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2020-12-13 騰訊網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自從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就一直籌劃反攻大陸。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國光計劃了。該計劃從1961年到1972年積極籌劃,最後並沒有實行。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

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

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1950年韓戰爆發,由於金日成自不量力的軍事冒險,導致朝鮮人民軍在仁川登陸以後崩潰。中國志願軍大舉進入朝鮮,同聯合國軍激戰。

似乎這是臺灣的好機會,然而島內的局勢不穩定、經濟陷入困境,連自保都沒有把握。

蔣介石認為解放軍在3年內如果強行攻臺,他是無力對抗的,臺灣肯定完蛋。

聽到韓戰爆發的消息,正在吃飯的蔣介石激動的雙手顫抖,雞湯撒了一地。

韓戰等於救了臺灣,美國也開始增強對臺灣的援助。

不過,戰爭結束以後,解放軍得到大量的蘇聯軍事援助,又建立了現代軍工體系,軍事力量今非昔比。

臺軍的空軍優勢基本喪失,海軍方面略有領先。

而美國只是希望扶持臺灣來牽制大陸,並不希望臺軍發動反攻。所以,美國限定的共同防禦區只包括臺灣本島。

這種情況下,從1955年開始,首先是一江山島戰役被解放軍攻佔,上校指揮官王生明不願意撤退,引爆手榴彈自殺。

隨後的大陳島也肯定守不住,被迫帶著1萬多居民一同撤退到臺灣本島。解放軍登陸大陳島時,聲稱只找到一位老人和一條狗。

美國強行要求臺灣,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反攻,不然就會取消經濟援助和軍事保護。

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仍然秘密制訂反攻計劃,1956年著名的陸軍副總司令胡璉上將,擔任凱旋計劃的負責人,這就是反攻計劃。

1957年,臺灣又建立「中興計劃室」。

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美國認為大陸存在主動進攻的可能,態度開始有所轉變。

這種情況下,1961年,臺灣國防部開始在臺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成立「國光作業室」。

這個計劃仍然對美國進行隱瞞!

為什麼突然將規模擴大?

主要是大陸出現三年饑荒,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甚至連中南海食堂的供應標準都急劇降低。蔣介石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希望趁機進行反攻。

但是,國光計劃並沒有執行。

原因也不複雜。

饑荒並沒有波及解放軍,仍然保持四五百萬規模。

而當時臺軍只有幾十萬人,就算全部出動,面對數量絕對優勢的解放軍,也是兇多吉少的。

不過,國光計劃還是花費了很大力氣,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五類二十六項作戰計劃。

主動方向為福建,採用軍艦運輸大量部隊進行登陸作戰。

由金門、澎湖都是重要的中轉基地,首先將主力部隊運到這裡,隨後進行攻擊。

有意思的是,所有計劃的第一個攻擊目標,都是廈門。

蔣介石的計劃中,廈門是重要的前進基地。

在1963年,蔣介石曾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希望從金門零星炮擊廈門,引起解放軍大面積炮戰,以此為藉口敷衍美國方面,再開始全面登陸作戰。

然而,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認為,目前攻擊廈門必須以金門支點。

解放軍對於金門國軍動向非常警惕,一旦有大部隊上島,難以隱藏行蹤,必然遭到密集炮擊。對照著金門炮戰的強度,小小的金門容不下這麼多部隊,島上幾個師會有很大傷亡。

無奈之下,蔣介石放棄了這次反攻計劃,轉而考慮在汕頭登陸。

不過,臺軍高層認為在汕頭登陸的難度更大。缺少中轉基地,還需要航行10多個小時,很容易被解放軍軍艦和飛機發現。

於是,只得又退回考慮佔領廈門。

即便能夠佔領廈門,解放軍也不發動反攻,想要維持在廈門的幾十萬大軍,都很難辦到。畢竟廈門和臺灣相距一百多公裡,時有大風大浪,海上運輸困難。

況且,60年代臺灣經濟並不好,軍費不多。

行政院長陳誠坦誠向蔣介石匯報,臺灣目前經濟實力只能堅持3個月到6個月。

解放軍甚至不用進攻,只需要拖住國軍,熬上幾個月就可以獲勝。

而三五個月,想要佔領中國這麼大的地區,基本是不可能的。

正面攻擊計劃,基本都不可能成功,蔣介石又開始希望特種作戰。

1961年,國防部情報局局長葉翔之開始策劃「海威」行動,即將特種作戰、情報人員空投到中國大陸秘密行動。蔣介石認為:「如果空投3000-5000人的突擊隊,斷然可以在大陸點燃推翻暴政的革命運動。」

