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會——中國的明天

2021-02-08 財經上帝視角

不知何時開始,單身族越來越多,截止2015年,中國單身人群已超2億,佔中國總人口比例的七分之一。相比以往因為男女比例失衡所產生的被動誕生,現在更多人主動選擇單身。表面上看,這是年輕一代的任性,然而,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低欲望社會現象的萌芽。

低欲望社會對於中國而言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其所造成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因為中國經濟基礎並不牢固,情況可能更加糟糕。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

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曾針對日本的狀況撰寫出版了《低欲望社會》一書,該書在日本被稱為新國富論(《國富論》為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著)。根據大前研一的介紹,低欲望社會的特徵有四個方面:

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一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

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

喪失物慾、成功欲的世代: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欲望,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欲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大前研一認為,導致日本低欲望社會的主要原因是負債壓倒了幸福感所致。日本國內房貸利率低於2%,還款年限長達35年,相比中國的房貸利率和還款期限更加寬鬆。而日本房價並不比現在的中國房價高,同時,日本國民收入水平遠超中國。可是,即使在這種環境下,日本人依然不願意買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租房。

此外,由於經歷過大蕭條的日本年輕一帶心裡對於未來經濟的發展長期處於惶恐不安中,擔憂、焦慮阻礙成為一代人的心理特徵。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不願意承擔房貸、結婚生子後的壓力。

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在傳統的日本模式中,男性在學校做優等生,進入一流大學學習,然後進入一流企業就職,在企業的升職階梯中一點點往上爬,直到退休。而女性則是一流大學加一流企業,再找個優秀男人結婚,做全職太太。當父輩要將這個模式套入下一代,對於70年代出生的人或許還有一些吸引力,因為雖然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了,但依然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而對於之後出生的八十、九十後則沒有任何吸引力。

造成低欲望社會現象的主要因素是:需求升級與理念升華。

日本是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之一。日本國內對於物資的需求已經基本滿足。其國民需求已經從物質層面上升至精神層面。1947年到1949年之間出生的「團塊世代」支撐了戰後以來日本的經濟的高速增長。

而現在的日本年青一代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一窮二白。80、90後一代的家庭經濟條件已經很優越了。泡沫經濟崩潰讓一些企業倒閉,但整個社會的發達和便利程度還是很高的,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文化產業發達。所以,這些孩子是無憂無慮生長起來的,他們不為衣食發愁,更加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注重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像父輩那樣,甘當企業忠誠的武士,犧牲掉自己的家庭幸福。

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工作的熱衷度不高,工作對他們而言就是維持收入的工具。年輕人比較在意屬於自己的私人時間。從80年代之後,日本出現了「御宅族」,就是喜歡宅在家裡玩遊戲、上網、看動漫、科幻小說,這些人沉迷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買房子之類的事情不感興趣。

所以,這是日本人需求升級的反映,由於世人往往只能看到對於現實中客觀存在的物質需求,而對於精神需求茫然不知,從而形成了欲望降低的錯覺。實際情況是,日本有一批人群從以前一味的追逐物質轉變到了追逐精神需求。另一批人群因為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導致其理念發生變化。

正如前文所述,80後與90後一代出生於泡沫破滅時代,他們從出生起至今一直沉浸在經濟幻想破滅的陰影中。同時,他們又享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在教育的薰陶下,這批孩子的人生理念及感悟遠超上一代。

無論是對人生的參透程度,還是對於世界的認知,或是對於事物價值的判斷,人性的醜陋、世界的殘酷、價值的扭曲在這代人面前再也不是皇帝的新衣。網際網路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拉近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穿透了被隱藏的真相。對於權力的厭惡、對於世俗的妥協、對於人性的無奈、對於未來的絕望共同構築起了現在這一代年輕人的行為理念。

「細思恐危」在中國是被批判的一個詞彙。但是,「細思恐危」就是一種科學、務實態度,沒有理由否定。「恐危」是「細思」後的結果之一,如果細思之後並不擔驚受怕那固然最好,但即使真的存在畏懼也不應迴避,因為事實就是如此,無論你悲觀與否,該發生的終究會發生。日本人不像中國人那麼熱衷於正能量,他們更願意接受現實。

因此,自發性的降低欲望,適應環境成為一種複合發展規律的變化。實際上,在全球有一種普遍的現象,越是發達國家、收入越高的人群越不願意生孩子。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顯示,放眼世界各國,越是平窮的國家越是想要生孩子。生育的欲望層級在整體需求層次中屬於中等偏下,介於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之間。

日本的今天中國的明天

很多人都說中國在步日本的後塵,也有人對此發表反對意見稱,「中國有自身特色,不會重蹈日本覆轍。」對此,筆者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事物變化中,因為結構不同、驅動因素等構成結果的各要素不同,結果往往不同。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是全球共通的。中國有些情況也許的確不會如日本那樣發展,但有些情況可能演變得比日本更糟糕。

