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 「新農人」把茉莉花種成「致富花」

2020-12-26 華夏經緯網

    「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1942年,年僅14歲的何仿,在南京六合金牛山採風時收集整理當地民歌《鮮花調》,定名為《茉莉花》推向全國,唱紅了全世界。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金牛山上的茉莉花卻是「歌紅花不紅」,野生的茉莉花叢不成規模,不適宜觀賞,大家只是聽過民歌,鮮少有遊客去金牛山一睹芳顏。

    兩年前,在金牛湖街道的支持下,「新農人」萬廣軍創建了茉莉園,目前已種植12個品種,3萬多株茉莉,讓金牛山告別了「只聞歌聲少見花」的歷史。同時,一朵朵茉莉花也成為了當地鄉親們的「致富花」,更成為六合區打造全域旅遊的重要載體。

    「新農人」返鄉創業讓花海常在

    2018年,萬廣軍從南京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回到家鄉,遇到了10多年研究金牛湖本土野茉莉的「土專家」強曉峰,被他的精神打動,也決定加入。「新農人」萬廣軍成立了南京茉莉芬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並建設了野茉莉示範園,打造了一條涵蓋科普教育、休閒觀光到茉莉花衍生品研發的茉莉產業鏈。

    「提到茉莉花,很多人見到的其實是廣西地區種植的草本茉莉,六合特色品種也要讓更多人知道。」萬廣軍告訴記者,經過兩年的努力,目前茉莉園已經佔地90多畝,種植有12個品種近3.5萬棵木本茉莉。這幾天,園內工人們正在加緊補水作業,迎接著盛花期的到來。

    創建初期的茉莉園,花期季節性短板的問題,制約著茉莉園區的長遠發展。萬廣軍和團隊潛心考察學習,精心布局引種、馴化、栽培等步驟,讓茉莉園的花期從3月份一直持續至10月,基本構成了一幅多季可賞的「賞花地圖」。

    科研產業結合路越走越寬

    木本茉莉花種植作為一個新項目,之前沒有人嘗試過,沒有經驗可循。一開始,萬廣軍入手項目時也走了不少彎路,他明白,傳統苗木種植必須要向科技農業轉型才能更好發展。

    萬廣軍決定與科研院校合作。「我們與南林大許曉崗教授團隊合作,由他們來鑑別確定野茉莉花具體品名、科屬,指導對各品種茉莉花進行試種培育,為進一步的推廣種植做準備。」萬廣軍說,目前科研費用已投入200萬元,這些資金換來了更精準的數據分析,提高了種植成功率。

    種好茉莉花只是基礎,萬廣軍在園區發展中還有更大的野心。他想樹立六合茉莉獨特的品牌形象,深度挖掘茉莉花潛在價值。「六合有悠久的制茶傳統,茉莉花茶現在我們上馬立刻也能做,但產品附加值低且市場也趨於飽和,我們決定『啃』更硬的骨頭,發展提煉茉莉花精油。」萬廣軍介紹,在美妝行業,純植物精油有很大的市場,園區正在與南林大合作研究,一旦提煉技術成熟將申請專利,一舉打入產業鏈上遊。

    小茉莉「開」出富民大產業

    「土地流轉租金、園區務工、苗圃售賣……通過多元方式,茉莉花帶動著更多村民一起致富。」茉莉花村黨總支書記陳本金介紹,今年清明節以來,因園區管理、養護需要,村裡70餘名勞動力在這裡工作獲取到收入。村民王玉傑告訴記者,自己之前主要靠種植水稻、小麥獲得收入,來到園區進行茉莉花種植管理後,負責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去年收入一下子翻了兩番。

    今年以來,金牛湖街道也加大對園區扶持力度,通過培育種植,傳承茉莉花文化。在金牛湖景區入口牌坊、金牛湖環山路段等區域,園區出品的各品種茉莉花正次第綻放。此外,園區還接到桂子山石柱林和街道村級道路綠化的訂單,讓木本茉莉真正走出了試驗「溫床」。記者了解到,街道在每年舉辦六合茉莉花音樂美食文化旅遊節基礎上,也把茉莉花品牌納入六合區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和弘揚行動計劃,以《茉莉花》歌曲為主題,將在金牛湖建設紅色歌曲紀念廣場。

    「現在區委區政府也非常重視本土茉莉花種植產業的發展,目標是讓遊客到了六合就能見花賞景,進一步打響茉莉之鄉旅遊品牌,村裡的這項產業將會迎來更大發展空間。」陳本金高興地說,茉莉花村將努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花為媒」,聯動周邊美麗鄉村官塘赫,發展現代休閒農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乘全面小康、鄉村振興東風讓茉莉花「香」飄萬裡。 (倪繆康 繆越 陸金軒)

