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哲學課件的時候,明顯感覺底子不夠,認識不深,費心費力,所以急需「補腦」。所以打開了這本名為《存在主義咖啡館》的書打算孕期看完的一本書,兩年後的這會兒才翻開。
這本書是關於薩特、波伏娃、海德格爾等人的一些趣事,相對而言更加通俗易懂。儘管如此,有些段落,可能是因為翻譯的原因,可能是智商捉襟見肘,讀了幾遍,仍是一頭霧水,感覺自己像個智障!
雖然再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剛剛講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但我對於哲學家所謂「存在」的理解過於膚淺,這本書,剛剛讀完五分之一,感覺有點啟發,無法系統地訴諸於弊端,照片為證。多年後,再讀此書,再悟此理,相信會有更深的理解。
突然想起,第一次讀波伏娃的《第二性》前幾章在寫了很多小想法,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再重新翻開這本書,我之前寫的東西我都不知所云。我想,大概是因為,不止我的文筆太差,許久不讀書,我的思維也倒退了。
專門整理讀書筆記需要大把的時間,只摘抄幾段文字,用圖片記錄好了!
摘抄如下:
有人說,存在主義不太像哲學,倒更像是一種情緒,可以追溯到每一個曾對任何事感到過不滿、叛逆和格格不入的人。
薩特認為,自由位於人類所有經驗的中心,正是這一點,才把人類和其他事物區分開來。其他事物只能在某處待著,聽憑擺布。薩特強調,作為一個人,我的本性,要通過我選擇去做什麼來創造。我總是先我自己一步,邊前行,邊構築自身。
你應當做出選擇,就仿佛代表全人類一樣,擔起人類如何行事的全部責任重擔。如果你為了逃避責任,便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是環境或者什麼糟糕建議的受害者,那你便沒有達到人類生命的要求,而是選擇了一種虛假的存在,脫離了你自己的「真實性」。
笛卡爾通過「我思故我在」為現代哲學奠基。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人的存在是在先的:使我們做每一件事的起點,而不是一個邏輯推演的結果。我的存在是主動的:我經歷存在,選擇存在,這先於我可以做的任何關於我自己的闡述。
尼採認為,我們需要的不是崇高的道德或神學理想,而是一種對文化歷史的深度批判,或曰「譜系學」,以此揭示我們人類為什麼是現在的樣子,以及如何變成這樣。
正確的生存方式,不是我們去信仰什麼,而是要全情地投入到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把握好每個時刻,它是什麼樣,我們就怎麼活,不要希望任何東西有所不同,也不要藏匿對他人或對自身命運的憤怒與仇恨。
圖片如下:
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