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咖啡館丨薩特與波伏娃的開放性關係

2022-01-08 聽哲學
↑關注回復 「乾貨」 免費領取哲學乾貨大全1份點擊收聽他們擺脫了世俗的眼光,掙脫了傳統的束縛。他們追求的或許不是忠誠,而是精神上的坦誠相待。他們的愛並沒有體現在彼此肉慾的佔有層面,而是體現於精神的絕對自由。位於巴黎第六區聖日耳曼大道和聖伯努瓦街的轉角,有一間充滿靈氣的咖啡館。這就是著名的花神咖啡館。這座咖啡館於1865年開始營業,因門前有一尊古羅馬女神雕像而得名。這是一間具有著濃鬱文化氣質的咖啡館,被譽為存在主義的啟蒙之地和超現實主義的誕生之地。19世紀以來,這間咖啡館就成為了歐洲眾多大咖常來的場所,它接待了世界著名的文化、藝術與哲學界人士。著名畫家畢卡索、詩人布雷東、作家海明威、政治人物託洛斯基,還有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和波伏娃等都在這裡喝過咖啡。今天,我們就以音樂相伴,去感受這座存在主義咖啡館的魅力,去回味這裡所生發的哲學故事。我是書傑。

花神咖啡館

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使得整個歐洲瀰漫著迷茫與焦慮的情緒。人們的心靈受到了創傷,人們陷入到「家園感」缺失的情境裡。經歷過痛苦與絕望,感受過生命的恐懼、孤獨與荒謬的歐洲人,特別希望找到一劑生存的解藥。人們開始追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人的自由何在?人生又該走向何方?先有德國的海德格爾,後有法國的薩特與波伏娃。他們「追問存在」,對人的生存境遇進行分析,他們倡導「自由」,從而給絕望中的人們以心靈的慰藉。

薩特與波伏娃在花神咖啡館

1929年,24歲的薩特遇到了另一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女性波伏娃。他們相識後,並很快成為了情侶。據說,薩特和波伏娃曾在這座花神咖啡館裡度過了四年的時光。他們每天來這裡喝咖啡,並且每天都坐同一張桌子。他們暢談哲學,一起伏案寫作。他們彼此是情人,但同時他們也是這座咖啡館的戀人。「我們完全生活在這裡了:從早上九點到中午十二點在裡面工作,然後去吃飯;下午兩點左右又回到這裡,與朋友們一直聊到晚上八點。晚餐以後,再接待約好的人。你們可能覺得很奇怪,但我們已經把花神咖啡館當成我們的家了。」波伏娃、薩特及友人們聚集在花神咖啡館(1959年)或許對薩特來說,這條「花神之路」就是一條自由之路。他和波伏娃之間的愛情是超越於世俗意義上的愛情,他們都愛自由勝過一切。薩特和波伏娃本質上並不贊同傳統的婚姻制度,他們彼此都更希望創造一種新的開放式關係。有一天,薩特對波伏娃說:「我們籤一個協議吧,成為不必結婚的伴侶,真誠相愛的同時又保持各自的獨立……」波伏娃同意了,並在兩年後又籤了另一個協議「雙方不應互相欺騙和隱瞞」。這看上去極為坦誠但又有傷風化的誓言,成為了薩特和波伏娃之間精神連結的橋梁。這對情侶一生既沒有結過婚,也沒有正式同居過。「他們一生中各自有多段別的愛情,並且相互不隱瞞不欺騙,而是真正履行了分享共同經歷的諾言。」「這對情侶窮其一生都在反抗別人強加給他們的宗教倫理、道德戒律和騎士守則,他們用愛情來挑戰整個世俗社會。」他們擺脫了世俗的眼光,掙脫了傳統的束縛。他們追求的或許不是忠誠,而是精神上的坦誠相待。他們的愛並沒有體現在彼此肉慾的佔有層面,而是體現於精神的自由層面。 波伏娃薩特的存在主義給了當時的人們精神上的指引,他提倡「人是絕對自由的」,要成為怎樣的人,決定權在自己手中。這樣的哲學思想曾鼓舞著當時陷入迷茫與失落的法國人。而波伏娃寫出了《第二性》這樣具有顛覆性的作品,被譽為「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正是在這座花神咖啡館裡,薩特與波伏娃暢談哲學與人生,觀察世界的變幻以及體會愛情的纏綿……這些共同度過的時光,成為了他們彼此創作的源泉。或許,他們的愛情並不是值得所有人效仿的典範。但我想,這正是哲學本身的魅力體現吧——擁抱並創造各種可能性!

