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臺灣永遠不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他更願意退守何處?

2020-12-26 馬遷品歷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北京宣布成立。許多人認為,新中國已經成立了,蔣介石或許早就離開大陸,全心全意經營臺灣了。但是事實上到了十二月底,他還在四川苦苦地尋找一個目的地!這時中國還有一大片土地還處於割據狀態,所以,解放軍在華南、大西南和西北三個方向進行了最後的解放戰爭。

蔣介石還在做最後的掙扎不願退守臺灣,兩岸隔海相望,臺灣又有美國戰艦可依靠,解放軍海軍近於零,短期內跨海作戰困難,因此,臺灣至少短期內是安全的。然而,解放軍打不過來,蔣介石也打不出去,臺灣只能成為一個「孤島」,這裡永遠都不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那麼,蔣介石更願意退守何處?

抗日戰爭開始後,與越南、緬甸等弱小鄰國接壤的雲南就進入蔣介石的視野,當時整個大西南不僅是中國的大後方,而且還因與英美盟軍所重視的印緬戰場相結合,成為國際核心戰略區域,蔣介石前後派出數十萬遠徵軍,同英美盟軍一道,艱苦轉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戰略地位是臺灣遠遠不及的。

因此,蔣介石最初的想法是退到雲南及西康川西一帶,這裡地勢複雜,易守難攻,不但要有足夠的立足點,還要有足夠的實力來攻,以圖光復。雖然蔣介石準備把雲南當作自己的下一個戰略基地,但云南王盧漢的反叛破壞了蔣介石的一切計劃。

1949年12月9日,盧漢將李彌、軍統少將沈醉等當時駐昆明的第13兵團司令全部扣押,宣布起義,甚至通電全國,要求尚未解放的地區聯合行動,抓獲「人民公敵」蔣介石。聽到這一消息,蔣介石面如土色,只好放棄紮根雲南的念頭。

