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如何保護隱私 專家:行業自律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2021-01-13 長江網

  一個人的手指指紋只有10個,虹膜只有兩個,掌紋只有兩個,聲紋只有一套,臉也就只有一個。生物認證是不可撤銷的,一旦其信息洩漏了,就沒有什麼補救措施。

  從某種程度上說,缺乏安全保障的刷臉,與把身份證和銀行卡密碼隨便交給他人,沒什麼區別。

  因不同意進動物園要刷臉,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浙大法學博士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此案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

  2020年12月29日,該案二審在杭州中院開庭,郭兵提出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訴訟請求。

  之前不久,一則「戴著頭盔看房」的視頻廣為流傳,因為一些售樓處的工作人員會通過人臉識別判斷購房者身份,進而決定是否給予購房優惠。

  網際網路時代,「刷臉」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新挑戰。近年來,圍繞人臉識別的爭議不斷。這些爭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臉識別應用之廣泛及由此引發的公眾擔憂。

  網際網路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生物認證技術有哪些弱點?包括刷臉在內的生物認證應用場景和技術是否有相關的規範和監管?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生物特徵就是我們的另一張身份證 

  在機場、高鐵站進站核驗身份,刷臉;到酒店辦理入住,刷臉;在銀行遠程開戶,刷臉;網上支付、通過門禁,刷臉……

  近年來,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其中,視覺識別技術應用落地頗為廣泛,人臉識別逐漸從少數安防場景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無接觸的場景需求,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人臉識別其實是生物認證的一種,其他生物認證還有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聲音識別等。生物認證最大的特點是唯一性,比如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臉、指紋和虹膜等。

  因此,生物特徵也可以看作是我們的另一張身份證。「生物認證就是識別個人特徵,比如說識別面容特徵,跟查驗身份證號碼是一個道理,它可以指代我的個人身份。」江蘇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南京理工大學信息處處長李千目說。

  可以想像一下,身份證不用時,要麼放在錢包裡,要麼鎖在保險柜裡。如果有一天,你的生物身份證被物業公司、動物園、銀行、酒店等存放在你無法知曉的電腦硬碟裡,你還會覺得刷臉認證是安全的嗎?

  北京永信至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潘柱廷告訴記者,密碼可以定期換,可以改。但是一個人的手指指紋只有10個,虹膜只有兩個,掌紋只有兩個,聲紋只有一套,臉也就只有一個。生物認證是不可撤銷的,一旦其信息洩漏了,就沒有什麼補救措施。

  從某種程度上說,缺乏安全保障的刷臉,與把身份證和銀行卡密碼隨便交給他人,沒什麼區別。

  「這樣一種技術的推廣應用,應該對其可能的收益和風險比進行充分論證。但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這個案子中,我們看不出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也看不到使用方對風險的充分考慮和準備。此類為推廣技術而推廣的行動都是需要警惕和反思的。」東南大學程國斌副教授這樣認為。

  人臉識別為何屢被黑客攻破 

  早在2017年3·15維權活動中,就曝出刷臉登錄存在安全漏洞:憑藉一張觀眾的自拍照,可以成功「換臉」破解手機的人臉認證系統。

  其後,也有過人臉數據洩露事件發生,有的是因為存儲照片的資料庫被黑客攻擊,有的是因為工作人員將數據拷貝販賣獲利。

  李千目告訴記者,目前生物認證的弱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生物認證主要靠圖像或者視頻來進行特徵確認,圖像和視頻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偽造的,「現在有一種方法叫做AI偽造,就是通過AI算法『造出』一個不存在的人臉,或者自適應生成其他人臉,這種算法叫GAN,也稱為對抗式神經網絡,它可以通過大量的樣本訓練生成一些不存在的假樣本、偽樣本。」

  二是生物認證本質上是字符映射,在計算機裡人臉特徵是用0和1這樣的數字來描述,所以即使系統裡不存在這張臉,但是通過黑客攻擊的方法,就可以用數字的方式把這些特徵輸入進去,人臉識別就有可能會通過。

  2020年10月,一項涉及2萬多人的調查研究——《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使用過人臉識別,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稱,已經因為人臉信息被洩露和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相較於身份證號、手機號之類的個人信息洩露,目前曝光於大眾視野的人臉數據洩露事件還不算多。但已有媒體報導,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

  一個良性的變化是,民眾的隱私保護意識有所提升。報告顯示,高達八成的受訪者表示關心過人臉原始信息是否會被收集方保留以及會被如何處理。具體到人臉信息的處理規則,受訪者最想知道收集方「採取何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保證收集的人臉信息安全」,以及「人臉識別技術是否為第三方提供,如是則第三方是誰」和「人臉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場景,是否變更了使用目的」。

