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次閱兵,一個徵兆預示國民黨氣數已盡

2020-12-14 騰訊網

蔣介石喜歡搞閱兵式,一則可以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二則可以凸顯領袖地位,有利於搞個人崇拜,所以,從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病逝臺灣的漫長歲月裡,擔任閱兵式的大閱官一直是蔣介石生活的一部分。有時候到訪一地就要閱兵。

1949年對於蔣介石來說,可能是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時刻。首先年初被迫第三次下野;其次,李宗仁逃往美國扔下遷往廣州的國民黨政府。1949年12月3日,蔣介石剛剛從重慶逃到成都黃埔軍校隨即住進了軍校。這時成都黃埔軍校學員還正在接受培訓,蔣介石突然提出要檢閱軍校學員。

閱兵式的第一個環節是唱「國歌」升「國旗」。在軍樂隊的「三民主義,吾黨吾宗」的歌聲中,升旗官打開一面青天白日旗,按照已經操練了無數遍的程序,將旗幟拴在旗杆的拉索,然後緩慢地拉繩升旗。當升到旗杆的一半時,只聽「嘣」的一聲,繩索突然繃斷,青天白日旗呼啦啦墜落下來。在場的人鴉雀無聲,場面很尷尬。

蔣介石也像泥塑木雕一樣,呆呆地站在檢閱臺上,臉色極其難看。好半天,負責升旗的軍官緩過神,趕緊放倒旗杆,更換繩索,重新升旗。在接下來的「訓示」環節,張口講了幾句,就再也說不下去了,有人看見他的眼眶裡滿是淚水。他冥冥之中好像預感到了什麼。這是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次閱兵,10天後,他懷著無比鬱悶的心情登上了去往臺灣的飛機。再也沒有回來!