1949年12月10日,人民解放軍包圍成都,蔣介石在最後一刻搭上了飛往臺灣的飛機,自此蔣介石未踏足大陸一步。

本文由馬遷品歷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當年有三條退路,為何最終選擇了臺灣?退守臺灣優勢在哪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失敗,蔣介石最終痛下決心,帶著他的人馬以及在人民身上搜刮出來的七百七十四箱黃金、二百多萬兩銀元,一溜煙地跑去了臺灣。這一走,便是一輩子,老蔣到今天還有家難回。 可是,有人不解,以當時蔣介石的勢力,他是必然要反攻大陸的,既如此,為何要選擇臺灣而不是就近一些的地方呢?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不過,蕭毅肅卻在解放戰爭中站錯了隊伍,他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失敗也是理所當然。1949年,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蕭毅肅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那麼,曾經的「芷江受降官」蕭毅肅逃到臺灣後,晚年的結局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蕭毅肅的晚年結局。蕭毅肅出生於1899年,他是四川蓬安人。
  • 蔣介石和宋美齡去臺灣時都帶了些什麼
    在1949年底,蔣介石和宋美齡去了臺灣。他們把臺灣當作第一退守地,並且提前派人在臺灣進行了布置和建設。比如在他走之前,他就提前把張學良囚禁到了臺灣。而且蔣介石還為自己找另外的出路,萬一臺灣不保,他還為自己可能流亡海外做準備。
  • 1949年,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逃到臺灣後的蔣介石有意不再重用以前的人,陳立夫也自知無趣,主動找蔣介石辭職。陳立夫告訴蔣介石,自己與哥哥一直主管國民黨黨務,對失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今希望能辭職,也希望蔣介石能重新改組國民黨。蔣介石聽完陳立夫的辭職後默然無語,陳立夫自知大勢已去,只能不停嘆息。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中國有句老話,叫「沒有永遠的仇敵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立場變換過多次的人物,比如著名的抗日將軍馮玉祥,他曾經數次變化立場,多次臨陣倒戈。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
  • 退居臺灣後,面臨艱難經濟處境,蔣介石是如何應對的?
    受到大陸經濟的影響,臺灣經濟形勢也並不好,通貨膨脹也很嚴重。1947年底,臺灣銀行貨幣發行量達到了171億餘元。1948年8月19日,蔣介石實行貨幣改革,宣布廢除法幣代之以金圓券,廢除銀本位代之以金本位,但這不過是將法幣划去了幾個零,通貨繼續惡性膨脹。臺灣物價上漲率也隨之從1947年的77%飆升到1949年的1189%。
  • 「中統局長」朱家驊,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徐恩曾時期中統的正局長,他的名字叫朱家驊。1949年,朱家驊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晚年的結局如何呢?朱家驊出生於1893年,他是浙江吳興人。1914年是改變朱家驊人生的一年,這一年他跟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前往德國自費留學,也正是這段留德經歷,讓朱家驊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成為民國的「親德派」,他的個人行為也對當時中國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蔣介石潰逃,製作了3條退守後路,臺灣是最不理想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經過長達14年時間的抗爭,我國終於趕跑了侵略者,但是這卻沒有代表著我國從此進入和平年代。蔣中正不顧國民意願發動了內戰,只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潰逃臺灣。但其實他在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時,曾製作了3條退守後路,臺灣是最不理想的。
  • 1949年,63代天師張恩溥逃到臺灣,他在臺灣過得怎麼樣?
    解放戰爭後,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自願跟隨著蔣介石的,這些人逃到臺灣後多次暗中算計大陸,阻礙新中國的發展。不過,張恩溥卻不是這樣的人,他跟蔣介石逃到臺灣後致力於兩岸關係的發展,還把道教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
  •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有三個地方備選,蔣介石為啥偏偏相中了臺灣
    1949年,三大戰役尤其是「渡江戰役」的結束,中國共產黨基本上已經鎖定了勝局,蔣介石已經無路可逃,國民黨一定是會失敗的,毛主席當時已經不怎麼關心前線的戰事,很放心的把戰事交給了前線將士,而他自己則忙著選擇哪一個城市作為首都,還有籌建新中國的事宜。
  • 蔣介石麾下的五虎上將,4人逃到臺灣,一人留在內地,結局如何?
    可以肯定的是五虎上將的說法絕不是周溯源最早使用和提出,至於他寫的這本書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然由於這本書的出現,蔣介石的五虎上將說法在網上被廣為傳播,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五個人確實是可以關注和研究。首先是幹將陳誠,他是蔣介石最認可的將領,也經常對其委以重任,陳誠在蔣介石前期樹立勢力範圍的多次事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諸如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在蔣介石的軍隊裡陳誠擔任的職位是參謀總長,可見其戰略思維對蔣介石勢力的重要性,雖然在國內戰爭中蔣介石節節敗退,但是陳誠忠心耿耿,跟隨蔣介石退守臺灣。
  • 蔣介石退守臺灣時,不僅帶走金銀財寶,還帶走了3位神秘人物
    蔣介石在內戰失敗後,知道自己民心盡失大勢已去,於是便早早給自己想好了後路,在他決定退守臺灣之後,便帶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據悉當時國內百分之八十的財富都被他帶去臺灣,大量從銀行調出來的黃金由軍艦運輸才能運完
  • 蔣介石逃到臺灣就萬事大吉了嗎實際上臺灣不保他還有一條退路
    1949年1月10日,隨著淮海戰役的結束,國民黨的敗局已定。對此蔣介石看得十分清楚也做了相應的準備。1月18日,蔣介石作出了重要的人事部署,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委。
  • 蔣介石當年從廈門轉運了多少黃金到臺灣
    蔣介石什麼時候開始,總共從大陸運走了多少黃金到臺灣呢? 最晚從1948年開始,蔣介石就已經在做退守臺灣的黃金搶運準備,到了1948年11月底,第一批黃金白銀在當時的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主導下,共260萬兩黃金、400萬塊銀元從上海運往臺灣。
  •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這支國軍隊伍流亡海外,至今未能回國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解放全中國已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任誰都無法阻止。同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蔣介石最終退守臺灣,同時帶走了大批軍隊、金銀珠寶以及古董器皿。除了前往臺灣的國軍各部,大陸還殘留著許多國民黨的殘軍敗將,93師就是其中之一。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蔣介石在中國近代歷史當中,可謂是風雲人物。蔣介石在最終的大決戰當中,無奈輸給共產黨,最終只能夠敗守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