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女士最近發現自己10歲的兒子變得十分孤僻,總是獨自來往,不僅在學校裡沒有什麼朋友,就連回家後,對一直以來都十分親近的自己,也是愛理不理的。於是,關女士帶著兒子去看了心理醫生。
經過醫生耐心地詢問才了解到,原來,自從結婚以後,關女士一直與丈夫矛盾不斷,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每每爭論不下時,夫妻倆便會找來孩子作「裁判」。就在兩人你爭我執得這麼多年中,傷害的不僅僅是彼此的感情,也讓兒子成了無休止的「家庭大戰」的犧牲品。
父母無休止的爭吵,使兒子的心靈長期被緊張、恐懼、不安折磨著,逐漸變得膽怯、懦弱、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在同學面前低人一等。
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內向抑鬱的性格,日漸疏遠同學,到了家裡也不想說話。
如果父母在家裡經常吵架鬥嘴,則會讓孩子經常處於緊張和恐懼之中,對於孩子的心理髮育極為不利。
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他不是怕天塌地陷,而是怕父母關係不和諧。安全感足夠,孩子才會很好地發展出獨立的自我。
如果父母關係不和諧,經常吵架、打架,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有些創傷終身難以癒合。
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緒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謙虛禮貌,會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而父母在家裡經常情緒惡劣,吵架鬥嘴,則會讓孩子經常處於緊張和恐懼之中,對於孩子的心理髮育極其不利。
長期的恐懼不安讓孩子形成不健康心理。
平日裡,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是又疼又愛,但夫妻之間吵架時,往往都會變得臉紅脖子粗,一反往日的溫柔、親切。這種巨大的反差很容易嚇到孩子,使孩子產生緊張心理和恐懼感。
如果父母有一方是衝動型、情緒失控的人,還會導致孩子由於受驚嚇而長期尿床。
如果父母之間頻繁發生「戰爭」,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會對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巨大傷害。
有的父母吵得激烈的時候,甚至拿孩子賭氣,不去照顧他。這會讓孩子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他們會分開,從而精神高度不安,心理會滋生不安全的感覺。
有調查顯示,85%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父母吵架。
在「硝煙瀰漫」的家庭中生活,孩子容易變得退縮、自卑,與人交往時不自信、不主動,無法很好地與人建立信任關係,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
孩子認識和處理問題方式,很多時候來自於對父母的觀察和無意識模仿。父母吵架時,往往會說出許多刻薄話,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用語孩子都有可能學到。而且,父母之間出現了意見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會使孩子誤以為吵架、打架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如果父母每天爭吵不斷,使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應有的溫暖和安全,很容易使孩子喪失對婚姻的美好期待。有研究表明,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焦慮、多疑,對未來的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是容易對未來的婚姻產生一定的恐懼感。
再恩愛的夫妻也會拌嘴,如果我們真的在孩子面前吵架了,事後該怎麼彌補呢?
為了不讓夫妻之間的爭吵使孩子感到害怕,我們務必要向孩子說明為何爭論。比如,我們可以溫柔地告訴孩子:「媽媽生爸爸的氣,他吃完飯就去看報紙,媽媽希望他幫助做家務。」
而且,還要鼓勵孩子把爸爸媽媽吵架時的感受說出來。比如害怕,我們要弄清楚孩子害怕的是什麼,是父母吵架的腔調和表情,還是怕父母分開不要自己了?我們可以擁抱、親吻孩子,來傳達對孩子的關愛,同時向他保證爸爸媽媽不會不要他,讓他安心。
夫妻爭吵之後,要讓孩子看到父母后來是如何重歸於好的。例如表示道歉、相互擁抱或者各自讓步。還要明確無誤地向孩子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經過去,爸爸媽媽不再吵架了。當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平心靜氣地講話,自然會平靜許多。時間久了,只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會漸漸淡忘的。
-
作為父母,我們要知道,夫妻關係先於親子關係而存在。成功的父母先要學習做一個好丈夫或好妻子,創造充滿親情和平和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沐浴在愛的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