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標註為「統治東方」,是沙文主義遺風。
回顧幾百年的近代史,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充滿了屈辱。一方面,是由於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蠶食;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我們自身積貧積弱所招致的惡果。
近日,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發了一條中文微博,慶祝符拉迪沃斯託克(我方稱海參崴)建城160周年。微博還註明了「符拉迪沃斯託克」的中文含義:統治東方。這一標註,體現了沙文主義(chauvinism)遺風,也刺激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那麼,什麼是沙文主義?沙文主義是因「沙文」(Chauvin)一詞演變而來的,來源於一名法國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的名字。沙文主義誕生於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它的含義,也幾經變化。按照現在人們的共識,沙文主義是帝國主義者侵略性的民族主義。
沙文主義,宣揚本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煽動民族仇恨,主張徵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盛行的時代,沙文主義是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輿論工具。
那位普通士兵尼古拉·沙文,也許是一位虛構的人物。因為,關於他的個人資料,幾乎為零。我們現在只是知道,沙文大概於1780年左右,出生於法國的羅什福爾。他18歲時入伍,並享有光榮和良好的從軍記錄。
據說,他英勇善戰,光榮負傷達17次之多。他積極擁護拿破崙的侵略擴張政策,願意為之獻出自己的生命。為了表彰他的忠誠和奉獻,拿破崙本人,曾經向他贈送了榮譽軍刀和200 法郎的退休金。
沙文,也許是當時的法國榮譽軍團士兵的象徵。他們緊跟拿破崙東徵西討,甚至在拿破崙下野以及復闢失敗的至暗時刻,也矢志不渝。就算是拿破崙被囚禁在聖赫倫那島之後,沙文也不改初衷,從而遭到了世人的嘲弄。
繼拿破崙之後,在歐洲列強的心中,都有了一個霸權夢。此時,各國的政治家和統治者,紛紛嘗試復活已經瀕臨死亡的沙文主義。從大英帝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到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到沙皇俄國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等等,無不如此。
此時,曾經的沙文主義的意義,再次發生了岐變。沙文主義,逐漸變成了帝國主義者和殖民主義者,操弄民意,渲染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用以徵服弱小民族的理論工具。此時,狹義的沙文主義,就演變成了所謂大國沙文主義。
19世紀的沙皇俄國,在向西擴張的過程當中,遭遇到了普魯士(後為德意志帝國)的頑強阻擊。與此同時,尼古拉一世也把目光移向東方,策動和支持了多次的面向東方民族的徵服。而當時的滿清政府,國力疲弱,根本無力顧及外興安嶺周邊的那些所謂曾經的「龍興」之地。
探險隊,哥薩克騎兵,居民點,蠶食,驅趕,殺戮,種種惡劣手段一起上,在沙俄大國沙文主義者的眼中,搶到的就自然是我的了。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之下,沙俄侵佔了100多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這個歷史事實,是毋庸置疑的。
就這樣,無能的滿清政府在無奈之下,與沙俄等列強籤訂了《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等等屈辱的不平等條約。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主權的易手,就是根據1860年籤訂的《北京條約》而進行的。100多年過去了,歷史與現實擺在我們面前,每一個中華兒女,都不禁扼腕嘆息。
現在,中俄兩國邊境勘定已經完成,也就是說,中俄之間,已經沒有所謂邊境爭端的問題了。不過,接受現實和客觀地看待歷史,以及相互尊重各自的民族感情,這三者之間,不應該發生重大的衝突。因為,那曾經蠻橫一時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大國沙文主義,是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毒瘤。我們應該警惕,防止它死灰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