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蔣介石的「天才」計劃,再次炸開黃河,阻撓全國解放

2020-12-21 愛歷史的小丫頭

淮海戰役結束後,解放軍華野將大批俘虜的國軍高級軍官,送至山東益都進行集中短訓,邊學習改造,邊收集了解國軍方面的情況。這些國軍降將透露情況時,一個叫李漢萍的國軍少將的一席話,引起解放軍的注意。據他稱,蔣介石在發動徐蚌會戰前,曾喪心病狂地下過炸開黃河大堤的命令,目的是阻止山東的解放軍向徐州一線集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淮海戰役

邱清泉動作遲緩險些「誤國」

1948年7月,豫東戰役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9萬餘人後,華東野戰軍逐漸向魯西南一帶集結,東西兩大兵團重新合二為一,並於9月勝利攻克濟南,全殲王耀武部十餘萬人。同年9月底,華野主力不斷向東、南運動,按照粟裕的設想,兵出徐蚌一線之東,將戰線引入江淮之間,迫使國軍主力收縮於江淮,在減輕中原戰場壓力的同時,也可進一步擴大解放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粟裕「小淮海」之議。意即打有限規模的外線戰役,而不與國軍主力在徐州決戰。

到11月初,粟裕根據形勢的變化,向中央建議在徐蚌一線控制住國民黨軍主力,並爭取在江北將其全殲,將淮海戰役打成主力決戰。這即是「大淮海」戰役的設想,後經中央批准,淮海戰役拉開決戰序幕。中野主力在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指揮下也接連攻克鄭州、許昌,向徐州一線運動。

粟裕

針對華野及中野的集結,國軍方面也有所察覺。蔣介石起初決定不在徐州決戰,將徐州一帶的主力撤至淮河沿岸的蚌埠。但稍後又自改其計,意圖在徐州與共軍決戰,並適當放棄徐州外圍地盤。原駐徐州以西的第二兵團,按照蔣的命令,向東靠攏徐州。第二兵團司令官就是國軍名將邱清泉,該兵團骨幹就是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原屬邱清泉的第五軍。

曾經,邱清泉在與華野作戰時,素來不懼不躲,敢於衝在前面打硬仗。但豫東、沙土集、濟南、兗州一系列戰役打下來,華野越打越強,無論指揮水平還是部隊狀態,都遠遠強於國軍。華東戰場上較弱的國軍部隊,基本都吃過虧,要麼被殲要麼打殘。粟裕的目標也逐漸轉向華東實力最強的國軍二兵團、七兵團,邱清泉此時已經喪失了和華野硬碰硬的氣魄。他在組織部隊宣誓時,甚至連土匪堵咒發誓的一套都用上了,讓士兵說什麼,「如果逃跑、投降,則男盜女娼、紅炮子穿心」,對此,許多軍官都感到有損國家、軍隊的體面,非但沒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反而使官兵更感精神渙散。

邱清泉

邱清泉轄下各部的動作也不迅速,該兵團中精銳第五軍下屬四十六師,在黃口附近與華野一部遭遇,該師還沒怎麼接戰便一觸即潰。邱清泉氣急敗壞地令第五軍軍長熊笑三親自指揮部隊反擊,否則軍法從事。對於邱部的遲緩與軟弱,徐州剿總雖然不滿意,但對這個脾氣暴躁的邱瘋子也無可奈何,只好將情況上報國防部。蔣介石當時正被東北大敗氣得頭昏腦脹,聞訊急得大罵邱清泉誤國。但華野大兵壓境之際,蔣介石也不敢臨陣換將。

國軍將領不願二炸黃河

此時蔣介石又秀了一把底線,他對著華東地區地形圖一頓研究,突然產生了一個「天才」般的想法:以水代兵!早在1938年時,國民黨當局為阻止日寇向河南進攻,扒開了鄭州花園口大堤,一定程度上達到阻滯日軍進軍河南、湖北的目的,然而豫、魯兩省千裡罹災,數以百萬計的百姓家園慘遭浩劫,淹死餓死病死無數。此事還間接引發了更為慘烈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

