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1942年,年僅14歲的何仿,在南京六合金牛山採風時收集整理當地民歌《鮮花調》,定名為《茉莉花》推向全國,唱紅了全世界。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金牛山上的茉莉花卻是「歌紅花不紅」,野生的茉莉花叢不成規模,不適宜觀賞,大家只是聽過民歌,鮮少有遊客去金牛山一睹芳顏。
兩年前,在金牛湖街道的支持下,「新農人」萬廣軍創建了茉莉園,目前已種植12個品種,3萬多株茉莉,讓金牛山告別了「只聞歌聲少見花」的歷史。同時,一朵朵茉莉花也成為了當地鄉親們的「致富花」,更成為六合區打造全域旅遊的重要載體。
「新農人」返鄉創業讓花海常在
2018年,萬廣軍從南京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回到家鄉,遇到了10多年研究金牛湖本土野茉莉的「土專家」強曉峰,被他的精神打動,也決定加入。「新農人」萬廣軍成立了南京茉莉芬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並建設了野茉莉示範園,打造了一條涵蓋科普教育、休閒觀光到茉莉花衍生品研發的茉莉產業鏈。
「提到茉莉花,很多人見到的其實是廣西地區種植的草本茉莉,六合特色品種也要讓更多人知道。」萬廣軍告訴記者,經過兩年的努力,目前茉莉園已經佔地90多畝,種植有12個品種近3.5萬棵木本茉莉。這幾天,園內工人們正在加緊補水作業,迎接著盛花期的到來。
創建初期的茉莉園,花期季節性短板的問題,制約著茉莉園區的長遠發展。萬廣軍和團隊潛心考察學習,精心布局引種、馴化、栽培等步驟,讓茉莉園的花期從3月份一直持續至10月,基本構成了一幅多季可賞的「賞花地圖」。
科研產業結合路越走越寬
木本茉莉花種植作為一個新項目,之前沒有人嘗試過,沒有經驗可循。一開始,萬廣軍入手項目時也走了不少彎路,他明白,傳統苗木種植必須要向科技農業轉型才能更好發展。
萬廣軍決定與科研院校合作。「我們與南林大許曉崗教授團隊合作,由他們來鑑別確定野茉莉花具體品名、科屬,指導對各品種茉莉花進行試種培育,為進一步的推廣種植做準備。」萬廣軍說,目前科研費用已投入200萬元,這些資金換來了更精準的數據分析,提高了種植成功率。
種好茉莉花只是基礎,萬廣軍在園區發展中還有更大的野心。他想樹立六合茉莉獨特的品牌形象,深度挖掘茉莉花潛在價值。「六合有悠久的制茶傳統,茉莉花茶現在我們上馬立刻也能做,但產品附加值低且市場也趨於飽和,我們決定『啃』更硬的骨頭,發展提煉茉莉花精油。」萬廣軍介紹,在美妝行業,純植物精油有很大的市場,園區正在與南林大合作研究,一旦提煉技術成熟將申請專利,一舉打入產業鏈上遊。
小茉莉「開」出富民大產業
「土地流轉租金、園區務工、苗圃售賣……通過多元方式,茉莉花帶動著更多村民一起致富。」茉莉花村黨總支書記陳本金介紹,今年清明節以來,因園區管理、養護需要,村裡70餘名勞動力在這裡工作獲取到收入。村民王玉傑告訴記者,自己之前主要靠種植水稻、小麥獲得收入,來到園區進行茉莉花種植管理後,負責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去年收入一下子翻了兩番。
今年以來,金牛湖街道也加大對園區扶持力度,通過培育種植,傳承茉莉花文化。在金牛湖景區入口牌坊、金牛湖環山路段等區域,園區出品的各品種茉莉花正次第綻放。此外,園區還接到桂子山石柱林和街道村級道路綠化的訂單,讓木本茉莉真正走出了試驗「溫床」。記者了解到,街道在每年舉辦六合茉莉花音樂美食文化旅遊節基礎上,也把茉莉花品牌納入六合區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和弘揚行動計劃,以《茉莉花》歌曲為主題,將在金牛湖建設紅色歌曲紀念廣場。
「現在區委區政府也非常重視本土茉莉花種植產業的發展,目標是讓遊客到了六合就能見花賞景,進一步打響茉莉之鄉旅遊品牌,村裡的這項產業將會迎來更大發展空間。」陳本金高興地說,茉莉花村將努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花為媒」,聯動周邊美麗鄉村官塘赫,發展現代休閒農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乘全面小康、鄉村振興東風讓茉莉花「香」飄萬裡。 (倪繆康 繆越 陸金軒)
來源:新華網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