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書店街一步步消逝 臺媒:要等到文化沒了再來搶救?

2021-01-06 中國臺灣網
臺北書店街一步步消逝 臺媒:要等到文化沒了再來搶救?

2018年04月25日 07:1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金石堂臺北市城中店驚傳6月吹熄燈號,在喧囂的重慶南路上,許多民眾喜歡在書店內享受片刻的寧靜,此種悠閒只能成為回憶。(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4月25日訊 屹立30多年,金石堂書店臺北市城中店6月吹熄燈號,古色古香的文化地標將成追憶。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金石堂書店所處重慶南路曾經是一條充滿書店的街,全盛時期多達100多家店,30年過去,如今卻只剩10家,如此驚悚的結局,出現在21世紀的臺北,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文章說,這不禁令人想起最近公視為了拍攝作家吳明益的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不惜耗費人力物力,要在影像上重建中華商場的決心。當年的中華商場見證了整個西區的繁華,後因鐵路地下化而全面拆除,這或者是都市更新的不得不然,透過作家之筆及製作團隊的用心,人們有幸重溫當年的記憶與風華。

  然而,如果有一天,重慶南路的書店一家都不剩,那會是怎樣的光景?樓房拆了,可以再蓋,老屋舊了,可以拉皮,但記憶沒了,文化沒了,卻不可能重來。

  當然可以完全推給網絡,可以一直罵臺灣人不讀書、不買書,也可以兩手一攤說,這是自由經濟市場,不可幹預。但臺當局真的什麼都不用做嗎?

  記得多年前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提了一個「藝文體驗券」的案子,立意良善,最後不了了之。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也多次提了圖書相關的政策,卻也沒下文。都說文化有多重要,怎麼到了關鍵時刻,卻都要再想想呢?

  重慶南路只是個縮影,臺北之外的其他地方也許更慘,而在整個書店產業背後,還有一個與文化息息相關的出版產業。只剩10家書店,絕不容樂觀,莫待只剩1家時,再搶救就來不及了。(中國臺灣網 娟子)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焦點

