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低欲望社會嗎?一起去看看低欲望中的日本吧

2020-12-22 騰訊網

當日本的這輛列車衝入1988年時,裕仁天皇已病入膏肓。他早已從神界跌落人間,最後時日,不過是僵臥病床等待歸期。

皇室官員們惶恐慌亂,他們禁播了工藤靜香的巧克力廣告,因為其中有一句「這一天終於來了」。天皇在1989年1月7日早晨死去。

當天晚上,東京銀座掛滿了白色燈籠。然而燈籠下的人們無心悲傷,他們流連於明亮櫥窗前,嬉笑於豪華餐廳內,並為偶像演唱會因國喪取消而失望不已。對於列車上的乘客而言,生活不過是由昭和末年駛入平成元年,他們相信列車將持續加速,前方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昭和最後三年,日本個人財富翻了三倍,東京企業年底要發十幾月月薪做年終獎,有家建築公司只發了6個月,結果高管四處抱怨,「不景氣啊」。

平成元年最後一天,列車車速達到頂峰,日本股指高達38915點,隨後,刺耳剎車聲響起,列車出軌,衝入荒野。最先徵兆依舊是年終獎。大批企業宣布取消年終獎,並在此後連年取消,直至21世紀結束。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指出,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未滿40歲的日本人,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20年」。

大多數人的心態不只是不願意背負房貸或結婚生子,而是一點風險及責任都不想承擔。日本自從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經濟持續低迷,被稱之為「失落的20年」,也有人說是「失落的10年」。

在連續的經濟低氣壓下,大前研一提出日本已經陷入了「低欲望社會」:即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之前購房的人數卻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大公司搬出稻盛和夫的蕭條管理學:要幹更多的工作,工資不會加,獎金髮不出,請忍耐。小型企業則更直白,上司直接訓斥老員工:「公司沒辭退你,但你心裡沒譜麼?

」新詞「再構造」開始流行,其實只是裁員的體面說法。有企業高管被構造成文案,繼而被構造成搬運工,最後被迫辭職。

有限的體面很快也無法維繫。

1993年,全日本有6成企業減少了應屆生校招,第二大汽車廠日產關停了神奈川工廠,直接削減5000人。

日本航空宣布,請3000名35歲至55歲的中層主動辭職。當年,日本減少了13萬個崗位,但經濟學家說,還得再裁200萬人。

就業艱難導致消費萎縮,信用破產誘發金融爆雷,日本的房價在被調控數年後,於1993年轟然下跌,並連跌25年。

荒野的氣溫一夜轉冷。電臺節目開始教主婦如何用煮飯的熱氣,順帶煮雞蛋。法式餐廳門庭冷清,麥當勞低價套餐被熱捧,日本各地神社內,祈福人數激增。

平成三年,大阪新增流浪漢6000人,東京則過萬。列車飛奔時,人們縱情享樂無心存款,而在荒野,失業和房貸足以致命。

平成前十年,日本平均每年自殺人數超32000人,是過往3倍。富士山下的青木原樹海,林木遮天蔽日,許多人絕望走入,再未出來。

迷惘在整個國度擴散。面對外媒嘲諷,日本不再反駁,他們自比為「沉淪的巨人」,並預測「這恐怕是戰後最漫長的蕭條」。列車在荒野中越來越慢,習慣高速奔行的人們四下張望,眼前蕭條是如此陌生。

爭分奪秒的快節奏,在蕭條時切換為拖沓冗長。歌舞町閉門謝客,寫字樓燈光熄滅,白領們擠進電車早早歸家,用電視打發漫漫長夜。

電視上,珠光寶氣的年輕偶像不再受寵,取而代之是惡搞綜藝。因經費緊張,這些節目大多布景粗糙,也無臺詞劇本。藝人們用肢體搞怪,批量生產空洞的笑聲。

失速之後,接踵而來的是失信。踉蹌度過蕭條頭幾年後,適應下來的人們回望過去的彩色泡沫,信任開始崩塌。

九成以上的日本人,不買股票,不買基金,不參與P2P,不考慮樓花,更不碰古玩和黃金。他們只相信存款。

日本家庭共有1600兆日元存款,即便利率很低也要躺在銀行。日本香川縣最大國有銀行,把存款利息降到0.05%,人們照存不誤。

當地居民說:大人物總想動腦筋,但我們絕對不會敞開花錢的。

「在我們心裡,理財跟賭博差不多。」直至2016年,經歷四分之一個世紀療傷後,日本股市才迎來年輕股民。他們對金融知識茫然陌生。

許多人買任天堂股票,只是為聲援新出的遊戲。不相信投資神話,不相信職場奮鬥,發展到最後,人們開始不相信婚姻和家庭。2017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報告顯示,日本男性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終生未婚。