部分文字來自書傑《哲學100問》以及網絡素材重新整理編寫,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本期歌單 :

Edith Piaf - 《La Foule》、Carlos Gardel, Alfredo Le Pera-《 Por Una Cabeza》、Michael Feinstein - 《Isn't It Romantic 》、Adam Hurst - 《Midnight Waltz》

聽哲學創始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碩士,哲學青年作家,喜馬拉雅APP哲學類頭部主播,哲學界最治癒溫暖聲音。已在喜馬拉雅製作播出《哲學100問》三季音頻課,已出版《哲學100問》三季系列圖書。

哲學電臺·往期推薦

娛樂至死丨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本期節目是由隅田川咖啡與喜馬拉雅聯合播出。向大家推薦一款隅田川咖啡與喜馬拉雅的聯名款手衝掛耳咖啡。

隅田川咖啡並不是速溶咖啡,是一款純正的現磨咖啡,把剛烘焙好的咖啡豆磨成粉裝進濾紙包,充滿氮氣,從而保證了咖啡的新鮮度。


當你打開咖啡包裝的那一刻,能聞到剛剛磨出咖啡粉的香氣。

 

現在以粉絲專享價向大家推薦訂購,這款聯名款咖啡包含20包新鮮的掛耳現磨咖啡1個限量版的保溫杯,非常小巧精緻。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咖啡訂購頁面

