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患有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
據統計,全球約有3億多人患有抑鬱症,而中國抑鬱症人數就有將近1億。
抑鬱症會嚴重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60%~70%的人都有抑鬱症的困擾。
輕度抑鬱症患者也同樣遭受抑鬱症的折磨,無緣由的深刻悲傷、不愉快感、自我譴責、自甘墮落、缺乏對正常興趣愛好的反應與意識、迴避朋友、深感自卑等表現,都對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著巨大的不利影響。
那要如何治療抑鬱症呢?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推薦的《戰勝抑鬱症:寫給抑鬱症人士及其家人的自救指南》一書裡,提到了兩大類治療方式。
1、藥物治療
生病吃藥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情,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曾吃過抗抑鬱的藥物。
抗抑鬱藥能夠在短期內緩解抑鬱症的一些症狀,比如克服情緒上的低落、消沉、無力感,幫助患者獲得食慾,以及更規律的睡眠等等。
但是,如同人們常說的「藥有三分毒」,只要是藥物,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副作用。
所以,該不該吃藥、吃幾種藥、吃多大劑量、吃多長時間,身體狀況能不能夠接受藥物的副作用、身體有沒有併發症、什麼情況下可以停藥,這些問題都會因人而異。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在藥物的問題上,心理諮詢師沒有處方權,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尋找專業的、有資質的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2、心理治療
如果精神上出現了問題,僅僅依靠藥物,想要徹底擺脫痛苦顯然是不可能的。藥物只能幫助抑鬱症患者緩解當下的痛苦,但是治標不治本。
所以除了藥物治療,還要進行心理治療,了解精神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從而對症下藥,逐漸恢復正常的心理水平,最終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與平靜。
目前抑鬱症的心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01、認知行為療法(CBT-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抑鬱症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它的誕生就起源於抑鬱症。
認知行為療法的創始人、心理學大師阿倫·貝克在治療抑鬱症患者的過程中發現,抑鬱症患者的痛苦都來源於錯誤或扭曲的思維模式。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都會情緒低落,腦海裡出現很多負面念頭,並且會一頭扎進去,像有磁力一樣被吸附住,根本走不出來。
這種完全失控、徹底絕望、無法改變、像被惡魔一樣鉗住要害的痛苦,讓抑鬱症患者失去了對自我的信心,對生活的希望,很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事實也證明,抑鬱症是自殺率極高的一種精神疾病。
既然「錯誤或扭曲的想法催生了痛苦」,就可以通過「糾正認知信念歪曲的方式」來治療抑鬱症,結果真的有用。
阿倫·貝克發現,當一個人改變了他的想法,他的情緒和行為都會得到有效的改善。
在這裡,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對「認知行為療法」都有一個誤區,覺得這種療法就是「說教」,就是告訴你「你這樣想是不對的、不健康的,你應該怎麼怎麼想」。
其實這樣的說法跟「想開點,積極點,樂觀點,一切都會過去的」沒什麼兩樣。
認知行為療法並不是直接告訴抑鬱症患者對與錯,而是通過一些心理學方法,讓抑鬱症患者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覺察和領悟到問題的真相,這是一個「自我覺醒」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抑鬱症後期還是會發作。
所以真正好的心理諮詢師,本質上是在幫助來訪者建立一套認識自我、探究自我、接納自我的體系。一旦抑鬱症患者在心理諮詢師的引導和幫助下,通過這個體系自己走出抑鬱症,他獲得的不僅僅是身心的療愈,更是獲得了新生。
因為能夠走出來,就已經說明他看待事情和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那麼他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全新的世界。