18歲到34歲未婚者中,70%未在談任何形式的戀愛。受訪者們覺得婚姻是束縛,婚房是負擔,生育更是沉重的事情。從平成元年開始,日本生育率一路下降,2003年之後,日本兒童數量不及日本貓狗的總數量。

在蕭條中長大的一代人,變得沉默封閉。日本人稱平成一代為「草食系」,安全、安靜、安之若素。然而平靜之下其實是麻木。

他們謹慎小心,他們不敢消費,不敢的原因是對未來失望,「在我生長的過程中,印象裡全是黑色的消息。」九十年代後期,報紙上還時常出現蕭條何時結束的討論。慢慢地,討論消失了,無人預測,也無人期待。

在「低欲望社會」的背後,原因諸多,既有一個社會高速發展趨向成熟後的共同原因,也有日本在稅收政策上的傾斜因素,更有日本社會獨特的傳統文化基因因素。

如今的日本年輕人既不想買房買車,也不想結婚生子,從30歲開始就為老年生活做打算,不停地存錢。據統計,日本國民的個人金融資產從1990年未的1000萬億日元,增加到2015年的1700萬億日元,這些資產大部分由老年人持有。

與媒體渲染的「貧困老人」相反,大多數老年人持有許多定期存款。據某銀行統計,存款帳戶中完全不動用的佔三成多,而經常發生資金流動的帳戶中又有三成會再變為定期帳戶。

大多數日本老年人將收入儲蓄起來,儘量節儉,臨終時卻人均擁有3500萬日元的資產。真是「人世間最悲催的莫過於人死了,錢還沒花完」

在大前研一看來,老年人不願消費而是儲蓄到死有三個原因,一是對於未來產生擔憂,擔心老年生活,二是以防萬一,這個「萬一」是指預料之外的壽命延長或是生病導致錢不夠花,三是戰後的日本國民教育,為實現戰後復興,鼓勵國民不勞動者不得食、為美好將來而儲蓄。

然後日本國民紛紛將15%到20%的收入儲蓄起來,並逐漸養成習慣。並且老年人還指子女照顧自己,因此希望手中的儲蓄能夠讓子女履行贍養義務。

另外,大前研一認為,低欲望化最明顯的人群是年輕人,他們本應該是最有消費欲望的消費核心人群。但物質上已經極為發達的日本,文化上卻對於歐美文化仍是崇拜和模仿的"。並且隨著矽谷精神的崛起,極簡生活的興起,回歸生命本質的探索,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日本的年輕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主流。

低欲造成日本人大學畢業後,只是想開一個小小麵包房,或是開個站前的小花店。以前包包一定要LV的,現在環保布袋也可以。以前想加班多賺錢,現在不想加班想休假。以前服飾必須是品牌的,現在優衣庫的也不錯。

蕭條徹底改變了日本國民,他們不再懊惱已逝的榮光,不再期盼瞬間的逆轉,而是專注眼前的生活。如一位日本作家所說,已被摧毀的物質,恢復原貌也無意義,日本現在更渴望把消費用於購買「美好的時光」。

