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咖啡館》

2022-01-08 政相思

做哲學課件的時候,明顯感覺底子不夠,認識不深,費心費力,所以急需「補腦」。所以打開了這本名為《存在主義咖啡館》的書打算孕期看完的一本書,兩年後的這會兒才翻開。

這本書是關於薩特、波伏娃、海德格爾等人的一些趣事,相對而言更加通俗易懂。儘管如此,有些段落,可能是因為翻譯的原因,可能是智商捉襟見肘,讀了幾遍,仍是一頭霧水,感覺自己像個智障!

雖然再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剛剛講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但我對於哲學家所謂「存在」的理解過於膚淺,這本書,剛剛讀完五分之一,感覺有點啟發,無法系統地訴諸於弊端,照片為證。多年後,再讀此書,再悟此理,相信會有更深的理解。


突然想起,第一次讀波伏娃的《第二性》前幾章在寫了很多小想法,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再重新翻開這本書,我之前寫的東西我都不知所云。我想,大概是因為,不止我的文筆太差,許久不讀書,我的思維也倒退了。


專門整理讀書筆記需要大把的時間,只摘抄幾段文字,用圖片記錄好了!


摘抄如下:

有人說,存在主義不太像哲學,倒更像是一種情緒,可以追溯到每一個曾對任何事感到過不滿、叛逆和格格不入的人。


薩特認為,自由位於人類所有經驗的中心,正是這一點,才把人類和其他事物區分開來。其他事物只能在某處待著,聽憑擺布。薩特強調,作為一個人,我的本性,要通過我選擇去做什麼來創造。我總是先我自己一步,邊前行,邊構築自身。


你應當做出選擇,就仿佛代表全人類一樣,擔起人類如何行事的全部責任重擔。如果你為了逃避責任,便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是環境或者什麼糟糕建議的受害者,那你便沒有達到人類生命的要求,而是選擇了一種虛假的存在,脫離了你自己的「真實性」。


笛卡爾通過「我思故我在」為現代哲學奠基。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人的存在是在先的:使我們做每一件事的起點,而不是一個邏輯推演的結果。我的存在是主動的:我經歷存在,選擇存在,這先於我可以做的任何關於我自己的闡述。


尼採認為,我們需要的不是崇高的道德或神學理想,而是一種對文化歷史的深度批判,或曰「譜系學」,以此揭示我們人類為什麼是現在的樣子,以及如何變成這樣。


正確的生存方式,不是我們去信仰什麼,而是要全情地投入到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把握好每個時刻,它是什麼樣,我們就怎麼活,不要希望任何東西有所不同,也不要藏匿對他人或對自身命運的憤怒與仇恨。


圖片如下:

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義!

