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無法測量單個方向的光速

2021-01-15 量子認知

狹義相對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有效的理論之一。從太空旅行、GPS到我們的電網,這都是至關重要的。相對論的中心是,真空中的光速是絕對常數。問題是,這一事實從未得到證實。

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是為了解釋為什麼光總是具有相同的速度。在1800年代後期,人們認為,由於光以波的形式傳播,因此必須由某種稱為「發光的以太」的不可見材料攜帶。原因是波需要一種介質,例如空氣中的聲音或水中的水波。但是,如果以太存在,那麼隨著地球穿過以太,觀測到的光速必須改變。但是觀測以太漂移的測量結果為零。光速似乎是恆定的。

愛因斯坦發現問題在於假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的,光速可以變化。相反,如果假設光速是絕對的,則空間和時間必須受相對運動的影響。這是一個激進的想法,但是每次光的恆定速度測量都支持它。

但是,幾位物理學家指出,儘管相對論假設光的真空速度是一個普遍常數,但它也表明速度永遠無法測量。具體而言,相對論禁止測量光從點A傳播到點B所花費的時間。要測量一個方向的光速,需要在每一端使用同步秒表,但是相對運動會影響運動速度時鐘相對於光速。無法在不知道光速的情況下同步它們,而光速是無法測量的。如圖所示如何測量光的往返速度。

可以做的是使用一個秒表來測量從A到B再到A的往返時間,這就是每次光速測量的結果。如圖所示帶有各向異性光的米爾恩宇宙(Milne universe)看起來很均勻。

由於所有光測量的往返速度都會給出恆定的結果,因此可能會認為可以將時間除以2。這正是愛因斯坦所做的。他認為那裡和後面的時間是相同的。最新研究的實驗符合這一假設,但是也同意這樣一種想法,即朝向我們的光速比離開我們的光速快10倍。光不必在所有方向上都具有恆定的速度,而只需具有恆定的「平均」往返速度即可。如果光速是各向異性的,相對論仍然成立。

如果光速隨其運動方向而變化,那麼將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宇宙。當看著遙遠的星系時,我們正在回溯過去,因為光需要時間才能到達我們。如果遙遠的光以某個方向快速到達我們,我們將看到宇宙朝著這個方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擴展。到達我們的光線越快,我們看到的「時間倒退」就越少。由於我們在各個方向觀察到均勻的宇宙,因此可以肯定地表明光速是恆定的。

這有點不盡如人意,正如新研究顯示的那樣。事實證明,如果光速隨方向變化,那麼長度收縮和時間膨脹也會變化。研究小組考慮了各向異性光對一個簡單的相對論模型米爾恩宇宙的影響。它基本上是一個玩具宇宙,其結構與所觀察到的宇宙相似,但是沒有所有的物質和能量。他們發現,光的各向異性會在時間膨脹和宇宙膨脹中引起各向異性的相對論效應。這些影響將抵消變化的光速的可觀察到的方面。換句話說,即使宇宙由於光速的變化而各向異性,它仍然會顯得均勻。

因此,簡單的宇宙學似乎也無法證明愛因斯坦關於光速的假設。有時,最基本的科學觀念很難證明。

參考:The One-Way Speed of Light and the Milne Universe. arXiv:2012.12037v1 [gr-qc]arxiv.org/abs/2012.12037