  • 漫步臺北書店街-中新網
    漫步臺北書店街   中新網2月18日電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遊客黃瓊喻撰寫的文章,介紹其行走臺北書店街的見聞。
  • 臺北人留戀的「精神地標」——漫步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就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不久前去臺北,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感受這條書店街的文化氣息。 這裡承載著臺北人百年閱讀記憶。重慶南路是臺北市一條重要道路,它位於中正區、共有三段,臺灣總統府就坐落在重慶南路一段122號。重慶南路一段曾聚集臺北百家書店,素有「臺北書店街」的美稱,作為臺北的重要文化地標,這裡承載著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 臺北的書店
    曾任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臺北像個大臉盆,四面環山,淡水河貫穿而過。河左岸是新北市,發展慢些,勉強可類比為浦東;右岸的臺北城伴河而起,由西而東而北而南,不停向外擴展,直到山邊。臺北的書店發展,眾所周知的「書店街」重慶南路,雖說1930年代已算繁華的街廓所在,但除了知名的「新高堂」,書店或恐還不像戰後般密集。
  • 臺北書店街實體書店凋零發省思
    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絡書店的夾擊下,這條書店街逐漸「萎凋」。全盛時期,這裡曾經有100多家書店,如今剩下的也就20來家。    從100多家,到20來家    重慶南路書店街歷史悠久,清朝光緒初年有名的新高堂書店,是書店街的濫觴。臺灣光復後,世界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這些大陸老字號的書店紛紛在重慶南路落腳,逐漸聚集成「書店一條街」。
  •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旅遊,自然是要逛風景名勝點。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
  • 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打造人文城市風景線
    「國民政府」遷移來臺後,將此命名為重慶南路。隨著時間的流逝,重慶南路在臺北城市文化上,發展出了一段輝煌歲月。1895年,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的總督府落成後,便在今日重慶南路一帶設立臺灣書籍株式會社,作為出版各類中小學日文教科書、參考書等讀物的據點,是當時臺灣第一家書店;臺灣光復後,由於鄰近臺北車站的地理位置優勢,加上補習班、政府單位聚集於此,許多隨「國民政府」遷移來臺的書局也選擇在此落腳。
  • 傅月庵:臺北的書店
    臺北的書店發展,眾所周知的「書店街」重慶南路,雖說1930年代已算繁華的街廓所在,但除了知名的「新高堂」,書店或恐還不像戰後般密集。當時城外沿河的大稻埕,因為酒家、餐館、吃茶店、咖啡座林立,騷人墨客喜於此雅聚晃蕩,書店密度顯比城內更高一些。
  • 去臺北,不能不去的18所書店和兩條書街
    上次來臺北由於行程匆匆,只去了誠品信宜店,沒來得及拜訪24小時營業的誠品敦南店,所以這次第一站便選了這裡。,從臺電大樓出來,本想去訪問師大附近的書店,但一出來迎面就看見這家書店,肯定要進去轉轉。,但其實,枯嶺街是臺北最早的一條書店街,可惜早已沒落,這次訪書之旅把最後一站定到這,只是希望看看心中嚮往已久的書街。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2014年 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一、牯嶺街傅月庵先生曾說過,「臺北的舊書店,卻如這個城市的眉毛,平日存在著,倒也不曾讓人感覺其重要性,一旦漸疏漸落漸消逝了,這張城市的臉頓時顯得空洞而冷寂,叫人滿心唏噓失落」。來臺北逛書店,如果錯過舊書店風景,那真是叫人空惆悵、枉凝眉了。
  • 臺北誠品書店:永不打烊的文化賣場(圖)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 「文化地標」。不僅在臺北,遍布全臺的誠品書店,已成為寶島響噹噹的文化招牌。幾年後,大陸民眾不必專程去臺灣,在蘇州就可以領略誠品的文化氣息。日前,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宣布,大陸首家誠品將於2014年落戶蘇州工業園區。消息既出,引起出版界和文化界的熱議。
  • 臺北書遊記:書店是臺北美學之旅不變的聲場
    小河說他以前去過淡水捷運站旁邊的一家舊書店,我們可以去看看。一聽說還有書店可逛,又來了勁。到捷運站周邊找了半天卻是找不見這家舊書店,小河想了想說他可能記錯了,應該是別的捷運站。後來逛了溫州街一家舊書店竹風書苑後才知道,他們的確在淡水有一家店,可惜當時我們沒有找到。第二場和羅智成先生的交流安排在新生南路三段的紫藤廬。日據時代,紫藤廬是臺灣總督府高級官舍,後為經濟學家周德偉住所。
  • 「宅」在臺北,在溫羅汀書店街散步,有一家還能免費住宿2到3晚
    這些年泡書店,能讓我一次次流連的城市,臺北算一個。所謂「宅」在臺北,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在溫羅汀書店街散步。好攝女臺北鹿途中旅遊書店 好攝女 攝大陸的朋友們去臺灣時總是必去誠品。當然我也不排斥,但好像也沒有那麼多的期待,不過倒是有些小事值得回味。
  • 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臺北6月24日電 題: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記者查文曄 鍾群  「惜別,珍重,再見!」24日,臺北文化地標之一、金石堂書店城中店迎來營業的最後一天,眾多臺灣讀者湧入店中,依依不捨與書店告別。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牯嶺街一代的舊書店以及重慶南路一代的書店街曾經最為有名。日據時代,牯嶺街城南是當時的臺北文教中心,空氣裡夾雜的都是經史子集,章回線裝小說的黴爛味兒和剛出廠新書的印刷味兒。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後,大批日本人撤離,大堆大堆用得上用不上的書都被遺留下,並被人們在牯嶺街和南海路兜售,逐漸發展為舊書街。
  • 臺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 重慶南路承載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隨著臺北火車站商圈沒落,複合型連鎖書店瓜分客源,獨立書店遷往臺師大商圈,網絡書店的迅速崛起,今年9月,在重慶南路經營了40多年的儒林書店也貼出了歇業告示,這更是將重慶南路推入僵局。「如果重慶南路的書店逐漸凋零到個位數,臺北人的共同記憶就沒了。」沈榮裕感嘆。
  • 臺媒:大陸書店興起眾籌模式 每人只需投2萬元
    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導 臺媒稱,中國大陸近日興起群眾募資開書店,東北一家書店每人只需投資人民幣2萬元,北京一家書店則在24小時就募到逾百萬。據臺灣「中央社」7月14日報導,大陸媒體報導稱,租金高漲、電子商務分流顧客及閱讀習慣改變等衝擊下,實體書店經營困難。
  • 舊書添新意 揭秘臺北溫羅汀二手書店共生的「法寶」
    【解說】在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之間,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和新生南路圍成了一個叫做「溫羅汀」的街區。這裡有著密度極高的書店群,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形成了獨特的舊書店文化。近日,記者走訪溫羅汀街區,試圖了解這裡的二手書店究竟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 逛誠品書店 體驗臺北文化地標
    中國臺灣網11月25日武漢消息 臺灣流傳一個說法:如果說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據說,很多香港人去臺灣只是為了去一趟誠品。此次赴臺參訪,在所有活動結束以後我和友人一起逛了一趟信義路上新開的一家誠品書店,親身體驗了一次臺灣成品書店的文化氣息。
  • 消逝、維持、堅守:南京特價書店探訪
    01 消逝品雨齋 老馬店齡:17年「我這家書店,生於非典,死於新冠。「這幾年沒以前好做了,但我也不想轉行,我這個年紀了,生存的需求已經滿足了,書店是我自己喜歡幹的事情,幹這個事我沒有任何負擔。我也不是沒想過轉型,但那種書店幹到最後就不是靠賣書了,我沒有精力,也不想折騰了。網店這兩年也要慢慢收掉的,我的目標是50歲退休,也就還有兩三年了,之後我想找個地方,去支教。」
  • 書香滿都城——臺北書店小記
    必須介紹一下臺北的書店。▲獨立書店是臺北一景誠 品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城市能以書店作為地標,一個書店能成為城市的文化標誌。誠品做到了。▲這張地圖居然是日據時代繪製的然後就是通往地下室書店的樓梯,兩旁也層層貼著各類文化活動的海報,很多與書店無關,是對面臺大學子組織舉辦的活動。▲臺北正在進行的華文朗讀活動關於唐山的名字我一直不明所裡,也沒深究。