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菜市場中的昆明風習,從壩子到壩子
整個雲南高地,散布著1445個面積2平方公裡以上的山間盆地,雲南人稱「壩子」,面積之和為全省總投影面積的6%,其中面積最大的壩子就是昆明壩子(包括滇池水域)。
滇池 本文圖均為 敢於胡亂 攝
昆明壩子周邊,環繞著高低不等、縱深不一的山地,算雲南綜合條件最好的幾個壩子。這裡是滇中雲貴高原部分,海拔說高不高說低不低,氣候溫潤降雨適量,人類開發比較早,是通緬印、通越南、通四川成都和宜賓、通湖廣的多條古道的交匯點,1910年有滇越鐵路,1937年有滇緬公路。壩子面積大,又有滇池水域,山地物產,農田稻作,滇池水產,都有那麼一些。
雲南遮放,種植中的傣族婦女。
從一個壩子到另一個壩子,山水相隔,在從前交通極度不便,每個壩子的物產,要基本能夠解決居住人口的吃喝用度才行——這就是早先雲南的大致狀況。當然,各個壩子自然條件不等,那時即便條件好的壩子物產盈餘,也很難運輸出去。
在《滇中(指全雲南)出產物品之豐富》一文中,羅養儒這樣說道:如迤西邊鄙上之芒市、遮放一帶,年產穀米極多,本地人民只能食去五之二,餘者,以往昔交通不便,弗能運出境外銷售,竟年年將餘糧燒去,此足見迤西方面之出產穀米豐盛也。
「芒市穀子龍陵雨」,遮放產的米,在雲南知名度極高,早有「吃飯根本不需要菜」的名聲,屬於不愁賣的好糧食,卻苦於交通不便。遠的不說,1990年代初,我坐班車從昆明到那邊,兩個駕駛員輪流開,坐車一坐2天3夜。朝前推推,1970~1980年代,芒市周邊的知青回昆明,路上費時,一個星期算快的,走的那是「抗戰後方大動脈」滇緬公路,當年叫320國道。現在則全程高速,跑下來也就8、9個小時。
如果壩子之間還有低海拔河谷,春夏之交就可能出現「瘴氣」,羅養儒寫道:今日之時世,與昔迥異,人煙蕃眾,開墾日多,道路開闢,交通四達,往稱瘴癘極盛之區,今則輕微多矣;昔之略有煙瘴地方,今則竟無其事矣。唯在迤西之怒江一帶、迤南之九龍江(瀾滄江)一帶,及元江、瀾滄、景谷等處之荒野地方,仍不免有煙瘴焉。
芒市孔雀湖
加上壩子主要人口的來源地不同,周邊山地、河谷地帶居住的族群不同,各壩子緯度海拔不等,兩個臨近壩子,物產飲食生活水平,差異也會很大。1941年7月,西南聯大教授曾昭掄,率領科學考察團路過富民縣城,他記錄道:富民和昆明,距離上不過隔一個馬站(一天時間路程),在文化上卻相隔著不啻一個世紀。從二十世紀的昆明城來此地,仿佛又回到十八世紀的生活一般。
富民壩子與昆明壩子間,也就相隔一個山頭和一條河谷,目前高速相連隧道溝通,半小時可達。
1897年3月,羅養儒18歲,他從昆明出發去元江,探望在元江直隸州做知州的父親,「距省(省城)約500裡」,路上花了7天,州城住了20多天,見識了元江河谷的炎熱,還說到四月望後,他父親按例要率領部下遷往江北高處的 「青龍廠」避暑。當然,他也聽聞了元江瘴氣種種消息。結合現目前交通,推演下他可能的行程:從海拔1990米左右的昆明城出發,穿滇池水路南下,到壩尾昆陽;南走翻山,是寶峰壩;再翻山過關上,進刺桐關壩;順溪谷翻小山,進玉溪壩;翻小山,進研和壩;又翻一群小山,到二街—峨山壩;順河谷翻一堆大山,到化念壩;再翻小山,到大開門壩;順河谷,進楊武壩;此後連續翻大山,到海拔不足1000米的甘莊壩;翻山下坡,下到海拔380米左右的元江邊;渡江到達元江州府。
談到物產,羅養儒說元江天氣熱、土地肥,稻穀一年兩種兩收,即便不壓肥,也可以收穫豐盛。話鋒一轉,他接著說道,元江地面雖大,終無甚出產物,最出名的只元江檳榔一物。其次,所屬的因遠壩子內出產點紫米。再其次,則是點酸荔枝、酸角、麻檬果(疑為芒果)等不足貴重之食品耳。
酸角