2018年9月,日本地價上漲了0.1%,27年來首度止跌回升。列車正重回軌道。

蕭條是否臨近結束尚未可知,但平成已經行至盡頭。

列車緩緩穿過平成的最後時光,這場漫長的輪迴,充滿了失去和得到。

好了,這一期就到這裡結束,歡迎點讚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低欲望社會: 日本「新標籤」
    文/劉慶彬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所著的《低欲望社會》最近引發熱議。這本書的副標題叫「胸無大志的時代」,在這本書中,他感嘆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與此同時,日本著名廣告與調查公司博報堂調查顯示,到2035年日本1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4805萬是單身者,有配偶者約為5279萬,即約有一半日本人會過單身生活,「超單身社會」和「單身大國」正在成為日本的新「標籤」。日本應該是發達國家中,人口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了。無論是「低欲望社會」還是「超單身社會」,這些「專有名詞」的背後,是日本出生人口減少和人口老齡化的現實。
  • 低欲望社會到底有多恐怖,令你無法想像!看看日本就明白了
    說到欲望,人們能想到的基本是負面的意思,可以說多少有些偏見。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生活中欲望也是不可缺少的。這種欲望可以在各個方面表現出來,無論是你們認為的負面意義還是金錢,都必須由欲望來支撐。某種意義上欲望也是動力。因為那個可以讓你奮鬥。
  • 中國會變成日本式「低欲望社會」,還是美國式「欲望過剩社會」?
    因此,持續走低的出生率加上高調崛起的單身文化,讓不少中國人擔心,中國會不會走上日本「低欲望社會」的老路,當然中國和日本國情存在根本不同,因此也不少人認為,以上這種趨勢只是暫時的,隨著RCEP等協定的籤訂,未來的中國將會重新回歸世界經濟中心的位置,不但不會進入「低欲望社會」,反而會進入像美國一樣的「欲望過剩社會」,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未來中國的道路將通向何方!
  • 低欲望社會——中國的明天
    表面上看,這是年輕一代的任性,然而,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低欲望社會現象的萌芽。低欲望社會對於中國而言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其所造成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因為中國經濟基礎並不牢固,情況可能更加糟糕。
  • 日本正淪為低欲望社會,而我們需要警惕了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也提出,日本已經陷入「低欲望社會」。據估計,到2035年,日本1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4805萬是單身者,有配偶者約為5279萬,即約有一半日本人會過單身生活,「超單身社會」和「單身大國」正在成為日本的新「標籤」。而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也提出,日本已經陷入「低欲望社會」。
  • 日本式職場社會:年輕人們低欲望的小確幸
    通過這些新變化,也許我們都能察覺到日本作為一個國家其社會氛圍的逐漸異常化。這種異常化,實際上是日本整體社會欲望逐漸負數化的體現。2015 年,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這本書中把討厭消費的年輕人構成的日本社會稱為「低欲望社會」。
  • 低欲望社會: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吧
    對於現狀,這些人沒啥不滿,但是日本輿論卻對此非常不滿。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低欲望社會》中發出了「日本藥丸」的警告 —— 年輕人正在喪失物慾和成功欲,遠離消費。這樣下去,日本頹廢的經濟哪還有好轉的可能啊!
  • 日本處女率高達40%,到適婚年齡也不嫁,日本已成低欲望社會
    1.日本陷入低欲望社會欲望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欲望讓我們不斷地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是因為欲望我們才有了期待,當一個人變得無欲無求的時候,我們整個人也就沒有了期待,很難想像一個人沒有了欲望之後,到底該如何去生活呢?
  • 什麼是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後發國家民眾都很苦?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低欲望社會確實是日本社會的一種常態,很多人認為低欲望社會短期內在我國不會出現,但是話不要說的太滿,不要講的太簡單,低欲望社會最簡單的說就是社會上的總需求不足,而且年輕人似乎不在堅持自己拼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再加上國家的經濟蛋糕無法做大,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只能一代又一代的積壓著。
  • 年輕人應該警惕,低欲望思想的危害
    你還有哪些詞彙可以形容這種低欲望現象,這種低欲望思維正在危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我們是時候警惕這種錯誤的思想。「低欲望社會」這個詞,源於著名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出版的《低欲望社會》這本書。我讀研的時候就讀過,當時覺得中國是高欲望社會,日本的低欲望是由於經濟衰退、少子化,才讓日本人拼命存款,不敢消費。這同中國人喜歡存錢是何其相似。中國進入「低欲望社會」了嗎?現在既然看到,低欲望群體正在年輕人中擴張,他們每年工作幾個月,夠生活開支就可以,他們是認命還是怎麼了?