 

 


來源:新華網   來源: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山西大同青年返鄉做「新農人」 家鄉蝶變遍地「致富花」
    武俊傑 攝中新網大同7月24日電 題:山西大同青年返鄉做「新農人」 家鄉蝶變遍地「致富花」作者 李庭耀 屈麗霞皮膚黝黑,笑容樸實,這是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吉家莊鄉村民劉生進給人的第一印象。2011年,當時36歲的劉生進辭去外地工作,回到家鄉吉家莊鄉牛寺溝村,開始了他的「新農人」生涯。「回到村裡當選了支部書記,一個是老百姓想讓我回村,再一個就是我從小熱愛農村。」
  • 返鄉創業帶動廉江鄉村振興
    在橙鄉廉江,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青年選擇返鄉創業,帶動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匯聚。他們在城市學習了本領、積累了知識,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紮根家鄉,帶動老鄉們一起發展、一起致富,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內生動力。
  • 周茜:崇尚「真善美」爭當「新農人」
    近日,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鄉,一名被稱為「蚯蚓女孩」的大學生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辭職返鄉創業的她,建起一座「蚯蚓工廠」,每天可消耗近百噸「垃圾」的同時還可將生產出的蚯蚓糞用於生態種植,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融合。她就是「90後」「新農人」,羅景楊。
  • 浙江常山:「常雁回歸」助青年返鄉創業
    2017年,受常山縣「常雁回歸」工程的召喚,官文景在常山縣委組織部、團常山縣委、縣人社局等多部門推動下,創立了常山縣第一家大學生創業園。而創業園的開啟,又吸引了常山在外青年的回歸。目前,創業園已吸引42家企業入駐,全年銷售額超2.1億元,帶動102人創業就業。  同樣,1996年出生的鄒黃河在大學畢業後也回到家鄉常山縣,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為常山農特產品「帶貨」。
  • 全球6成茉莉花來自這裡
    橫縣圍繞茉莉花做文章,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茉莉花+」全產業鏈發展新路徑,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效益,振興鄉村,「花路子」越走越寬。  ■茉莉飄香的村莊  「馬雲創業之初的十八羅漢之一麻長煒,就是我們村走出去的。」嶺腳村致富帶頭人麻傑有幾分自豪地說。
  • 徽縣: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
    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高瓊走進甘肅青泥嶺艾製品有限公司,陣陣艾草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工人們忙著收購艾葉、打制艾絨、封裝艾條……好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今年26歲的李歡是徽縣伏家鎮中壩村人,2016年畢業於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在北京做養生行業的表哥需要大量艾製品初級產品,想到自己家鄉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草卻不能為老百姓增收致富,學過食品藥品學專業的李歡心動了,他果斷放棄了當白領拿高薪的機會,決定回鄉創業。
  • 好一朵橫縣茉莉花
    本報記者劉增璇攝  在橫縣茉莉花生態綜合示範區,朵朵盛開的茉莉花香氣芬芳,花農正在花田裡忙著採摘;在電商銷售區內,茉莉花茶銷量節節攀升……依靠土地流轉,種植、採摘、出售茉莉花鮮花,不但讓當地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致富,還促進了茉莉花相關產品加工銷售、鄉村旅遊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
  • 濉溪縣「新農人」李躍楠:在泥土地裡拔節生長
    初生牛犢 返鄉創業開新篇 1994年出生的李躍楠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濉溪姑娘,大學畢業後在縣城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李躍楠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在返鄉創業和留守城市之間猶豫不定。憑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加上家庭成長環境培養的獨立自主的性格,她毅然選擇了回鄉創業。 想法一出,便得到父親的全力支持。
  • 返鄉創業續輝煌 鄉村振興添力量——平頂山市返鄉創業工作紀實...
    平頂山市各級人社部門依託全市2488個公共服務平臺,為返鄉創業開闢綠色通道,提供政策諮詢、項目信息、創業指導、創業擔保等「一站式」服務,並及時將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範圍,以全方位的就業服務引導資本、資源、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回歸集聚,變「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益為「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創業效益,為新常態下發展壯大「回歸經濟」增添新活力。