花園口決堤

黃河下遊自河南入山東,正流經魯西南華野主力集結、運動區域,蔣介石以此提出,扒開董口黃河大堤,阻滯魯西華野兵力向東南前進。蔣介石也知道1938年扒河的慘烈教訓,當年決河是為了阻止日寇,好歹也有藉口。但現在國共內戰,不能再不顧人民的死活。蔣介石特意用高度機密的電報下令,指名讓邱清泉本人親啟,命他派兵將山東鄄城以西的董口黃河大堤決開,使魯西陷入黃河泛濫之澤國。

邱清泉接令之後,如聞霹靂。他雖然與解放軍作戰時窮兇極惡,但畢竟還是個中國人,有基本的人性和理智。打仗殺人不可避免,可是決開黃河卻是禍國殃民,1938年河南人民的慘狀還在眼前,如果真的這麼做,日後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蔣介石

然而蔣介石的密電又說的極為堅決、不容置疑,身為軍人的邱清泉,決不敢硬頂回去,否則沒等到釘上歷史恥辱柱,就先死於自己人槍下。邱清泉無奈,找來二兵團少將參謀長李漢萍密議對策。後來李漢萍被俘,之所以能向解放軍和盤託出炸黃河計劃,就是之前參與了炸河密議。

兩人商量來商量去,感到這個任務太過棘手,邱、李二人也都不願擔這個歷史罪名。派手下人去呢,誰去都不合適。派自己的嫡系人馬第五軍,有點捨不得;派其他部隊,又怕軍事主官不是自己人不託底。然而時間容不得拖延,邱清泉思來想去終於定下決心,由參謀長李漢萍出面,以「派一個資歷深的、指揮能力優越的軍長來執行此重任」為藉口,召來第七十軍軍長高吉人,指令由他率軍執行此任。

高吉人

高吉人原先出自杜聿明麾下,雖然也在第五軍中任過職,卻與邱清泉並不親近。兩人關係若即若離,高吉人有時還敢硬頂邱清泉的命令。高吉人起初接到這個命令,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決河阻兵,難度大不說,效果也不好。當年花園口大堤被扒開,日軍無法從豫東進軍,後來繞道蚌埠,照樣攻陷了武漢。粟裕的本事不亞於日本人,幾百裡洪水豈能阻擋得了他?

高吉人稍加思索,就知道邱清泉這是給他挖坑。魯西已經全被華野解放,國軍在那裡沒有一兵一卒。自碭山第二兵團駐地到董口三百公裡,國軍不敢用汽車運送兵力,一旦引起共軍注意必死無疑。而以步行前進,一路危險重重,極易陷入華野包圍。這擺明就是讓七十軍往火坑裡跳。高吉人本想一辭了之,但這又是蔣介石親自下達的命令,他只是一個小小的軍長,絕無抵抗的理由。於是硬著頭皮受領了任務。

當時的國民黨軍

炸堤計劃破產

邱清泉、李漢萍、高吉人三人密議,籌劃炸堤決河的方案。蔣介石在命令中說的容易,只要炸開大堤便是大功一件,可是軍隊怎麼去?怎麼炸?怎麼脫身?害民之責誰承擔,蔣介石都不考慮。不過邱清泉他們也早已熟悉蔣校長這種微操套路,我既要插手你一線事務,提出各種天才設想,但一線將領們怎麼實現我卻不管。邱清泉們也真夠難的。

邱、李、高三人一番商議,定出了如下計劃:1.高吉人率七十軍輕裝前進,不帶任何輜重,三天內強行軍到董口,扒開大堤後迅速撤回。2.為了保守機密,並嫁禍於共產黨,七十軍國軍帽徽和標誌符號一律摘掉,改穿華東野戰軍軍裝,軍裝不夠就把自己的軍服反穿,冒充是華野某縱隊。

國民黨軍隊

3.為儘可能掩蓋企圖,用炸藥炸開幾處河堤,再由空軍出動轟炸機用重磅炸彈轟炸,假裝是國軍作戰時誤傷河堤。4.為使河水南流能造成泛濫,決口後,必須設法將河水引導至巨野北大溝內,倒灌微山湖,使魯西造成大面積泛濫區。

