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問題:「為什麼靠譜的員工,越來越難找?」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靠譜而便宜的員工,是不存在的。靠譜這個詞,本身就是身價的代表。
作家池莉也說過:「靠譜,說起來簡單,落下去複雜,聽起來像感覺,做起來是原則。」
過去我們誇一個人,無非就是「能力強」、「夠聰明」、「很勤奮」、「超自律」、「肯努力」,現在,誇一個人「靠譜」,就是最高級的評價。
什麼是靠譜呢?
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職場上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作為一個職場新人,從踏入職場的那一刻起,就應該努力做一個靠譜的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靠譜的人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並掌握邏輯思考力。
對此,麥肯錫資深管理諮詢師大島祥譽在《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中,為你詳細闡述了麥肯錫新人培訓計劃中最精華的部分——邏輯思考。這種獨特的思考方式,是由一代又一代麥肯錫精英在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凝聚而成。學會邏輯思考,不僅能讓你在剛進入職場時擺脫處處碰壁的尷尬處境,更能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島祥譽,Senju Human Design Works董事長。畢業於上智大學外國語學院,後取得美國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MBA學位、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碩士學位。在麥肯錫公司從事新事業開拓戰略、公司戰略以及經營戰略的制定等諮詢項目。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封面
一、什麼是邏輯思考?
關於思考,有這樣一個非常犀利的觀察:
5%的人在思考;
10%的人認為自己在思考;
85%的人,寧願死也不願意思考......
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沒有執行的想法只不過是幻覺而已。
最終,即便是極少數的5%中的絕大多數,有的也只不過是幻覺而已。
如果按照這個數據,那麼,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可能都屬於不會思考的類型。
什麼是邏輯思考?
簡單來說,邏輯思考指的就是批判性思考加邏輯性展開,也就是通過深刻洞察得出自己的想法,再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
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在日常工作中,你可能會經常會聽到下面這樣的話。
「那個人說的話雖然很對,但總是讓人覺得哪裡不對勁。」「一直想說的話沒有傳達到位,我感覺非常後悔。」「我明明努力做了,但為什麼還是不行呢?」「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明白嗎?我說的意思你明白嗎?上司總是對我擺出困惑的樣子。」「我想讓你做的,和你的提案完全不一樣,真是不知道為什麼,太讓我意外了。」
上面說的這些現象,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都很常見,這種感覺很正確但並不如人願,你可能會認為是自己表達方式有問題,其實這是邏輯思考不足的表現。
一般來說,具體的邏輯思考會分為三個步驟:首先你要親自確認前提條件,XX說的是真的嗎;其次你要深入查證,因為XX,所以會這樣;最後得出屬於自己的意見。
三個步驟
舉個例子:
某大型商場最近接到很多客戶投訴意見,如咖啡店人太多,等不到座位;衛生間數量太少;自動販賣機的熱飲都沒了;室內的門把手很涼,還容易起靜電,心情很差等。
把這些意見一條條拿出來研究,可能都是一些單獨存在的問題,一時半會也解決不了。但通過邏輯思考的三個步驟,你就會發現這些投訴背後的共同點。
咖啡店人太多,等不到座位?咖啡店除了喝東西和聊天的人,還有很多人會去呢,這是為什麼呢?
衛生間數量太少?去商場的人數沒有變化,但為什麼上衛生間的人變多了呢?
自動販賣機的熱飲賣沒了?一般來說,商場都是冷飲賣的更快,為什麼熱飲賣完了呢?
室內的門把手很涼,還容易起靜電?這真的是心情變差的原因嗎?
深入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投訴中隱藏的共通要素。熱飲賣光,門把手冷,衛生間排隊,這些不都是商場內「太冷」的緣故嘛。從這個推測看出,將商場空調溫度調高一點,讓顧客更加舒適,就可以解決一連串的投訴問題。通過邏輯思考發現問題的本質,繼而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要著急下結論,不妨按照邏輯思考的三個步驟來分析下原因,先看看它的前提條件對不對,接著深入查證原因,最後得出自己深思熟慮後的意見,漸漸地你就會找到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
二、批判性思考的3個方法
所謂批判性思考,就是在想當然的答案和思維方式基礎上,再進一步往深挖掘的意思。人們有時候太注重個人感覺,但感覺有時候很不靠譜,思考才是我們最可靠的行動指南。雖然在思考中也常犯一些錯誤,但卻可以通過掌握一些方式方法來避免犯錯。學會批判性思考後,無論面對什麼事情,都不應再流於表面。
書中提到了三個批判性思考的方法。
1、明確目的是什麼。
做任何事之前,先問清楚目的能讓你做對的事情、放棄不該做的事情以及把事情做對。比如針對投訴做出的對策,目的就是為了讓客戶滿意。
2、明確思維模式框架。
在工作中,對於習以為常的事情,你可能會有意無意的把自己放到固有的思維定式中。但固有的思維定式會給人一種鑽牛角尖、固守舊經驗的看法,無法產生新想法,當你面對一個新問題,要學會跳出自身的思維局限,看清自己的思維模式,有沒有陷入固化之中。
3、不斷發問(所以呢?為什麼呢?)。
當你就某個問題進行談話時,必須要進行批判性思維,將自己放入問題中,然後又如何?為什麼是這樣?帶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可以避免自己陷入「慣有模式」。
在此之前你可能覺得批判性思考太麻煩了!你以前做判斷、產生一個念頭,可能就是一瞬間發生的事,但現在,你得自己當自己的復盤官,把整個想法重新梳理多遍,花的時間和精力也可能是原來的很多倍。但長期下去,你會發覺自己的思考質量有了顯著的提升。
三、流暢表達的4個要素
我們說一個人很有邏輯,往往因為他說話、辦事、想問題時都很有條理。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困境,公司開會,別的同事發言時都能侃侃而談,首先其次再次,歷史現狀和展望,問題原因和方案,條理清晰,邏輯明確。輪到你發言時,你卻發現自己大腦一片空白,只能嗯……這個……我覺得吧……
掌握思維框架,不僅能夠幫你強化架構能力,還能有效提升思考能力。常見的思維框架有金字塔原理、MECE、列大綱等。說話前,你還可以根據主題(在說什麼)→結論(想說什麼)→證據(這麼說的理由是什麼)→行動(必須要做的是什麼)這四個要素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1、邏輯上是不是有漏洞(廣度)。
你要確認自己想要表達的「事實和信息」是不是有遺漏和重複的地方,這些「事實和信息」是不是只對自己有利,也就是說,你要確認證據邏輯範圍是不是夠寬廣。
2、邏輯是否挖得夠深(深度)。
【作為論題的主題】【作為結論的關鍵信息】【作為證據的事實和信息】,分別都要進行深刻洞察,發掘出「so what?所以呢?」
3、邏輯是否講得通(跳躍)。
一眼看上去邏輯是通的,但還要經過深刻洞察發掘「原本是如何的呢」,來俯瞰邏輯的整體。反覆進行「然後又如何?so what?為什麼是這樣? Why so? 」來確認邏輯是否有所跳躍。
「如果沒有邏輯思考,商務就無法前進哪怕一毫米的距離。」大島祥譽在書中說道。需要注意的是,學習邏輯思考不是本書的目的,學習如何在商界乃至整個人生都將「自己認為好的、正確的事物」傳達給對方,讓對方覺得「這個不錯哦」,這才是本書的目的。你可以把這本書作為一個契機,改善自己在生活中想問題的方式,會發現和以前相比,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