謝謝

相關焦點

  • 在《存在主義咖啡館》,和薩特和波伏娃聊聊存在和自由
    一些講存在主義的書,根本都懶得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它實在不好定義。幾位主要的思想家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分歧,管你怎麼說,都註定會歪曲或是排除了某人。此外,誰是存在主義者,誰又不是,也不太清楚。薩特和波伏娃是少數幾個接受了這一標籤的人,可即使是他倆,一開始也不情不願。其他人則拒絕了這一標籤,而且理由往往很正當。
  • 薩特和存在主義 798
    薩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過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語言學教授,家中擁有大量藏書,使兒童時代的薩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獲得了豐富的知識。1915年,薩特考入亨利中學,學習成績優異,期間接受叔本華、尼採等人的哲學影響。1924年到1928年間,薩特在具有現代法蘭西思想家搖藍之稱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1929年,他在全國大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獲得第一名,並結識了一同應試、獲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
  •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存在主義,多麼遙遠的年代。那時有一群以薩特和西蒙·波伏娃為主的學者文人,他們穿著破舊的襯衫和雨衣聚集在巴黎的雙叟咖啡館、花神咖啡館、拿破崙酒吧,或爵士樂酒吧裡誇誇而談。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身體力行著他們口中說出的哲學。薩特和西蒙·波伏娃終生未結婚,但各自有情人,他們既是長期的伴侶也是自由個體。這樣的關係就是他們的哲學選擇。他們沒有子女,沒有財產,甚至沒有住在一起。
  • 推薦丨《存在主義咖啡館——自由、存在和杏子雞尾酒》
    ——《科克斯評論》(星級評論)《存在主義咖啡館》令人耳目一新地回顧了那些曾經陳舊的思想及其興起的環境……全書充滿了各種讓人驚喜的小細節。——《紐約時報》《存在主義咖啡館》將傳記、哲學、歷史、文化分析與個人思考雜糅在一起,讀起來饒有趣味。——《獨立報》精彩……縝密、清晰——強烈推薦給任何有思考能力的人。
  • 走進一間叫做存在主義的咖啡館 | 讀書
    他們是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波伏娃、加繆、梅洛龐蒂…這是一家只存在於我腦海中的咖啡館,它的名字叫做——存在主義咖啡館。《存在主義咖啡館》是我最近兩年最愛的書。(這麼形容哲學感覺這個哲學也太不嚴肅了)存在主義存在於巴黎的咖啡館和酒吧中,媒體喜歡追逐薩特和波伏娃和他們朋友們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對他們的桃色新聞特別感興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它很快被當作了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
  • 《存在主義咖啡館》:真正的女性主義,是女性擺脫依賴達到自我實現的主義
    這一點在紐約時報的十大好書之一《存在主義咖啡館》中有所披露:他們考慮過結婚,但兩人都不想要一場中產階級的婚姻或者孩子,因為波伏娃決心不再重演她和母親不愉快的關係。……接下來,他們做兩年的情侶,之後再決定是否續約,分手,或以某種方式改變他們的關係。
  • 論女權-------(四)薩特的存在主義
    於是就要談談法國作家哲學家薩特的終生靈魂(也包括肉體)伴侶,著名的學者及存在主義作家波伏娃了。
  • 花神咖啡館--存在主義咖啡館
    Benoit)轉角,是巴黎塞納河左岸三大著名咖啡館之一,地處塞納河畔,是一家有著133年歷史的咖啡館。花神咖啡館創辦於1887年,以羅馬女神flore為名字命名,flore在義大利語中代表「花」的意思,因此咖啡館被稱作花神咖啡館。     自營業起,它以接待文化藝術界人士而聞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畢卡索、薩特、布雷東還有政治人物託洛斯基都在那裡喝過咖啡。
  • 波伏娃與薩特長達51年的開放式關係,是愛情實驗,還是靈魂伴侶?
    波伏娃法國的存在主義作家西蒙娜·波伏娃,最廣為人知的是她的女權主義代表作《第二性》,首次從全方位視覺對女性的性別、角色、家庭與婚姻關係等作了詳盡的哲學式論述,成為「有史以來討論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
  • 拒做「第二性」的女人,《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裡的波伏娃
    在2006上映的法國傳記電影《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Les Amants du Flore)裡,講述了二十世紀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爾·薩特和他的情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故事。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叫做《波伏娃的情人們》。
