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原創新生IP認識24節氣 感受傳統與現代多元融合的魅力丨備展...

2020-12-18 荔枝網新聞

  江蘇品牌文化活動——紫金獎·第二屆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將於11月12日至15日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這是一場讓思維碰撞的創意狂歡,更是一次集設計、藝術、教育等各個領域跨界融合的全新探索,匯聚了全中國新生代設計力量。在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設計系下設的視覺傳播與製作、廣告設計與製作、環境藝術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藝術設計等七個專業組團備展,文創、插畫、家具等類型的200多件原創作品讓人大飽眼福。

  提到24節氣,也許大家並不陌生,而且隨口就能說出幾個節氣的名字。但是,當讓你進一步去揣度它們的面貌,卻是模糊的,飄渺的。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設計系楊文琪的系列作品《雲遊四季》,讓人耳目一新。這組作品中,她打造的原創新生IP——肥雲,以遊歷四季為主題,展示了肥雲和朋友們遊歷了春夏秋冬各個季節和節氣的小故事,以插畫形式呈現,同時創作了肥雲周邊的系列衍生產品,既夢幻又萌趣十足。

  在楊文琪看來,一件作品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比起文字,我覺得插畫更能直接吸引觀眾,更有視覺衝擊力。」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設計系副主任鹿峰介紹,通過24節氣24部不同的場景的匯聚,其實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和想像空間的,「它的一些配色,整個處理上,還有筆觸的使用上,其實都是很好的一個效果。」

  裝飾畫從藝術領域步入日常生活已成為現代趨勢,組成了人們生活美化環境的重要內容。沈倩和桑文卉的珊瑚絨裝飾畫設計《金陵印象》,以南京標誌性景點作為題材,繪製出一系列具有濃厚南京地域文化特點的裝飾畫。作品採用珊瑚絨為主要材料,蓬鬆的觸感,創造出立體感,給人一種別樣的視覺感受。

  沈倩將珊瑚絨和棉毛線戳繡在畫面底部,用絨線的色彩代替顏料的色彩。「這幅作品的靈感來源於青苔在山石上給人帶來的視覺衝擊,為中式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尹昌恆同學的紅色主題文創產品設計《重走長徵路》,以辦公用品等文創產品為載體,講述紅色故事。筆筒、U盤、鑰匙扣等設計產品,在傳達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的同時,又有屬於其獨特的東方美感。「我使用了傳統的木雕、金銀錯、螺鈿鑲嵌等傳統技藝,通過傳統手工藝與全新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將紅色文化與我們拉近,也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革命歷史的溫度。」尹昌恆告訴記者。

  指導老師、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設計系建築和室內教研室主任楊芷軒介紹,將長徵和傳統花窗進行結合,設計了一個具有紅色意義的標識,更加立體地展現出來。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設計系,自1999年學院創辦以來便一直是學校的重點發展學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主動利用學科優勢,積極吸收融合文學、影視、音樂、舞蹈、傳媒的表達方法與形式語言,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想像力;從基礎、技能、技術、理論和專業設計的教學改革入手,滲入職業能力的培養,大力開展職業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同時,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能力也得到廣泛提高。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謝建華表示, 紫金獎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去年學校也參加了,組織了設計專業的老師去參觀,學到了很多,「特別是他們的創意,作品上的一些設計理念,回來以後帶領學生,特別是我們今年的畢業設計,基本上能夠展現出我們學習得到的體會。今年也積極參加,特別是向兄弟院校學習,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很好的。」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沈一秀 謝健 編輯/貝茜)  