兩側高山挾深谷,地形所致,元江中下段,水汽揮發量大於降水量,為典型乾熱河谷。在現代設施農業和技術條件下,這裡卻是豐饒之地,各種熱帶亞熱帶水果、食用花卉、蔬菜、甘蔗富產,加上現代交通物流,豐富的物產可以運達各地。目前昆明—元江間全程高速,不到3小時車程,因此在昆明菜市場中,也隨時可遇上元江出產的一些果蔬。
元江農家菜
水果
元江盛產水果,量大的有芒果、荔枝、火龍果、酸角、桃李、油桃、洋桃、甜橙、橘子、香蕉、芭蕉、葡萄、木瓜、水果甘蔗、青棗、青檸、菠蘿蜜、釋迦、番荔枝、番木瓜等等。最出名的,要算芒果,種植面積雲南最大,從河谷到半山依次成熟,供應期比較長。
1989年開始,元江先後引種過134多個芒果品種,什麼大頭芒、三年芒、象牙芒、青皮芒、龍芒、小頭芒、古巴芒、緬甸芒、鷹嘴芒、呂宋芒、椰香芒、馬切芒等等,近些年種植較多有臺農一號、金鳳凰、水英達、帕拉英達,還有新近從泰國引種的脆芒果。
芒果攤
元江其實有種原生的芒果,元江小燕村附近江邊,還有成片百年樹齡的芒果林。那種芒果,果小核大,如果切開撕皮,並沒有多少果肉。當地吃法是:用兩手掌反覆交錯搓揉小芒果,直到手感柔軟皮下果肉化為汁水,然後在芒果一頭咬一個小口,吮吸其中汁水。吃起來味道還真不錯,甘甜清香。
昆明菜市場往往果蔬同賣,元江產的各種水果,得閒轉轉,就可以買到。
元江小燕百年芒果林
傣族奶奶吃芒果
茉莉花和苦藤花
元江河谷茉莉花種植面積不小,主要用來燻制茉莉花茶。1980~1990年代年代,昆明人喝昆明茶廠花茶的不少,高級的三燻,下來雙燻,再下來單燻。昆明菜市場的茉莉花,卻是鮮花菜素材,茉莉花煎炒雞蛋、茉莉花雞蛋湯、茉莉花炒韭菜,近年各種混搭,天婦羅也常見,還可以做成飲料喝。還有女娃娃會用棉線串成一串,掛在脖子上當香薰裝飾。
元江河谷,採集茉莉花。
茉莉花我在元江採過,專挑高溫下的大中午採,說這樣香氣最濃鬱。花地小黑飛蟲怪多,必須重裝防護,一小時下來,渾身汗水直淌,恍若一場「酷刑」,幾乎虛脫。
苦藤花元江當地叫苦菜花,是野生植物南山藤的春發傘形聚傘花,顏色淡綠,味道清苦。元江河谷熱地方,屬於傣族聚居地,飲食審美崇尚「苦涼」。
苦藤花
甜菜
這種甜菜,是山柚子科甜菜樹屬植物的嫩芽尖,分布於紅河流域,1989年才見於學術報導。甜味因子是艾杜醇,無毒、安全、穩定、低熱、水溶性好。當地常見做法是汆肉片煮湯,我吃下來感受不錯,甜味恰到好處,口感比較清秀,有不寡淡。
同名異物,這種甜菜與西雙版納產甜菜,並不是一種植物,西雙版納產的,是守宮木嫩芽尖,大戟科的。
山柚子科甜菜
火龍果花
翅果藤
當地俗稱野苦瓜、小苦瓜。翅果藤在哀牢山、無量山區多見,漢族喜歡切片配臘肉炒,傣族偏好配酸肉炒,煮湯也不錯。 有一次,我遇到做成醃菜賣的,單個果實一分為二切開醃,目測醃製方法和漢族醃菜差不多,加辣椒、花椒、小茴香、鹽醃製,我買了一袋閒吃,幾乎不吃零嘴的我,吃起來居然停不下嘴來,風味確實獨特。
翅果藤
醃製的翅果藤
有外地朋友來雲南,時間合適,條件具備,我比較喜歡帶著人去元江,到一個叫荔枝樹的傣族寨子,吃當地各種稀奇的水果菜,什麼鹹鴨蛋拌芒果、鹹鴨蛋炒芒果、炸芒果、芒果炒苦瓜、荔枝炒苦果、炸芭蕉或香蕉等等水果菜,挑戰一下大家的食物認知。
荔枝炒苦瓜
鹹鴨蛋炒芒果
去年年底,上海來的紀錄片導演姚導,對著一盤炒苦果感慨道:酸甜苦辣鹹,這一盤味道全了!然後,一個人悄悄地就吃完了整盤。
(文/敢於胡亂,作者系雲南飲食田野調查者,著有《綠了芭蕉紅了花》、《山水壩子探食記》;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顧問、《風味原產地·雲南》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