,規劃中包含苗木基地、果蔬基地、素質拓展基地等,對於長沙近郊農村來說,這樣的好項目可遇不可求。然而,企業同樣遇到了陳鋼面臨的問題——上千畝的土地,怎麼流轉?

「過去大家有三個顧慮,一是擔心企業經營不善,最後引發各種糾紛。二是有些人想自己留一點口糧田。三是怕集中經營一二十年後,原有田埂、邊界消失,導致權屬不清。」雷家組的組長胡大強說。

在當時,擁有田畝最多、人口最多的雷家組有1/3的農戶不願意參與流轉,胡大強也是其中一個。「我當時提出,我家7畝田中,3畝要自己種糧食,剩下的4畝願意流轉。很多人也和我一樣。」

你留一塊地,我留一塊地,原本計劃整體經營的土地上打上無數的「楔子」。不單是企業直搖頭,願意參與流轉的2/3村民也不滿意了。

還是要想辦法建立個章程。村幹部們一合計,想出了這個土地預流轉的模式,決定成立村級土地流轉合作社,把大家的田地預流轉過來,再統一對外掛牌,企業和合作社雙向選擇。

企業省心農民安心

幹部們分頭行動,先講村莊出路,再講流轉政策。

「當時譚書記和我們說,在外面打工不能打一輩子。家裡的山田水土利用好,才是長久之計。現在引入好企業,不光有流轉租金,還有在田園的務工收入,幹到六七十歲都行!」胡大強說。

另外,流轉土地採取先讓各小組自己定價的模式。哪塊地價格、條件合適,就可能被投資企業先相中,農戶就先受益。如果出價高了,「流拍」一年,就少了一年的收入。把地租定價權交給農戶,相鄰地塊明碼標價,農戶看得明白,村裡少了麻煩。因為定價引發的矛盾,在陽雀新村越來越少。

「新模式是企業和村民分別與合作社籤合同,村民有問題找合作社,企業可以安心經營;企業有問題也可以找合作社,不需要和一個個的村民分別溝通。」陽雀新村前任村幹部黃順清說。

為了進一步打消疑慮,村裡還繪製了地圖,明確了各家承包地的分界,不光有紙質版,還有電子存檔。「有了這東西,不管過多少年都有個存證。」黃順清說。

很快,各組土地順利整體預流轉。企業開出800元一畝的租金,和合作社籤下協議,3個月內開工建設。如今,江背鎮多彩農業生態有限公司已經成為長沙有名的城郊旅遊目的地。

從此以後,土地預流轉至土地流轉合作社的機制,成為陽雀新村吸引外來投資的一大優勢。外來的好項目,當地的帶頭人,都通過村裡的這個「交易所」舉牌要價,獲得土地經營權。

如今,陽雀新村全村預流轉土地3600多畝,已流轉給農業企業1600多畝,每年僅租金一項收入就達128萬元,發放工資320多萬元。「陽雀」模式在江背鎮其他村、社區陸續推行,目前江背鎮已有現代農業企業11家,農業合作社229家,2019年全鎮各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總計超過300萬元。

(記者 杜若原 孫 超)