  • 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咖啡館》
    所以打開了這本名為《存在主義咖啡館》的書打算孕期看完的一本書,兩年後的這會兒才翻開。這本書是關於薩特、波伏娃、海德格爾等人的一些趣事,相對而言更加通俗易懂。儘管如此,有些段落,可能是因為翻譯的原因,可能是智商捉襟見肘,讀了幾遍,仍是一頭霧水,感覺自己像個智障!
  • 花神咖啡館——巴黎文藝的靈魂所在
    就像它的主要對手雙偶咖啡館(Les Deux Magots)一樣,花神咖啡館招待了戰後大部分法國知識分子。據說薩特和西蒙·波娃在此會面喝一兩杯,討論他們的存在主義哲學。薩特和波伏娃這對法國文壇眷侶近50年的愛情故事家喻戶曉。
  • 在存在主義咖啡館裡:和熠熠生輝的存在主義者們聊聊人生的兩大問題!
    這一點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中有所披露:他們考慮過結婚,但兩人都不想要一場中產階級的婚姻或者孩子,因為波伏娃決心不再重演她和母親不愉快的關係。——《存在主義咖啡館》這一點可能放到現在大家都很難接受,因為性的保守專一仍舊是大眾的倫理道德,但是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感情的維持需要的不是束縛而是相對的自由與新鮮感。這一點極有啟發性。
  • 在花神咖啡館遇見波伏娃,很意外!
    巴黎當然還有曾經無數次通過閱讀被深深激蕩過的杜拉斯,以及西蒙·波伏娃。行前專門找出好幾年前買的那本《巴黎情人》,臺灣作家鍾文音在巴黎探尋杜拉斯、卡米耶與波伏娃的生活蹤跡,我特別找出波伏娃的章節,想著,至少,要去花神咖啡館喝一杯咖啡。這應該是所有文藝青年去巴黎的標配,之一。
  • 《存在主義咖啡館》| 原創書評:簫| 讀書天
    《存在主義咖啡館》作者:莎拉·貝克韋爾(沈敏一譯)簡介 |巴黎,1933年。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納斯大道上的煤氣燈酒吧裡喝杏子雞尾酒。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
  • 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神話,是一場糊弄了許多人的騙局?
    原作者丨奧德·朗瑟蘭 瑪麗·勒莫尼耶摘編|徐悅東《哲學家與愛》作者:[法]奧德·朗瑟蘭 [法]瑪麗·勒莫尼耶譯者:鄭萬玲、陳雪喬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01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濃烈的、絕對的又開放的愛情關係。「花神咖啡館裡的情人們」的傳說,如同一場奧林匹斯諸神間的喜劇,而波伏娃將這場劇一直演到了底,身為傳記作者的她或許也被自己的傳奇故事所吸引。
  • 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神話是一場糊弄了許多人的騙局?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濃烈的、絕對的又開放的愛情關係。「花神咖啡館裡的情人們」的傳說,如同一場奧林匹斯諸神間的喜劇,而波伏娃將這場劇一直演到了底,身為傳記作者的她或許也被自己的傳奇故事所吸引。自從68年的五月風暴開始讓一些微不足道的反動性念頭恰如其分地得到突顯之後,不難預見,薩特和波伏娃放蕩的愛情冒險才剛剛開始。這對棲息於存在主義巢穴中的愛洛伊絲和阿伯拉爾,關於他們的愛情,他們或許應該撒謊。他們或許應該掩藏他們的失敗,或許應該找一個頗具顛覆意義的名詞去偽裝這種幾乎接近婚姻的關係,畢竟這樣的關係其實毫無新意。
  • 《戀愛中的波伏娃》:戀愛中的波伏娃是幸福的
    法國作家伊雷娜弗蘭著的《戀愛中的波伏娃》算是小說體傳記吧。因為之前關于波伏娃的故事很多,還有一部電影《波伏娃的愛情》就是講述波伏娃與薩特的愛情故事,兩個人都算是名人,但是只戀愛不結婚的愛情觀多多少少會讓一些人覺得不舒服,可那些人覺得不舒服又如何呢?只要他們兩個人喜歡這樣的方式就OK。
  • 王漫妮註定被梁正賢拋棄,這種開放式關係像低配版波伏娃和薩特
    3和梁正賢的開放式關係,好像低配版的波伏娃和薩特從聽到梁正賢說不婚主義,並且標榜正是因為愛,才願意彼此不束縛,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上個世紀的兩個名人,薩特和波伏娃有名的開放式伴侶關係。上個世紀,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創始人西蒙波伏娃和同樣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建立長達51年的開放式伴侶關係,兩個人有精神和肉體的關係卻不阻擋另一個人有其他的伴侶。
  • 「你好,麻煩來一杯存在主義咖啡.」
    就連兩位都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雙子星——薩特和加繆,曾經一度惺惺相惜,最終卻因哲學思想的分歧而交惡,從此勢不兩立。當然,這群人中唯一的例外是薩特和波伏娃。在一本叫作《存在主義咖啡館》的書中,你將看到更完整的存在主義發展史和更多的思想家八卦。這本入選2016年《紐約時報》的十大好書之一,最近剛由未讀君引進出版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