5.高吉人在到達董口前,不得向七十軍任何人透露真實目的,到大堤前再作決堤部署。6.到達董口後,須將附近地區嚴密封鎖,禁止當地軍民出入,並嚴防士兵逃亡。

炸堤計劃正準備付諸行動,但11月4日至5日,徐州「剿總」召開會議研究下一步行動。邱清泉一再反映行動不自由導致屢屢失敗的情況,向國防部長顧祝同爭取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權。最重要的是,他極力陳請,迫使顧祝同同意第二兵團適當南撤,將司令部放到宿縣。這樣一來,第二兵團與魯西華野部隊就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徐州戰場

而且,徐州國軍總體的部署是作中心向南式的收縮,徐州以北基本放棄了,再阻止魯西共軍向東南運動,意義不是很大。邱清泉因此就裝糊塗,不再提炸黃河之事。即便蔣介石將來問起來,他也有話說。一場可能禍害豫皖蘇魯四省交界數百萬人民的大禍,由於國民黨當局朝令夕改,以及上下不齊心,終於幸運地避免了。

結語

都說水火無情,黃河雖然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也曾多次泛濫,使得黃河兩岸居民深受其害,但黃河決口多是因為自然原因,很少有人為的因素在裡面,但是抗日戰爭時,蔣介石為了阻擋日軍竟炸開了黃河花園口,造成黃泛區,本想以此拖延日寇進軍,但沒有產生多大效果,反而是讓黃河兩岸百姓遭了殃。

花園口決堤後的黃泛區

據當時巴黎六月十七日哈瓦斯社電:前當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入侵荷蘭時,荷蘭曾以決堤為自衛計,其國人雖患水災於一時,然其領土終得以保全。厥後1812年冬季,拿破崙一世攻俄時,俄國亦以堅壁清野之法阻止法軍前進,並將莫斯科城付之一炬,卒至拿破崙一世所率大軍,為之敗潰。似此,某一民族受外人攻擊而有滅亡或淪為奴隸之虞時,輒利用洪水與冬季凜冽氣候以禦敵,其事又安足怪異?時至此際,中國業已決定放出兩條大龍,即黃河與長江,以制日軍於死命。縱使以中國人十人性命換取日人一人性命,亦未始非計。此蓋中國抗戰決心所由表現也。

