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3代天師張恩溥逃到臺灣,他在臺灣過得怎麼樣?

2020-12-15 歷史警示錄

解放戰爭後,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自願跟隨著蔣介石的,這些人逃到臺灣後多次暗中算計大陸,阻礙新中國的發展。不過,張恩溥卻不是這樣的人,他跟蔣介石逃到臺灣後致力於兩岸關係的發展,還把道教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

張恩溥是第六十三代天師,關於天師這個稱呼,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天師這個稱呼起源於漢朝的張道陵,隸屬於道教的正一派。在清朝末期,道教裡的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個派別發展最為壯大,張道陵就是正一派的創始人,也就是正一派的第一代天師,而到了張恩溥則是第六十三代。

天師這一稱號得到了元朝的認可,雖然近代戰亂紛紛,但是張恩溥作為第六十三代天師同樣得到了民國官方的承認。天師們有著固定的講習場所,江西的嗣漢天師府就是天師們居住的地方。嗣漢天師府位於龍虎山下,代代天師們都在這裡講習傳教。

1924年,張恩溥繼承了天師之位,當時的張恩溥只有二十歲,或許是修行不深,也或許他有另外的打算,作為天師本應該超然物外,但是張恩溥卻和國民黨走得非常近,解放戰爭期間更是擔任了國民黨的副軍長。這讓張恩溥遭受了許多的質疑。更令人驚訝的是,1949年,張恩溥竟然放棄龍虎山,選擇跟隨蔣介石去往臺灣。不過張恩溥為了表明自己的天師身份,帶上了玉印和法劍,還把長子也一同帶到了臺灣。

逃到臺灣後,張恩溥在臺灣重新建立了嗣漢天師府,打算在臺灣發展道教。張恩溥在國民黨中的地位不低,又因為自己身為天師,自然更受尊重,在臺灣的道教發展也很順利。後來,張恩溥還訪問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把道教文化傳向了世界。不過,臺灣的嗣漢天師府終究不是自己的歸屬,時間久了,張恩溥開始懷念龍虎山了,他只能遙遠思念,卻無法回到大陸。

雖然回不到大陸,但是張恩溥依然致力於兩岸關係的友好發展,並且也用道教的影響力,讓很多人也加入到這個隊伍中。1969年,張恩溥在臺灣羽化,不過天師之位卻要繼續傳承下去。按照傳統,要由長子來繼續擔任下一代天師的,不過張恩溥帶去臺灣的長子張允賢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所以天師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

為了傳承,最後選定了張恩溥的堂侄張源先來繼承天師一位。雖然關於張源先的天師身份究竟是否合理依然有很大的爭議,但是張源先也自稱為天師,至於他的天師之位是否合規,也不是臺灣說的算的。

張恩溥雖然是第六十三代天師,但是他並不僅僅講經傳道,而是積極道教文化的傳播,雖然他選擇逃到臺灣,但是依然勤懇傳播道教,維護兩岸和平,單是這一點,足以證明張恩溥是一個愛國的人,也是一個有擔當的人。