#相對論#

相關焦點

  • 科技| 光速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光速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光速的測量大家都知道:光的傳播速度是非常快的,一秒鐘可以跑30萬千米,可以繞地球七圈半。那麼快的速度,人類是如何測量出來的?1. 亞里斯多德在古希臘時代,對於光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不是很清楚,因此一些科學家——比如亞里斯多德等人,就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
  • 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光速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最基本常數,也是物體運動的速度上限,那麼科學家是如何來測量光速的呢? 實際上,科學家不測量光速(這裡總是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而是科學家知道光的速度是多少。
  • 愛因斯坦是怎麼知道光速無法超越?達到光速時,時間就會靜止
    愛因斯坦是怎麼知道光速無法超越?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關於時間膨脹效應的描述也是基於兩個不同慣性參照系內,從而進行了時間流逝測量的結果,也表達了測量結果之間的轉換關係,倘若在兩個參照系內,將測量的鐘表與觀察者放到一起,並且在不考慮兩者的相對位移和相對運動速度的前提下,這意味著無論是在地球上進行觀察,還是處於在運動的參照系內進行自我觀察,時間的流逝均是獨立的。
  • 超越光速的幾種方式
    圖/NASA、Jenny Mottar另一種介質超光速現象是恆星內的聲波。在太陽(或任何其他恆星)內部,光是從其內核的核聚變反應中產生出來的。如果以光速運動,它只需兩至三秒鐘就能到達太陽表面。但是太陽內部的密度非常高,充滿了帶電粒子,光在其中無法走出一條直線。光子在太陽的內核中運動,平均不出一釐米就會與一個離子相撞。因此它的運動方向幾乎會被散射成無序的。
  • 超光速現象為什麼都不攜帶信息?
    宇宙暴漲之後,是宇宙膨脹時期,天文學家們給出了有關宇宙膨脹速度迄今最為精確的測量值,使用美國宇航局斯皮策空間望遠鏡進行的最新測量顯示,宇宙的膨脹速度約為74公裡每秒。宇宙膨脹速度比暴漲速度低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宇宙誕生初始的能量在不停的耗散中。第二部分:光攜帶的信息到底是指什麼?光攜帶的信息到底是指什麼?我認為信息本質是一種序列。
  • 狹義相對論如何限制超光速
    第二個基本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在任何的慣性參照系中所有的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達式,所有的慣性參照系權利都是相等的,人們無法在一個慣性參照系中經過物理測量來分辨自己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當這個參照系的運動速度等於光速的時候,這個參照系在運動方向上的空間長度就會收縮為0。
  • 【分析】測量單個自旋交叉納米顆粒的熱磁滯回曲線
    為了更準確的研究自旋交叉納米材料的性質及進一步探討其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係,近日南京大學王偉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光學成像技術(SPRM)觀察單個SCO納米顆粒的自旋狀態,利用會聚光束的熱效應調製納米顆粒所在微區的溫度,對單個SCO納米顆粒的熱滯回性質進行了測量和研究。
  • 大腦只需單個神經元就可進行異或運算,Science新研究揭冰山一角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只需要單個神經元就可以進行XOR運算。這項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的Science雜誌。來自德國洪堡大學的學者們在論文中表示:我們的發現,對構成細胞功能算法的生理基礎提供了洞見,這些基礎模塊最終引發了大腦皮層網絡的行為。
  • 最新研究:中微子是從哪裡來的?
    一個由俄羅斯和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天文學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已經接近確定太空中高能中微子的起源。該研究小組比較了南極中微子觀測臺收集到的難以捉摸的粒子和射電望遠鏡測得的長電磁波的數據。當物質落入黑洞時,其中一些物質會加速並噴射到太空中,從而產生中微子,然後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沿宇宙滑行。神秘的中微子很小很小,以至於科學家們甚至都不知道它們的質量。它們毫不費力地穿過物體、人甚至整個行星。當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就會產生高能中微子。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關注了200萬億電子伏特或更高的超高能中微子的起源。