讀到這種豪言壯語,即使是現在依舊令人淚灑江河。前有慘狀之鑑,蔣介石竟再次「突發奇想」,想炸開黃河,簡直是喪心病狂,多虧邱清泉等人的「優柔寡斷」,才讓這場有可能禍害百萬民眾的計劃破產。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二次戰役, 也是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提出如此喪心病狂的作戰方案,實在人人神共憤,但是這段歷史卻很少被人知曉,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與解放戰爭相關的歷史,我推薦這本《解放戰爭》上下冊,書中全面記載了解放戰爭時期國共雙方對決的經過,點擊下方連結即可查看。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蔣介石為救徐州,居然想決堤黃河,並嫁禍給解放軍
    1938年,蔣介石為了遲滯日軍進攻,出了個昏招,即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並嫁禍給日本人。決堤後,由於形成黃泛區這一巨大地障,迫使日軍於平漢路以東停止前進,使武漢會戰推遲了3個月。到了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居然想故伎重施,再次決堤黃河,並嫁禍給華東野戰軍。
  • 周恩來與解放戰爭戰略決戰
    當時,在全國戰場上,蔣介石已被迫放棄「全面防禦」和「分區防禦」的計劃,而進行所謂「重點防禦」,企圖固守重要戰略點線。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軍隊在戰略戰術上也發生了變化。周恩來指出:一是採取消耗戰、焦土戰,盡力摧毀新老解放區一切戰爭資源,破壞解放區支援戰爭的能力。
  • 解放戰爭期間,分別擔任五個戰區剿總司令的將領都是誰,結局如何
    日本投降後不久,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執意挑起內戰,並為了便於指揮和管理,還特意設立了東北、華北、華中、徐州和西北五個「剿總」司令部,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當年在解放戰爭期間,這五個「剿總司令」都分別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 解放戰爭中,中共首選的三大戰略決戰地是哪?非遼瀋、淮海和平津
    眾所眾知,在解放戰爭中,國共兩軍進行了三次大決戰,分別是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其實,中共起初首選的三大決戰地點,並非這三地。那麼首選的地方是哪呢?事實上,佔據鄭州和開封,南可下湖北湖南,攻華南;往西可以威脅西安、太原,直插西北、西南;東可制衡徐州和蚌埠,攻擊南京、上海;北可解放河北,攻擊北平、天津等要地。所以,中共選擇這個三個要地進行決戰,是著眼於解放全國的考慮。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中,由於戰爭的發展,最終遠非原來所計劃的三個地方。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由許世友指揮攻擊濟南城。
  • 解放戰爭爆發後,毛澤東為何「放棄」延安?
    接連幾日,中共中央對蔣介石的談判邀請做了極為細緻的分析。大家最終認為同國民党進行談判,爭取和平是有可能的。但這其中,也存在蔣介石設下鴻門宴的可能。但如果不去,蔣介石就會把內戰責任推給共產黨。中共中央最終討論決定,接受蔣介石邀請,由周恩來、王若飛陪同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為防萬一,中共中央開會補選了陳雲和彭真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 國軍中的3位一流名將,抗戰時名震天下,解放戰爭中發揮大失水準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對抗入侵的日軍,中國湧現出了很多抗日名將,有出自八路軍,新四軍的將領,也有從國民黨中走出來的名將。不過到了解放戰爭,這些抗日名將,有些失去了應有的水準,打得一塌糊塗。今天盤點三位,在抗戰時期名震天下,但是在解放戰爭中,大失水準的國民黨一流將領。
  • 1949年,臺灣永遠不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他更願意退守何處?
    許多人認為,新中國已經成立了,蔣介石或許早就離開大陸,全心全意經營臺灣了。但是事實上到了十二月底,他還在四川苦苦地尋找一個目的地!這時中國還有一大片土地還處於割據狀態,所以,解放軍在華南、大西南和西北三個方向進行了最後的解放戰爭。
  •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這支國軍隊伍流亡海外,至今未能回國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解放全中國已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任誰都無法阻止。同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蔣介石最終退守臺灣,同時帶走了大批軍隊、金銀珠寶以及古董器皿。除了前往臺灣的國軍各部,大陸還殘留著許多國民黨的殘軍敗將,93師就是其中之一。
  • 1938年蔣介石炸垮黃河大堤,造成決堤,最後究竟淹死了多少日寇?
    黃河是母親河,它孕育了中華文明,從夏朝起中原文明就在黃河中下遊建立了起來,秦漢至北宋一千多年,河洛地區都是核心,帝都文明也推動著全國文化的發展。多少的詩人也為黃河寫下了一首首慷慨激昂的詩歌,李白的《將進酒》更是耳熟能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 1950年發生什麼事,粟裕在沿海集結65萬人,都沒解放臺灣