相關焦點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不過,蕭毅肅卻在解放戰爭中站錯了隊伍,他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失敗也是理所當然。1949年,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蕭毅肅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那麼,曾經的「芷江受降官」蕭毅肅逃到臺灣後,晚年的結局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蕭毅肅的晚年結局。蕭毅肅出生於1899年,他是四川蓬安人。
  • 1949年,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逃到臺灣後的蔣介石有意不再重用以前的人,陳立夫也自知無趣,主動找蔣介石辭職。陳立夫告訴蔣介石,自己與哥哥一直主管國民黨黨務,對失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今希望能辭職,也希望蔣介石能重新改組國民黨。蔣介石聽完陳立夫的辭職後默然無語,陳立夫自知大勢已去,只能不停嘆息。
  • 蔣介石去臺灣時,他說:這三個人是國之重寶,必須帶走,不走不行
    從1948年下半年開始,蔣介石的勢力就開始慢慢衰退,在接連敗仗之後,蔣介石計劃逃離大陸前往臺灣。大家都知道,在蔣介石撤往臺灣時,從大陸轉移了大批古文物和大量資金。蔣介石將央行為首的黃金白銀全部分批運往了臺灣。
  • 「中統局長」朱家驊,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徐恩曾時期中統的正局長,他的名字叫朱家驊。1949年,朱家驊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晚年的結局如何呢?朱家驊出生於1893年,他是浙江吳興人。1914年是改變朱家驊人生的一年,這一年他跟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前往德國自費留學,也正是這段留德經歷,讓朱家驊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成為民國的「親德派」,他的個人行為也對當時中國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 蔣介石去臺灣時,強行帶走了3人,他說:不走不行,都是國之重寶
    蔣介石帶人去臺灣時,強行帶走了三個人,他對身邊人說,這三個都是國之重寶,不帶走不行,第1個人名叫孔德成,他是孔子的後人,算是孔子的77代孫,他一出生就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民國時期的大總統,甚至還專門派軍隊進行守護,確保孩子能夠安全降生,去了臺灣之後,孔德成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他只是在一個大學教書。過得比較低調,他最終活到了2008年。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道教天師之子離世,掌教之位無人繼承,是誰導致如今的道教混亂
    出生於道教的衰敗之際張恩溥出生於道教世家,他的父親是天師道的第62代天師——張元旭,在一般的慣例之中,上一代天師去世往往由他們的兒子繼承其位,這一點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在張恩溥很小的時候就被當作天師的接班人來培養。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立場變換過多次的人物,比如著名的抗日將軍馮玉祥,他曾經數次變化立場,多次臨陣倒戈。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在歷史的描述中,蔣介石是一個容易猜忌和多疑的人,他雖然惜才卻把忠誠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面對這樣一個幾次三番變卦的部下,蔣介石卻數次原諒張發奎,並且也有過對他委以重任的經歷,足見張發奎的手段不一般,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
  • 1949年,逃到臺灣的4個軍閥大佬都是誰?人生結局如何?
    三大戰役勝利後,國軍大勢已去,解放軍乘風破浪,前驅直入,全國各省相繼解放,曾經的地方割據局勢已不復存在,1949年底,有四位曾經的軍閥大佬跟隨老蔣逃往臺灣,這幾人中曾有與蔣介石處於對立面,那麼他們到了海峽對岸,待遇如何?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 民國首任南京市長,曾強拆蔣介石的官邸,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際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將國民政府的首都遷到南京,並親自指定劉紀文為南京市市長。劉紀文由此成為民國首任南京市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民國南京市第一任市長劉紀文逃到臺灣後的結局怎麼樣?