日本的低欲望社會現象在中國已經開始萌芽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願意生孩子,甚至連婚都不願意結。最近共青團出面組織年輕人相親大會從側面佐證了這個現象的確存在。

根據2015年數據(日本數據來源於聯合國,中國數據來源於統計局),對比中日兩國低年齡段與適婚、適育年齡段數據不難發現(0-18歲與25-44歲),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人口結構調整的風險。

中國的「軟世代」與日本上一代不乏相似之處,都是不再像自己的父輩一樣,將奮鬥、拼搏視作人生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唯一的意義。

根據CNNIC對於移動遊戲用戶行為的統計,用戶每日遊戲的頻率在下降,而每次遊戲的時長在上升,呈現了「低頻次、高時長」的態勢。其中,2015 年每日遊戲時間超過2 小時的用戶佔比達到25.3%,相比2014 年的14.6%明顯上升。用戶使用場景的統計顯示,超過70%的用戶在晚上睡覺前、周末或休假、家裡休息等大段空閒時間使用移動遊戲。用戶已經不僅將碎片化的時間使用移動遊戲,而是更傾向於利用大段空閒時間。「宅」文化已經從日本傳導至我國,大批御宅族的出現應該引起決策層的注意。

在中國,引發低欲望社會現象的因素與日本有略微不同。日本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需求升級。中國的這一人群比例遠低於日本,主要原因是中國貧富差距遠大於日本。眾所周知,日本上班族收入水平大致根據年齡段分布(筆者認為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年齡高薪資高的邏輯存在漏洞,薪資水平應該與個人能力掛鈎)。而中國上班族收入水平因行業而異,而且行業之間差距巨大。所以,中國的低欲望社會現象中大部分人群是因為對於未來過於悲觀所產生的反應。

其實,中國並沒有經歷過日本那樣經的大蕭條,但民眾中卻出現了類似日本國民的悲觀情緒。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無論輿論媒體如何渲染,中國國民的悲觀情緒依舊濃重。這一點可以通過國內的崇洋媚外、資本外流、移民潮、家庭儲蓄高企(家庭儲蓄走高恰恰是因為對於未來的恐懼而提前所做的準備,也是流動性陷阱的本質)等現象得以證明。

中國與日本一樣,高房價正成為扼殺年輕一代的殺手鐧。日本人均工資水平約1.6萬元/月,中國人均工資水平5000元/月左右。日本平均住宅單價折合人民幣約4.6萬元/平米,而中國是7000元/平米左右。相對而言,日本整體房價泡沫比中國更大。不過,這組數據中存在漏洞,因為日本貧富差距小,地區差異對於置信區間的影響不大。但中國地區差異明顯,少數人掌握大部分財富資源,這造成中國數據的置信區間比日本小的多。中國的國情是主要城市的房價與當地居民收入情況已經足以與日本媲美,比如上海和東京的情況就十分相似,在房價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上海地區居民平均收入還不及東京。但一些中西北地區庫存難以消化,房價與當地居民收入相比處於相對較低水平。(不考慮產權歸屬差異包含的價值差異,如果中國能保障70年土地使用權到期後免費自動續約,則等同於擁有永久使用權)

依靠一代人自身力量想要買房,對於中日兩國國民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以前終其一生做房奴至少還能買房,現在至少要兩代人一起做房奴才能供得起一套房。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買房等同於背負一輩子債務。IMF、國際清算銀行等國際機構相繼就中國家庭部門槓桿增加提出警告。一些經濟學家在公開發言中也多次提及對於中國家庭部門槓桿率加速上漲的擔憂。

低欲望社會現象對於經濟的負面效應十分明顯,尤其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而言,有可能成為致命打擊。

低欲望社會最明顯的負面效應就是消費力疲軟。安倍晉三和日本央行的超寬鬆刺激政策之所以沒能獲得預期效果,歸根結底是因為消費力跟不上。在美聯儲主導的全球收緊貨幣政策浪潮中,日本政府和央行時至今日依然不願鬆口放棄寬鬆貨幣政策,這還是在日本政府債務比重已經遙遙領先全球其他國家成為世界第一。很明顯,日本肯定出了大問題。

反觀中國,依靠消費帶動經濟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大方針。轉型能不能成功或者說轉型能轉出什麼成果,完全依賴國內消費力。產業轉型也是從以前的工業向第三產業服務業過度。而低欲望社會現象所帶來的必定是農業、工業領域消費繼續增長,服務業領域將出現消費增長乏力的情況。(註:貧富差距擴大的發展趨勢下,因為富豪增加,服務業消費也會得到增加,但兩極分化的現象肯定不可持續)