02、精神動力療法
除了認知行為療法,一些心理治療師也會採用精神動力療法。精神動力療法主要是解決抑鬱症患者內心的衝突。
抑鬱症患者最典型的衝突之一在於,一方面他們害怕陌生人、拒絕社交、遠離人群、只想一個人呆著,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關係、渴望親密。
有些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的某種行為越極端,表明他內心與之對立的某種需求越強烈。也就是說,一個人的A面和-A面,是緊緊相連的。
一個人越討厭人群,越不想社交,說明他內心越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繫,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只能選擇通過A的方式來保護和防禦自己。
因為一個人的世界能夠讓他們感受到自由和放鬆,這其實是一種退行性的表現,把自己撤退到一個安全的空間裡自我療傷或者自我毀滅。
心理治療師可以通過精神動力療法,幫助抑鬱症患者了解衝突的本質,幫助他們更好地剖析問題,將潛意識意識化,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訴求是什麼,並幫助他們實現這些訴求。
拿上面的這個例子來講,抑鬱症患者想要遠離人群,拒絕跟他人產生互動,是因為他們內心害怕被拒絕。
但「被拒絕」只是一個引子,它會像一個導火索一樣,誘發抑鬱症患者進行無限的負面想像,他們會對「被拒絕」進行過度解讀,認為它代表著「自己沒有魅力,自己被看不起,自己不值得被喜歡」。
想著想著,就很容易進入到「黑洞」,然後不知不覺就陷入了抑鬱的魔爪,擊發一波萬念俱灰的反應。
每一次強烈的抑鬱都會讓人痛苦不堪,也許正是因為太痛苦了,所以抑鬱症患者拒絕一切冒險,拒絕一切可能會「刺激」到他們敏感神經的人和物。
精神動力療法能夠幫助抑鬱症患者覺察出他們身上的問題,幫助他們去質疑他們身上的負面想法,幫助他們覺察內心的恐懼,教會他們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去保護自己,以一個更開放的態度走出去。
03、人際關係療法
人際關係療法更注重的是人際關係,而不像認知行為療法那樣更注重想法,也不像精神動力療法那樣更注重人的潛意識。
所以人際關係療法不會特別重視抑鬱症產生的根源,它更重視的是誘發抑鬱症產生的生活事件或者說壓力事件,然後剖析這個事件跟抑鬱症的關係。
比如,一個人只要跟他的父親或母親劇烈爭吵,就會誘發他產生抑鬱症。
那麼心理諮詢師會著重去梳理這個壓力事件,去探索抑鬱症患者平時是如何對待、處理人際關係的,並教給他一些社交技能,幫助他更好地應對關係。
04、正念療法
正念療法是近年來特別流行的一個療法。
正念療法的創始人喬恩·卡巴金指出,正念是一種有目的的、在此刻當下的、非評判性的注意所出現的覺知。
正念療法最開始是用於身患嚴重疾病的人身上,當時常規的療法對這些病人基本失效。
而當這些病人開始施行正念後,他們的病情得到了極大的緩解,這是因為正念幫助他們更積極、更樂觀地看待所發生的一切。
已經得到臨床驗證的正念療法,同樣可以適用於抑鬱症上。
跟其他療法不同,正念療法不是去消除抑鬱症,而是鼓勵抑鬱症患者接受當下的一切,並對此不做出任何評判。
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有自我貶低、自我攻擊的特徵,他們很容易走入一個死胡同,並且不斷地自我暗示,這個「走不通、走不出來的地方」就是絕境。
抑鬱症讓他們的思維受限,像盲人摸象一樣,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而正念療法鼓勵抑鬱症患者「撤退」到一個安全邊際,在那段距離裡,他們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以一個更宏大、更開放的視角,去觀察所發生的一切。
一旦抑鬱症患者跟自己的想法拉開了距離,他們就不會再像過去那樣,輕易地掉入「想法的陷阱」,因為想法不等同於事實。
比如,一個患有抑鬱症的人會認為「今天的工作又沒有完成,我真是蠢死了,這麼簡單的工作都完成不了,怪不得現在還混得這麼差,真是沒見過這麼笨的人,這輩子鐵定是一事無成了」。
通過正念療法,可以改成,「我發現/我意識到/我覺察到/我感覺/我領悟到,當我不能及時地完成工作,我就會進行自我批判,把自己貶得一無是處,用各種負面消極的詞語來打擊自己的自信心和勇氣,這讓我感覺非常抑鬱痛苦;我還發現,一旦我陷入抑鬱的情緒,我就會把自己的未來想像的極其糟糕,甚至是世界末日,覺得這輩子就這樣了,不可能改變了」。
後面的這種表達,更像是敘述一個事情,因而少掉了很多評判的性質,增添了中立感,從而減弱了情緒的衝擊力。
以上是治療抑鬱症的一些常見方法,對緩解抑鬱症有很大的功效。
抑鬱症是可以被治癒的,當你已經覺察到,你的精神狀況對你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不利影響,那麼接受專業人士的幫助,要比一個人胡思亂想、疑神疑鬼、坐以待斃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