到了1962年,廣東出現大逃港,幾天內有10多萬人試圖逃港。蔣介石認為時機已經到了,希望立即執行空投計劃。

臺軍缺少足夠的飛機和登陸艇。於是,蔣介石希望美國提供5架C-123運輸機、16架B-57轟炸機、25艘坦克登陸艇。美國方面沒有公開拒絕,卻反覆拖延到半年後。

這一時期,大陸方面再次收到情報,在福建集中了60萬大軍。

顯然,計劃沒開始就失敗了。

蔣介石不死心,從12月起還是執行了預定計劃,先後有9支小股部隊空降到廣東,後來又有2支遊擊隊在附近沿海登陸。

這些部隊就像將雪投入火爐一樣,大部分人從此沒有了音訊。

大陸的資料顯示:從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共殲滅國民黨武裝特務40股,594人」。

到1965年,參與「海威」行動的1800名國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生還。

1964年大陸的原子彈實驗成功,美國認為臺灣已經不可能反攻大陸成功。

中情局的官員甚至當面告訴蔣介石:解放軍已經準備了30枚原子彈對付臺灣,但美國方面認為最多15枚就夠了。此時觸怒解放軍,是很愚蠢的事情。

蔣介石內心認可這種觀點,仍然不願意放棄國光計劃。

時任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跟蔣介石坦承,陸軍戰力根本還沒準備好,結果下場是被調到中國磷業公司當董事長。

1965年,蔣介石決定再試一試。6月 27日,他前往黃埔軍校,召集高級軍官下達了反攻命令。

這些軍官表示無條件支持,全部留下了遺書。

8月6日,海軍劍門、章江軍艦執行攻擊前的準備工作,運輸偽裝成解放軍的特種部隊7人,準備登陸進行滲透。

沒想到,情報再次洩密。

解放軍魚雷艇在東山島海域進行伏擊,這就是著名的八六海戰。

結果劍門、章江兩艘軍艦都被擊沉,導致近200人死亡。其中7名特工僅有1人跳海後,僥倖被路過的外籍商船救起。

此戰打傷了解放軍2艘護衛艇和2艘魚雷艇,顯然臺軍大輸特輸了。此戰說明臺軍海軍已經沒有太多優勢,海軍總司令劉廣凱隨後引咎辭職。

幾個月後,崇武以東海戰爆發,海軍又損失一艘軍艦。

這兩次海戰失利,幾乎宣判了國光計劃的死刑。

連制海權都無法保證,臺軍絕對不可能獲勝。

同時,蔣介石懷疑身邊高層親信中,有大陸的臥底。

蔣介石日記1965年7月16日寫到:「近日回憶大陸失敗情形,最令我愧悔無涯者,以當時參謀部長不負責任並信任劉斐為作戰次長,被『共匪』滲透利用以致軍事崩潰之慘狀者。……其次為徐蚌會戰前,杜聿明當時在檢討計劃後,對我單獨談話似有有言說不出之苦……」

這種情況下,反攻機密無法保證,還怎麼開戰?送死嗎?