相關焦點

  • 49年戰敗,蔣介石離開大陸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
    1949年12月,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敗走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蔣介石撤回臺灣時,對於失敗的原因,全部歸咎在了自己的下屬身上,堅決認為當年自己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對的,於是對毛人鳳說道:國民黨戰敗,楊虎城要負全責。毛人鳳立馬心領神會。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投降,14年的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取勝而告終。日本宣布投降後,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作為投降代表在湖南省芷江縣正式向中國投降,史稱「芷江受降」;中國方面,主持芷江受降典禮的受降官名叫蕭毅肅。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在歷史的描述中,蔣介石是一個容易猜忌和多疑的人,他雖然惜才卻把忠誠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面對這樣一個幾次三番變卦的部下,蔣介石卻數次原諒張發奎,並且也有過對他委以重任的經歷,足見張發奎的手段不一般,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
  • 揭秘蔣介石到底從大陸帶了多少黃金白銀到臺灣?
    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由於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已成定局,開始籌劃後路。除了搶專家、搶人才外,有計劃地將黃金白銀運往臺灣。
  • 1949年,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誕生了四大家族,分別是蔣宋孔陳家族,這四大家族以蔣介石家族為核心,把持了民國的政治與經濟。四大家族中,蔣氏家族、孔氏家族與宋氏家族互為姻親,只有陳氏家族比較特殊。陳氏家族的陳果夫與陳立夫是蔣介石結拜兄弟陳其美的侄子。
  • 1954年5月,蔣介石離開溫州南麂島再沒有回大陸
    蔣介石最後離開浙江的時間,過去有兩種說法,一是說:1949年1月,蔣介石宣布下野後回到浙江奉化縣溪口老家,直至4月25日離開,在寧海海邊登上「太康」號兵艦,從此再沒有登臨浙江。二是說:1950年4月28日,蔣介石又一次踏上舟山的土地,這是他一年內(指1949年5月7日至1950年4月28日)第四次到舟山,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踏上浙江地域。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夠準確。根據史料記載,1949年10月30日磐安縣解放,從而宣告浙江大陸全部獲得解放。但此後,至1955年2月,浙江沿海仍有眾多島嶼被國民黨殘部佔據。
  • 「中統局長」朱家驊,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在國民黨的情報組織當中,有兩個最為出名:一個是戴笠負責的軍統,另一個是徐恩曾負責的中統。其實,戴笠與徐恩曾都是各自領域的副局長,正局長另有其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徐恩曾時期中統的正局長,他的名字叫朱家驊。1949年,朱家驊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晚年的結局如何呢?
  • 1949年三萬國民黨軍隊羈居越南長達3年
    黃杰看到時間緊迫,已無法協調各部行動。不得以下令部隊緊急入境越南,其中第十四軍擔任掩護工作,擋住解放軍快速縱隊的強攻,最後撤入越南。  解放軍追至中越邊境後止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通過廣播發表聲明,譴責在越南的法軍同意國民黨軍入境,並要求法方承擔所有責任。法國方面反應謹慎,看到國民黨政府已徹底垮臺,美國態度曖昧不明,此刻明目張胆地冒犯新中國政府實非明智之舉。
  • 國民黨少將潛伏大陸8年,僅因說漏一成語,就坐了15年牢
    ——喬萬尼奧裡(意)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874字,閱讀約2分鐘中國解放前夕,蔣介石拉了一批所謂的精英去了臺灣。留了一部分人在大陸繼續潛伏,被留下來的大部分都是沒有太多背景,或者自動留下來效忠的人。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為什麼說1949年初蔣介石在故鄉奉化溪口過了一段「引退」的日子?
    蔣介石與宋美齡臺灣舊照1949年1月,蔣介石陷入了其執政21年來的又一次人生低谷。此前一段時間內,隨著國民黨百萬大軍在關係到國共兩黨生死存亡的遼瀋戰役與淮海戰役中的接連失敗,加之李宗仁、白崇禧等黨內不同派系首領對之展開政治攻勢,最終迫使其在「內外交困」的雙重壓力下宣布「下野」,並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視事」。「下野」後的蔣介石再次回到了故鄉浙江奉化溪口,而這距離他上一次「下野」的1931年已過去了18年。
  • 蔣介石大陸最後一戰,拼盡血本卻被打得一敗塗地,此後只打口水仗
    在福建南部詔安灣東側,有一個面積約190平方公裡的島嶼,名叫東山島,在地圖上看,其形似翩翩欲飛的蝴蝶,故又稱蝶島。然而,就在這美麗的海島迷人景致中,有一座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上面赫然寫著「東山戰鬥紀念碑」,那便是紀念新中國成立之後,1953年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戰,便是發生在這個島嶼上。
  • 蔣介石孫子來大陸探親,在祖母墓前哭著說了五字,令人感慨
    就我們大家而言,年少時志趣相投,可到了年老時愈加覺得家鄉情意濃烈,說到底也只有家鄉才是最後的歸宿。回首中國歷史,有太多的人因戰爭等原因而流離失所,這也引發了太多的悲劇和遺憾。在距我們最近、規模最大的一次「離鄉運動」中,當屬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在臺灣遷移運動中的失利。國民政府以輿論需要和政治需要為由,強迫並劫持了大量的官吏、人才、軍隊離開大陸。
  • 蔣介石當年為何選擇撤退到臺灣?最後帶走了多少金銀珠寶?
    當時力挺第3種方案的,是一個歷史、地理學家,名叫張其昀。這個張其昀不是一般人,他是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親自舉薦的人才,同時又是蔣介石的寧波同鄉,又是專家學者,人稱其「陳布雷第二」,蔣介石對其非常信任。
  • 1949年,臺灣永遠不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他更願意退守何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北京宣布成立。許多人認為,新中國已經成立了,蔣介石或許早就離開大陸,全心全意經營臺灣了。但是事實上到了十二月底,他還在四川苦苦地尋找一個目的地!這時中國還有一大片土地還處於割據狀態,所以,解放軍在華南、大西南和西北三個方向進行了最後的解放戰爭。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蔣介石一直推崇德國軍事思想,他的治軍理念受德國人影響較深。德國納粹有一個情報組織,名叫褐衫軍,而蔣介石也模仿褐衫軍,成立了服務自己的情報組織,名叫藍衣社(也被稱為復興社,屬於力行社的外圍組織)。藍衣社以黃埔學生為主,都是蔣介石的心腹。
  • 假若臺灣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到哪裡,答案讓人出乎意料
    1949年4月20日,國共和平談判破裂。次日,毛主席、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4月23日佔領南京國民政府。 解放軍如此迅速擊潰長江防線,這讓蔣介石大吃一驚。雖然此後蔣介石多次企圖挽救頹勢,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 蔣介石潰敗之前在大陸瘋狂抓壯丁,最終帶走100萬人
    1949年的蔣介石自己知道快要氣數已盡,想方設法的掠奪了國寶金銀,連哄帶騙地搶走了一部分人才,蔣介石最後的心願就是儘可能多地把部隊帶走。這時候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蔣介石,手中還剩下哪些家當呢?前些年看過一個紀錄片,就有一個小孩兒,忘記了是廈門的還是泉州的,反正他們家是在金門的對面,在金門都能看到,那天做晚飯的時候,他的媽媽讓他出去買一瓶醬油,非常不幸的就碰到了 即將去臺灣的國民黨部隊, 就這樣這個孩子就被抓走了,沒來得及和媽媽說上一句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