相關焦點

  • 創享行業多元新生 助推中國珠寶原創設計
    第四屆2018畢業季設計創意大PK丨眾享珠寶平臺線下活動「幸福囍飾」婚慶主題珠寶設計比賽頒獎活動隆重舉行
  • 跟著蔣勳感受「二十四節氣」
    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成為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2020年歲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一個深具藝術敏感度的作家,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從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  蔣勳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
  • 古已有之24節氣的傳統美,在日本得到了甦醒
    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在唐代,中日兩國交流最為頻繁,也正是那個時候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的標準生產規律被日本接受並加以傳承。
  • 跟著蔣勳感受二十四節氣
    ■從顏色來體認節氣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北鬥星鬥柄的一個圓周運動中,劃分出了節氣,也誕生了四季。《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蔣勳說色彩是信仰的本質。正是帶著這樣的敏感,蔣勳引領讀者從最基礎的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美人蕉的鵝黃、苦楝的粉紫、白流蘇的雪白,這是春天百花接力競放的顏色。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節氣文化」融入時尚元素
    這些活動,旨在通過立體化的節目,為大家帶來一場場精彩的聽覺、視覺享受,開啟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文化之旅。    讓「節氣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據悉,這些「節氣文化」活動,僅是建鄴區委宣傳部、建鄴區文明辦於 2018年推出的「詩禮中的四時八節——建鄴區廿四節氣主題活動」一部分。
  • 新書上架丨跟著蔣勳用色彩和聽覺感受「二十四節氣」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起於「立春」終於「大寒」,北鬥星鬥柄的一個圓周運動中,劃分出了節氣,也分出了四季。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成為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
  • 霜降節氣活動報名丨千樹掃作一番黃,櫻洲霜露採收忙
    親近母語學堂二十四節氣系列活動,旨在將二十四節氣與傳統文化內容完美結合,帶給兒童風雅又充滿意趣的體驗,從中調合身心、啟迪人生。作為親近母語學堂的經典活動之一,活動內容形式清新脫俗又不失精緻有趣,歡迎家長報名。     一朝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採收忙。
  • 宮崎駿:融合日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大師
    宮崎駿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動畫大師,其作品藝術風格將日本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巧妙融合,故事內容表達美好情感、希望和人文關懷,受到全球動漫迷的追捧。  宮崎駿1941年出生於日本,他參與編劇導演的動畫影片《天空之城》、《龍貓》等在全球動漫迷中影響廣泛,2001年推出的《千與千尋》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迪斯尼把他尊稱為動畫界的「黑澤明」。
  • 融合時尚多元的青春元素 讓傳統中醫文化「時髦」起來
    新華網上海6月15日電(吳一航) 傳統中醫文化和時尚健身元素相結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6月14日上午,在南京東路第一百貨的露臺上,一群健身達人和一群海派中醫聚在了一起,相互探討和交流。這是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開展的「品鑑海派|知行合醫」《海派中醫》紀錄片公益推廣活動現場,此次公益活動便是圍繞如何將傳統中醫與現代健身運動相結合展開的。    「教練,肩關節拉伸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做有氧運動時,增氧調整呼吸節奏」「一天運動時間多久是最合適的」……這些聽起來專業性十足的問題可不是現場的健身達人們問出來的,而是一群五六十歲的叔叔阿姨們提出來的。
  • 太原原創國際|現代元素加上中國傳統元素,美翻啦