低欲望社會的現象從中產切入,由上至下傳遞。從某種角度而言,選擇降低欲望的人群並沒有什麼過錯。他們的選擇是根據環境以及自身意志而定,沒理由對他們的選擇加以指責。有些人希望人生波浪壯闊,而有些人只想要平平淡淡的一生。日本的低欲望社會現象已經十分嚴重,中國則只是剛剛起步。引發低欲望社會現象的因素中國也同樣具備。即使中國在其他方面真的會有與日本大蕭條前不同的結局,在這方面的變化不會有明顯的區別。特別是中國依舊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真要比經濟質量,中國比日本還差,抗風險能力更弱。現在如果不重視低欲望社會現象,將來等問題發展到了日本那種地步就悔之已晚。

相關焦點

  • 中國會變成日本式「低欲望社會」,還是美國式「欲望過剩社會」?
    因此,持續走低的出生率加上高調崛起的單身文化,讓不少中國人擔心,中國會不會走上日本「低欲望社會」的老路,當然中國和日本國情存在根本不同,因此也不少人認為,以上這種趨勢只是暫時的,隨著RCEP等協定的籤訂,未來的中國將會重新回歸世界經濟中心的位置,不但不會進入「低欲望社會」,反而會進入像美國一樣的「欲望過剩社會」,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未來中國的道路將通向何方!
  • 低欲望社會: 日本「新標籤」
    文/劉慶彬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所著的《低欲望社會》最近引發熱議。這本書的副標題叫「胸無大志的時代」,在這本書中,他感嘆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低欲望社會》封面  圖片來自網絡「老齡化社會症候群」開始顯現最近我看了一部NHK的紀錄片,翻譯過來名字叫「老人漂流社會」。
  • 年輕人流行「喪」文化,低欲望社會影響中國,90後掉入「陷阱」?
    「低欲望社會」這個詞來自於日本,是由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提出,他的的低欲望社會是指什麼呢?年輕人不再願意承擔風險,安於現狀,不再願意努力掙錢,欠下高額的房貸。年輕人不願意工作,不願意結婚生子,工作的人越來越少,啃老的人越來越多。
  • 日本正淪為低欲望社會,而我們需要警惕了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也提出,日本已經陷入「低欲望社會」。據估計,到2035年,日本1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4805萬是單身者,有配偶者約為5279萬,即約有一半日本人會過單身生活,「超單身社會」和「單身大國」正在成為日本的新「標籤」。而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也提出,日本已經陷入「低欲望社會」。
  • 不結婚不生娃不出門,中國80、90後年輕人進入「佛系」低欲望社會
    並且不管父母怎麼催都無濟於事,所以網絡中也是有著「懶婚」這一個熱詞,從民政部門公布的「31年中國人婚姻數據」就可以發現,年輕人的結婚率持續的下降,即使國家已經開放了二胎政策,可還是沒有能夠挽救中國的生育率,而即使現在有些年輕人結婚了,可是結婚之後卻又不想生孩子,目前的年輕人也是患上了「三不」,不結婚不生娃不出門。
  • 低欲望社會: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吧
    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低欲望社會》中發出了「日本藥丸」的警告 —— 年輕人正在喪失物慾和成功欲,遠離消費。這樣下去,日本頹廢的經濟哪還有好轉的可能啊!但任憑社會學家們各種危言聳聽,在年輕人眼中,這些販賣焦慮的大人實在太討厭了。
  • 日本式職場社會:年輕人們低欲望的小確幸
    通過這些新變化,也許我們都能察覺到日本作為一個國家其社會氛圍的逐漸異常化。這種異常化,實際上是日本整體社會欲望逐漸負數化的體現。2015 年,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這本書中把討厭消費的年輕人構成的日本社會稱為「低欲望社會」。
  • 什麼是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後發國家民眾都很苦?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低欲望社會確實是日本社會的一種常態,很多人認為低欲望社會短期內在我國不會出現,但是話不要說的太滿,不要講的太簡單,低欲望社會最簡單的說就是社會上的總需求不足,而且年輕人似乎不在堅持自己拼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再加上國家的經濟蛋糕無法做大,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只能一代又一代的積壓著。
  • 低欲望社會:性生活正在變成一種奢侈
    網易春風製作的《中國8090後性福報告》顯示,25歲以下的群體,超過半數沒有性生活。26至30歲年輕人中,擁有性生活的比例,遠不及30歲到50歲的群體。最近,一部由香港TVB電視臺出品的電視劇就真實地反映了都市年輕人被壓抑的「性空間」,也因此大受好評。小成本製作,被稱為2020年度黑馬,在豆瓣上獲得8.7的高分。
  • 你知道低欲望社會嗎?一起去看看低欲望中的日本吧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指出,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未滿40歲的日本人,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20年」。 在連續的經濟低氣壓下,大前研一提出日本已經陷入了「低欲望社會」:即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之前購房的人數卻依然逐年下降
