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2020-12-15 悟空談歷史

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誕生了四大家族,分別是蔣宋孔陳家族,這四大家族以蔣介石家族為核心,把持了民國的政治與經濟。四大家族中,蔣氏家族、孔氏家族與宋氏家族互為姻親,只有陳氏家族比較特殊。陳氏家族的陳果夫與陳立夫是蔣介石結拜兄弟陳其美的侄子。

陳氏兄弟早年就開始追隨蔣介石,因為陳其美的原因,蔣介石對陳氏兄弟多有照顧,尤其是對弟弟陳立夫。蔣介石不僅讓陳立夫擔任自己的機要秘書,而且還把整個國民黨的黨務交給了陳立夫。

陳氏兄弟匯總,哥哥陳果夫的身體不好,患有肺結核,這在當時屬於不治之症,所以陳氏兄弟把持的國民黨黨務基本是陳立夫一人說的算,民間甚至流傳著「蔣家天下陳家黨」的說法。今天我們來說說陳氏兄弟的代表人物陳立夫,他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呢?

客觀來說,陳立夫雖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代表,但是從財產角度來說,陳家算不上什麼大家族。陳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把持了國民黨黨務,控制著與「軍統」齊名的「中統」,並且成立了自己的派系「cc系」。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逃到臺灣後的蔣介石有意不再重用以前的人,陳立夫也自知無趣,主動找蔣介石辭職。陳立夫告訴蔣介石,自己與哥哥一直主管國民黨黨務,對失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今希望能辭職,也希望蔣介石能重新改組國民黨。

蔣介石聽完陳立夫的辭職後默然無語,陳立夫自知大勢已去,只能不停嘆息。當時臺灣的局勢對陳立夫也不利,陳誠成為了蔣介石面前的大紅人,導致陳立夫在臺灣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在國民黨派系中,陳誠的「土木系」與陳立夫的「cc系」一直不和,如今對手得勢,對陳立夫來說,只有離開臺灣一條路。

1950年8月,陳立夫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要求他24小時內離開臺灣,同時蔣介石還為他送來5萬美元。陳立夫知道蔣介石這是催促自己趕緊離開,跟哥哥陳果夫短暫告別後,陳立夫沒有絲毫留戀,離開了臺灣,經由瑞士奔赴美國。

到美國後的陳立夫定居在新澤西州,雖然臨行前蔣介石給了他5萬美元,但是美國畢竟是異國他鄉,陳立夫在這裡沒了收入,一家人坐吃山空,很快就支撐不住了。為了謀生,陳立夫決定開辦養雞場。

前面我們說了,陳立夫雖然被稱為四大家族之一,但是本身的財產並不多,而開辦一個養雞場卻需要大量的金錢。為了開辦養雞場,陳立夫只能到處借錢。蔣介石在臺灣也得知陳立夫的難處,曾轉他人之手借給陳立夫一筆錢支援他,最終陳立夫成功開辦了養雞場。

美國的人工很貴,不管是餵雞還是清理雞糞,陳立夫只能親力親為,幹得不亦樂乎。靠這個養雞場,陳立夫成功在美國立足,之後又陸續拓展了其他業務,比如賣皮蛋、豆腐乳等。

蔣介石在臺灣安定後非常想念陳立夫,1969年,蔣介石派人到美國把陳立夫請回了臺灣。到臺灣後的陳立夫被先後被蔣介石任命為「總統府資政」、「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等職務。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陳立夫繼續活躍在臺灣,不過他已不關心政事,只是掛職了幾個民間組織。

晚年的陳立夫一直致力於維護祖國和平,他積極參與兩岸交流,利用自己的身份與名氣做了很多維護兩岸和平的工作。2001年,陳立夫在臺灣去世,終年101歲。

參考資料:

《陳立夫全傳》張學繼

相關焦點

  • 「中統局長」朱家驊,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徐恩曾時期中統的正局長,他的名字叫朱家驊。1949年,朱家驊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晚年的結局如何呢?朱家驊出生於1893年,他是浙江吳興人。1914年是改變朱家驊人生的一年,這一年他跟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前往德國自費留學,也正是這段留德經歷,讓朱家驊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成為民國的「親德派」,他的個人行為也對當時中國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不過,蕭毅肅卻在解放戰爭中站錯了隊伍,他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失敗也是理所當然。1949年,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蕭毅肅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那麼,曾經的「芷江受降官」蕭毅肅逃到臺灣後,晚年的結局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蕭毅肅的晚年結局。蕭毅肅出生於1899年,他是四川蓬安人。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在歷史的描述中,蔣介石是一個容易猜忌和多疑的人,他雖然惜才卻把忠誠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面對這樣一個幾次三番變卦的部下,蔣介石卻數次原諒張發奎,並且也有過對他委以重任的經歷,足見張發奎的手段不一般,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西康王」劉文輝,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是因為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他曾是過去西康省的第一任主席,他的名字叫劉文輝。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劉文輝的最終結局。劉文輝的父母雖然不是什麼出名的文化人,但也知道多讀書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故而在保障家中多個子女溫飽的情況還堅持讓他們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 「大特務」毛森,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又逃到美國,晚年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一戴三毛」中「大特務」毛森的最終結局。毛森出生於1908年,他是浙江江山人,出生於一個貧寒之家。毛森的原名並不叫毛森,而是叫毛鴻猷。毛鴻猷懂事後不甘心當一輩子農民,借了同鄉毛善森的畢業文憑,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考入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小學老師。
  • 國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引言:我們國家能夠迎來新中國的建立,真的非常的不容易,這一份和平和安定,我們期待了幾十年。解放戰爭結束了,動蕩的時局同時也分割了大陸和臺灣。蔣介石敗退臺灣的同時,他也帶走了很多的同胞。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蔣介石手下的空軍總司令,此人名叫周至柔,想必大家也都很好奇,周至柔最終的結局如何?周至柔是浙江臨海人,年少時期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他是由自己母親一手拉拔長大的。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是周至柔的母親沒有放鬆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讀書打開了周至柔的視野。
  • 1949年,63代天師張恩溥逃到臺灣,他在臺灣過得怎麼樣?
    解放戰爭後,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自願跟隨著蔣介石的,這些人逃到臺灣後多次暗中算計大陸,阻礙新中國的發展。不過,張恩溥卻不是這樣的人,他跟蔣介石逃到臺灣後致力於兩岸關係的發展,還把道教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
  • 民國首任南京市長,曾強拆蔣介石的官邸,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際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將國民政府的首都遷到南京,並親自指定劉紀文為南京市市長。劉紀文由此成為民國首任南京市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民國南京市第一任市長劉紀文逃到臺灣後的結局怎麼樣?
  • 雲南王龍雲的兒子,追隨父親起義後又逃到臺灣,他的結局怎麼樣?
    從1927年開始,雲南的軍政大權一直把持在一個叫龍雲的人手裡,直到1945年,龍雲前後統治雲南長達18年,他也因此被稱為雲南王。蔣介石自從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曾數次計劃解除龍雲的兵權,他先後派了關麟徵、杜聿明兩員大將,最終趁著抗日戰爭的時機解除了雲南王龍雲的兵權。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1949年,逃到臺灣的4個軍閥大佬都是誰?人生結局如何?
    三大戰役勝利後,國軍大勢已去,解放軍乘風破浪,前驅直入,全國各省相繼解放,曾經的地方割據局勢已不復存在,1949年底,有四位曾經的軍閥大佬跟隨老蔣逃往臺灣,這幾人中曾有與蔣介石處於對立面,那麼他們到了海峽對岸,待遇如何?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 蔣介石麾下的五虎上將,4人逃到臺灣,一人留在內地,結局如何?
    首先是幹將陳誠,他是蔣介石最認可的將領,也經常對其委以重任,陳誠在蔣介石前期樹立勢力範圍的多次事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諸如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在蔣介石的軍隊裡陳誠擔任的職位是參謀總長,可見其戰略思維對蔣介石勢力的重要性,雖然在國內戰爭中蔣介石節節敗退,但是陳誠忠心耿耿,跟隨蔣介石退守臺灣。
  • 「陸軍總司令」餘漢謀,1950年逃到臺灣,最終的結局如何?
    1936年,「南天王」陳濟棠聯合桂系軍閥反對蔣介石,最終被蔣介石巧妙化解,「南天王」陳濟棠下野,之後逃到香港。在這之後,蔣介石特意安排了自己的心腹進入廣東,執掌廣東的軍政大權。蔣介石安排的這個心腹就是餘漢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餘漢謀的故事。
  • 蔣介石逃到臺灣就萬事大吉了嗎實際上臺灣不保他還有一條退路
    1949年1月10日,隨著淮海戰役的結束,國民黨的敗局已定。對此蔣介石看得十分清楚也做了相應的準備。1月18日,蔣介石作出了重要的人事部署,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委。
  • 王牌軍軍長熊笑三,戰場臨陣逃脫,追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作為戰場的指揮官,軍官如果臨陣脫逃,幾乎可以肯定這支部隊只有戰敗的結局。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部隊有一支王牌軍的軍長就曾經有過臨陣脫逃的經歷。不過,他雖然臨陣脫逃,但是歸隊後卻沒有受到嚴重的處罰,並且在逃到臺灣後還安度晚年。這個臨陣脫逃的王牌軍軍長是誰呢?他就是第五軍軍長熊笑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熊笑三的最終結局。
  • 1949年,臺灣永遠不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他更願意退守何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北京宣布成立。許多人認為,新中國已經成立了,蔣介石或許早就離開大陸,全心全意經營臺灣了。但是事實上到了十二月底,他還在四川苦苦地尋找一個目的地!這時中國還有一大片土地還處於割據狀態,所以,解放軍在華南、大西南和西北三個方向進行了最後的解放戰爭。
  • 孫立人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她跟隨孫立人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張晶英出生於1913年,她是湖南長沙人,在她青少年時期跟隨全家一起移居當時民國首都南京,也正是因為在南京讀書,張晶英認識了未來的丈夫孫立人。張晶英從小就出落得亭亭玉立,長大後更是女大十八變,成為當時有名的大美人。
  • 南昌起義時他在關鍵時刻叛變,不敢留在大陸,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大家都知道八一建軍節,但是大家知道建軍節是如何來的嗎?其實,建軍節是為紀念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而設立的。南昌起義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在我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南昌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指明了我黨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方向,為革命指明了出路。
  • 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次閱兵,一個徵兆預示國民黨氣數已盡
    蔣介石喜歡搞閱兵式,一則可以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二則可以凸顯領袖地位,有利於搞個人崇拜,所以,從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病逝臺灣的漫長歲月裡,擔任閱兵式的大閱官一直是蔣介石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