  • 光速應該怎麼測量?教用你家的一臺家電,測得比牛頓還準
    哈嘍朋友們,【科學有道理】之光速測量欄目,不知不覺已經講到第三期了。從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的光速無限,到科學大神伽利略測量失敗,再到牛頓時代測量的非常粗略的光速數據,最後到麥可孫精確測量光速,人類測量的方法不斷改進,對光速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近似值。
  • 還以為光速是最快的?科學家:這4種現象跟光速比,堪稱「瞬移」
    一直以來,很多的科學家都表示,在人類所認知的宇宙中,任何物質幾乎都無法超越光速,換句話說,即人類已知的質量粒子都是無法超越光速的。小夥伴們可能已經開始質疑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真如科學家們所認為的那樣,人類已知的質量粒子都無法超越光速嗎?
  • 光速最快?不,已知的三種現象完虐光速,如何解釋?
    任何沒有質量的粒子(光子、膠子)它們生下來就以光速運動,而任何有質量的粒子它們的運動速度只能無限的接近光速,不能達到更不能超越光速。    這是因為有質量的物體在無限接近光速的時候,它所包含的能量(質量)也將趨於無限大,因此整個宇宙中將有沒有足夠的能量可以將這個質量粒子加速到光速。所以說光速不可超越。
  • 最新研究:控制光子的速度
    儘管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但是控制光速實際上一直是物理學家的長期挑戰。發表在最近的《通信物理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研究人員產生了速度可控的光子飛行。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光速是恆定的,不能被超過。但是,光脈衝的群速度是可以控制的。當前,光脈衝的時空耦合為控制自由空間中三維無衍射光波包,稱為「光子彈」(Light Bullets)的群速度提供了機會。
  • 歷史上測量光速和電的速度的方法
    光速的測算在光學上意義重大又特殊,它打破了光速無限傳統的觀點,也為粒子說與波動說的爭議提供了判定根據,並最終推動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理論。科學家是怎麼將光速測算出來的?最先測算光速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1607年就做過實驗。他讓光傳播2英裡的時間來測光速,但設備太古老,光速太快,他的光速測算失敗了。
  • 兩次哈勃常數測量結果不一致,如何計算宇宙隨時間膨脹的速度?
    宇宙微波背景解釋大爆炸遺物CMB(宇宙微波背景)的輻射充滿了整個宇宙,它們可以在各個方向被探測到。CMB輻射告訴我們宇宙的年齡和構成,並提出必須回答的新問題。我們肉眼是無法看到微波的,需要通過儀器去觀察。宇宙在大爆炸之後不久形成,CMB代表著能檢測出的最早輻射,天文學家們把CMB形容成看到陽光穿透陰雲密布的天空。
  • 科學家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追求。通向單分子操控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基於光阱中完全操控單原子的能力,進而從少體原子合成單分子。
  • 最新研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某些量子效應
    反物質無法在自然界找到,除非是在稍縱即逝的少量存在,例如因放射衰變或宇宙射線等現象。這是由於反物質若非存在於像物理實驗室的人工環境下,則無可避免地隨即與自然界的物質發生碰觸並湮滅。反粒子和一些穩定的反物質(例如反氫)可以人工製造出極少量,但卻不足以達到可對這些物質驗證其理論性的程度。
  • 科學家測量出史上最短時間單位:247仄秒,1秒對它來說像是億萬年
    而最小的時間單位是普朗克時間,是光在真空裡飛過一個普朗克長度所需的時間,大約是5.4X10^-44秒,理論上這是最小的可測量時間間隔。但目前人類尚無法達到這一高度。在遠古時期,人類首先依靠日出日落來計時,有了沙漏等計時器後,可以將時間精確到分;到了現代,鐘錶的出現讓我們知曉秒的存在,而隨著現代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可以測量更短的時間間隔。
  • 為什麼一個物體接近光速時,時間會變慢?
    讓我們先退一步,回顧一個事實:根據狹義相對論的假設,一個物體接近光速(或者任何速度)的時候,時間都不會變慢。一種專門設計用來量化時間的儀器在運動或相對於觀測者運動時(速度接近光速),時鐘會走得更慢(稍後會詳細介紹)。愛因斯坦所描述的鐘的類型是一個特定的性質和設計的一個「光子鍾」。
  • 光速的相對性
    愛因斯坦光速不變假設是影響深遠的一條現代物理基本原理。然而,光速不變性原理的本質在相關文獻中很少有詳細的描述,導致部分狹義相對論讀者產生了很深的誤解。1985年,東方學帝提出了在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邏輯自洽性檢驗中有著廣泛應用前景的歸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