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舉天子旗號合縱攻秦。
劇中九鼎
周天子號令諸國,合縱五十萬大軍伐秦。
秦昭襄王命贏摎二十萬兵馬直撲天子國都洛邑,破解合縱連軍。
秦昭襄王答應西周君的求和,但必須獻出轄下三十六座城池及土地、人口,周天子仍可居住洛邑。
後由公子子楚和將軍贏摎水運九鼎回鹹陽。劇情中九鼎運至泗水時豫州鼎不慎落入水中,只運得八鼎回鹹陽。
那么九鼎後來都去哪了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九鼎的由來
九鼎又稱傳國九鼎,是我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根據史料記載,在部族時代,大禹治理水患後,將天下劃分為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等九個州,每州設置州牧。各地州牧都非常愛戴大禹,紛紛將本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及珍奇物產等畫成圖冊,連同貴重的青銅一起進獻給他。大禹便以青銅鑄成九鼎,代表九州,並將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仿刻在各州的鼎上。鑄九鼎、安天下,護佑萬民。
周天子食九鼎
傳世九鼎
到了夏代末年,夏桀昏庸無道,其統治被商湯推翻,商人奪九鼎奪搬到他們的都城亳邑。作為傳國之寶。
後商王紂暴虐無道,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隨即命人將殷人九鼎、三巫等寶器遷於自己的都城。到周成王時,還在郟鄏(周之洛邑,故城在今河南洛陽市)營建宮室,奉安九鼎。
據說,秦滅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鹹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也有史學家認為,九鼎並非是九個,而是只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
再鑄九鼎
自始皇之後,九鼎下落不明傳國重器便採用玉璽,不再用鼎。於是,九鼎逐漸淡化了其作為禮器象徵帝王統治權力的作用。然而後世皇帝也有鑄造九鼎的大事發生,如女皇武則天和徽宗皇帝。
女帝武則天
武周時代武則天為鞏固權威,於天冊萬歲元年敕令重鑄九州鼎,用時兩年鑄成九鼎。
武則天將新鑄九鼎搬運到通天宮去安置,但唐王朝滅亡以後,武則天所鑄九州鼎亦不知去向。
在女帝武則天鑄鼎四百多年之後,宋徽宗趙佶也曾兩次鑄造九鼎。崇寧三年正月,魏漢津上書請鑄九鼎,徽宗同意,鼎於次年鑄成。九鼎最初被安放在九成宮裡,後來又徙置於環像徽調閣。
到了政和八年,宋徽宗又採納方士的建議,鑄神霄九鼎。
可惜沒過幾年,北宋就滅亡了,宋徽宗也做了亡國奴,十八鼎及其他財寶也被金人劫去,至下落不明。
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的《史記》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
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泗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祀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入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禹鑄九鼎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懷疑,現如今九鼎是否還存在?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九鼎,作為我國文明更替的見證,它傳世2000多年,又遺失了2000多年,它是否有重現天日的時候?這只能交給時間來見證了!
作者/來源:歷史小十七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