    1949年渡江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各大野戰軍向中南,東南,西南各省大規模挺進,全國解放軍指日可待。在這個時候,解放臺灣的計劃也就被提上了日程。早在1949年3月的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就曾做過指示:「當渡江戰役還在進行的時候,粟裕就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爭取解放戰爭的全部勝利上。
  • 1950年中國為何沒有解放臺灣?蔣介石為何在臺灣省失去民心?
    在1950年二月份的時候,中國和蘇聯就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個條約已籤訂,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立即就慌了手腳。他們呢就強烈要求美國總統杜魯門一隊1月5號關於臺灣問題所作出的聲明進行修改。當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主席一直主張要給予臺灣的蔣介石集團以必要的軍事援助。
  • 花園口決堤:原本準備在趙口挖開黃河,為何最後更換地點?
    為了阻止日軍的攻勢,蔣介石下令掘開黃河大堤,「花園口」從此世界聞名。但是,在最初的地點選擇上,國軍是準備炸開趙口的黃河大堤,為什麼最後改在花園口了呢?1938年5月底,土肥原的第14師團已經劍指開封;6月1日深夜,蔣介石終於下定決心,批准了第一戰區關於炸開黃河堤壩阻攔日軍的建議。
  • 你知道關於黃河的奇聞異事嗎?炸黃河花園口大堤時有蛟龍出沒嗎?
    1938年,蔣介石派兵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一時之間,波濤洶湧、天崩地裂。這次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拖延了日軍的腳步,為抗戰贏得3個月的寶貴時間。但是炸堤卻造成黃河改道7年,受災人口高達一千萬之多,而中國農民也有將近80萬的死亡。
  • 蔣介石將花園口決堤,黃泛區89萬人死亡,1942大饑荒慘絕人寰
    相反,如果你了解了當時戰場上的情況,就會對國軍中的某些高官怒不可遏,就會對蔣介石這個國軍的總司令大失所望,就會明白為什麼他們最終被趕出中國大陸。1938年6月,為了阻止日軍的進攻,「只剩下一個選項」的蔣介石按動了「以水代兵」的恐怖按鈕,下令扒開鄭州附近黃河南岸的趙口和花園口兩處堤壩,造成黃河的改道。
  • 民國軍閥靠一張嘴數次挽救蔣介石,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民國時期有一個軍閥堪稱天才說客,他參與了中國近代歷史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在很多決定中國政局的關鍵事件中扮演了天才說客的角色,這個人就是民國軍閥何成浚。何成浚出生於1882年,他是湖北隨州人。蔣介石留學日本時就讀的也是東京振武學校,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在以後中國曆次重大歷史事件中,何成浚幾乎都選擇支持蔣介石。何成浚當蔣介石的說客要從蔣介石組織的第一次北伐開始。第一次北伐時,受蔣介石的指派,何成浚遊說了當時的江西督軍方本仁。在何成浚的勸說下,方本仁投靠國民革命軍,這招既削減了敵方勢力,又增加了蔣介石北伐的戰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 陳果夫、蔣介石、程潛,到底是誰下的掘開花園口黃河大堤的命令
    在這一點上,中國統帥部的最後決定是:掘開黃河堤壩,阻擊日軍。這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不是暫時的,而是醞釀了很長時間。根據中國一戰區參謀長晏勳甫的說法,中國方面早在一九三五年制定未來對日作戰綱領時,就已經考慮過一旦日軍逼近鄭州可以採取的對策:一是消滅鄭州,二是挖掘黃河堤壩。
  • 1966年白崇禧去世,蔣介石前往弔唁時,為何遭到白崇禧幼子怒懟?
    多年來,他不僅是聲名遠播的軍事天才,也是驍勇善戰的衛國巨頭。提起白崇禧,人們不得不承認他是國民黨中數一數二的英雄人物。1966年,白崇禧於臺北病逝,此事引起舉國轟動。二、逃亡臺灣解放戰爭的後期,國軍中的許多有志之士認清了國家現狀,明白了中國共產黨贏得勝利的必然優勢,紛紛向共產黨遞交了投誠狀,轉向了共產主義的陣營中來。
  • 解放戰爭:歸順我軍「級別最高的國軍將領」是誰,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是一場決定了中國前途的大決戰,開戰初期,國民黨軍隊有著三百多萬正規軍的兵力,其中有22個軍裝備有先進的美式裝備或者至少半美軍裝備,這其中包括大量的自動武器和大口徑的火炮等,還有五個飛行大隊,而解放軍不但兵力少,裝備也極其落後。
  • 太原城破在即,蔣介石調第30師空運增援,為何被閻錫山視若救星
    1948年夏,隨著運城、臨汾的解放和晉中戰役的結束,「山西王」閻錫山麾下二十餘萬正規軍幾乎被擊潰,只有第19軍和兩個臨時總隊還能勉強支撐。一時省會太原空虛,危若累卵,蔣介石擔心閻錫山一旦垮了,華北人民解放軍可能會在一起合圍,無論是東向平津,還是西向關中,都不是平津方向的傅作義和西北向的胡宗南所能忍受的。因此,1948年7月22日,在晉中戰役結束的第二天,蔣介石乘專機飛往太原,與閻錫山商討保衛太原的問題。為使閻錫山和山西的文武官員感到振奮,蔣介石承諾將盡其所能幫助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