相關焦點

  •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存在主義,多麼遙遠的年代。那時有一群以薩特和西蒙·波伏娃為主的學者文人,他們穿著破舊的襯衫和雨衣聚集在巴黎的雙叟咖啡館、花神咖啡館、拿破崙酒吧,或爵士樂酒吧裡誇誇而談。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身體力行著他們口中說出的哲學。薩特和西蒙·波伏娃終生未結婚,但各自有情人,他們既是長期的伴侶也是自由個體。這樣的關係就是他們的哲學選擇。他們沒有子女,沒有財產,甚至沒有住在一起。
  • 花神咖啡館--存在主義咖啡館
    Benoit)轉角,是巴黎塞納河左岸三大著名咖啡館之一,地處塞納河畔,是一家有著133年歷史的咖啡館。花神咖啡館創辦於1887年,以羅馬女神flore為名字命名,flore在義大利語中代表「花」的意思,因此咖啡館被稱作花神咖啡館。     自營業起,它以接待文化藝術界人士而聞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畢卡索、薩特、布雷東還有政治人物託洛斯基都在那裡喝過咖啡。
  • 推薦丨《存在主義咖啡館——自由、存在和杏子雞尾酒》
    ——《科克斯評論》(星級評論)《存在主義咖啡館》令人耳目一新地回顧了那些曾經陳舊的思想及其興起的環境……全書充滿了各種讓人驚喜的小細節。——《紐約時報》《存在主義咖啡館》將傳記、哲學、歷史、文化分析與個人思考雜糅在一起,讀起來饒有趣味。——《獨立報》精彩……縝密、清晰——強烈推薦給任何有思考能力的人。
  • 走進一間叫做存在主義的咖啡館 | 讀書
    他們是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波伏娃、加繆、梅洛龐蒂…這是一家只存在於我腦海中的咖啡館,它的名字叫做——存在主義咖啡館。《存在主義咖啡館》是我最近兩年最愛的書。《存在主義咖啡館》讀起來很愜意,作者文筆真的優美,而且並沒有深入到存在主義的著作中去,所以可以比較輕鬆就看懂。
  • 《存在主義咖啡館》| 原創書評:簫| 讀書天
    《存在主義咖啡館》作者:莎拉·貝克韋爾(沈敏一譯)簡介 |巴黎,1933年。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納斯大道上的煤氣燈酒吧裡喝杏子雞尾酒。「我們發現,我們受監視和管控的程度已經非比尋常,我們的私人數據被拿去謀利,我們被提供著各類消費產品,但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做任何太具破壞性的事情,各種各樣的事件也在不斷提醒著我們,種族、性別、宗教和意識形態衝突其實根本沒有結束。那麼,或許我們已經準備好再來討論一下自由了—而且從政治的角度討論它,同樣意味著要從我們的私人生活角度去討論它。
  • 【每周一書】《存在主義咖啡館》
    讀完《存在主義咖啡館》,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列了一堆接下來的書單,然後覺得人生無望,真正體驗了一把海老爺的——向死而生,自作死也就罷了。自忖陷入到暗無天日的書堆之中卻還很興奮,是多麼奇怪的存在方式啊!會不會象卡夫卡一樣某天一覺醒來變成一隻大母蟲?想見人也見不了了。
  • 存在主義咖啡館丨薩特與波伏娃的開放性關係
    位於巴黎第六區聖日耳曼大道和聖伯努瓦街的轉角,有一間充滿靈氣的咖啡館。這就是著名的花神咖啡館。這座咖啡館於1865年開始營業,因門前有一尊古羅馬女神雕像而得名。這是一間具有著濃鬱文化氣質的咖啡館,被譽為存在主義的啟蒙之地和超現實主義的誕生之地。19世紀以來,這間咖啡館就成為了歐洲眾多大咖常來的場所,它接待了世界著名的文化、藝術與哲學界人士。
  • 「你好,麻煩來一杯存在主義咖啡.」
    在一本叫作《存在主義咖啡館》的書中,你將看到更完整的存在主義發展史和更多的思想家八卦。這本入選2016年《紐約時報》的十大好書之一,最近剛由未讀君引進出版中文版。 未讀·思想家 | 《存在主義咖啡館:自由、存在和杏子雞尾酒》點擊圖片即可購買《存在主義者咖啡館》是存在主義者這一群體的傳記,作者貝克韋爾虛擬了一個咖啡館
  •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
    因此薩特在發表他的《試論現象學的本體論》以後不久就採用「存在主義」這個詞作為他整個研究的綜合名稱,這就意味著將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結合起來,至少就大多數有代表性的法國現象學家而言是這樣的,然而教皇通諭《人類》不分青紅皂白地譴責存在主義,以及馬塞爾拒絕存在主義這個標籤而對現象學卻不進行相似的譴責,很可能導致了一種新的演變,特別是因為對於現象學的興趣在法國天主教界似乎並沒有被減弱。
  • 每周薦讀 | 《存在主義咖啡館》:思考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存在物
    ——因此,我對我所做的每件事,都負有責任,這一令人眩暈的事實會導致一種焦慮,而這種焦慮與人類存在本身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我只有在境遇中才是自由的,這個境遇包括了我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包括我被拋入的世界中那些物質、歷史和社會變量。這是一本關於「存在」與「自由」的書,同時也是一本存在主義者們的群像的刻畫。書中寫的是哲學,但又不止是哲學,還有生活與時代。1933年,巴黎。