同年10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只要有復興中華民國之基地,強固不墜,則『共匪』之恣睢滅裂,自取滅亡荒謬行徑,未有不被我消滅也。如果今日無此基地屹立存在,則海內外之人心與亞洲之局勢,又誰能控制『共匪』之侵略與暴行如今日乎。」

可見,蔣介石認為反攻已經很難成功,開始考慮只是保住臺灣。

1972年7月20日,國光作業室被裁撤。

蔣介石迫於現實放棄了反攻大陸計劃,內心深處卻並不是這樣。

蔣介石在1972年以後,身體老邁,患上了心臟病。

在第一次心臟病發垂危,彌留中的蔣介石,喃喃自語念著什麼。

揣測他是留給蔣經國或者其他親友什麼私人的遺囑,跟隨他幾十年的副官翁元,耳朵貼上去傾聽。

讓翁元震驚的是,蔣介石說的卻是這麼一句話:反攻大陸,救中國!反攻大陸,救同胞!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蔣介石向美國提出的反攻大陸GT-5計劃破滅記
    蔣介石自1949年逃往臺灣後,始終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夢想,而他也知道,任何反攻大陸的企圖,都不能沒有美國的支持。為此,蔣介石不失時機,不擇手段,一次次向美國兜售各種形式的反攻計劃。詹森執政後,不斷升級對越南的戰爭,蔣介石認為有機可乘,遂向美國提出了反攻大陸的GT-5計劃。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投降,14年的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取勝而告終。日本宣布投降後,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作為投降代表在湖南省芷江縣正式向中國投降,史稱「芷江受降」;中國方面,主持芷江受降典禮的受降官名叫蕭毅肅。
  • 蔣介石在大陸掌權期間,國民政府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蔣介石從1928年掌權後,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國民政府首腦,那麼在大陸的這段時期國民政府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呢?這個職務類似總理一職,在國軍中地位不凡,那麼,從蔣介石真正掌權開始,到底什麼人擔任過這個職務?
  • 「高雄屠夫」彭孟緝犯下大錯,依然被蔣介石重用,晚年信佛贖罪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收回臺灣,陳儀被蔣介石任命為臺灣行政長官,彭孟緝則追隨陳儀駐守臺灣,之後彭孟緝並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高雄要塞司令部中將司令官。也在此任上,彭孟緝鑄成滔天大錯。事情發生在1947年2月28日,緝私人員與臺北市民發生衝突,槍殺了幾位群眾,由此引發島內居民反抗國民黨統治的遊行。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在歷史的描述中,蔣介石是一個容易猜忌和多疑的人,他雖然惜才卻把忠誠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面對這樣一個幾次三番變卦的部下,蔣介石卻數次原諒張發奎,並且也有過對他委以重任的經歷,足見張發奎的手段不一般,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
  • 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次閱兵,一個徵兆預示國民黨氣數已盡
    蔣介石喜歡搞閱兵式,一則可以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二則可以凸顯領袖地位,有利於搞個人崇拜,所以,從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病逝臺灣的漫長歲月裡,擔任閱兵式的大閱官一直是蔣介石生活的一部分
  • 蔣介石當年為何選擇撤退到臺灣?最後帶走了多少金銀珠寶?
    客觀上講,張其昀說的句句都是「實話」,蔣介石沒有反對的理由。同時,蔣介石在此之前,於1946年10月21日,臺灣「回歸」一周年的時候,就曾與宋美齡到臺灣「視察」過,而且留下了很不錯的印象,因此蔣介石最終選擇了撤退臺灣島。
  • 蔣介石企圖聯合蘇聯反攻大陸,並進入商談階段,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點擊頁面右上方「關注」,發現敝號更多精彩,也望多多分享點讚)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對自己的全面失敗一直耿耿於懷,無時無刻不幻想著「反攻大陸」。尤其是中國大陸有重大事件發生時,他內心的這種跳躁動就愈加強烈。1965年2月,蘇聯人主動約見了在紐約的王叔銘,王當時任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委員會代表團團長。蔣介石據此認為,蘇聯因某種目的企圖與臺灣建立某種新的關係。