相關焦點

  • 臨空經濟區永清片區首批村街徵遷總結暨土地流轉動員大會召開
    8月21日,臨空經濟區永清片區首批村街徵遷總結暨土地流轉動員大會召開。
  • 萬畝流轉!杭州富陽新桐鄉打響土地流轉「發令槍」
    為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打造美麗田園,發展美麗經濟,推動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4月13日下午,杭州富陽新桐鄉召開土地流轉動員會議,打響土地流轉「發令槍」,計劃用1個月時間完成萬畝土地流轉,跑出美麗經濟「加速度」。
  • 泗洪雪二新村:菜裡生財 後發變快進
    宿遷市泗洪縣雪二新村位於西南崗片區,雖地處雙溝鎮,卻因地理位置偏僻、產業薄弱被列入十三五省定經濟薄弱村
  • 以案釋法|梁某訴長沙縣某局土地行政徵收案
    以案釋法|梁某訴長沙縣某局土地行政徵收案 2020-07-20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拋荒地長出「新綠」——白沙鎮探索村企合作推進土地流轉發展...
    澳東村黨支部書記許新華說,區、鎮、村三級共同努力,招商引資,引來莆田碧林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業,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為破解拋荒、撂荒難題,白沙鎮探索村企合作模式,推進土地流轉,僅用2個月,已整治耕地拋荒33萬多平方米。
  • 【身邊好人】郴州何銀寶:返鄉農民工撬動老礦區土地流轉新模式
    桂陽南半縣是湖南有名的煤礦區,從2004年起,桂陽縣逐步依法關停了各種亂挖濫採的小煤礦,農民紛紛外出打工謀生,大量耕地拋荒。太和鎮榜山村農民何銀寶也一樣,他的小煤礦被關停後到廣東打工,由於沒有手藝,根本抓不到錢。2012年何銀寶回家過春節時,看到大片荒廢的田野,心裡非常痛心,他想或許留下來種田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湖南57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清零
    紅網時刻1月2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張沁 實習生 楊惠)「以前這些地都是荒廢在這兒,後來進行土地流轉,這地方用來養小龍蝦,我們村民每畝地每年可收入700元,還可以在基地工作,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長沙望城區喬口鎮田心坪村村民周波說。
  • 天心區濱洲新村村民投工投勞打造「美麗屋場」
    星辰在線12月4日訊(湖南日報記者 張福芳 通訊員 鍾慧餘) 美麗鄉村建設在各地如火如荼展開,這讓長沙市天心區南託街道濱洲新村的村民豔羨不已。為了建設美麗家園,該村在沒有資金、沒有項目支持的情況下,發動6個組53戶村民,投工投勞建設「美麗屋場」,美了環境,也美了心靈。
  • 【中國智造看湖南】方圓之間藏乾坤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積極推進品牌建設,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有利於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全球價值鏈升級。 在湖南這片土地之上,有著一批優秀國民品牌。
  • 廣西北流市深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新村有了新面貌
    這一變化是一年來河村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取得的效果。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河村新建房屋越來越多,但舊房屋閒置破損,環境髒亂,有新村卻無新貌。作為北流市首批鄉村振興試點村之一,自去年起,河村啟動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
  • 天心區濱洲新村村民投工投勞打造「美麗屋場」——美了環境美心靈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福芳 通訊員 鍾慧餘美麗鄉村建設在各地如火如荼展開,這讓長沙市天心區南託街道濱洲新村的村民豔羨不已。雜物堆成山,房前屋後亂糟糟,一個個池塘成了黑臭水體,這是濱洲新村今年4月以前的模樣。11月30日,記者看到,該村池塘清澈,道路乾淨,村民房前屋後奼紫嫣紅,呈現一幅整潔、和諧的美麗畫面。從亂糟糟到整潔美麗,7個月時間,濱洲新村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 在上海,有些新村只有「一村」
    2遊民習勤所前:漕涇一村漕涇一村因1954年興建上海師範學院(今師大)、化專(今應技大)、冶專三所高等學校時,徵用土地,居民動遷來此建造磚木結構平房,地處漕河涇,又是新建的第一個居民點,故名漕涇一村。1965年後,平房開始陸續拆除,陸續建起5~6層樓房,至1985年共建有13幢。
  • 守正創新 湖南G10教育聯盟主題研修活動舉行
    12月11日,湖南G10教育聯盟主題研修活動在長沙縣一中舉行。會議進行了聯盟主席輪值換屆儀式。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楊豔 通訊員 王媲)12月11日,湖南G10教育聯盟及長沙市袁章軍校長工作室主題研修活動在長沙縣一中舉行。
  • 長沙縣:「網」聚民聲 細「治」入微
    9月27日,「大國小鮮@基層之治」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湖南省長沙縣,來自人民網、求是網等數十家媒體的記者詳細探尋了長沙縣「網際網路+基層治理」的創新軌跡和經驗成果。近年來,長沙縣不斷創新思路,攜手紅網新媒體集團創建長沙縣網上群眾工作部,做實做好網上群眾工作,讓群眾路線這個法寶在網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 ...大文章丨大方縣創新「鄉村治理督導員」機制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觀察
    大方縣創新推行「鄉村治理督導員」機制,將實施鄉村治理工程與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基層黨建、環境整治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同步實施,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民群眾素質,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努力讓鄉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記者行走在古彝聖地城鄉,感受鄉村治理建設綻放的滿園春色。
  • 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萊西市水集街道產芝湖新村風採展示
    領略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的風採,一起走進這些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文明村鎮。萊西市水集街道產芝湖新村水集街道辦事處產芝湖新村位於萊西市城區西北約10公裡,轄產芝、茂芝場等7個自然村,村民2753戶,8189人,黨員329人,面積約13平方公裡,耕地1.2萬餘畝。2019年,產芝湖新村集體收入500餘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近2萬元。
  • 「土地流轉」是產業振興的基礎
    結合當前廣大鄉村的實際,「土地流轉」是一種重要方式,既能盤活農村的土地,又能惠及鄉村群眾,還能引進資本下鄉帶動鄉村發展,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推動鄉村振興,必須大抓產業振興,關鍵是要解決好「土地撂荒嚴重」的問題。調研發現,大多數鄉村土地撂荒嚴重,產業難以發展起來,產業振興淪為一句空話。如果不解決鄉村土地撂荒的問題,推動鄉村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就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