  • 在《存在主義咖啡館》,和薩特和波伏娃聊聊存在和自由
    一些講存在主義的書,根本都懶得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它實在不好定義。幾位主要的思想家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分歧,管你怎麼說,都註定會歪曲或是排除了某人。此外,誰是存在主義者,誰又不是,也不太清楚。薩特和波伏娃是少數幾個接受了這一標籤的人,可即使是他倆,一開始也不情不願。其他人則拒絕了這一標籤,而且理由往往很正當。
  • 「周末,請來一杯存在主義咖啡」┃周末拆書
    但存在主義具體指著什麼,一些講存在主義的書,包括那些著名的存在主義大師,根本都懶得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它實在不好定義。在一本叫作《存在主義咖啡館》的書中,你將看到更完整的存在主義發展史和更多的思想家八卦。這本入選2016年《紐約時報》的十大好書之一,最近剛由未讀君引進出版中文版。
  • 《存在主義咖啡館》:真正的女性主義,是女性擺脫依賴達到自我實現的主義
    這一點在紐約時報的十大好書之一《存在主義咖啡館》中有所披露:他們考慮過結婚,但兩人都不想要一場中產階級的婚姻或者孩子,因為波伏娃決心不再重演她和母親不愉快的關係。……接下來,他們做兩年的情侶,之後再決定是否續約,分手,或以某種方式改變他們的關係。
  • 人間失格:太宰治與存在主義
    一直以來,我茫然不知,只覺得世人應是強大、嚴厲又可怕的東西…所謂世人,不就是個人嗎?A.太宰治所說的「世人,不就是個人麼?」這話與存在主義哲學大家海德格爾的哲學理論驚人的相似,他的哲學核心就是:個體即世界的存在。B.太宰治的孤立無援也和海德格爾的一些理論很像,如他的名言:人是被拋到世上的。
  • 薩特和存在主義 798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興起了一種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思潮,這種思潮不斷發展,特別是在二戰後,席捲歐洲,成為二十世紀現代文學的主要流派。存在主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1918年11月)之後。隨著現代時期的到來,人進入了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此時,雖然人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時發現自己的無家可歸。
  • 論女權-------(四)薩特的存在主義
    本質而言,她首先是自由主義的,其次是存在主義的,而因為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使波伏娃的女權觀具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鮮明特徵。同時,這也是最難理解的部分,要理解她,必須先了解存在主義。 當然,存在主義是一個如此複雜的哲學及文學話題,我們不能奢望在一篇女權主題的文字中去了解的多深刻,我只能粗略片面的談談它的一些理念。
  •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法]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 《存在主義咖啡館》:黑暗時代的堅守與選擇(上) | 微思客周末圖書館
    我在初高中時開始接觸存在主義,最主要的兩位是薩特與加繆。至今我依舊記得當初讀薩特那篇《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長文時所感受到的迷惑、驚奇、不耐煩和洩氣。當時的我知道的太少,並且在繁忙的學業之間,啃這些——對當時的我而言——如此晦澀的文章,更是自我折磨。為了放過自己,我從薩特的哲學文章轉到加繆的小說,首先便是《局外人》,之後是《鼠疫》與其他短篇故事。
  • 從存在主義角度看小說《蒂凡尼的早餐》
    五六十年代美國相對保守的社會,這樣一個驚世駭俗、純潔放蕩的女人值得用哲學上的「存在主義」去研究她。1.什麼是哲學上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薩特是「存在主義」的倡行者。
  •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在這裡,我的目的是要對存在主義所受到的一些指責,提出答辯。首先,存在主義曾被指責為誘導人們安於一種絕望的無為主義(quietism)。因為如果每一條解決事物之道被阻斷了,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視在這世界上的任何行為都是徒勞無益的,我們最後就會走到一種瞑想的哲學裡去。而更甚的是,由於瞑想是一種奢侈,因此我們的學說就不過是另一種布爾喬亞的哲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