    它把中式的元素和現代家居設計進行了融合和創新,締造了一種充滿時尚、溫馨的東方美。設計風格:新中式設計面積:406㎡設計說明:設計師結合現代功能設計,根據人員構成,空間布局,軸線及空間關係重新規劃。客廳以開放性的思維詮釋東方美學木飾面、大理石和銅花格等材質的組合打造了極具雅致的意蘊空間融合中式與現代元素
  • 新中式實木沙發融合了傳統及現代元素
    兼具舒適與美觀的新中式實木沙發,在色彩的選擇上大多以沉穩的色係為主色調,突破傳統的局限性,儘量摒棄一些累贅裝飾,同時再挑選一些具有中國元素的色彩作為搭配,這樣就可以營造出一種時尚又不失優雅的美感。而新中式實木沙發的雅致、簡約、時尚,正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需求。在傳統中式的基礎之上,去除繁瑣的造型和雕刻,塑造簡約大氣的輕奢品質。
  • 24節氣的英語翻譯
    4節氣,直到現在, 仍然主導了很多華人社會的節日和慶祝活動。現在就讓我們認識24節氣的英文是如何表達,好讓你於一些特別的節氣活動時, 向外藉友人介紹一下。其實,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反影了從地球觀測太陽一年在恆星間或黃道的運動,於西方屬於天文學範疇,故此二十四節氣的英文是 "Solar Terms",而二十四節氣依照先後次序的排列,則如下:Solar Terms
  • 養藏神氣,多練靜功 跟著節氣打太極
    打太極正脊椎  鍛鍊跟著節氣走  距千年京杭大運河咫尺之遙、隱匿於綠樹成蔭的紫荊文化公園內的柔之藝太極院是杭城首家專業太極拳館,成立於2006年,十多年來一直專注於傳統太極拳的研究和推廣。如今,金暉是杭州市拱墅區武術協會主席,也是區傳統太極非遺傳承人。  「推出二十四節氣太極養生課,源自一幅圖。」柔之藝太極院二樓中間教室,掛著幅拓自北京白雲觀的修真圖,金暉說,館內推出二十四節氣和人體脊椎太極養生課的創意就來自於此。  修真圖遠溯老子、呂純陽、陳摶、張三丰祖師,又稱之為丹成九轉圖,以養性煉生為基礎,圖文並茂。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然而時光流轉、滄海桑田,隨著中國城鎮化腳步的加快、現代生產技術的進步和氣象科學的蓬勃發展,腳步匆匆的現代都市人與二十四節氣漸行漸遠。不僅僅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表記功能以及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的指示功能在弱化,人們對節氣的認知也逐漸淡薄。尤其是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若不是公號的推送、朋友圈的「提醒」和家人的叮嚀,恐怕早已不記得節氣背後的寓意及習俗,對於節氣價值也認識不足。 我們不再需要二十四節氣了嗎?
  • 新零售數字變革當前,傳統品牌怎樣「逆齡新生」?
    當新一代消費者的「社交貨幣」升級,傳統品牌多年積累的口碑,可能因不懂如何用好新時代的數位化語言,繼續講好品牌故事而價值蒸發,最終在用戶的「心智貨架」上被束之高閣。 那麼,面對大數據、人工智慧對零售業態的生態重塑,傳統品牌該如何避免掉入慣性思維的陷阱,抓住營銷機遇,逆齡新生?
  • 「基層動態」丨開展手工布包製作,感受女紅魅力
    「基層動態」丨開展手工布包製作,感受女紅魅力 2020-11-0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三大鬼節之一的清明節,是24節氣裡唯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
    清明節是上墳掃墓的節日,清明也是24節氣裡的一個節氣,是由唐玄宗正式頒發詔書定為節日的。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 清明時節 在古代從春秋晉文公起到唐朝民間都要過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而寒食節在24節氣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家家戶戶不生火做飯,只吃蒸煮、烘烤或者油炸的食物,因為不是用火來加熱食物
  • BIGC 2020完美世界遊戲專場:多元融合 突破創新邊界
    BIGC 2020完美世界遊戲專場:多元融合 突破創新邊界 9 月 25 日,首屆北京國際遊戲創新大會(BIGC)於北京開幕,完美世界遊戲專場以「多元融合 突破創新邊界」為主題
  • 24節氣中,為何民間認為:「冬至大如年」
    24節氣中,為何民間認為:「冬至大如年」 12月21日(農曆11月初7),是2020年庚子年的冬至節。 」冬至「是一年中「數九」的開始,用民間的老話習俗說:這一天不吃餃子,是要凍壞耳朵的。 因此,在冬至吃餃子,就成了我們中國人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
  • 二十四節氣,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人們在運動健身、品嘗美食中咂摸生活味道,在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中,體驗中華民族獨有的樂趣與美好。把節氣「穿」在身上,穿出時尚 講述人:北京服裝學院教授、2020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 郭瑞萍有誰想過,節氣還能「穿」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