  • 雲南王龍雲的兒子,追隨父親起義後又逃到臺灣,他的結局怎麼樣?
    從1927年開始,雲南的軍政大權一直把持在一個叫龍雲的人手裡,直到1945年,龍雲前後統治雲南長達18年,他也因此被稱為雲南王。蔣介石自從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曾數次計劃解除龍雲的兵權,他先後派了關麟徵、杜聿明兩員大將,最終趁著抗日戰爭的時機解除了雲南王龍雲的兵權。
  • 蔣介石逃到臺灣就萬事大吉了嗎實際上臺灣不保他還有一條退路
    然而,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就算逃到了臺灣,也未必安全,因此,蔣介石還留了一條退路。 蔣介石偷運大批金銀、外匯和文物到臺灣的消息已被外界獲知。人們判斷蔣介石率領殘部要逃往臺灣。 經過慎重的考慮,蔣介石還是把臺灣作為離開大陸的第一個落腳點。如果臺灣不保,就移居日本。蔣介石之所以選擇日本,自有他的道理。因為他早年留學日本,其後來來往往,多次到過日本。日本有他的同學、老師、朋友,他熟悉那裡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語言和交際都不成問題。 更重要的是,日本戰後處於美國的保護之下,他全家的生活和安全都有所保障。
  • 白崇禧和蔣中正爭鬥了一生,晚年去臺灣後,日子過得怎麼樣?
    據了解,他死的時候非常猙獰,把床單都撕破了。第二天,當他死亡的消息登上報紙後,人們開始有了懷疑,有人表示,他是不是被蔣中正毒殺的?那麼問題來了,真實死因究竟是什麼?他起步相對比較高,通過和李宗仁合作,直接成為了新桂系的核心人物。李宗仁勇猛,白崇禧有謀略,兩人在一起是絕配。1926年,白崇禧在北伐戰爭中立下功勞。1929年,隨著和蔣中正的矛盾激化,因為不敵蔣軍,他們兩人逃到了越南。後來,他們決定再集結勢力是一次。1930年,他們再次失敗。
  • 這三個人是國之重寶,蔣介石去臺灣時,強行帶走,稱:不帶走不行
    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沒了營盤,只好連夜搬家去了對岸。作為大財主的蔣介石,在搬家過程中,除了將大量從大陸搜刮的金銀細軟裹挾走以外,還一併帶走了三個人。並且蔣介石表示:這仨是國之重寶,必須帶走。那麼,蔣介石到底帶了哪三位大佬,難不成是「天狼星人」,讓老蔣如此重視?
  • 解放戰爭:1949年雲南解放後,逃到臺灣的3位高級將領是誰?
    1949年12月9日,盧漢宣布起義,雲南和平解放,萬民歡騰,各縣、院校、社會團體,紛紛發來賀電錶示支持,但也有三個不識抬舉的人,不願與盧漢一起起義,甚至被盧漢親自釋放,去了臺灣。他們是誰?盧漢為什麼要放他們走?
  • 他是國軍三大參謀長之一,逃到臺灣被要求返回,晚年在臺北開飯店
    有一個人是國軍的三大參謀長之一,逃到臺灣又被要求返回,晚年他在臺北開過飯店。此人的名字叫盛文,湖南省長沙人,是胡宗南手下的一位高級將領。 盛文,出生於1906年,家庭富裕,從小讀書,他本來已考取了黃埔一期生,由於父親反對他當兵打仗,他被迫放棄了黃埔一期生的學籍,進入一個專科學校學習,大學畢業之後他還是上了黃埔軍校
  • 「大特務」毛森,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又逃到美國,晚年結局如何?
    毛森出生於1908年,他是浙江江山人,出生於一個貧寒之家。毛森的原名並不叫毛森,而是叫毛鴻猷。毛鴻猷懂事後不甘心當一輩子農民,借了同鄉毛善森的畢業文憑,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考入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小學老師。
  • 研究1949年後的臺灣商業史,遠東集團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來源:一波說研究1949年後的臺灣商業史,可從遠東集團入手,這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它身上每一條紋路,都是臺灣現代商業歷史的年輪和深深刻痕。遠東下一趟旅程,破冰斧仍在徐旭東手上1993年,徐旭東在北京臺灣的遠東集團發跡於上海,由紡織業起步,後於1949年遷往臺灣復業,如今,這家具74年歷史的家族商業集團,經營策略始終隨著時代的潮流脈動,做適當的調整和變革。
  • 福州解放他逃到臺灣,被強制退役後默默無聞,全家靠開雜貨鋪為生
    其實抗戰時期,勞冠英就是74軍的一員,到了解放戰爭初期,他本來是有機會統領74軍的,但無奈那時候蔣介石更看好張靈甫,所以勞冠英一賭氣去長春做鐵路局長去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又回到了南京,做起了國民政府交警二總局的副局長。1949年,蔣介石發現國軍裡面可堪重用的人寥寥無幾,這才想起了勞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