  • 我國在接近「低欲望社會」?它到底是什麼,會對我們產生何種影響
    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也出現了很多「變化」。我國居民的「金錢觀」、消費觀等,相比之前都出現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當下我國的年輕人,思想觀念相比上一代人,發生了很多不同。就用「金錢觀」來說。我們父母那一輩的「金錢觀」,都是非常保守的。一般都會省吃儉用,將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 90後低欲望?透視日本「平成廢宅」和中國「佛系青年」的差距
    日本管理學宗師大前研一在的《低欲望社會》一書中描述了日本年輕人目前極低欲望的狀態:衣:不追求大牌,平時喜歡打扮得比較樸素;食:可以接受一日三餐都是便利店的微波爐食物,一天食物開銷可以不到1000日元(約60元人民幣);住行:即使貸款利率低至2%,也不願意貸款買房買車。在這種狀況下,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會持續下去。
  • 直擊:日本房產崩盤之殤,失去的不是房價,是低欲望下的社會行為
    很多人說,這是日本人的冷靜消費行為,但更進一步分析,這更是一種低欲望社會的行為。 很多人說,那場房產大崩潰讓表面上看,使得日本經濟經濟失去了20年、30年,但真正的房產崩盤之殤,當是這種低欲望行為。
  • 少子化、老齡化、東京化、移民難,日本「低欲望社會」依舊無解?
    2020年8月,日本政府總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的護理、餐飲、汽車等14個行業率先迎來外來勞動者,累計超過266萬人,外國人首次超過日本總人口的2%,多數來自中國、越南、尼泊爾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現在的政策,不足以解決日本勞動力問題。」日本移民政策研究所負責人坂中英德認為,「未來50年,日本需要1000萬移民,我們需要接納他們成為日本社會的新成員。」
  • 年輕人應該警惕,低欲望思想的危害
    你還有哪些詞彙可以形容這種低欲望現象,這種低欲望思維正在危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我們是時候警惕這種錯誤的思想。「低欲望社會」這個詞,源於著名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出版的《低欲望社會》這本書。我讀研的時候就讀過,當時覺得中國是高欲望社會,日本的低欲望是由於經濟衰退、少子化,才讓日本人拼命存款,不敢消費。這同中國人喜歡存錢是何其相似。中國進入「低欲望社會」了嗎?現在既然看到,低欲望群體正在年輕人中擴張,他們每年工作幾個月,夠生活開支就可以,他們是認命還是怎麼了?
  • 低欲望社會到底有多恐怖,令你無法想像!看看日本就明白了
    說到欲望,人們能想到的基本是負面的意思,可以說多少有些偏見。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生活中欲望也是不可缺少的。這種欲望可以在各個方面表現出來,無論是你們認為的負面意義還是金錢,都必須由欲望來支撐。某種意義上欲望也是動力。因為那個可以讓你奮鬥。
  • 低欲望群起的崛起,都是年輕人苟活的錯?
    繼「佛系」之後,「低欲望」一詞悄然成為網絡熱詞。進而衍生了「低欲望群體」、「低欲望青年」、「低欲望社會」、「90後低欲望」等一系列熱議話題。跟「佛系」一樣,「低欲望」一詞的說法最早也來自日本。所謂「低欲望」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會》中提出的概念。
  • 日本處女率高達40%,到適婚年齡也不嫁,日本已成低欲望社會
    1.日本陷入低欲望社會欲望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欲望讓我們不斷地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是因為欲望我們才有了期待,當一個人變得無欲無求的時候,我們整個人也就沒有了期待,很難想像一個人沒有了欲望之後,到底該如何去生活呢?
  •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已經進入了低欲望的狀態: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們都知道現在社會上競爭激烈,每個人壓力都很大,人們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很多時候還要加班,可是每個月的工資卻入不敷出。每年都有無數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懷揣著對夢想的追求,激情澎湃地投入到社會的工作當中,然而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之後發現自己原來只是個普通人,可無論自己怎麼努力奮鬥拼搏……每個月的收入卻只夠自己生活,曾經的夢想被現實一個一個無情地擊碎,到了最後甚至把自己的欲望深深的埋藏在心底,這就是人們所稱的:低欲望!!「低欲望」的想法有錯嗎?
  • 低欲望群體崛起的背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只想安逸的生活?
    最近,一個新名詞「低欲望」悄然成為網上熱議話題,隨之而生的「低欲望青年」和「低欲望群體」也成為繼「空巢青年」後又一個具有特定意義和特殊背景的人群。何為「低欲望群體」呢?其實,追溯到最早關於「低欲望」一詞的說法,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會》裡提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