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望嶽》中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李白在《行路難·其一》中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每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說:「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曹操在《觀滄海》中直言:「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人為什麼能寫出如此大氣磅礴的詩詞?僅僅閱讀這些文字,都能體會到他們藏於內心的那片廣闊的滄海桑田。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些詩人都曾經踏遍大山名川,他們見證了大自然的雄渾壯闊,眼界被打開了,心胸自然也跟著寬廣起來,考慮的事情便也隨之融入了大格局這幾乎是一種發展的必然。自然是神奇的,它可以帶給人與生命有關的重要啟示。子貢就曾經問孔子:「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而孔子則以水的德行回復了他,指出水有德、有義、有道、有勇、有法、有正、有察、有善教化有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正是因為他便喜歡登山臨水,正是因為反覆地「觀」反覆地「思」,投入欣賞並加以思考,孔子才能從中獲取智慧與靈感。
聖賢之人的高度可望而不可即,但這並不妨礙孩子不斷地向之靠近,所以我們也不妨效法先人,經常帶著孩子走進寬廣的大自然,拓寬他的眼界,開闊他的心胸音先,帶著孩子接近身邊的自然現在很多人恐怕已經很久都沒有關注身邊自然的四季景色了吧!春日曾有「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夏季也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天再有「雨水夾明,雙橋落彩紅。人煙寒橘,秋色老相,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冬又有「千山鳥飛的自然美景,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那就不要錯過這些美好。放下手機,也把電子產品從孩子眼前拿開,帶著他走到戶外,看看小區裡的綠樹小草,看看街邊公園的花鳥魚蟲,看看郊外的農田草場,看看就在不遠處的江河湖海……帶著孩子認識植物、了解昆蟲、聆聽鳥叫,跟他一起觀察四季景色的變化,關注植物和動物之間有趣的關係。
雖然孩子不一定能寫出猶如詩人那般美麗的詩句,但他的心境卻會在不斷地接近自然的過程中變得平靜,純真自然的善性會被很好地保留並延續下去。善心是發展寬容美德的前提,而且他的身體也將因為經常這樣跑來跑去面變得靈活健康。所以,這是對孩子的身心極好的鍛鍊。
其次,找機會帶孩子去看看真正的高山大川如果說家門附近的自然景色是引導孩子邁入自然的大門,那麼那些真正的高山大同,則會把孩子帶入自然的深處。而只有登上高山,才能領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妙境;只有看到大海,才能見到「水何澹意,山鳥端時」的險峻美景…所以,真的想打開心胸,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些真正的高山大間,哪怕只是一兩次,也會帶給孩子內心衝擊。往意,要量力而行,選擇合適的地點,最好是全家一起去感受。面對這種壯間,相信不只是孩子有收穫,我們自己也會感覺心胸更為廣闊。而且自然具有神奇的力量,在自然面前,很多所謂的「大」煩惱都會化小甚至消先,所以對於正處在煩惱中的孩子,或者正處在失意、挫折當中的孩子,時去看看高山大同,也是幫助他開闊心胸的一個絕佳辦法。
最後,勵孩子留下對自然的感想人說「歌以,詩以傳情,面對自然,古人用大量的詩歌表,到自然的啟發,開闊了心胸,也應該留下所以可以孩子在感受完自然的能撼後,留下一些自己的感想,遊記、觀後感或者簡單的隨筆、日記都可以。這些記錄並不只是當時用來抒發內心情感用的,在日後如果再遇到些不如意,翻看這些文字,記憶會自然被調動起來,當時高山大川的自然美景給自己帶來的震撼又會重回大腦中,同樣能起到調節心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