  • 紅旗堡村有位「養雞大王」——王亮:返鄉創業,用勤勞付出走上致富路
    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都願意返鄉創業,在家鄉幹出一番事業。紅旗鎮紅旗堡村村民王亮就是其中一個,他返鄉創業開辦養雞場,用勤勞付出走上致富路。2015年,王亮考慮父母年齡越來越大,孩子又小,便放棄了瀋陽的廚師工作,回到村裡創業,開始琢磨養雞,開辦養雞場。
  • 周娟娟:返鄉創業,帶領姐妹小藤椅「編」出致富路
    周娟娟是義渡口鎮冷家村人,2010年她與丈夫冷玉寶在河北省霸州市打工時,與藤編結下不解之緣。當時,藤編行業已經是河北霸州市家喻戶曉的致富項目。在外漂泊的周娟娟離家越久對孩子和父母思念越深,於是萌生了返鄉創辦藤編廠的想法。通過市場調研發現,藤編行業就業靈活,簡單易學,不受地點、時間限制,而且收入可觀。周娟娟說服丈夫辭去了高薪工作,到工廠學習藤編技術。
  • 返鄉創業魯山人——雷根憲:建設美麗大潺寺
    雷根憲:河南省魯山縣瓦屋鎮大潺寺村人。常年在外打拼他的事業越做越大,一股回報家鄉的激情油然而生,他決心為家鄉的發展做點自己的貢獻。2018年大潺寺村「兩委」換屆選舉中,雷根憲作為致富能力強的黨員代表被家鄉群眾請了回來,高票當選大潺寺村黨支部書記。如今漫步在大潺寺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後,角角落落都是綠色環繞,猶如一幅幅畫卷映入眼帘。
  • 尹曉波:返鄉創業「鳳還巢」 扶貧路上譜華章
    龍江縣堅持圍繞加快新時期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廣大返鄉創業人才帶領村集體利用智慧發展特色農業。龍江縣現有返鄉創業人才151人,頭站鎮北華村村民尹曉波就是其中一員,他用勤勞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開啟創業之路發展特色種植業,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 福建「新農人」的致富故事
    ——中國電信福建公司網絡扶貧紀實覽潮網 12月11日訊(記者  林作萍)在福建的田野鄉間,農民變成「新農人」,直播成了新農活;一個益農信息社,帶領百餘農戶脫貧致富;山裡的「土貨」,通過微信銷往全省各地……近年來,中國電信福建公司積極實施以網絡扶貧為核心的「五大行動」,將光纖寬帶網絡
  • 千畝椹莓果飄香——大學畢業生王鳳翥返鄉創業帶民致富
    「今年我們第一次組織富硒桑椹採摘節,就吸引了東營、濱州、臨沂等地的遊客,他們就是奔著這富硒桑椹來的……」臨朐縣返鄉大學畢業生王鳳翥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提起富硒話題,王鳳翥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她說自己的父親王金良是一名果樹專家,長期研究蘋果、大櫻桃種植技藝,還從臺灣引進果桑種苗,用6年時間,培育出新品種「椹莓」098和068。
  • 四川表彰300名返鄉下鄉創業明星個人和企業(附名單)
    12月17日,四川省政府在廣元召開全省推進返鄉下鄉創業工作暨表彰大會。會議通報表彰了郭應娟等200名「四川省返鄉下鄉創業明星」,以及成都市紅珊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100名企業「四川省返鄉下鄉創業明星企業」。
  • 茉莉花都繪新景 致富路上譜新篇
    【原標題】茉莉花都繪新景 致富路上譜新篇——橫縣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茉莉花已成為橫縣的「富民之花」。在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中,以「好一朵橫縣茉莉花」產業為主導,帶動甜玉米、優質稻、食用菌、桑蠶等特色產業同時發展;以「黨支部+創業致富帶頭人+貧困戶+扶貧產業示範園」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在每個貧困村圍繞「3+1」特色產業打造1個發展前景良好、增收效益高且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 李怡龍:返鄉創業吹號人
    永春「90後」小夥李怡龍,大學畢業後返鄉種植沉香。他牽頭成立永春永發沉香農業專業合作社,並幫助困難鄉親創業就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他還參與籌建「青年紅色築夢雙創基地」,為返鄉創業青年搭建平臺、提供便利。前不久,李怡龍榮獲第13屆泉州市青年五四獎章。
  • 紮根助農脫貧,心繫一線戰疫,海歸女博士嶽文雯:把「我家的地」種成...
    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治濤 通訊員 程書雄 劉慧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鄒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自在,把農人和詩人的境界融為一體,而作為一名創業者,嶽文雯追求的境界,是把荒山菜園種成「世外桃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宋凱:90後「花匠」的致富經
    九零後大學生宋凱返鄉創業,發展花卉種植,把肉嘟嘟、萌萌噠的多肉植物,種成了致富的金疙瘩,帶領鄉鄰奔小康。   在睢陽區路河鎮宋營村,宋凱正在組織工人修剪多肉花卉,準備打包趕製銷售。現在,雖然不是多肉花卉的銷售旺季,但是每天四五百盆的訂單量也讓宋凱和工人忙得不可開交。   市民 李琳:今天就是跟朋友一塊兒過來選幾盆,裝扮裝扮家,看著也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