  行業自律與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受訪專家大多表示,樂於看到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同樣刻不容緩。

  李千目認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一是形成強有力的監管,對不法行為進行威懾;二是進行技術防範,用人工智慧方法進行反人工智慧的識別和判別,並建立相應的認證庫或第三方認證中心,對生物認證進行核查;三是加快立法,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

  放眼全球,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在立法上先行一步。2015年,美國發布《面部識別技術——商業用途、隱私問題及其適用的聯邦法律》報告,對商業實體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來識別或跟蹤個人進行限制。2018年,《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正式生效,明確規定個人數據是個人所有的數據資產,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數據保護法案。

  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層面的立法也已提速。例如《民法典》將自然人生物識別信息列為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擬對侵害個人信息權益行為,給予沒收違法所得和罰款等處罰。

  不可否認,技術有很強的工具屬性,誰都可以用,有人用鋼鐵造廣廈千萬間,有人用槍炮屠戮生靈萬千。所以,程國斌認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除了法律監管行業自律,還必須對其進行深刻的倫理反思和倫理治理。

  「開發一項新技術的時候,人類總是帶有某種價值傾向或價值追求。對這個具體的初始價值與技術應該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幸福的總體價值之間的關係做出考量,是科技倫理重要的工作。」程國斌說。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實施科技倫理審查就是為科技創新劃定必要的倫理航道和價值底線,明晰科學技術活動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倫理邊界,防止隨意打開「潘多拉魔盒」。

  「但據我所知,目前我國倫理審查機制僅在醫學界建設得相對完備,而在高校院所和企業科研中基本是空白。與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倫理審查的覆蓋面和制度的完備性方面,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程國斌說,成立機構只是開始,一整套的機制、政策、法律體系和潛移默化的科學倫理意識還需加快培育。