  • 「中統局長」朱家驊,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徐恩曾時期中統的正局長,他的名字叫朱家驊。1949年,朱家驊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晚年的結局如何呢?朱家驊出生於1893年,他是浙江吳興人。1914年是改變朱家驊人生的一年,這一年他跟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前往德國自費留學,也正是這段留德經歷,讓朱家驊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成為民國的「親德派」,他的個人行為也對當時中國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 1949年,臺灣永遠不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他更願意退守何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北京宣布成立。許多人認為,新中國已經成立了,蔣介石或許早就離開大陸,全心全意經營臺灣了。但是事實上到了十二月底,他還在四川苦苦地尋找一個目的地!這時中國還有一大片土地還處於割據狀態,所以,解放軍在華南、大西南和西北三個方向進行了最後的解放戰爭。
  •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10月~1949年9月)綏遠省政要錄
    1928年9月5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3次會議決議將綏遠特別區改建為綏遠省。10月20日,國民政府發布任命令,當日,綏遠省政府正式在歸綏成立。設委員7至9人,從委員中產生1人為主席,下設秘書處及民政、財政、教育、建設4個廳和高等法院。
  • 說歷史:當年國民政府的12位一級上將
    總共在大陸期間現役活著升為一級上將的軍官就這12人。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並將所部改稱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1935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48年1月1日被選為民革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 1948年7月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因輪船失火遇難。
  • 綠營名嘴有了個大膽的想法:要把臺北故宮文物和國民黨打包送回去
    9月6日,有國民黨黨員在自家的全代會上提議,向民進黨當局抗爭,要求將臺北故宮的門票收入劃歸國民黨。此事不斷地在島內社會發酵,綠營媒體和政客更是藉機消費國民黨。泛綠陣營中的時事評論員苦苓,就在一檔政論節目中表示,臺北故宮中的文物其實是國民黨「偷」來的,要把它們同國民黨一起打包送回中國大陸。據了解,相關節目於9月7日晚上線播出。
  • 蔣介石逃到臺灣就萬事大吉了嗎實際上臺灣不保他還有一條退路
    1949年1月10日,隨著淮海戰役的結束,國民黨的敗局已定。對此蔣介石看得十分清楚也做了相應的準備。1月18日,蔣介石作出了重要的人事部署,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委。
  • 汪小菲解讀臺北地名稱因蔣介石思鄉 網友爭議:事實錯誤
    大陸俏江南負責人汪小菲自從娶了臺灣女星大S(徐熙媛),儼然一副「兩岸關係代言人」的架勢,頻頻在微博觸動兩岸敏感話題,評論臺灣時事。前天(24日),汪小菲在微博上稱臺灣路名出現大陸城市名是因為蔣介石思鄉,再次在島內引發爭議。
  • 1949年三萬國民黨軍隊羈居越南長達3年
    1949年12月13日上午9時起,按先眷屬、平民,次傷病(法方派有卡車載運病弱),後官兵,自愛店陸續過界。  除黃兵團官兵,還有隨行湘桂地方團隊遊雜、警察、流亡學生和平民(後續桂系部隊及26軍入越,也有上述人員同行),經祿平、諒山於12月18日抵達法方指定的蒙陽,即為法軍監管軟禁。蒙陽是廢棄煤礦,因三面環山,即使大晴天也只有中午才能見一絲陽光,故名。
  • 蔣介石的侍從室有三個處與侍衛長室、參事室,他們的首任長官是誰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曾經擔任過曾擔任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主任,軍統局局長,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中央評議委員、「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戰略顧問、「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臺北市私立戲劇學校董事長等職。
  • 假若臺灣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到哪裡,答案讓人出乎意料
    1949年4月20日,國共和平談判破裂。次日,毛主席、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4月23日佔領南京國民政府。 解放軍如此迅速擊潰長江防線,這讓蔣介石大吃一驚。雖然此後蔣介石多次企圖挽救頹勢,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 蔣介石孫子來大陸探親,在祖母墓前哭著說了五字,令人感慨
    就我們大家而言,年少時志趣相投,可到了年老時愈加覺得家鄉情意濃烈,說到底也只有家鄉才是最後的歸宿。回首中國歷史,有太多的人因戰爭等原因而流離失所,這也引發了太多的悲劇和遺憾。在距我們最近、規模最大的一次「離鄉運動」中,當屬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在臺灣遷移運動中的失利。國民政府以輿論需要和政治需要為由,強迫並劫持了大量的官吏、人才、軍隊離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