  • 低欲望群起的崛起,都是年輕人苟活的錯?
    繼「佛系」之後,「低欲望」一詞悄然成為網絡熱詞。進而衍生了「低欲望群體」、「低欲望青年」、「低欲望社會」、「90後低欲望」等一系列熱議話題。跟「佛系」一樣,「低欲望」一詞的說法最早也來自日本。所謂「低欲望」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會》中提出的概念。
  • 低欲望社會:性生活正在變成一種奢侈
    看似解決了住房問題,卻無形中影響了性生活。 加班後,還有精力doi嗎?婚後,男女主終於租了一間劏房,搬出去住了。- 還沒等女主準備好,男主已經倒頭大睡 -連他們倆自已也不禁感嘆:以前不住在一起的時候,經常一起逛街,有錢就去開房,特別開心甜蜜。反而,住在一起之後,男女主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正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之後,喪失了性生活的現實問題。不只是隱私空間的缺失會影響親密生活,職業和收入也會對性生活產生影響。
  • 年輕人流行「喪」文化,低欲望社會影響中國,90後掉入「陷阱」?
    社會又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沒有了欲望,只求活著,可能就算給錢也不願去消費。自從上世紀90年代起,日本樓市崩盤,社會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從此走向了低迷,2011年的日本地震海嘯事故更是雪上加霜。這日本有一個很可怕的現實,如果這個人未滿35周歲,那麼代表的就是,他從開始懂事起,就生活在長達20年經濟低迷的環境中。
  • 低欲望的日本:優衣庫受歡迎 村上春樹也喜歡淘二手衣服
    編者按:   不消費、低生育率、老齡化、年輕人失去上進心,這就是日本作家大前研一所說的「低欲望社會」表徵。今年10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欲望社會》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這是「大前研一獨家授權唯一完整中文版」。   第一財經專訪《低欲望社會》中文版譯者姜建強,請他談日本社會的這種普遍狀態。
  • 日本人為什麼低欲望,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
    中國的出生人口逐年降低,造成的後果是,勞動人口不足,老齡化嚴重,未富先老,社會養老成為大問題。這點,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日本,日本老齡化早就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了。同為東亞國家,中日兩國有相似的文化,女性地位都比較低;我們可以來看一看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的名作《低欲望社會》,是怎麼談日本的問題的。
  • 90後低欲望?透視日本「平成廢宅」和中國「佛系青年」的差距
    日本管理學宗師大前研一在的《低欲望社會》一書中描述了日本年輕人目前極低欲望的狀態:衣:不追求大牌,平時喜歡打扮得比較樸素;食:可以接受一日三餐都是便利店的微波爐食物,一天食物開銷可以不到1000日元(約60元人民幣);住行:即使貸款利率低至2%,也不願意貸款買房買車。在這種狀況下,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會持續下去。
  • 直擊:日本房產崩盤之殤,失去的不是房價,是低欲望下的社會行為
    很多人說,這是日本人的冷靜消費行為,但更進一步分析,這更是一種低欲望社會的行為。 這是頹廢的一代,很多日本學者擔憂。造成這一切的因素很多,其中那場爆發於1991年的房地產崩盤責無旁貸。很多人說,那場房產大崩潰讓表面上看,使得日本經濟經濟失去了20年、30年,但真正的房產崩盤之殤,當是這種低欲望行為。
  • 少子化、老齡化、東京化、移民難,日本「低欲望社會」依舊無解?
    多年來,日本社會一直被高自殺率所困擾。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平均每天有將近60名日本人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平均每10萬人中,日本的自殺人數為14.3人,遠超世界平均自殺人數10.5人。老年群體是日本自殺率高企的重災區。
  • 我國在接近「低欲望社會」?它到底是什麼,會對我們產生何種影響
    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也出現了很多「變化」。我國居民的「金錢觀」、消費觀等,相比之前都出現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當下我國的年輕人,思想觀念相比上一代人,發生了很多不同。就用「金錢觀」來說。我們父母那一輩的「金錢觀」,都是非常保守的。一般都會省吃儉用,將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已經進入了低欲望的狀態: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們都知道現在社會上競爭激烈,每個人壓力都很大,人們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很多時候還要加班,可是每個月的工資卻入不敷出。每年都有無數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懷揣著對夢想的追求,激情澎湃地投入到社會的工作當中,然而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之後發現自己原來只是個普通人,可無論自己怎麼努力奮鬥拼搏……每個月的收入卻只夠自己生活,曾經的夢想被現實一個一個無情地擊碎,到了最後甚至把自己的欲望深深的埋藏在心底,這就是人們所稱的:低欲望!!「低欲望」的想法有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