  【編輯:畢婷】

相關焦點

  • 保護隱私還是發展商業?郭兵:應根據信息的敏感度作區分監管
    以我起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案件為例,動物園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時實現刷臉入園,必定引入第三方技術服務公司。但是動物園到底與哪家第三方技術公司合作、是否對人臉信息處理籤署了相關保密協議等問題,對方至今都認為是商業秘密,不能透露。值得一提的是,像動物園入園這樣的線下刷臉場景以及APP或網絡平臺的線上刷臉場景,在隱私政策方面顯然是存在明顯差別的。
  •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一評《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
    特約作者 之邪過年了,很多行業都停工歇業,但是對於支付行業來說,卻是業務旺季。所以支付行業歇不了。這不,臨近年關,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了《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以下簡稱《公約》)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較快,部分市場機構嘗試開展基於刷臉技術的支付應用創新。
  • 刷臉被賣房?刷臉要方便更要安全 刷臉時代如何保證「臉」的安全
    人像數據脫敏說的是對於人臉等敏感信息,通過脫敏規則進行數據變形,從而實現對敏感隱私數據的保護。第四,前端數據水印隱寫。隱寫術是一種隱藏信息的加密技術,為的是不讓除預期的接受者之外的任何人知曉信息內容。保障刷臉安全:加強核查監管,加大對數據濫用等行為的懲戒力度。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強調,促進人工智慧行業和企業自律,切實加強管理,加大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違背道德倫理等行為的懲戒力度。
  • 你的「臉」5毛就賣了!大數據時代該如何保護面部隱私?
    在這個「靠臉走天下」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面部隱私? 如何安全地「靠臉吃飯」? 例如在銀行沒帶銀行卡時,現在可以刷臉即可取款,但是需要輸入手機號和身份證號這些信息,多重驗證下對取款人進行核實,進一步保障資金安全。
  • 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看房……誰來保護我們的「臉」?
    原標題: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看房......「刷臉」 無處不在 誰來保護我們的「臉」?「人臉識別」技術是否濫用引熱議近期接連發生的幾個熱點事件,讓「人臉識別」這樣一個有些抽象的技術概念,成為了公眾輿論的焦點話題。
  • 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看房……「刷臉」 無處不在 誰來保護...
    我們如何在享有技術便利和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先來回顧這樣幾個案例。 畫面中,法庭公開開庭宣判的這起案件,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去年,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門票由指紋識別被「強制」升級為「刷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將動物世界訴至法院。
  • 立法在途 專家熱議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原標題:立法在途專家熱議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經濟觀察網記者姜鑫「住址是個人隱私還是敏感信息?區分隱私和個人敏感信息在個人信息保護上有什麼意義?當他界定為隱私的時候,如果產業去保護肯定是強保護,但是個人信息當中的個人敏感信息是不是已經完全強保護,需要在立法過程中進一步明確。」
  • P2P監管細則漸行漸近
    草莽出身的P2P,自問世之日起就被冠以「壞孩子」的標籤,跑路、違約風波頻現,行業內「求監管」的呼聲不斷。而當前監管機構對於如何管教這個「熊孩子」則是謹慎萬分,一直在醞釀中的監管細也遲遲未出。
  • 2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片!「刷臉」真的安全嗎?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 2元能買千張照片,人臉識別時代如何保護我們的臉?
    2元就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對於人臉識別,多數人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的方便快捷,恨的就是安全風險。
  • 可怕的不僅是病毒,隱私洩露更讓人擔憂,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
    這幾日,成都確診女孩事件一直在發酵,本來只是官方按規定公布確診病例的軌跡,誰曾上竟然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網暴,成都女孩從身份證到家庭住址等個人隱私,也都被曝光。而且,回顧整個事件,可怕的不僅是病毒,隱私洩露更令人擔憂。個人隱私竟讓這麼容易被曝光,這不禁讓人背脊發涼。在信息化時代之下,隱私保護是始終繞不開的話題,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事件、成都女孩事件等,都加重了人們對信息安全的憂慮。那麼,除了行業自律、加大監管與懲戒手段等,個人該如何守住安全防線?
  •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巨頭們熱推的刷臉支付再受重擊?
    不過,帶來方便體驗的同時,關於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而引起的糾紛、爭議也不斷出現,其中,用戶信息保護一直是刷臉支付考慮的一大重點問題。在分析人士看來,繼因疫情影響遇挫後,此次天津方面的「生物識別禁令」或將使刷臉支付再受重擊。一方面是已鋪設業務或將面臨重新調整。支付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指出,天津法規的出臺未來可能會推動更多的省份和城市出臺與人臉識別等相關的法律法規。
  • 被偷走的臉:法律如何保護?
    摘要:本文從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及國內外其他人臉識別糾紛案說起,簡單介紹了人臉識別工作原理,對人臉識別技術進行法律規制的必要性,並梳理了我國關於人臉生物信息保護的法規現狀,也簡單提到國外法律保護現狀。最後提出立法應重點限制和規範巨頭公司和政府的行為。
  • 【關注】四處「刷臉」,我的臉還是我的嗎?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坐高鐵時「刷臉」進站……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也就是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近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一份《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
  • 購物「刷臉」、門禁「刷臉」、手機「刷臉」……我的臉還歸我做主嗎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去樓盤看房也會被「刷臉」……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售樓處收集個人信息,應該是在明示告知、充分提醒的前提下,由公民選擇是否提供、如何提供、銷毀個人信息,在此過程中不能對公民的選擇權予以不正當的限制。」楊兆全建議,各部門應加強對公民信息保護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收集、使用、洩露公民信息的行為,做好行政執法和司法的聯動辦案,暢通投訴、舉報的渠道,實現監管的有效覆蓋。
  • 推進行業健康發展 醫美行業監督自律委員會成立
    近年來,我國醫療美容行業發展迅速,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美」的追求。醫美市場高速增長的同時,也衍生出一些非法亂象,使醫美行業生態遭受了不良影響。2020年,為加強對醫療美容行業的規範管理,維護醫美就醫者的合法權益,保護人民健康,國家衛健委、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等八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監綜合管執法工作的通知》。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該如何加強監管?12月8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  個人信息如何被洩露?  如何守好個人信息安全防線?  對於頻頻出現的信息洩露事件,快遞行業也作出了應對之策。公開資料顯示,自2016年至今,國內70家大型快遞物流企業聯合成立了快遞物流「黑名單」查詢系統。將盜竊快件、洩露客戶信息、倒賣客戶信息等12種違規違法行為列入黑名單。參與快遞物流企業「黑名單」系統的企業承諾,5年之內不使用「黑名單」上的快遞人員。
  • 「刷臉第一案」杭州開庭——一堂個人信息保護的「法治公開課」
    ▲6月15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審理「刷臉第一案」。富陽區人民法院供圖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吳帥帥)6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刷臉第一案」杭州開庭——一堂個人信息保護的「法治公開課」》的報導。
  • 金觀察丨「刷臉」很方便,怎麼保安全?
    刷一下臉,業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名下房產就被過戶給他人或被用於抵押貸款。  「刷臉」帶來的安全隱患再次引發社會關注,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領域不斷延伸,靠「臉」辦事逐漸成為現實,但越來越頻繁的「刷臉」,也帶來了一些安全風險。「臉部信息」洩露誰來管?我們又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和隱私呢?12月17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刷臉」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便利?
  • 面具可代替人臉解鎖手機,2元就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刷臉」真的安全嗎?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