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60歲以上老人年底或將超180萬人,「養老」新職業人將面臨什麼?
從事養老行業5年,28歲的張靜坦言「無數次想放棄」「有時候覺得幹啥都比養老強」,但7月6日,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9個新職業,其中就包括了養老護理行業領域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則消息為苦苦堅持的她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勇氣。
在錦年長者公寓,滿頭白髮的姜潔躺在床上,24歲的護理員唐林詢問老人的生活需求。
「這是風向標,肯定是對我們的一種鼓舞,接下來養老行業將更規範。」張靜說。實際上,養老照護的每一項服務,都是從評估開始的。新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濟南養老機構對入院老人的評估,都是院內的「技術總監」在做,也就是專業技術最權威的人。「新職業」出現之後,將會吸納更多的新鮮血液入行。
老年人能力評估究竟是怎麼回事?誰來做?怎麼做?新時報記者對濟南的老年能力評估市場一探究竟。
新職業·評估什麼:
能否獨立洗澡、進食和正確畫鐘錶等
7月16日上午,在中海錦年長者公寓,老人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做著健身氣功八段錦的活動。活動結束後,醫護部主任張靜對在住的幾位老人進行評估。
16日,張靜正在對在住的長者進行能力評估。
事實上,入院的每一位老人,接受養老照護的第一步,都是進行評估。「只要入住的老人,我們都會進行細緻的評估,如果有老人身體不允許,還提供上門服務。」張靜告訴記者,入院評估完成後,還需要每隔半年複評一次,「如果老人身體有了突發狀況,就需要立即評估,看看是否要提高相應的護理等級,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
對於評估的內容,其實民政部於2013年就發布過《老年人能力評估》作為行業標準。其中包含了日常生活活動、精神狀態、感知覺與溝通、社會參與等方面。每個方面,又各有多項細分指標。在此基礎上,因為評估的結果影響到收費標準,因而在實際操作中,每個養老機構又會根據自身能提供的服務、經營理念方面進行細化。舉個例子,張靜所在的中海錦年長者公寓,就是將中度失能的等級細分為中1度和中2度。
日常生活活動方面的評估中,就包含了「是否完成床椅轉移」「能否獨立洗澡」、能否「獨立在平地上行走45米」等。精神狀態方面的評估中,還包含了「回憶詞語」及「畫鍾測驗」。比如讓老人畫一個圓形時鐘,並標註10點45分。而感知覺與溝通方面的評估,包含了視力、聽力、意識水平等細分指標。而社會參與方面,則包含了是否有時間觀念能單獨外出、能否對陌生人使用適當的稱呼等。
新職業·有誰在做:
包括醫護主管在內的「高標準」組合
作為醫護部主任,張靜組建了評估團隊,由社工、醫護主管和醫生組成,而這「高標準」的人員組合,也是為了更好地為老人服務。其實,在「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個新職業出現前,養老機構對老年人的能力評估就一直在進行。對於老年人能力評估,省市的民政部門也組織過相關培訓。
年過花甲的鄭保鎧生活不能自理,護理員將他扶起,幫他穿上襪子和鞋子。
「我覺得對入院老年人的能力評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比如說,有老人正處於阿爾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不明顯,如果評估的時候不小心,就會忽略。」張靜說,對老年人的評估,不僅是個技術活,還是個心理戰,講究方式方法。既要尊重他們表達的欲望,也要從細微處察覺變化。
「時間我們也控制在40分鐘以內,超時的話我們會換個時間、場景再評估。因為時間一長,老年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得不到保證。」張靜說。
商埠怡園長者公寓護理主管董豔豔主要負責院內的老年人評估,她的評估團隊由康復師、營養師、照護師、醫生和護士等組成。除了常規的能力評估外,她還會從評估的環節中了解到老人的「興趣愛好」「飲食習慣」「溝通技巧」「說話方式」等更細緻的情況。「因為養老照護不是純粹的醫療護理,它也包含了精神上、心理上的照護。」她說,這樣的評估結果也是為了護士在給老人制定養老照護方案方面更細緻、科學。
「某種程度上,我甚至覺得自理老人的評估更重要,因為他們在機構裡需要的不是護理,而是需要更多貼心的交流。」張靜表示,她曾經照顧過一位因腦梗而失去語言能力的老人,「雖然意識正常,但無法表達」。這位老人的照護方案中就多了一套專屬她的「肢體密碼」,老人眨眨眼是什麼表達、點點頭想要做什麼,他們都有所了解。
位於中海社區的錦年長者公寓
新時報記者調查發現,有能力的養老機構會在院內組成評估團隊進行評估,而如今,有些機構還會邀請有資質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新職業·公示階段:
預計半年就會發布相關國家認證方式
目前,除了養老機構中有從事老年人能力評估的相關人員外,隨著社會分工的提升,第三方評估機構應運而生。「我們一方面作為第三方提供購買服務,例如與政府合作,對轄區內老人進行評估,另外也會參與養老機構的星級評定等。」山東泰山社會服務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李翠翠告訴記者。
丁培靜是山東泰山社會服務業發展促進中心的評估師,她先是取得了高級養老護理員資格證,又通過了省民政部門的培訓考試,獲得了評估資格。她參與較多的是社區的老年人評估。「當初誤打誤撞進了這個行業,現在感觸最深的就是跟老人打交道時特別暖心。」她說,知道這個新職業認證後,她跟同事們都特別高興,「雖然之前這個職業行業內很認可,但有了認證考試以後,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
李磊是山東頤臻養老服務職業培訓學校的執行校長,他告訴記者,自從7月6日「老年人能力評估師」作為一項新職業獲得國家認證後,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李鬼」的培訓廣告,「新職業剛剛發布,無論是教學大綱還是培訓大綱都沒發布,僅僅是公布階段,考試更是無從提起,有些機構蹭熱度,一定得擦亮眼睛。」同時,他也告訴記者,預計半年時間,相關部門就會發布關於跟「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相關的國家認證方式,屆時,他也會開設相關培訓,而這個新職業的認定對於「風口」上的養老產業來說,是個極大的推動。
73歲的張蘭玉獨自居住在老年公寓裡,行動不便的她坐著輪椅,有護理員推著去餐廳用餐。
作為新興職業,國內院校甚少開設專門培養老年人能力評估的相關專業。2017年從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的陳鳳瑩告訴記者,班裡45個同學,目前從事養老行業的不到10個人。
新職業·目前現狀:
不僅對口專業少而且人才缺口還大
「我國是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並且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9億,佔比17.9%」,這是去年5月,全國老齡辦主任會議發布的一組數據。與之相對應的是,在這2.49億老齡人口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達4000萬,但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有30萬名。反差極大的數字,揭示了養老護理從業者目前的巨大缺口。
「我們評估師薪酬是3500元到7000元不等,從薪資水平上看,沒什麼競爭力。」李翠翠說,缺口雖大,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養老行業正在急速發展中走向專業化、精細化。
而從濟南方面看,截至2018年年底,濟南全市戶籍人口已達786.2萬人,其中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為168.1萬,老齡化率達21.38%,人口老齡化率高於全國3.4個百分點。預計到2020年底,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180萬人,人口老齡化率將達23%。
2019年8月,濟南市人社部門發布2019年十大千億產業人才需求分析報告,其中提及醫養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突出,尤其是從事老年醫療、護理、康復機構的從業人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流動性大。護理人員工資待遇普遍不高,造成了其較低的職業認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發展。
其實,這已經不是國家部委首次發布與養老行業有關的新職業。今年3月,人社部發布的16個新職業中,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等也均與養老、照護相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養老照護行業擁有巨大的人才缺口的同時,工種也更加細分化,不僅是單純的護理,而技能多元化的同時,人員也越來越專業化。
據媒體報導,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在解讀新職業時也表示,不僅將對新職業進行規範,同時也會加快開發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促進勞動者就業創業。「國家對這項職業認可了,能推動很多人關注養老,從事這個行業。」李翠翠說,而她作為已經在風口上的人,正在「等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